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面板所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现有的显示面板仍然存在较大的边框,屏占比较小,影响显示面板的进一步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提高屏占比。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电源线和初始化信号线,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用于在初始化阶段向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提供初始化信号;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绝缘,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电源线的投影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能够减少初始化信号线和电源线的整体宽度,进而减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可选地,所述非显示区还设置有扫描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所述扫描电路能够向所述像素驱动电路提供扫描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电路能够向所述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所述电源线与所述扫描电路及所述发光控制电路均绝缘;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电源线的投影与所述扫描电路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和/或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电源线的投影与所述发光控制电路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能够增加电源线的宽度,减小电源线的电阻。

可选地,所述电源线包覆所述发光控制电路、所述扫描电路及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的厚度,进一步降低电源线的电阻。

可选地,所述电源线在至少两层金属层中设置有走线。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的厚度,能够降低电源线的电阻。

可选地,所述至少两层金属层包括源漏极层以及位于所述源漏极层远离栅极层一侧的电源层,所述电源线在所述源漏极层及所述电源层上走线。源漏极层与电源层更靠近阴极层,降低电源线与阴极层搭接的难度。

可选地,所述非显示区还设置有多个辅助结构,所述电源线与所述辅助结构通过过孔连接。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的厚度,能够降低电源线的电阻。

可选地,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辅助结构的投影位于所述发光控制电路的投影与所述扫描电路的投影之间;和/或,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辅助结构的投影位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投影与所述扫描电路的投影之间。能够提高非显示区各区域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的空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的导线层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的导线层在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电源线电连接,能够增加电源线与第二电极的导线层的搭接面积,降低搭接电阻。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的金属连接层,所述金属连接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且所述金属连接层覆盖所述电源线并与所述非显示区第二电极的导线接触,能够减少电源线爬坡的高度,降低与导线层的搭接难度。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非显示区设置有电源线和初始化信号线,电源线与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初始化信号线能够在初始化阶段向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提供初始化信号;电源线与初始化信号线绝缘,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电源线的投影与初始化信号线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初始化信号线与电源线占用的区域至少有一部分重叠,而不必使得电源线与初始化信号线各占用一定的区域,也即能够减少电源线和初始化信号线的整体宽度,且由于初始化信号线和电源线设置于非显示区,也即能够减小非显示区的宽度,进而减小边框宽度,提高屏占比。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一种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现有的显示面板存在边框较大的问题,发明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产生此技术问题的原因在于:图1为现有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现有的显示面板,如对于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1’和非显示区12’,在其左右两侧的边框(非显示区)中需要布置电源线vss’以及初始化信号线vref’等,在显示区11’内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110’及oled器件(未示出);电源线vss’用于向各个oled器件的阴极提供电信号;初始化信号线vref’用于提供初始化信号,以在初始化阶段对oled器件的阳极以及驱动晶体管的栅极进行初始化;各个信号线均需要单独占用一定的边框宽度,组合起来占用边框的整体宽度较大;因此,现有的显示面板存在边框较大的问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参考图2和图3,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1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12;显示区11设置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110和多个发光单元111,发光单元111的第一电极1110与像素驱动电路110电连接;非显示区12设置有电源线vss和初始化信号线vref,电源线vss与发光单元111的第二电极1111电连接,初始化信号线vref能够在初始化阶段向发光单元111的第一电极1110提供初始化信号;电源线vss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绝缘,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电源线vss的投影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位于显示区11内的像素驱动电路110和发光单元111可一一对应设置,像素驱动电路110能够为发光单元111的提供驱动电流,在发光阶段,发光单元111响应该驱动电流而发光;发光单元111的第一电极1110可为阳极,第二电极1111可为阴极,第二电极1111与电源线vss电连接,其中,第二电极1111与电源线vss可通过阳极层位于非显示区12的部分1112实现搭接,以降低第二电极1111走线的高度,降低搭接难度;第一电极1110位于阳极层中;在发光阶段,第一电极接收高电平,电源线vss向第二电极提供低电平信号,从而保证发光单元111稳定发光。初始化信号线vref能够向像素驱动电路110提供初始化信号,在初始化阶段,能够对像素驱动电路110中的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以及发光单元111的第一电极初始化,以在数据写入阶段,驱动晶体管能够打开,方便后续的数据写入等操作。

