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6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散热装置作为一种降温设备,可以将装载在其中的发热体降温,例如,硬盘作为发热体装在该散热装置中形成硬盘盒,硬盘在工作过程中高速读写会使硬盘的转速升高,进而使硬盘内的温度升高,散热装置内的散热组件工作会降低硬盘的温度。

目前,散热装置包括第一壳、第二壳、散热组件及供电组件,散热组件安装于第一壳内,供电组件安装于第二壳内,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一般通过刚性连接实现电性连接,这就导致第一壳与第二壳装配时易出现连接故障,或散热装置在遇到碰撞后,易破坏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的电性连接。

可见,现有散热装置内部元器件的电性连接不稳定,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散热装置内部元器件的电性连接不稳定,故障率高的问题。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与所述第一壳连接的第二壳、散热组件、供电组件及弹性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内,所述供电组件用于为所述散热组件供电,并设于所述第二壳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供电组件之间连接有所述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用以使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供电组件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电板,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供电板,所述导电板与所述供电板相对设置,所述弹性组件压紧于所述导电板与所述供电板之间,且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导电套、第一弹性件及导电柱,所述导电套内开设有导电槽,并连接于所述供电板上,所述导电柱滑动设置于所述导电槽内,并与所述导电套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以驱使所述导电柱远离所述供电板,并将所述导电柱与所述导电板上靠近所述供电板的一侧抵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二壳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槽滑动配合,用以使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包括限位部,所述卡接槽包括滑动槽及开口部,所述滑动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壳内壁,并与所述限位部滑动连接,所述开口部开设于所述第二壳的上端面,并与所述滑动槽连通,以使所述限位部从所述开口部伸入所述滑动槽内,所述第一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壳相对的第一壳面,所述限位部在所述滑动槽内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壳面的方向滑动,用以使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壳面的方向上定位。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壳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对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顶升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壳相对的第二壳面,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以驱动所述顶升件抵接于所述限位槽内,使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在平行于所述第二壳面的方向上定位。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还开设有轨迹槽,所述轨迹槽与所述顶升件滑动配合或滚动配合,用于引导所述顶升件进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轨迹槽与所述限位槽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顶升件为圆珠,所述限位槽为圆弧槽,所述圆珠与所述圆弧槽圆弧配合。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包括壳盖和与所述壳盖滑动连接的壳座,所述壳座内设有多道散热片,且相邻所述散热片间形成与外部连通的散热通道。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为风扇,所述壳盖上设有与所述风扇相对的进风口,所述风扇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通道与外界气体交换,以降低所述散热通道内的温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散热装置,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之间连接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用以使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电性连接,弹性组件为弹性连接件,以使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之间采用弹性连接件进行电性连接,不会因装配精度而导致弹性组件的损坏,以保证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弹性组件可以在散热装置遭到碰撞后产生弹性变形,以进行缓冲防护,并保持电性连接,以降低散热装置的故障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散热装置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散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的散热装置的壳盖和第二壳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二壳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壳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方式中的散热装置主要用于对装载于其内部的发热体进行散热降温,其包括:第一壳100、与第一壳100连接的第二壳200、散热组件300、供电组件400及弹性组件500,散热组件300设于第一壳100内,供电组件400用于为散热组件300供电,并设于第二壳200内,散热组件300与供电组件400之间连接有弹性组件500,弹性组件500用以使散热组件300与供电组件400电性连接,弹性组件500为弹性连接件,以使散热组件300与供电组件400之间采用弹性连接件进行电性连接,不会因装配精度而导致弹性组件500的损坏,以保证散热组件300与供电组件400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弹性组件500可以在散热装置遭到碰撞后产生弹性变形,以进行缓冲防护,以降低散热装置的故障率。

