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
背景技术:
电磁阀是用电磁铁操纵阀芯移动的阀,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电磁阀是用电磁的效应进行控制,主要的控制方式由继电器控制。这样,电磁阀可以配合不同的电路来实现预期的控制,而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都能够保证。
隔离膜片电磁阀的隔离膜片位于三通型电磁阀阀体的顶部和低部端面。在驱动部弹簧的压力的下,密封阀体的流路进出口。如图1-2所示,现有阀体的连接通道9'连接中间通道7'和流出管道8',连接通道9'的出口端91'为圆形结构,电磁阀打开后,隔离膜片4'离开阀体2'的出口凹槽5',液体由中间通道7'经出口凹槽5'流向流出管道8',液体也可以从流出管道8'流入中间通道7'。当电磁阀关闭时,出口凹槽5'存在具有一定压力的液体,当压力大于或接近驱动部压力时,电磁阀发生泄漏,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阀阀体,通过改变连接通道,实现膜片的受力减小,密封性好。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阀体、安装在阀体上的电磁驱动部,在电磁驱动部与阀体之间、阀体与底座之间设置有结构相同的隔离膜片,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出口凹槽,所述隔离膜片的下端面与出口凹槽的底面相互贴合,两个所述隔离膜片通过芯柱固结,且所述隔离膜片能随所述芯柱上下移动,所述阀体中间设置有连通两个出口凹槽的中间通道,所述芯柱设置在中间通道内,所述阀体侧边设置有两个流出管道,每个所述流出管道通过弧形连接通道与一个出口凹槽相通,所述弧形连接通道设置在出口凹槽底部的出口端为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弧形连接通道连通中间通道和流出管道,弧形连接通道设置在出口凹槽底部的出口端为由圆形改为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在不影响出口面积的同时,宽度变小,可减小出口凹槽面积,缩小相应的隔离膜片,使电磁阀整体更加紧凑。减小膜片的受力面积,在电磁驱动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对出口凹槽的压强,提高密封效果。
优选地,所述出口端弧形结构的宽度为中间通道直径的四分之一。
优选地,所述出口端弧形结构环绕中间通道设置,所述弧形结构的圆心与中间通道端口的圆心重合,所述弧形结构两端与圆心的两根连线的夹角为90°。减小弧形结构最外围距离中心通道的距离,同时保证了流体流通稳定,确保出口处面积不变。
优选地,所述弧形连接通道远离中间通道的外壁均匀向外倾斜,直至与靠近的一个所述流出管道连接。流出管道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弧形连接通道一端与流出管道的导通。
优选地,所述阀体上下两端还设置有供隔离膜片定位边插入的环形槽体,所述环形槽体设置在出口凹槽外圈。
优选地,所述隔离膜片包括凸膜和定位环,所述凸膜与出口凹槽的底面相互贴合,所述铁芯与凸膜固结,所述定位环插入环形槽体内。
优选地,所述电磁驱动部包括线圈以及从上至下设置的固定铁芯、弹簧、活动铁芯,所述弹簧设置在固定铁芯与活动铁芯之间,所述线圈设置在固定铁芯、活动铁芯的外侧,所述活动铁芯的下端伸出线圈并能伸入阀体,所述芯柱上端穿出隔离膜片插入活动铁芯。由电磁驱动部带动芯柱上下移动,进而实现隔离膜片的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阀体的俯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阀体和隔离膜片组合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电磁阀的半剖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阀体立体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阀体俯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阀体和隔离膜片组合的剖视图。
图中:
1-底座,2、2'-阀体,21-环形槽体,3-电磁驱动部,31-线圈,32-固定铁芯,33-弹簧,34-活动铁芯,4、4'-隔离膜片,41-凸膜,42-定位环,5、5'-出口凹槽,6-芯柱,7、7'-中间通道,8、8'-流出管道,9-弧形连接通道,9'-连接通道,91、91'-出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参见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阀体2、安装在阀体2上的电磁驱动部3,在电磁驱动部3与阀体2之间、阀体2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结构相同的隔离膜片4。隔离膜片4包括凸膜41和定位环42,隔离膜片4为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的隔离膜片。电磁驱动部3包括线圈31以及从上至下设置的固定铁芯32、弹簧33、活动铁芯34,弹簧33设置在固定铁芯32与活动铁芯34之间,线圈31设置在固定铁芯32、活动铁芯34的外侧,活动铁芯34的下端伸出线圈31并能伸入阀体2,芯柱6上端穿出隔离膜片4插入活动铁芯。通过电磁驱动部3的电磁感应带动隔离膜片4上下移动,在与阀体2的分离贴近过程中,实现流体的导通和关闭。
