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包装结构一般都是使用额外的充气包装、纸板衬垫、发泡塑料等结构作为包装的缓冲方式,在包装制作中需要单独的进行这些缓冲结构的装配,进而不但增加了包装的制造成本,也给生产装配增加难度。
目前,市面上也出现了一页成型的包装结构(衬垫与包装是同一纸板),单独一张纸板即可制成连接为一体的包装外壳与内部缓冲结构,具体技术手段为将部分纸板翻折至包装结构内部形成用于支撑被包装物的衬垫结构即可,用一体包装结构不仅节省材料,缓冲效果方面也不亚于常规额外使用的充气包装、纸板衬垫、发泡塑料等。
但是,目前市面上的一页成型的包装结构依然存在缺陷,即内部包装空间单一的问题。其内部只有一个包装空间,对于被包装物有其他零部件时,该包装结构并不能防止多个包装物之间的发生碰撞。例如一般的电子产品都会带有电池等配件,而上述专利并没有设计能够单独放置电池等其他配件的位置,需要增加额外的物料来固定、保护产品,增加包装成本,故而会增加产品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包装结构,在采用一页纸板成型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放置空间,在不增加额外物料的情况下满足了被包装物为不止一个时的包装需求。
本发明的包装结构,包括折叠状态下为方盒状的壳体组件与一体式形成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衬垫结构,所述衬垫结构由下至上分为第一衬垫结构与第二衬垫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与顶盖,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四侧板垂直于所述底板并沿周向依次连接在所述底板四周,所述顶盖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其中,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衬垫结构包括连接在第一侧板两侧的第一衬板、第二衬板以及连接在第三侧板两侧的第三衬板、第四衬板,所述第一衬板至所述第四衬板上均设置有第一正反揿结构;
所述第一衬板至所述第四衬板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均向内翻卷折叠形成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四角处的方形的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向所述柱状结构内部折叠凹陷以便在四个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的高度小于所述柱状结构的高度。
所述第一衬垫结构中的四个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组成所述第一容纳腔,在起到放置被包装物的同时,利用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的支撑使被包装物处于悬空状态,进而可以防止外部的撞击直接作用到被包装物上,从而所述第一衬垫结构可以在多方向上实现在遭受撞击时的对被包装物的保护作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衬垫结构包括位于相同高度且端部固定连接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分别通过对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居中地开孔并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延伸而形成。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所构成的所述第二衬垫结构不仅用于放置另一个被包装物,而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也将所述第二衬垫结构与下方的所述第一衬垫结构进行分割,并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所采用的纸板也具有防止所述第一衬垫结构与所述第二衬垫结构中的两个被包装物相互撞击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末端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为向上翻折90°至竖直状态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粘合。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不仅实现了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相互连接,同时也在所述第二衬垫结构中形成了两个放置空间,实际可以放置两个不同的被包装物,进而整个包装结构实际总共可以放置三个被包装物,从而扩大了包装结构的适用范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宽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宽度等于在所述折叠状态下的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上的柱状结构之间的距离。
通过对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宽度的设置,使其在折叠状态下刚好位于两侧的所述柱状结构之间并且与所述两侧柱状结构接触,此时,折叠后的整个所述壳体组件刚好为方形,从而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宽度的设置为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的折叠提供了定位参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所述柱状结构的高度、下表面高度与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顶部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高度设置,在其上表面上形成可放置被包装物的空间,其下表面可以与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中放置的另一个被包装物的顶部稳定接触,进而保证不同包装物在包装运输过程中不会在包装结构内部晃动而导致相互碰撞。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衬垫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衬板至所述第四衬板上均有设置的第二正反揿结构,所述第二正反揿结构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向所述柱状结构内部凹陷,以便在四个所述第二正反揿结构以及所述顶盖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衬垫结构采用所述第二正反揿结构,同样具有像所述第一衬垫结构中的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那样的可以在多方向上缓冲外部撞击并保护被包装物的作用,同时在所述第二正反揿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柱状结构上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设置更多的正反揿结构来形成更多的衬垫结构,以满足更多被包装物的放置需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垫结构还包括第三衬垫结构,所述第三衬垫结构通过去掉四个所述柱状结构顶部部分物料后形成,从而在所述第三衬垫结构与顶盖之间形成第三容纳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侧盖与第二侧盖,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分别连接在所述顶盖的两侧,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的外部。
