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1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显示领域的技术突破,显示装置因其具备的轻薄、省电及无辐射线等优点,被大量的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电话、计算机屏幕以及电视等各种电子产品中。在当前的显示装置中,一般采用led灯作为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使用,但随着用户对显示装置背光要求的提高,显示装置的背光灯区配置的led灯数量也越多。然而,显示装置中的驱动板能够处理的led灯数量有限,因此,当led灯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难以满足多个led灯同时工作的需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旨在解决当led灯数量增多时,背光驱动装置中的驱动板无法满足其工作需求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所述驱动板,用于接收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驱动板包括第一驱动板和第二驱动板,所述第一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一背光灯区,所述第二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二背光灯区,所述第一背光灯区与所述第二背光灯区隔开。可选地,每个所述驱动板均包括微控制单元以及驱动ic;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输入端,所述驱动ic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当接收到的所述spi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发送驱动信号至所述驱动ic;所述驱动ic,用于当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可选地,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可选地,每个所述各个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第一电阻;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电源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接地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外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电源端。可选地,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二输入端。可选地,各个背光灯区至少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四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系统级芯片;所述系统级芯片的输出端作为所述主板的输出端连接每个所述驱动板。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背光驱动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被配置为如上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包括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各个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每个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主板的输出端,每个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驱动板,用于接收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驱动板对应控制不同的灯区,这样一来,当背光灯数量增多时,也能满足背光灯同时工作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光驱动装置一实施例的模块示意图;图2为图1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主板c4第四电容20第一驱动板r1第一电阻30第二驱动板r2第二电阻40第一背光灯区r3第三电阻50第二背光灯区v1供电电源21微控制单元d1第一发光二极管22驱动icd2第二发光二极管c1第一电容d3第三发光二极管c2第二电容d4第四发光二极管c3第三电容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参见图1,所述背光驱动装置包括主板10、至少两个驱动板(未标示)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未标示);需要说明,出于清楚阐述本实施例的需要,在图1中将驱动板和背光灯区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实际上,驱动板可以为2个以上,对应的背光灯区的数量也可以为2个以上,本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制。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主板10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主板10,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各个驱动板,用于接收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驱动板,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使得各个驱动板根据接收到的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进而使得背光灯区中的各个背光灯处于点亮状态或不处于点亮状态。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板与背光灯区一一对应,即一个驱动板对应控制一个背光灯区,理所应当的,所述驱动板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驱动板的方式,当背光灯的数量增多时,也能满足数量较多的背光灯的工作需求。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1,至少两个驱动板包括第一驱动板20和第二驱动板30,所述第一驱动板20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一背光灯区40,所述第二驱动板30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二背光灯区50,第一背光灯区40与第二背光灯区50隔开。本实施例中,当驱动板的数量为两个时,容易理解的是,背光灯区的数量也为两个。本实施例中的spi(serialperipheral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信号,它是基于spi协议所产生的一种通信信号,spi协议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协议,正是出于这种其具备的简单易用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容易理解的是,主板10也可以通过向驱动板发送其他通信信号的方式,控制背光灯区的亮暗,本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制。在本实施例中,主板10通过向第一驱动板20和第二驱动板30发送垂直同步信号,容易理解的是,上述垂直同步信号包括水平同步脉冲以及垂直同步脉冲,通过垂直同步信号来控制第一驱动板20和第二驱动板30的工作时序一致,从而可以实现第一背光灯区40和第二背光灯区50的背光灯同时点亮。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2为图1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每个驱动板均包括微控制单元21以及驱动ic22;所述微控制单元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10的输出端,所述微控制单元2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ic22的输入端,所述驱动ic22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微控制单元21,用于当接收到的所述spi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发送驱动信号至所述驱动ic22;所述驱动ic22,用于当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本实施例中,各个驱动板中包括微控制单元21和驱动ic22,容易理解的是,所述微控制单元21包括51单片微控制器、msp430单片微控制器、tms单片微控制器、stm32单片微控制器、pic单片微控制器、avr单片微控制器、stc单片微控制器以及freescale单片微控制器中的至少一种,本实施例在此不作具体限制。主板10发送的spi信号为一种矩形方波信号,驱动板中的微控制单元21接收到所述spi信号为高电平时,则发送对应的驱动信号至驱动ic22,驱动ic22在接收到驱动信号后,根据驱动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控制背光灯区的背光灯点亮或熄灭。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每个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一电容c1以及第二电容c2;所述微控制单元2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容c2与第一电容c1并联。进一步地,每个驱动板还包括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以及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22的电源端,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22的接地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外接供电电源v1,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ic22的电源端。进一步地,各个驱动板还包括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22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22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二输入端。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并联。本实施例中,在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在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分别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和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调整第二电阻r2和第三电阻r3的阻值大小即可设定流过背光灯区的电流大小,从而调整背光灯的亮度,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2,各个背光灯区至少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d1、第二发光二极管d2、第三发光二极管d3以及第四发光二极管d4;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d2的阴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未标示);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d3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未标示)。容易理解的是,由于发光二极管具备节能、环保、显色性与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将背光灯设置为led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当然上述背光灯也可以为其他器件,本实施例在此不再具体阐述。此外,由于soc(systemonchip,系统级芯片)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将所述系统级芯片设置于主板10上,以满足整个背光驱动装置的工作需求。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驱动装置,该背光驱动装置的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理所应当地,由于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背光驱动装置的技术方案,因此该显示装置具有上述背光驱动装置所有的有益效果。在一些例子中,显示装置包括电视机。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

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

所述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

所述驱动板,用于接收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驱动板包括第一驱动板和第二驱动板,所述第一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一背光灯区,所述第二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为第二背光灯区,所述第一背光灯区与所述第二背光灯区隔开。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板包括微控制单元以及驱动ic;

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输入端,所述驱动ic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

所述微控制单元,用于当接收到的所述spi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时,发送驱动信号至所述驱动ic;

所述驱动ic,用于当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时,根据所述驱动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一电容以及第二电容;

所述微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容与所述第一电容并联。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包括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第一电阻;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电源端,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接地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外接供电电源,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电源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驱动板还均包括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驱动ic的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对应的背光灯区的第二输入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各个背光灯区至少包括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三发光二极管以及第四发光二极管;

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

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阴极,所述第四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外接背光电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包括系统级芯片;

所述系统级芯片的输出端作为所述主板的输出端连接每个所述驱动板。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驱动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被配置为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驱动装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驱动装置和显示装置,所述背光驱动装置包括包括主板、至少两个驱动板以及与每个所述驱动板对应的背光灯区;每个所述驱动板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板的输出端,每个所述驱动板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连接各自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所述主板,用于向各个驱动板发送串行外设接口SPI信号以及垂直同步信号;所述驱动板,用于接收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并根据所述SPI信号以及所述垂直同步信号,控制对应的所述背光灯区中背光灯的亮暗。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驱动板对应控制不同的灯区,这样一来,当背光灯数量增多时,也能满足背光灯同时工作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何文辉;苏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TCL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67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