请一并结合图5,散热组件300包括散热器310和与散热器310电性连接的导电板320,供电组件400包括供电插口410和与供电插口410电性连接的供电板420,导电板320与供电板420相对设置,弹性组件500压紧于导电板320与供电板420之间,且弹性组件500产生弹性形变,使装配后的导电板320与供电板420实现稳定的电性连接,可以将供电插口410输入的电能经过供电板420及弹性组件500导入导电板320,并用于驱动散热器310工作散热。优选的,导电板320为导电pcb板。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供电插口410根据设计需要,不仅可以作为电性连接的端口,还可以是数据传输的端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组件500包括导电套510、第一弹性件及导电柱520,导电套510内开设有导电槽,并连接于供电板420上,导电柱520滑动设置于导电槽内,并与导电套510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第一弹性件用以驱使导电柱520远离供电板420,并将导电柱520与导电板320上靠近供电板420的一侧抵接,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安装后,导电柱520顶靠在导电板320上靠近供电板420的一侧,将供电板420提供的电能导入导电板320内,当散热装置碰撞振动,导电柱520在第一弹性件的支撑下与导电板320的保持连接,与传统刚性连接方式,在碰撞后电性连接端易发生故障损坏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具有较好的电性连接稳定性,抗碰撞,故障率低。优选的,导电板320上靠近供电板420的一侧设有导电端,导电端与导电柱520抵接,实现电性连接,导电端为条状,导电端用以与导电柱520滑动配合,以满足第一壳100和第二壳200的滑动装配要求。优选的,导电柱520为导电铜柱,以满足电性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组件500还可以是导电弹片或其他形式,其目的为实现散热组件300与供电组件400的弹性连接,并实现电性连接。

请一并结合图6,第一壳100设有卡接部110,第二壳200设有与卡接部110滑动配合的卡接槽210,卡接部110与卡接槽210滑动配合用以使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滑动连接,以实现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的装配。优选的,卡接部110及卡接槽210设有多组,以实现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的稳定装配。

请一并结合图7和图8,卡接部110包括凸起部111及限位部112,凸起部111从第一壳100底部向下延伸形成,并与第二壳体200的内沿卡接限位,限位部112从凸起部111向第一壳100外部延伸形成,卡接槽210包括滑动槽211及开口部212,滑动槽211开设于第二壳200内壁,并与限位部112滑动连接,开口部212开设于第二壳200的上端面,并与滑动槽211连通,以使限位部112从开口部212伸入滑动槽211内,以使第一壳100向第二壳200靠近后,限位部112从开口部212伸入滑动槽211内,第一壳100上设有与第二壳200相对的第一壳面,限位部112在滑动槽211内沿平行于第一壳面的方向滑动,用以使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在垂直于第一壳面100的方向上定位,完成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的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100开设有限位槽120,第二壳200上开设有与限位槽120相对的安装槽220,安装槽220内安装有顶升件230及第二弹性件240,第二壳200上设有与第一壳100相对的第二壳面,第二弹性件240用以驱动顶升件230抵接于限位槽120内,使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在平行于第二壳面的方向上定位,以控制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在平行于第二壳面方向上的锁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100还开设有轨迹槽130,轨迹槽130与顶升件230滑动配合或滚动配合,用于引导顶升件230进入限位槽120内,且轨迹槽130与限位槽120间隔设置,以利于顶升件230顶部与第一壳100底部的配合,在顶升件230移动至与限位槽120正对位置时,顶升件230与限位槽120锁紧配合,以控制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在平行于第二壳面的方向上定位。

具体的,当第一壳100扣在第二壳200上,限位部112从开口部212进入滑动槽211内,此时,顶升件230在第二弹性件240的驱动下顶靠在轨迹槽130内,在推动第一壳100后,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相对移动,限位部112在滑动槽211内向远离开口部212一端移动,顶升件230在轨迹槽130的引导下移动,直到顶升件230与限位槽120正对设置,此时,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在滑动槽211与限位部112的配合下沿垂直于第一壳面的方向上固定,在顶升件230与限位槽120的配合下沿平行于第二壳面的方向固定,第二壳面平行于第一壳面,以使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装配锁紧。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升件230为圆珠,限位槽120为圆弧槽,圆珠与圆弧槽圆弧配合,可以根据圆弧槽槽深的不同设置,用以控制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的锁紧强度,当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锁紧后,推动第一壳100,圆珠从圆弧槽内滑动离开,进入轨迹槽130,此时,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相对产生位移,同时限位部112在滑动槽211内移动,直到限位部112从开口部212离开,完成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的拆卸。优选的,圆珠与圆弧槽对应设有多组,可以控制圆珠与圆弧槽的配合数量,以及圆弧槽的槽深,以控制推动第一壳100实现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产生相对位移的推力大小,进而控制第一壳100与第二壳200的开合推力大小。

