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放卷辊卷绕有物料膜,由于其直径较大,重量较重。在物料膜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上料装置将其放置在生产设备上。现有的上料装置虽然能够实现自动上料,但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上料装置,旨在解决现有上料装置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上料装置,包括:
机架;
上料件,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上料件上贯通开设有承托槽,所述承托槽用于支撑放料辊的上料轴;和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上料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上料轴移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上料件包括:
转盘,与所述驱动机构同轴设置;和
折弯件,一端固定在所述转盘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折弯件沿所述转盘的周线上均匀布置;
所述折弯件的内表面与所述转盘的外周面形成所述承托槽。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折弯件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旋转方向同向设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承托槽的底面沿与所述驱动机构旋转方向的反向延伸至所述上料件的内部。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承托槽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上料件的周线均匀布置。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承托槽的底面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用于卡接所述上料轴上的轴承。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上料件的数量为两个,间隔一定距离且平行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一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
第一蜗杆,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第一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转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蜗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固定连接;
传动杆,一端通过锥齿轮与所述第一蜗杆传动连接;
第二蜗杆,通过锥齿轮与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和
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二蜗杆传动配合,且所述第二蜗轮与另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蜗杆借助所述锥齿轮获得与所述第一蜗杆相反的转动驱动力,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平行且旋向反向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位于所述传动杆的同一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
第一蜗杆,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第一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转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蜗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设置;
链条,一端通过链轮与所述第一蜗杆传动连接;
第二蜗杆,通过链轮与所述链条的另一端传动连接;和
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二蜗杆传动配合,且所述第二蜗轮与另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平行且旋向相同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位于所述链条的同一侧。
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其中一个所述上料件与所述第一蜗轮通过第一传动轴同轴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上料件与所述第二蜗轮通过第二传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上料装置中设置有机架,在机架上转动连接有上料件,在上料件上贯通开设有承托槽。在驱动机构驱使上料件转动的同时,承托槽同样随上料盘的轴线转动。首先将放料辊移动至上料件处,当承托槽转动至放料辊的上料轴处时,将上料轴放置到承托槽内。放料辊随上料件转动直至与机架的底部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当放料辊放料完成后,取下上料轴,通过驱动机构驱使上料件转动,从而放置下一放料辊。由于该上料装置仅设置上料件和驱动机构即可实现上料,结构较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上料装置中放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上料装置中上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上料装置中放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上料装置中上料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锥齿轮与驱动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链轮与驱动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机架;2、驱动机构;201、第一蜗轮;202、第一蜗杆;3、上料件;4、承托槽;5、放卷辊;6、上料轴;7、轴承;8、第二驱动机构;801、第二蜗轮;802、第二蜗杆;9、第一传动轴;10、第二传动轴;11、锥齿轮;12、折弯件;13、链条;14、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进行说明。