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组合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虾青素属于一种脂溶性色素,是最具经济价值的类胡萝卜素之一。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赋予其有效淬灭活性氧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但虾青素油不溶于水,对外界条件敏感极易氧化,稳定性差,活性易丧失,不利于人体吸收,难以直接用于化妆品发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功效。如何提高虾青素油的稳定性以及促进其在皮肤中的高效利用仍是研究的热点。
透明质酸分子在其结构骨架内保持高含水量,当角质层暴露于水中时,组织膨胀,角质层屏障解开,并形成分子进入皮肤的通道。透明质酸及透明质酸衍生物可以令角质层水化,开辟渗透途径,促进经皮传递。透明质酸的结构疏水斑块域在渗透过程中可能与角质层中的脂质组分相互作用,破坏皮肤屏障,提高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的皮肤渗透性。皮肤常驻细胞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上的透明质酸受体促进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的经皮传递。小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渗透性强能够进入真皮层,提升真皮层的储水能力,但成膜能力较差,无法锁住皮肤表层水分;大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成膜性强,但渗透性较差。不同功效的化妆品应选择适当的分子量透明质酸和细胞表面的某些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高效提活性成分的靶向性,同时延长活性成分在体内的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提高疗效。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中虾青素油对外界条件敏感极易氧化,稳定性差,活性易丧失,不利于人体吸收,难于直接用于化妆品发挥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缺点,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来说,本申请涉及如下方面:
1.一种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含有脂溶性活性物质的核,包裹核的由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内壳,以及包裹所述内壳的包含透明质酸的外壳。
2.根据项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选自虾青素油、神经酰胺、视黄醇、辅酶q10、维生素e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3.一种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脂溶性活性物质与油类物质混合得到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
将磷脂、胆固醇、正电荷调节剂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混合,得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
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
将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加入到所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中,得到双壳-核结构的含脂溶性活性物质的组合物。
4.根据项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选自虾青素油、神经酰胺、视黄醇、辅酶q10、维生素e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5.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类物质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3:1~25:1。
6.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1:5~2:1。
7.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胆固醇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1:12~1:2。
8.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与所述透明质酸的质量比为1:16~1:5。
9.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包括:
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在45~60℃,2000~10000rpm下均质3~30min分散均匀;
在450~1200bar下均质循环2~5次,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
10.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中透明质酸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1:4~3:1。
11.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类物质为大麻油、角鲨烷、稻糠油、橄榄油、杏仁油、霍霍巴油、鳄梨油、乳木果油、茶籽油、葡萄籽油、小麦胚芽油、花生油、矿物油、高级脂肪醇、高级脂肪酸、棕榈酸或肉豆蔻酸酯类、辛酸甘油酯、癸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2.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为蛋黄卵磷脂、氢化蛋黄磷脂、大豆卵磷脂、脑磷脂、二鲸蜡磷酸酯、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二月桂酸磷脂酰胆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酸磷酸酯酰胆碱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3.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胆固醇为蛋黄胆固醇、蛋白胆固醇、血清胆固醇、胆囊胆固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4.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透明质酸为选自如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分子量为5kda~15kda的透明质酸;