参见附图3-6所示,阀体2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出口凹槽5,隔离膜片4的下端面与出口凹槽5的底面相互贴合,两个隔离膜片4通过芯柱6固结,且隔离膜片4能随芯柱6上下移动。阀体2中间设置有连通两个出口凹槽5的中间通道7,芯柱6设置在中间通道7内,阀体2侧边设置有两个流出管道8,每个流出管道8通过弧形连接通道9与一个出口凹槽5相通,弧形连接通道9设置在出口凹槽5底部的出口端91为弧形结构。出口端91弧形结构的宽度为中间通道7直径的四分之一,出口端91弧形结构环绕中间通道7设置,弧形结构的圆心与中间通道7端口的圆心重合,弧形结构两端与圆心的两根连线的夹角为90°。弧形连接通道9远离中间通道7的外壁均匀向外倾斜,直至与靠近的一个流出管道8连接。
阀体2上下两端还设置有供隔离膜片4插入的环形槽体21,环形槽体21设置在出口凹槽5外圈。凸膜41与出口凹槽5的底面相互贴合,芯柱6与凸膜41固结,定位环42插入环形槽体21内。
参见附图1-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阀体2',其连接通道9'为圆柱形,连接通道9'的出口端91'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点是,连通中间通道7与流出管道8的通道为弧形连接通道9,开口端91为弧形结构。
参见附图1、5的对比,若现有技术中的中间通道7'的直径为3mm,出口端91'的直径为1.5mm,此时其出口凹槽5'的直径至少为7.5mm,出口凹槽5'的面积达到37mm2,即隔离膜片4'的受力面积。若将出口端91改为弧形结构,为保证流体通过,确保弧形结构与圆形的面积一致,此时弧形结构的宽度只有0.7mm,由于出口端91最远端距离中间通道7的距离变小,出口凹槽5的直径缩小为5.5mm即可,出口凹槽5的面积缩小为16.7mm2。由于电磁驱动部3的压力保持不变,根据公式f(力)=p(压强)*s(受力面积),电磁阀的出口的耐压能力提高了55%,获得大幅提高。解决了提高产品耐压性能、密封性的技术问题。同时,该结构可以缩小隔离膜片4以及阀体2的体积,节省了零部件的原材料,缩小了产品的整体体积,使电磁阀更加紧凑,解决了缩小产品体积的技术问题。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阀体(2)、安装在阀体(2)上的电磁驱动部(3),在电磁驱动部(3)与阀体(2)之间、阀体(2)与底座(1)之间设置有结构相同的隔离膜片(4),特征在于:所述阀体(2)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出口凹槽(5),所述隔离膜片(4)的下端面与出口凹槽(5)的底面相互贴合,两个所述隔离膜片(4)通过芯柱(6)固结,且所述隔离膜片(4)能随所述芯柱(6)上下移动,所述阀体(2)中间设置有连通两个出口凹槽(5)的中间通道(7),所述芯柱(6)设置在中间通道(7)内,所述阀体(2)侧边设置有两个流出管道(8),每个所述流出管道(8)通过弧形连接通道(9)与一个出口凹槽(5)相通,所述弧形连接通道(9)设置在出口凹槽(5)底部的出口端(91)为弧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端(91)弧形结构的宽度为中间通道(7)直径的四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端(91)弧形结构环绕中间通道(7)设置,所述弧形结构的弧心与中间通道(7)端口的圆心重合,所述弧形结构两端与圆心的两根连线的夹角为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连接通道(9)远离中间通道(7)的外壁均匀向外倾斜,直至与靠近的一个所述流出管道(8)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2)上下两端还设置有供隔离膜片(4)插入的环形槽体(21),所述环形槽体(21)设置在出口凹槽(5)外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膜片(4)包括凸膜(41)和定位环(42),所述凸膜(41)与出口凹槽(5)的底面相互贴合,所述芯柱(6)与凸膜(41)固结,所述定位环(42)插入环形槽体(21)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少膜片受力的电磁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驱动部(3)包括线圈(31)以及从上至下设置的固定铁芯(32)、弹簧(33)、活动铁芯(34),所述弹簧(33)设置在固定铁芯(32)与活动铁芯(34)之间,所述线圈(31)设置在固定铁芯(32)、活动铁芯(34)的外侧,所述活动铁芯(34)的下端伸出线圈(31)并能伸入阀体(2),所述芯柱(6)上端穿出隔离膜片(4)插入活动铁芯(34)。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