电源线vss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之间绝缘,如可添加一层绝缘层,从而避免电源线vss和初始化信号线vref之间短路,影响显示面板的正常显示。显示面板可包括衬底201,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可理解为第一方向y,电源线vss的投影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理解为电源线vss在衬底201上的正投影,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在衬底20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设置电源线vss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位于不同的层,从而沿着第二方向x(第二方向x与第一方向y垂直),初始化信号线vref与电源线vss占用的区域至少有一部分重叠,而不必使得电源线vss与初始化信号线vref各占用一定的区域,也即能够减少在第二方向x上,电源线vss和初始化信号线vref的整体宽度,且由于初始化信号线vref和电源线vss设置于非显示区12,也即能够减小非显示区12沿第二方向x的宽度,进而减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始化信号线vref在显示区11左右两侧的边框均设置时,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可设置电源线vss的投影分别与对应的初始化信号线vref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以减少左右两侧的边框宽度。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非显示区设置有电源线和初始化信号线,电源线与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初始化信号线能够在初始化阶段向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提供初始化信号;电源线与初始化信号线绝缘,且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电源线的投影与初始化信号线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初始化信号线与电源线占用的区域至少有一部分重叠,而不必使得电源线与初始化信号线各占用一定的区域,也即能够减少电源线和初始化信号线的整体宽度,且由于初始化信号线和电源线一般设置于非显示区,也即能够减小非显示区沿第二方向的宽度,进而减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可选地,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4,非显示区12还设置有扫描电路scan和发光控制电路em,扫描电路scan能够向像素驱动电路110提供扫描信号,发光控制电路em能够向像素驱动电路110提供发光控制信号,电源线vss与扫描电路scan及发光控制电路em均绝缘;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第一方向y),电源线vss的投影与扫描电路scan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和/或,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第一方向y),电源线vss的投影与发光控制电路em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具体地,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像素驱动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和图5,像素驱动电路110包括第一开关晶体管t1、第二开关晶体管t2、第三开关晶体管t3、第四开关晶体管t4、第五开关晶体管t5、第六开关晶体管t6、驱动晶体管dt和存储电容c,扫描电路scan与像素驱动电路110的第一扫描信号输入端s1和第二扫描信号输入端s2电连接,发光控制电路em与像素驱动电路110的发光控制信号输入端em1电连接,初始化信号线vref与像素驱动电路110的初始化信号输入端vref1电连接。驱动晶体管dt的第一极(源极)连接第一节点n1,驱动晶体管dt的栅极连接第二节点n2,像素驱动电路工作时,第二扫描信号输入端s2接收到低电平时第二开关晶体管t2打开,将初始化信号线vref上的电压充入第二节点n2,其中,初始化信号线vref上的电压值可为vint,vint为负电压。第一扫描信号输入端s1上为低电平时第三开关晶体管t3和第四开关晶体管t4打开,将数据信号输入端data接收到的电压充到第二节点n2。发光单元可为oled器件,当发光控制信号输入端em1接收到低电平信号时第五开关晶体管t5和第六开关晶体管t6打开,有电流通过oled器件,oled器件开始发光。其中,最终oled器件发光电流的公式为:i=a*(velvdd-vdata)^2,其中,a是跟驱动晶体管dt有关的一个定值,velvdd表示正极电源信号输入端elvdd上接收的电压,vdata表示数据信号输入端data接收的电压,最终oled器件的电流与驱动晶体管dt的阈值电压无关,具有阈值补偿功能。