上料装置,包括:机架1、驱动机构2和上料件3。上料件3与驱动机构2与机架转动连接,上料件3上贯通开设有承托槽4,承托槽4用于支撑放料辊的上料轴6。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上料件转动进而带动上料轴移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上料装置中设置有机架1,在机架1上转动连接有上料件3,在上料件3上贯通开设有承托槽4。在驱动机构2在驱使上料件3转动的同时,承托槽4同样随上料盘的轴线转动。首先将放料辊移动至上料件3处,当承托槽4转动至放料辊的上料轴6处时,将上料轴6放置到承托槽4内。放料辊随上料件3转动直至与机架1的底部间隔一定距离设置。当放料辊放料完成后,取下上料轴6,通过驱动机构2驱使上料件3转动,从而放置下一放料辊。由于该上料装置仅通过上料件和驱动机构即可实现上料,结构较为简单。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3和图4,上料件3包括:转盘和折弯件12。转盘与驱动机构2同轴设置;折弯件12一端固定在转盘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折弯件12沿转盘的周线上均匀布置。折弯件12的内表面与转盘的外周面形成承托槽4。上料件3可由转盘和折弯件12组成。由于驱动机构2与转盘同轴设置。并且折弯件12固定在转盘的周线上。在转盘转动的同时,折弯件12同样转动,并且在折弯件12的内表面与转盘的外周面形成承托槽4。首先当折弯件12转动至放料辊的位置时,将放料辊滚动或者移动至折弯件12上,由折弯件12支撑放料辊的上料轴6。而随着折弯件12的转动,放卷辊5位置逐渐变高,并且在转盘转动过程中,放卷辊5的上料轴6由折弯件12的折弯部向折弯件12与转盘的连接处滚动,也即放卷辊5的上料轴6向承托槽4的中部滚动,当放卷辊5上升到指定高度后,抽取放卷辊5上面的物料,从而使放卷辊5放卷。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折弯件12的开口方向与驱动机构2的旋转方向同向设置。为了更好的支撑放卷辊5,折弯件12的开口方向与驱动机构2同向。当将放卷辊5放置在折弯件12的开口处后,折弯件12能够支撑柱放卷辊5的上料轴6,防止上料轴6从折弯件12上滑出。而随着上料件3的转动,使得上料轴6向承托槽4的中部滑动,更进一步将放料辊稳定支撑。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承托槽4的底面沿与驱动机构2旋转方向的反向延伸至上料件3的内部。由于承托槽4用于放置放卷辊5,为了提高承托槽4在放置好放卷辊5后的稳定性,将承托槽4的底面沿与驱动机构2旋转方向的反向向上料件3的内部延伸。延伸的距离不宜过多,可为10~20mm。当向上料盘滚动放卷辊5时,放卷辊5的上料盘滚动至承托槽4的底部,并由承托槽4的两个侧面对放卷辊5的上料轴6夹持住,当上料件3转动过程中,上料轴6可始终位于承托槽4的底部,也可以由承托槽4的底部滚动至中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4,承托槽4数量为多个,且沿上料件3的周线均匀布置。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转动设置在机架1上的驱动机构2带动上料件3转动,当需要上料放卷辊5时。首先将放卷辊5移动至承托槽4处,由于驱动机构2驱使上料件3转动,当将放料辊的上料轴6放置在承托槽4上时,放料辊被承托槽4支撑并随着上料件3转动至指定的高度。由于承托槽4的数量为多个,只需将承托槽4转动一定的角度即可放置放料辊,并且由于承托槽4沿上料件3的周线均匀布置,当任意一个承托槽4转动至上料轴6位置即,都可以放置放料辊,保证了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承托槽4的底面设置有卡接槽,卡接槽用于卡接上料轴6上的轴承7。在放置放卷辊5之前,在放卷辊5的上料轴6的两端安装轴承7,在上料轴6上可固定有卡接件,卡接件用于限制轴承7相对于上料轴6的位置。将两个轴承7分别抵接在卡接件上。当承托槽4转动至上料轴6的位置时,将放卷辊5滚动至承托槽4的内部。并且轴承7卡接在卡接槽上,从而实现了轴承7的固定。当上料件3转动的指定位置后,放卷辊5的上料轴6与轴承7的内圈固定,而轴承7的外圈固定在卡接槽上,从而减少了放卷辊5在在转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并且减少了上料轴6与上料件3之间的摩擦力,当放卷辊5放卷完成后,轴承7和上料轴6可同时取下。卡接槽的深部不应大于轴承7最外圈与轴承7内圈的周面的距离,放置卡接槽的侧边与轴承7的内圈池产生摩擦,卡接擦可为月牙形状从而便于轴承7的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和图6,上料件3的数量为两个,间隔一定距离且平行设置在机架1的一侧。上料件3的数量为两个,且驱动机构2的数量与上料件3的数量一一对应。驱动机构2的数量同样为两个,并且对称设置在上料件3的两侧。由于放卷辊5未放卷之前所卷绕的物料较多,直径较大。使用一个驱动机构2无法有效将放卷辊5提升到指定的位置。并且两个上料件3无法通过一个转轴进行传动,因为转轴需要绕过放卷辊5上的卷绕的物料。为此设置两个驱动机构2和两个上料件3。保证了上料放卷辊5时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驱动机构2包括:电机14、第一蜗杆202、第一蜗轮201、传动杆、第二蜗杆802和第二蜗轮801。第一蜗杆202与电机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蜗轮201与第一蜗杆202转动配合,且第一蜗轮201与其中一个上料件3同轴固定连接。传动杆一端通过锥齿轮11与第一蜗杆202传动连接。第二蜗杆802通过锥齿轮11与传动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第二蜗轮801与第二蜗杆802传动配合,且第二蜗轮801与另一个上料件3同轴固定连接。第二蜗杆借助锥齿轮获得与第一蜗杆相反的转动驱动力,第一蜗杆202和第二蜗杆802平行且旋向反向设置,第一蜗杆202和第二蜗杆802位于传动杆的同一侧。第二驱动机构8包括第二蜗轮801和第二蜗杆802。为了两个驱动机构2能够同时带动上料件3旋转,并且旋转的速度相同,将两组蜗轮蜗杆分别设置在机架1的两侧,并且每个蜗轮均与对应的上料件3同轴设置。并且通过传动杆带动第一蜗杆202和第二蜗杆802转动。