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在进一步加强抗撞击能力的同时,也用于封闭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上因为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设置而带来的孔,进一步提高了包装结构的隔离性与封闭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的宽度均为在所述折叠状态下的所述壳体组件内部深度的一半,且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盖与所述第四侧板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共同覆盖所述壳体组件的两侧侧面。
针对采用所述第二正反揿结构的所述第二衬垫结构,该实施方式对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进行改进,节约了包装结构的纸板物料长度,同时在整体上简化了包装结构。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在远离所述顶盖的一侧边缘上均设置有插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上均开设有插口,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上的插舌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插入至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上的插口中进行锁合。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适合的方式组合或由等效的技术特征来替代,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包装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备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包装结构在采用一页纸板成型并具有节约物料、降低衬板、方便生产装配等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在包装结构内部设置两个衬垫结构并形成两个相互独立的放置空间,可以分别放置两个被包装物,进而在不需要额外单独地设置缓冲结构的前提下,就能满足一些产品额外配件的放置需求,例如电子产品配套的电池等。而大多数的现有产品都具有额外的配件产品,所以本发明的包装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用性更高。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了本发明的包装结构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发明的包装结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显示了图2中ⅰ处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显示了本发明的包装结构的侧盖与侧板锁合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显示了本发明的包装结构另一种实施例对应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了图5对应的包装结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的立体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
附图标记:
10-壳体组件,11-底板,12-第一侧板,13-第二侧板,14-第三侧板,15-第四侧板,16-顶盖,17-第一侧盖,18-第二侧盖,20-第一衬垫结构,21-第一衬板,22-第二衬板,23-第三衬板,24-第四衬板,25-第一正反揿结构,26-柱状结构,30-第二衬垫结构,31-第一隔板,311-第一连接部,32-第二隔板,321-第二连接部,33-第二正反揿结构,41-插舌,42-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同时需要说明,附图中的虚线表示折叠时的折叠线。
如附图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包装结构,包括折叠状态下为方盒状的壳体组件10与一体式形成于壳体组件10内部的衬垫结构,衬垫结构由下至上分为第一衬垫结构20与第二衬垫结构30。
具体地,衬垫结构与壳体组件10为一体式的,即衬垫结构与壳体组件10同在一页纸板上,如附图图1所示。同时,衬垫结构设置为竖直方向上相互独立的第一衬垫结构20与第二衬垫结构30,用于分别放置两个被包装物,例如电子产品本身与其搭配的电池。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底板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第四侧板15与顶盖16,第一侧板12至第四侧板15垂直于底板11并沿周向依次连接在底板11四周,顶盖16连接在第一侧板12远离底板11的一侧,其中,在折叠状态下,第一侧板12和第四侧板15相对,第二侧板13和第三侧板14相对。
具体地,如附图图1所示,在进行壳体组件10折叠时,以底板11为基础,依次将第一侧板12与顶盖16的整体、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第四侧板15向上翻折90°。而后再以第一侧板12为基础,将顶盖16朝向壳体组件10内部一侧翻折90°至顶盖16远离第一侧板12的一侧边缘与第三侧板14顶部边缘接触,折叠后的壳体组件10呈方形盒状,如附图图2所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衬垫结构20包括连接在第一侧板12两侧的第一衬板21、第二衬板22以及连接在第三侧板14两侧的第三衬板23、第四衬板24,第一衬板21至第四衬板24上均设置有第一正反揿结构25;
第一衬板21至第四衬板24在折叠状态下均向内翻卷折叠形成位于壳体组件10内部四角处的方形的柱状结构26,第一正反揿结构25向柱状结构26内部折叠凹陷以便在四个第一正反揿结构25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第一正反揿结构25的高度小于柱状结构26的高度。
具体地,在进行壳体组件10折叠之前需要对第一衬垫结构20进行折叠,将第一衬板21与第二衬板22朝向第一侧板12一侧、第三衬板23与第四衬板24朝向第三侧板14一侧翻卷折叠,折叠线有三处,卷裹后的第一衬板21至第四衬板24均为方形的柱状结构26;在进行第一衬板21至第四衬板24折叠的同时,将第一正反揿结构25进行折叠,使得第一正反揿结构25在柱状结构26上呈现为向内凹陷的一个直角。进而,四个柱状结构26上的第一正反揿结构25之间构成用于放置一个被包装物的第一容纳腔,具体地,四个第一正反揿结构25分别用于放置并支撑被包装物的四角。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正反揿结构25的顶部高度低于柱状结构26定部的高度,优选的,第一正反揿结构25的底部高度低于柱状结构26底部的高度。被包装物放置在第一容纳腔中时,在四个第一正反揿结构25的支撑下处于悬空状态,可以隔绝来自外部的撞击,进而,第一衬垫结构20起到了缓冲多方向撞击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衬垫结构30包括位于相同高度且端部固定连接的第一隔板31和第二隔板32,第一隔板31和第二隔板32分别通过对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居中地开孔并分别垂直于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朝向壳体组件10内部延伸而形成。