显示面板可包括依次层叠的衬底201、有源层202、栅极层203、源漏极层204和电源层205,其中,源漏极层204中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中各个开关晶体管以及驱动晶体管的源极金属和漏极金属,电源层205中包括用于传输正极电源信号的导电结构,即图4中电源层205标注的结构,该正极电源信号传输至像素驱动电路中的正极电源信号输入端elvdd;发光控制电路em分布于有源层202、栅极层203和源漏极层204中;扫描电路scan分布于有源层202、栅极层203和源漏极层204中;初始化信号线vref可与源漏极层204同层设置,以方便初始化信号线vref与像素驱动电路110中第二晶体管t2以及第一晶体管t1源极的连接。

沿第二方向x,可设置初始化信号线vref靠近显示区11,发光控制电路em远离显示区11,而扫描电路scan介于发光控制电路em和初始化信号线vref之间,此时可将电源线vss与电源层205同层设置,并将电源线vss在第二方向x上展宽,以至少覆盖扫描电路scan的一部分,相当于增加了电源线vss的宽度,进而降低了电源线vss的电阻,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从而在减小边框的同时,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沿着第二方向x,当初始化信号线vref靠近显示区11设置,扫描电路scan远离显示区11设置,而发光控制电路em设置于扫描电路scan和初始化信号线vref之间时,也可在沿第一方向y设置电源线vss的投影与发光控制电路em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也即展宽电源线vss,并覆盖发光控制电路em的一部分,相当于增加了电源线vss的宽度,进而降低了电源线vss的电阻,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从而在减小边框的同时,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优选地,如图4所示,可设置电源线vss覆盖初始化信号线vref、扫描电路scan以及发光控制电路em,也即此时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电源线vss的投影覆盖初始化信号线vref的投影、扫描电路scan的投影以及发光控制电路em的投影,可最大限度利用非显示区在第二方向x上的宽度,进一步增加电源线vss的宽度,进而降低了电源线vss的电阻,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从而在减小边框的同时,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电源线vss包覆发光控制电路em、扫描电路scan和初始化信号线vref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若电源线vss包覆发光控制电路em或者扫描电路scan,则此时电源线vss与衬底201接触设置,在制作时直接将电源线vss的材料沉积至衬底201上,从而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vss的厚度,进一步减小了电源线vss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当电源线vss包覆初始化信号线vref时,也可不必设置电源线vss与衬底接触,只需包覆住初始化信号线vref即可。

可选地,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一种剖面图,参考图7和图8,电源线vss在至少两层金属层中设置有走线。

具体地,图7中所示的结构沿第三方向z的剖面图如图8所示,其中,第三方向z垂直与第一方向y及第二方向x,栅极层203、源漏极层204和电源层205均为金属层,电源线vss可在至少所述的两层金属层中设置走线,从而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vss的厚度,进一步减小了电源线vss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同时也可利用金属层中现有的金属结构进行走线,如利用整层铺设的源漏极金属制刻蚀出源漏极层204的同时,刻蚀出电源线vss的一部分走线,该部分走线不需要作为像素驱动电路中晶体管的源极或者漏极,只需要作为电源线vss的一部分,从而降低显示面板制作的难度,进而降低整体成本。

优选地,继续参考图7,电源线vss在源漏极层204和电源层205所在的金属层上走线。一方面可利用显示面板现有的金属层进行走线,另一方面,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源漏极层204和电源层205更为靠近第二电极1111,还可降低阴极层与电源线vss的搭接难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降低成本。

可选地,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非显示区12还设置有多个辅助结构,电源线vss与辅助结构301通过过孔连接。