分子量为15kda~50kda的透明质酸;
分子量为50kda~100kda的透明质酸;以及
分子量大于100kda的透明质酸。
15.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正电荷调节剂为季铵盐-18,聚季铵盐-7、磷脂酰乙醇胺、聚季铵盐-39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6.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体的平均粒径为150~1000nm。
17.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羟丙基纤维素(hp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羟基硬脂酸、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18.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得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的步骤包括进行高压均质处理然后得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所述高压均质处理时的压力为450~1200bar,循环次数为2~10次。
19.根据项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质酸水溶液的ph值为3~6。
20.一种双壳-核结构的含脂溶性活性物质的组合物,其为由项3-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的组合物。本申请制备的组合物通过改性的透明质酸对脂溶性活性物质进行有效的包封和运输,改善了脂溶性活性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差的问题,保证了脂溶性活性物质的稳定,高含量,高活性等。
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中有关技术的和科学的术语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意思相同。虽然在实验或实际应用中可以应用与此间所述相似或相同的方法和材料,本文还是在下文中对材料和方法做了描述。在相冲突的情况下,以本说明书包括其中定义为准,另外,材料、方法和例子仅供说明,而不具限制性。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说明,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的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含有脂溶性活性物质的核,包裹核的由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内壳,以及包裹所述内壳的包含透明质酸的外壳。所谓的双壳-核结构是指含有核,以及内壳和外壳的结构。其中,核含有脂溶性活性物质,内壳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外壳含有透明质酸。内壳中磷脂和胆固醇紧密排列,将脂溶性活性物质等活性物紧密包裹,从而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外界物质,比如空气等不利因素使脂溶性活性物质等活性物变质。内壳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具有与皮肤相似的结构,很容易进入角质层。进入角质层后,由于活性表皮多为水溶性组织,此时第二层壳结构即外壳的透明质酸分子,本身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很容易携带活性物运输,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上的透明质酸受体促进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的经皮传递,使活性物高效的输送到皮肤基底层和真皮层。随着活性物作用于皮肤层次的不同,双壳-核结构也开始分解,透明质酸、磷脂等营养物质被吸收,脂溶性活性物质等活性物开始不断地释放。这样在透明质酸和单层包裹体的协同作用下,高效的将脂溶性活性物质等脂溶性活性物输送到皮肤的各层。
本申请提供的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将脂溶性活性物质与油类物质混合得到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
将磷脂、胆固醇、正电荷调节剂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混合,得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
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
将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加入到所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中,得到双壳-核结构的含脂溶性活性物质的组合物。
其中,上述脂溶性活性物质选自虾青素油、神经酰胺、视黄醇、辅酶q10、维生素e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为虾青素油时,本申请提供的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包括含有虾青素油的核,包裹核的由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内壳,以及包裹所述内壳的包含透明质酸的外壳。所谓的双壳-核结构是指含有核,以及内壳和外壳的结构。其中,核含有虾青素油,内壳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外壳含有透明质酸。内壳中磷脂和胆固醇紧密排列,将虾青素油等活性物紧密包裹,从而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外界物质,比如空气等不利因素使虾青素油等活性物变质。内壳由磷脂和胆固醇构成,具有与皮肤相似的结构,很容易进入角质层。进入角质层后,由于活性表皮多为水溶性组织,此时第二层壳结构即外壳的透明质酸分子,本身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很容易携带活性物运输,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上的透明质酸受体促进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的经皮传递,使活性物高效的输送到皮肤基底层和真皮层。随着活性物作用于皮肤层次的不同,双壳-核结构也开始分解,透明质酸、磷脂等营养物质被吸收,虾青素油等活性物开始不断地释放。这样在透明质酸和单层包裹体的协同作用下,高效的将虾青素油等脂溶性活性物输送到皮肤的各层。从而制备的组合物通过改性的透明质酸对虾青素油进行有效的包封和运输,改善了虾青素油在水中溶解度,保证了虾青素油的稳定,高含量,高活性等。
