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79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



背景技术:

在发电厂的循环水泵房前池中,由于循环水泵房前池的墙壁较高,两侧墙壁的土压力较大,必须通过支撑结构以支撑侧壁的土墙。传统的喇叭形循环水泵房前池一般采用内支撑结构,施工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支撑梁柱太多还会对循环水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当循环水泵房前池的两侧壁互相平行时,水流对两侧壁的压力很大,且对循环水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该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能够改善节点处的受力情况,避免对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包括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用于支撑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以及位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底部的底板,以经过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所述池底的平面作为参照面,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关于所述参照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及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条跨设于所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的第一支撑梁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相互垂直。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成锐角γ,其中γ的取值范围为0°<γ≤10°,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锐角β,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5°≤β≤10°。

优选的,所述内支撑结构还包括若干个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均与若干所述立柱的一端连接,若干所述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墙包括第一墙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一扶墙,所述第二挡墙包括第二墙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二扶墙,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扶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墙板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扶墙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二扶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墙板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二扶墙垂直于所述第二墙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挡墙还包括第一墙踵板,所述第一墙踵板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墙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挡墙还均包括第二墙踵板,所述第二墙踵板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二墙板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为等厚的竖直板,所述第一扶墙和所述第二扶墙均为倾斜结构,所述第一扶墙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墙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扶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墙踵板远离所述第一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扶墙在与所述第一墙踵板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所述第二扶墙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墙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扶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墙踵板远离所述第二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扶墙在与所述第二墙踵板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其中δ的取值范围为80°≤δ≤85°。

优选的,所述第一扶墙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一墙板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扶墙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二墙板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挡墙结构和所述底板为由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

优选的,还包括垫层,所述垫层铺设于所述底板下,所述垫层是素混凝土垫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水泵房前池,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体系。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对前池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进行支撑,增强了自身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单纯的内支撑结构大幅度减少了其内部的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及立柱的数量,有利于循环水泵房进水,确保水流不受阻力影响,对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水流态无影响,提高循环水泵房的取水效果;进一步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关于经过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池底的平面对称设置,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由此从进水箱涵进入前池的水分散,由此减小了水对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的压力,便于水的流动。同时,由于第一支撑梁与参照面垂直,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固第一支撑梁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为斜交状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压力一部分传递至第一支撑梁上,一部分传递给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传递到第一支撑梁上的压力与梁柱体系自身产生的内力形成对梁柱体系的稳定有利的合力;传递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上的压力,使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产生内压力,可以进一步增加挡墙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充分利用了挡墙结构中设置的底板、墙板及扶墙,增强了自身稳定性,同时发挥了扶壁式挡墙的优点,可以减小泵房前池侧壁的厚度,节省工程量;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支撑体系中的内支撑结构发挥了内撑体系结构的特点,可以减小挡墙的墙踵板外挑长度,大幅度的减少扶壁式挡墙工程量和基坑开挖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循环水泵房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挡墙结构,2、内支撑结构,3、底板,4、垫层,5、进水箱涵,6、前池,7、循环水泵房;11、第一挡墙,12、第二挡墙,21、第一支撑梁,22、第二支撑梁,23、立柱;111、第一墙板,112、第一扶墙,113、第一墙踵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如图1所示,一种循环水泵房7系统,包括进水箱涵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循环水泵房7前池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7。循环水泵房7前池6用于连通引渠的进水箱涵5及循环水泵房7、并使水流平稳且均匀地流向水泵,为水泵提供良好的吸水环境;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支撑体系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7前池6侧壁的土墙。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7前池6,包括挡墙结构1,挡墙结构1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7前池6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11、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7前池6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12以及位于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底部的底板3,以经过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池底的平面作为参照面,本实施例针对的是池底为梯形的循环水泵房7前池6,故对称轴线是唯一的,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关于参照面对称设置,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及内支撑结构2,内支撑结构2包括若干条跨设于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之间的第一支撑梁21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第一支撑梁21之间的第二支撑梁22,第一支撑梁21与参照面相互垂直。