具体地,辅助结构301可为金属结构,如图9所示,辅助结构301可与源漏极层204同层设置,在制作源漏极层204中的源漏极过程中,可利用同层的金属制作辅助结构301,最后再通过过孔与电源线vss电连接,也即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vss的厚度,进一步减小了电源线vss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或者,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辅助结构301可与栅极层203同层设置中,在制作栅极层203中的栅极过程中,可利用同层的金属制作辅助结构301,最后再通过过孔与电源线vss电连接,也即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vss的厚度,进一步减小了电源线vss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或者,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辅助结构301可与有源层202同层设置,有源层202可包含多晶硅,重掺杂的多晶硅也可具有导电的作用,因此,可在有源层202中通过对多晶硅重掺杂得到辅助结构301,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vss的厚度,进一步减小了电源线vss的电阻,从而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9至图11,沿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第一方向y),辅助结构301的投影,位于发光控制电路em的投影与扫描电路scan的投影之间;和/或,辅助结构301的投影,位于初始化信号线vref的投影与扫描电路scan的投影之间。

具体地,当非显示区12设置有发光控制电路em和扫描电路scan时,发光控制电路em和扫描电路scan均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沿第二方向x,发光控制电路em、扫描电路scan和参考信号线vref可依次排列且逐渐靠近显示区11,发光控制电路em所在的区域可理解为在该区域外不再具有发光控制电路em的结构,扫描电路scan所在的区域可理解为在该区域内不再具有扫描电路scan的结构;设置辅助结构301的投影,位于发光控制电路em的投影与扫描电路scan的投影之间;和/或,辅助结构301的投影,位于初始化信号线vref的投影与扫描电路scan的投影之间,在等效于增加了电源线vss厚度,降低了电源线vss电阻的同时,还可以提高非显示区12各部分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的空间。

可选地,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2,多个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为同层设置的导线层,导线层由显示区11延伸至非显示区12,非显示区的导线层与电源线vss电连接。

具体地,导线层可为镁银合金,在显示区11,导线层可作为阴极,为位于显示区11内的所有发光单元提供阴极信号;在非显示区12,第二电极的导线层与电源线vss搭接,并可以覆盖电源线vss,从而增大导线层与电源线vss的搭接面积,减小搭接电阻,从而进一步降低电源线vss上各部分信号之间的压差,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地,继续参考图12,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非显示区的金属连接层1112,金属连接层1112覆盖电源线vss且与导线层电连接;金属连接层1112与第一电极同层设置。

具体地,导线层在非显示区12的部分需要有一定的坡度进而与电源线vss电连接,导线层通过金属连接层1112与电源线vss电连接,从而减小导线层位于非显示区12内需要爬坡的高度,进而减少导线层断裂的风险,提高显示面板工作的稳定性,金属连接层1112与第二电极同层设置,即在制作显示面板时,可先形成一整层的金属层,通过刻蚀该金属层分别形成位于显示区部分的多个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以及位于非显示区部分的金属连接层1112。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3,显示装置2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9,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具备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示例性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脑或电视等电子显示设备。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

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电源线和初始化信号线,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用于在初始化阶段向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提供初始化信号;

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绝缘,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电源线的投影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还设置有扫描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所述扫描电路能够向所述像素驱动电路提供扫描信号,所述发光控制电路能够向所述像素驱动电路提供发光控制信号,所述电源线与所述扫描电路及所述发光控制电路均绝缘;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电源线的投影与所述扫描电路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和/或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电源线的投影与所述发光控制电路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包覆所述发光控制电路、所述扫描电路及所述初始化信号线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线在至少两层金属层中设置有走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层金属层包括栅极层、源漏极层以及位于所述源漏极层远离所述栅极层一侧的电源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还设置有多个辅助结构,所述电源线与所述辅助结构通过过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辅助结构的投影位于所述发光控制电路的投影与所述扫描电路的投影之间;

和/或,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辅助结构的投影位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投影与所述扫描电路的投影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的导线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非显示区,所述第二电极的导线在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电源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的金属连接层,所述金属连接层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且所述金属连接层覆盖所述电源线并与所述非显示区第二电极的导线接触。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和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所述非显示区设置有电源线和初始化信号线,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电连接,所述初始化信号线能够在初始化阶段向所述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提供初始化信号;所述电源线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绝缘,且沿垂直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方向,所述电源线的投影与所述初始化信号线的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减小显示面板的边框,提高屏占比。

技术研发人员:孙靖忠;田汝强;应如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67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