具体地,在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中心开孔,开孔后,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上孔所在的部分物料(纸板)即形成未完全分离的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2,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2的顶部分别连接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在壳体组件10折叠好后,将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2朝向壳体组件10内部折叠90°,此时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2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二者末端相互接触,将二者末端相互固定后即完成第二衬垫结构30的折叠,如附图图2所示。
折叠后的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2上即可放置另一个被包装物,同时,第一隔板32和第二隔板32起到第一衬垫结构20与第二衬垫结构30中的两个被包装物之间的分隔与缓冲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末端在折叠状态下分别为向上翻折90°至竖直状态的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21,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21相互粘合。
具体地,如附图图3所示,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之间的相互固定通过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21之前的粘合实现,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上方在两侧的柱状结构26之间均形成放置腔体,均可以用于放置被包装物,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衬垫结构30实际具有位于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21两侧的两个独立的放置空间,实际可以分别放置两个被包装物。
优选的,第一连接部311或第二连接部321的顶部设置有朝向对方一侧翻折90°的翻折部分,该翻折部分用于覆盖在放置在第一隔板31或第二隔板32上的被包装物的上表面,进一步起到被包装物的缓冲与保护。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宽度相同,且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宽度等于在折叠状态下的第一侧板12与第三侧板14上的柱状结构26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折叠状态下的第一侧板12与第三侧板14上的柱状结构26之间的距离应该等于放置在第一隔板31或第二隔板32上的被包装物的宽度;同时,折叠状态下,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或第二连接部311与第四侧板之间的距离应该等于放置在第一隔板31或第二隔板32上的被包装物的长度,从而避免被包装物在第二衬垫结构30中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柱状结构26的高度、下表面高度与第一正反揿结构25顶部高度相同。
具体地,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柱状结构26的高度是为了在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上方形成可放置被包装物的空间;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下表面高度与第一正反揿结构25顶部高度相同,该设置是为了放置在第一隔板31或第二隔板32上被包装物的底部可以与第一正反揿结构25中放置的另一个被包装物的顶部稳定接触,进而保证不同包装物在包装运输过程中不会在包装结构内部相互碰撞。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衬垫结构30包括在第一衬板21至第四衬板24上均有设置的第二正反揿结构33,第二正反揿结构33在折叠状态下向柱状结构26内部凹陷,以便在四个第二正反揿结构33以及顶盖16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具体地,如附图图5与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的第二衬垫结构30采用与上述第一衬垫结构20结构类似的正反揿结构,即第二正反揿结构33,第二正反揿结构33同样分别在第一衬板21至第四衬板24上均有开设。在上述折叠状态下,四个第二正反揿结构33形成与第一容纳腔结构类似的第二容纳腔。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采用的第二衬垫结构30同样采用正反揿结构,根据实际被包装物的数量,柱状结构上可以砸竖直方向上设置更多的与第一正反揿结构25、第二正反揿结构33类似的正反揿结构,以满足其他多个被包装物的放置。该正反揿结构理论上可以设置无限多个,柱状结构的高度(即包装结构的内部深度)相应增大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衬垫结构还包括第三衬垫结构,第三衬垫结构通过去掉四个柱状结构26顶部部分物料后形成,从而在第三衬垫结构与顶盖16之间形成第三容纳腔。
具体地,第三衬垫结构的设置为削减四个柱状结构26顶部部分物料,使四个柱状结构26顶部高度小于折叠后的第一侧板12至第四侧板15的顶部高度,进而在四个柱状结构26的顶部与盖合后的顶盖16之前形成用于放置说明书的第三容纳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还包括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分别连接在顶盖16的两侧,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在折叠状态下分别覆盖在第二侧板13与第四侧板15的外部。
具体地,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用于覆盖第二侧板13与第四侧板15,进一步增加包装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同时如附图图2所示,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可以覆盖因为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而开设的孔,提高包装结构的密闭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侧板13、第四侧板15、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的宽度均为在折叠状态下的壳体组件10内部深度的一半,且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板13、第二侧盖18与第四侧板15在折叠状态下分别共同覆盖壳体组件10的两侧侧面。