其中,油类物质用于溶解脂溶性活性物质,得到分散均匀的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进一步,青素油溶液的制备中,加热温度35~85℃,超声处理时间5~20min。
将磷脂,胆固醇,正电荷调节剂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混合后,胆固醇和磷脂,将紧密包裹含有脂溶性活性物质的核,得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所述纳米体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外界物质,比如空气等不利因素使活性物变质。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加入了正电荷调节剂得到的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表面带正电荷。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此时得到的透明质酸表面带有负电荷。将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加入到所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中,由于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带有负电荷,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带有正电荷,通过静电吸引,改性的透明质酸很快包裹在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周围。另一方面,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改性透明质酸分子上的亲水基团与磷脂亲水官能团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
其中,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包括将透明质酸配置成ph值为3~6的透明质酸水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在45~60℃,2000~10000rpm下均质3~30min分散均匀;在450~1200bar下均质循环2~5次,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其中,45~60℃,例如可以是45℃、50℃、55℃、60℃。2000~10000rpm,例如可以是2000rpm、3000rpm、4000rpm、5000rpm、6000rpm、7000rpm、8000rpm、9000rpm、10000rpm。450~1200bar,例如可以是450bar、500bar、600bar、700bar、800bar、900bar、1000bar、1100bar、1200bar。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油类物质与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3:1~25:1,例如,可以是3:1、5:1、15:1、20:1、25:1。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油类物质为大麻油、角鲨烷、稻糠油、橄榄油、杏仁油、霍霍巴油、鳄梨油、乳木果油、茶籽油、葡萄籽油、小麦胚芽油、花生油、矿物油、高级脂肪醇、高级脂肪酸、棕榈酸或肉豆蔻酸酯类、辛酸甘油酯、癸酸甘油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例如可以是为大麻油、角鲨烷或稻糠油,也可以是其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磷脂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例如虾青素油)的质量比为1:5~2:1,例如,可以是1:5、1:2、1:1、1:1.5、1:2。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胆固醇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例如虾青素油)的质量比为1:12~1:2,例如,可以是1:12、1:6、1:4、1:3、1:2。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与所述透明质酸的质量比为1:16~1:5,例如,可以为1:16、1:14、1:12、1:10、1:8、1:5。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入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中透明质酸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例如虾青素油)的质量比为1:4~3:1,例如可以为1:4、1:1、2:1、3:1。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磷脂为蛋黄卵磷脂、氢化蛋黄磷脂、大豆卵磷脂、脑磷脂、二鲸蜡磷酸酯、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二月桂酸磷脂酰胆碱、二油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酸磷酸酯酰胆碱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胆固醇为蛋黄胆固醇、蛋白胆固醇、血清胆固醇、胆囊胆固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正电荷调节剂为季铵盐-18,聚季铵盐-7、磷脂酰乙醇胺、聚季铵盐-39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明质酸为选自如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分子量为5kda~15kda的透明质酸;分子量为15kda~50kda的透明质酸;分子量为50kda~100kda的透明质酸;以及分子量大于100kda的透明质酸。