基于以上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对前池6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进行支撑,增强了自身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单纯的内支撑结构2大幅度减少了其内部的第一支撑梁21、第二支撑梁22及立柱23的数量,有利于循环水泵房7进水,确保水流不受阻力影响,对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水流态无影响,提高循环水泵房7的取水效果;进一步地,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关于经过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池底的平面对称设置,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由此从进水箱涵5进入前池6的水分散,由此减小了水对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的压力,便于水的流动。同时,由于第一支撑梁21与参照面垂直,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固第一支撑梁21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为斜交状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压力一部分传递至第一支撑梁21上,一部分传递给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传递到第一支撑梁21上的压力与梁柱体系自身产生的内力形成对梁柱体系的稳定有利的合力;传递到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上的压力,使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产生内压力,可以进一步增加挡墙的稳定性。

请继续参阅图1-3,第一挡墙11及第二挡墙12分别设置在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两相对侧。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前侧连接进水箱涵5,后侧连接循环水泵房7,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在前池6的中上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梁22与参照面成锐角γ,其中γ的取值范围为0°<γ≤10°,由此更加适合喇叭型状的前池的第二支撑梁22布置需求,避免与进水箱涵5相连的前池端的第二支撑梁22过于密集,同时第二支撑梁22与参照面成锐角γ,与循环水泵房相连的前池端第二支撑梁22分散后可以对第一支撑梁21起到较好的支撑效果,底板3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锐角β,同样对水的流动有促进作用,进一步地,底板3的支撑力与内支撑结构形成夹角,其合力对内支撑结构的稳定性有益,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5°≤β≤10°。

优选的,内支撑结构2还包括若干个立柱23,第一支撑梁21及第二支撑梁22均与若干立柱23的一端连接,若干立柱23的另一端与底板3固定连接。由此,通过在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之间设置立柱23,可进一步提高内支撑结构2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梁体设置的数量,降低施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墙11包括第一墙板111和设置于第一墙板111外侧的若干个第一扶墙112,第二挡墙12包括第二墙板及设置于第二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二扶墙,第一墙板111和第二墙板均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于底板3上;第一扶墙112的一端与底板3相连接,第一扶墙112的另一端与第一墙板111相连接,若干第一扶墙112垂直于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扶墙的一端与底板3相连接,第二扶墙的另一端与第二墙板相连接,若干第二扶墙垂直于第二墙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由此,可根据循环水泵房7前池6侧壁的长度设置扶墙的个数,使其满足支撑压力的需求。

优选的,第一挡墙11还包括第一墙踵板113,第一墙踵板113设置于底板3远离第一墙板111的一侧,第二挡墙12还均包括第二墙踵板,第二墙踵板设置于底板3远离第二墙板的一侧。墙踵板可以承载覆土,覆土的重力可有效地抵抗水池侧壁的土压力对挡墙结构1产生的倾覆力矩。

更一步地,第一挡墙11及第二挡墙12还均包括防滑榫(图中未标出),防滑榫设置于底板3远离墙板的一侧。防滑榫可插入地底,如此,可以限制挡墙结构1在水平面上移动,从而提高挡墙抗滑的能力。

具体的,第一墙板111和第二墙板均为等厚的竖直板,第一扶墙112和第二扶墙均为倾斜结构,第一扶墙112的上端与第一墙板11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扶墙112的下端与第一墙踵板113远离第一墙板11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扶墙112在与第一墙踵板113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第二扶墙的上端与第二墙板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扶墙的下端与第二墙踵板远离第二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扶墙在与第二墙踵板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其中δ的取值范围为80°≤δ≤85°。扶墙为直角梯形结构,其两直角边分别与墙踵板及墙板连接。直角梯形结构式的扶墙相对于三角形结构式的扶墙能够与更多的覆土接触,增加整个挡墙结构1安装后的稳定性,相对于方形结构式的扶墙能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优选的,第一扶墙112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一墙板111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第二扶墙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二墙板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挡墙结构1和底板3为由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