具体地,如附图图5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没有第一隔板31与第二隔板32的设置,进而采用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板13、第二侧盖18与第四侧板15的配合来封闭包装结构的侧面,可以解决纸板的物料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在远离顶盖16的一侧边缘上均设置有插舌41,第二侧板13与第四侧板15上均开设有插口42,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盖18上的插舌41在折叠状态下分别插入至第二侧板13与第四侧板15上的插口42中进行锁合。
具体地,如附图图4所示,第一侧盖17与第二侧板13、第二侧盖18与第四侧板15的锁合采用插舌41与插口42的配合实现。附图图4所示的是附图图2所示实施例的侧盖与侧板的锁合结构,此时插口42开设在第二侧板13与第四侧板15的底部(附图图1与图2中未表示出插口42);如附图图6所示的实施例的插舌41与插口42的设置已在图上有清楚的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折叠状态时的顶盖16与第三侧板14之间也设置有锁合结构,所采用的是阴阳锁的双重锁合结构。阴阳锁合结构具体为,顶盖16边缘与第三侧板14顶部边缘均设置有插舌,顶盖16与第三侧板14上的两个插片其中一个上开设有插口;在折叠状态时,开设有插口的插舌先插入至顶盖16与第三侧板14之间的缝隙中,而后另一个插舌插入至该插舌上的插口中,实现双重锁合,如附图图1、图2、图5、图6上对应结构所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底”、“顶”、“前”、“后”、“内”、“外”、“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虽然在本文中参照了特定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应用的示例。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并且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布置,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不同于原始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方式来结合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和本文中所述的特征。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单独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使用在其他所述实施例中。
1.一种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叠状态下为方盒状的壳体组件与一体式形成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衬垫结构,所述衬垫结构由下至上分为第一衬垫结构与第二衬垫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第四侧板与顶盖,所述第一侧板至所述第四侧板垂直于所述底板并沿周向依次连接在所述底板四周,所述顶盖连接在所述第一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其中,在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垫结构包括连接在第一侧板两侧的第一衬板、第二衬板以及连接在第三侧板两侧的第三衬板、第四衬板,所述第一衬板至所述第四衬板上均设置有第一正反揿结构;
所述第一衬板至所述第四衬板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均向内翻卷折叠形成位于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四角处的方形的柱状结构,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向所述柱状结构内部折叠凹陷以便在四个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的高度小于所述柱状结构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垫结构包括位于相同高度且端部固定连接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分别通过对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居中地开孔并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壳体组件内部延伸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末端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为向上翻折90°至竖直状态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互粘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宽度相同,且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宽度等于在所述折叠状态下的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上的柱状结构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的上表面高度低于所述柱状结构的高度、下表面高度与所述第一正反揿结构顶部高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垫结构包括在所述第一衬板至所述第四衬板上均有设置的第二正反揿结构,所述第二正反揿结构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向所述柱状结构内部凹陷,以便在四个所述第二正反揿结构以及所述顶盖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3至5或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结构还包括第三衬垫结构,所述第三衬垫结构通过去掉四个所述柱状结构顶部部分物料后形成,从而在所述第三衬垫结构与顶盖之间形成第三容纳腔。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一侧盖与第二侧盖,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分别连接在所述顶盖的两侧,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覆盖在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的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的宽度均为在所述折叠状态下的所述壳体组件内部深度的一半,且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盖与所述第四侧板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共同覆盖所述壳体组件的两侧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包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在远离所述顶盖的一侧边缘上均设置有插舌,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上均开设有插口,所述第一侧盖与所述第二侧盖上的插舌在所述折叠状态下分别插入至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上的插口中进行锁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