5kda~15kda,例如,可以是5kda、10kda、15kda。15kda~50kda,例如,可以是15kda、20kda、30kda、40kda、50kda。50kda~100kda,例如,可以是50kda、60kda、70kda、80kda、90kda、100kda。大于100kda,例如,可以是200kda、300kda、400kda、500kda等。本文使用的透明质酸均为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表面活性剂为羟丙基纤维素(hpc)、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羟基硬脂酸、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的平均粒径为150~1000nm,例如,可以为150nm、200nm、300nm、400nm、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1000nm。其中,纳米体的平均粒径测试条件如下:采用马尔文粒度仪(zetananosize90,英国malvern公司)分析仪,测试角为90°,测试温度为25℃。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包封虾青素油核壳纳米体的平均粒径为150~1000nm,例如,可以为150nm、200nm、300nm、400nm、500nm、600nm、700nm、800nm、900nm、1000nm。其中,纳米体的平均粒径测试条件如下:采用马尔文粒度仪(zetananosize90,英国malvern公司)分析仪,测试角为90°,测试温度为25℃。
本申请制备的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可进一步应用于护肤品中,例如可以应用于水乳膏霜以及喷雾冻干粉体系中。
本申请的以下实施例仅用来说明实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能理解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其他的任何在未背离本申请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视为等效的置换方式,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当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进一步说明和阐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要求,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称取大麻油3.0g置于烧杯中,将烧杯放入水浴磁力搅拌器内,温度设置为70℃,转速700rpm,使其充分混合40min,降温通入氮气10min,待用。
称取虾青素油1.0g,在氮气保护下,将虾青素油加入到上述油溶液中,温度设置为60℃,转速700rpm,充分混合20min,最后得到均匀地虾青素油溶混合物。
称取蛋黄卵磷脂1.0g,胆固醇0.5g溶于75ml水溶液中,加入磷脂酰乙醇胺0.2g和十八醇胺0.1g,再加入上述虾青素油溶混合物,高速搅拌,然后使用高压均质机在压力900bar,循环4次对样品进行均质处理,得到包封虾青素油核-壳纳米体。
称取分子量为5kda的透明质酸3.0g,将其溶解在10ml纯化水中,调节ph值3~6,得到透明质酸水溶液。将0.6g羟丙基纤维素加入到上述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在45℃,10000rpm下均质30min分散均匀,然后在在450bar下均质循环2次,得到羟丙基纤维素改性的透明质酸。
在700rpm搅拌下,将羟丙基纤维素改性的透明质酸逐滴加入到上述包封虾青素油核-壳纳米体中,45℃恒温反应30min,得到双壳-核结构的含虾青素油的组合物。
实施例2-5
变换油类物质、磷脂、透明质酸的分子量,以及相应各组分的含量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进行实施例2-5。其中,不同的实施例反应条件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将实施例1中的称取虾青素油1.0g,变为称取视黄醇0.3g,其他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最终,得到双壳-核结构的含视黄醇的组合物。
对比例1
称取角鲨烷5.0g和稻糠油1.0g置于烧杯中,将烧杯放入水浴磁力搅拌器内,温度设置为70℃,转速700rpm,使其充分混合40min,降温通入氮气10min,待用。
称取虾青素油1.0g,在氮气保护下,将虾青素油加入到上述油溶液中,温度设置为60℃,转速700rpm,充分混合20min,最后得到均匀地虾青素油溶混合物。
称取蛋黄卵磷脂2.0g,胆固醇0.3g溶于75ml水溶液中,加入磷脂酰乙醇胺0.2g和十八醇胺0.1g,再加入上述虾青素油溶混合物,高速搅拌,然后使用高压均质机在压力500bar,循环4次对样品进行均质处理,得到包封虾青素油核-壳纳米体。
对比例2
称取角鲨烷5.0g和稻糠油1.0g置于烧杯中,将烧杯放入水浴磁力搅拌器内,温度设置为70℃,转速700rpm,使其充分混合40min,降温通入氮气10min,待用。
称取虾青素油1.0g,在氮气保护下,将虾青素油加入到上述油溶液中,温度设置为60℃,转速700rpm,充分混合20min,最后得到均匀地虾青素油溶混合物。
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反应条件
分别对实施例1-5中制备得到的包封虾青素油核-壳纳米体进行粒度测试,各实施例中的包封虾青素油核-壳纳米体的平均粒径如表2所示。其中测试条件如下:采用马尔文粒度仪(zetananosize90,英国malvern公司)分析仪,测试角为90°,测试温度为25℃。
表2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条件下所示的平均粒径
试验例
将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中制备的得到的含虾青素油的组合物,进行面部肌底液配制,并对相应的面部肌底液进行功效测试。其中,对实施例1-6的组合物按照表3、表4的配方进行复配。对比例1的组合物按照表5的配方进行复配,对比例2的组合物按照表6的配方进行复配。
表3实施例1-5面部肌底液配方
表4实施例6面部肌底液配方
表5面部肌底液配方
表6对比例2面部肌底液配方试制
然后,对上述复配得到的面部肌底液进行功效测试。