优选的,还包括垫层4,垫层4铺设于底板3下,垫层4是素混凝土垫层4。素混凝土垫层4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既能满足承载负荷的要求,又能减少建设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梁21和第二支撑梁22均可采用现浇结构或预制吊装结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循环水泵房7前池6,包括如上述的支撑体系。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体系的循环水泵房7前池6,通过设置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对前池6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进行支撑,增强了自身稳定性,相对于传统的单纯的内支撑结构2大幅度减少了其内部的第一支撑梁21、第二支撑梁22及立柱23的数量,有利于循环水泵房7进水,确保水流不受阻力影响,对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水流态无影响,提高循环水泵房7的取水效果;进一步地,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关于经过循环水泵房7前池6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池底的平面对称设置,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由此从进水箱涵5进入前池6的水分散,由此减小了水对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的压力,便于水的流动。同时,由于第一支撑梁21与参照面垂直,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固第一支撑梁21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为斜交状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压力一部分传递至第一支撑梁21上,一部分传递给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传递到第一支撑梁21上的压力与梁柱体系自身产生的内力形成对梁柱体系的稳定有利的合力;传递到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上的压力,使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产生内压力,可以进一步增加挡墙的稳定性。同时第一挡墙11和第二挡墙12充分利用了挡墙结构1中设置的底板3、墙板及扶墙,增强了自身稳定性,同时发挥了扶壁式挡墙的优点,可以减小泵房前池6侧壁的厚度,节省工程量;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支撑体系中的内支撑结构2发挥了内撑体系结构的特点,可以减小挡墙的墙踵板外挑长度,大幅度的减少扶壁式挡墙工程量和基坑开挖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墙结构,所述挡墙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用于支撑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以及位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底部的底板,以经过所述循环水泵房前池的池底的对称轴线且垂直于所述池底的平面作为参照面,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关于所述参照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挡墙和所述第二挡墙与所述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

及内支撑结构,所述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条跨设于所述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的第一支撑梁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梁与所述参照面成锐角γ,其中γ的取值范围为0°<γ≤10°,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形成锐角β,其中β的取值范围为5°≤β≤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结构还包括若干个立柱,所述第一支撑梁及所述第二支撑梁均与若干所述立柱的一端连接,若干所述立柱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包括第一墙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一扶墙,所述第二挡墙包括第二墙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墙板外侧的若干个第二扶墙,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沿竖直方向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

所述第一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扶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墙板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一扶墙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扶墙的一端与所述底板相连接,所述第二扶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墙板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二扶墙垂直于所述第二墙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墙还包括第一墙踵板,所述第一墙踵板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一墙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挡墙还均包括第二墙踵板,所述第二墙踵板设置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第二墙板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板和所述第二墙板均为等厚的竖直板,所述第一扶墙和所述第二扶墙均为倾斜结构,所述第一扶墙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墙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扶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墙踵板远离所述第一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扶墙在与所述第一墙踵板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所述第二扶墙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墙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扶墙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墙踵板远离所述第二墙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扶墙在与所述第二墙踵板的连接处形成锐角δ,其中δ的取值范围为80°≤δ≤8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扶墙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一墙板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所述第二扶墙的上端通过一段水平板与第二墙板的上端固结连接,形成“工”字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结构和所述底板为由钢筋混凝土浇注而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层,所述垫层铺设于所述底板下,所述垫层是素混凝土垫层。

10.一种循环水泵房前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体系。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包括挡墙结构,挡墙结构包括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一侧壁的第一挡墙、用于支撑循环水泵房前池第二侧壁的第二挡墙以及位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底部的底板,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关于参照面对称设置,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与参照面之间均形成锐角α,其中α的取值范围为10°≤α≤30°;及内支撑结构,内支撑结构包括若干条跨设于第一挡墙和第二挡墙之间的第一支撑梁以及若干条架设于若干条第一支撑梁之间的第二支撑梁,第一支撑梁与参照面相互垂直。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支撑体系及循环水泵房前池,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同时能够改善节点处的受力情况,避免对泵房前池的进水流态产生不利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贺;廖泽球;任灏;刘东华;元国凯;陈超华;杨敏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6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