请一并结合图4,第一壳100包括壳盖140和与壳盖140滑动连接的壳座150,壳座150内设有多道散热片160,以形成鳍片底座,且相邻散热片160间形成与外部连通的散热通道170,散热片160的设置增加了壳座150的散热面积,提升了散热效率,用以降低散热装置内的温度,实现散热装置的散热降温。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300为风扇,壳盖140上设有与风扇相对的进风口141,多道散热片160内设有容纳风扇的容置槽180,且风扇的出风口与散热通道170连通,风扇用于驱动散热通道170与外界气体交换,以降低散热通道170内的温度,以加快散热装置的散热速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装置还包括发热体600,发热体600设于第二壳200内,且发热体600的上端面与壳座150的下端面接触导热,用以将发热体600与壳座150形成热传导,以将发热体600的热量传递至壳座150,以实现发热体600的降温,散热组件300工作,降低壳座150内的温度,以增加壳座150与发热体600的温差,以加快热传导效率,进而提升发热体600的散热降温效率。优选的,当发热体600为硬盘,发热体600与供电板420连接,以实现数据或电能传递。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与所述第一壳连接的第二壳、散热组件、供电组件及弹性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壳内,所述供电组件用于为所述散热组件供电,并设于所述第二壳内,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供电组件之间连接有所述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用以使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供电组件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导电板,所述供电组件包括供电板,所述导电板与所述供电板相对设置,所述弹性组件压紧于所述导电板与所述供电板之间,且所述弹性组件产生弹性形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导电套、第一弹性件及导电柱,所述导电套内开设有导电槽,并连接于所述供电板上,所述导电柱滑动设置于所述导电槽内,并与所述导电套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用以驱使所述导电柱远离所述供电板,并将所述导电柱与所述导电板上靠近所述供电板的一侧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二壳设有卡接槽,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接槽滑动配合,用以使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限位部,所述卡接槽包括滑动槽及开口部,所述滑动槽开设于所述第二壳内壁,并与所述限位部滑动连接,所述开口部开设于所述第二壳的上端面,并与所述滑动槽连通,以使所述限位部从所述开口部伸入所述滑动槽内,所述第一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壳相对的第一壳面,所述限位部在所述滑动槽内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壳面的方向滑动,用以使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壳面的方向上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开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壳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相对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顶升件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壳相对的第二壳面,所述第二弹性件用以驱动所述顶升件抵接于所述限位槽内,使所述第一壳与所述第二壳在平行于所述第二壳面的方向上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还开设有轨迹槽,所述轨迹槽与所述顶升件滑动配合或滚动配合,用于引导所述顶升件进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轨迹槽与所述限位槽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件为圆珠,所述限位槽为圆弧槽,所述圆珠与所述圆弧槽圆弧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包括壳盖和与所述壳盖滑动连接的壳座,所述壳座内设有多道散热片,且相邻所述散热片间形成与外部连通的散热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为风扇,所述壳盖上设有与所述风扇相对的进风口,所述风扇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通道与外界气体交换,以降低所述散热通道内的温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散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与第一壳连接的第二壳、散热组件、供电组件及弹性组件,散热组件设于第一壳内,供电组件用于为散热组件供电,并设于第二壳内,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之间连接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用以使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电性连接,弹性组件为弹性连接件,以使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之间采用弹性连接件进行电性连接,不会因装配精度而导致弹性组件的损坏,以保证散热组件与供电组件之间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弹性组件可以在散热装置遭到碰撞后产生弹性变形,以进行缓冲防护,以降低散热装置的故障率。

技术研发人员:成金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金燕
技术研发日:2019.12.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617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