测试对象为:志愿者共13组,每组20名,年龄25-45岁,男女不限。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半脸对照的方式,一侧使用面部抗衰补水肌底液(实施例1-6制备得到的肌底液),另一侧使用对照(对比例1或对比例2),早晚各一次。分别于样品使用前、使用后2周、4周、8周拍摄高分辨照片,检测面部角质层含水量、经皮水分散失量、皮肤弹性,分析面部细纹、光泽度的变化,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所用仪器:皮肤弹性测定仪mpa580(courage khazaka公司,德国)、皮肤水分测试仪corneometercm825(courage khazaka公司,德国)、皮肤水分流失测定仪tewametertm300(courage khazaka公司,德国)、visiacr(canfield,美国)。
计算方法:面部皮肤含水量的初始值为l0i(i=1,2….14),8周后,实验组标记为l8i(i=1,2….14),分别将l8i/l0i会得到20名志愿者的面部水分相对值,然后取平均数得到最后的皮肤含水量平均相对值。同理,依次得到经皮水分流失、皮肤弹性的相对数据。
1.面部肌底液的保湿功效
表6为面部肌底液对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影响和经皮水分散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面部抗衰肌底液均具有一定的保湿作用,能够提高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和降低经皮水分散失量,具有锁水保湿,改善屏障功能;明显可以看出,透明质酸改性磷脂做壳载体、虾青素油为核抗衰保湿组合物锁水保湿作用高于透明质酸简单混合到虾青素油包裹体系,尤其是实施例2样品的使用,角质层含水量提高23.43%,经皮水分散失量减少27.48%。实施例5角质层含水量较小,可能是因为ha的分子量较大,难以进入皮肤较深层次发挥作用。综上说明,透明质酸分子量5~50kda,脂质体在250~650nm,具有高效补水功能。
表6样品对面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影响和经皮水分散失量的影响
2.面部肌底液的对皮肤弹性的影响
表7为面部肌底液对面部皮肤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面部肌底液均能够提高皮肤弹性,尤其是实施例2样品的使用,8周时皮肤弹性提高25.27%,效果最佳。
表7样品对面部皮肤弹性的影响面部肌底液对面部纹理的影响
3.面部肌底液对皮肤纹理的影响
表8为面部肌底液对皮肤纹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面部肌底液能够淡化面部细纹,使细纹面积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尤其是实施例2样品的使用,8周相同选区内细纹面积占比减少19.66%,效果最佳。实施例4样品与实施例5样品效果相当,可能是包裹体粒径太小,包裹活性物的量比较少,不利于活性物长期发挥功效。
表8样品对面部皮肤纹理的影响
对比例2具有一定的抗衰、补水功效,但与其它实施例对比,效果不明显。虾青素油本身具有较好的抗衰效果,但稳定性较差,对光热等较敏感,通过制备壳核结构可以提高虾青素油的稳定性,且这种结构与皮肤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类似,能促进活性物透皮吸收。此外外面包裹一层透明质酸不仅可以对皮肤形成保水屏障,还可以携带活性物进入真皮层发挥功效。
综上,面部肌底液具有高效补水保湿功能,且淡化细纹效果较为显著,能使皮肤光泽度得到提升,进一步说明透明质酸改性磷脂做壳载体、虾青素油为核的组合物具有高效抗衰保湿功效,除此之外,透明质酸改性磷脂做壳载体、视黄醇为核的组合物这种结构也具有高效抗衰保湿功效,进一步说明我们所制备的透明质酸改性磷脂做壳载体、油溶性活性物为核的组合物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应用于虾青素,还可以应用到视黄醇、神经酰胺、辅酶q10、维生素e等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1.一种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包括含有脂溶性活性物质的核,包裹核的由磷脂和胆固醇形成的内壳,以及包裹所述内壳的包含透明质酸的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选自虾青素油、视黄醇、神经酰胺、辅酶q10、维生素e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3.一种双壳-核结构的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脂溶性活性物质与油类物质混合得到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
将磷脂、胆固醇、正电荷调节剂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油溶混合物混合,得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
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
将所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加入到所述包封脂溶性活性物质核壳纳米体中,得到双壳-核结构的含脂溶性活性物质的组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选自虾青素油、视黄醇、神经酰胺、辅酶q10、维生素e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类物质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3:1~25:1。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脂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1:5~2:1。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胆固醇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1:12~1:2。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与所述透明质酸的质量比为1:16~1:5。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包括:
将表面活性剂加入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在45~60℃,2000~10000rpm下均质3~30min分散均匀;
在450~1200bar下均质循环2~5次,得到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入的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透明质酸中透明质酸与所述脂溶性活性物质的质量比为1:4~3:1。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