由于蜗轮蜗杆可以实现自锁功能,将放卷辊5提升到一定的角度,即可实施放卷,不需要多余装置的固定。首先驱使第一蜗杆202转动,可由人工或者电机14驱使第一蜗杆202后者第二蜗杆802转动。设置传动杆的目的在于确保两个上料盘旋转速度的相同,若采用两个电机14,则由于电机14输出轴的波动,导致两个上料盘转动速度的不同时。通过将第一蜗杆202和第二蜗杆802的旋向相反设置,通过传动杆可以实现两个上料盘的旋向相同,保证上料时的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驱动机构2包括:电机14、第一蜗杆202、第一蜗轮201、链条13、第二蜗杆802和第二蜗轮801;第一蜗杆202与电机1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蜗轮201与第一蜗杆202转动配合,且第一蜗轮201与其中一个上料件3同轴设置。链条13一端通过链轮与第一蜗杆202传动连接。第二蜗杆802通过链轮与链条13的另一端传动连接。第二蜗轮801与第二蜗杆802传动配合,且第二蜗轮801与另一个上料件3同轴设置。第一蜗杆202和第二蜗杆802平行且旋向相同设置,第一蜗杆202和第二蜗杆802位于链条13的同一侧。蜗轮蜗杆结构可以实现自锁,当将放卷辊5提升到一定高度后,随即可以实施放卷。放卷完成后,取下上料轴6和轴承7,再次同方向转动驱动机构2,将上料轴6放置下一个承托槽4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料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和图6,其中一个上料件3与第一蜗轮201通过第一传动轴9同轴固定连接,另一个上料件3与第二蜗轮801通过第二传动轴10同轴固定连接,第一传动轴9和第二传动轴10同轴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通过将上料件3和蜗轮同轴设置,保证传动的精确性。第一传动轴9和第二传动轴10的轴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对称且分别位于机架1的两侧,保证两个上料盘转动速度的相同。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传动轴9和第二传动轴10的两端均可通过机架1进行固定,从而保证上料件3转动时的稳定性。为了附图的美观位于第一传动轴9靠近放卷辊5一侧的机架1,和第二传动轴10靠近放卷辊的5一侧的机架1均未画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架;
上料件,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上料件上贯通开设有承托槽,所述承托槽用于支撑放料辊的上料轴;和
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上料件转动进而带动所述上料轴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件包括:
转盘,与所述驱动机构同轴设置;和
折弯件,一端固定在所述转盘上,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折弯件沿所述转盘的周线上均匀布置;
所述折弯件的内表面与所述转盘的外周面形成所述承托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件的开口方向与所述驱动机构的旋转方向同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槽的底面沿与所述驱动机构旋转方向的反向延伸至所述上料件的内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槽数量为多个,且沿所述上料件的周线均匀布置。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槽的底面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用于卡接所述上料轴上的轴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件的数量为两个,间隔一定距离且平行设置在所述机架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
第一蜗杆,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第一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转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蜗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固定连接;
传动杆,一端通过锥齿轮与所述第一蜗杆传动连接;
第二蜗杆,通过锥齿轮与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和
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二蜗杆传动配合,且所述第二蜗轮与另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蜗杆借助所述锥齿轮获得与所述第一蜗杆相反的转动驱动力,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平行且旋向反向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位于所述传动杆的同一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电机;
第一蜗杆,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第一蜗轮,与所述第一蜗杆转动配合,且所述第一蜗轮与其中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设置;
链条,一端通过链轮与所述第一蜗杆传动连接;
第二蜗杆,通过链轮与所述链条的另一端传动连接;和
第二蜗轮,与所述第二蜗杆传动配合,且所述第二蜗轮与另一个所述上料件同轴设置;
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平行且旋向相同设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位于所述链条的同一侧。
10.如权利要求8或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上料件与所述第一蜗轮通过第一传动轴同轴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上料件与所述第二蜗轮通过第二传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