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电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
背景技术:
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是安全壳中重要的冷却设备,为安全壳内提供制冷或制热的需求,保证核电站在正常运行工况或在停堆换料及冷堆状态下的温度控制在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由于固有参数及设备本身结构特性,存在噪音大、内部流场不均匀的现象,较大的噪音对安全壳厂房工作人员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内部流场不均匀降低了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的换热效率,因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的工作空间狭小,无法在机组外部安装消音器,部分现有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虽通过内部安装消音器解决了噪音过大的问题,但没有将噪音大与内部流场不均匀问题同时考虑,无法同时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需设计一种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旨在通过在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内部安装消音器,以解决噪音大和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内部流场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包括机组框架、设置于所述机组框架顶部的风机,以及装设于所述机组框架侧立面上的盘管,所述机组框架内在所述盘管的内侧还设置有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包括固定框架以及沿所述机组框架顶面至底面方向、在所述固定框架中间隔排列的多个消音片,所述消音片包括互成角度固定呈v形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所述机组框架顶面至底面方向,所述消音片内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夹角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沿所述机组框架顶面至底面方向,所述盘管均包括上组盘管和下组盘管,所述消音器均包括分别与所述上组盘管和所述下组盘管对应的上组消音器和下组消音器。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机组框架具有四个侧立面,每个所述侧立面均安装有盘管和与所述盘管对应的消音器,相同高度处的所述消音片内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夹角相同。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下组消音器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夹角角度大于所述上组消音器对应相同位置处的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夹角角度。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组消音器中的消音片的数量与所述下组消音器中的消音片的数量相等。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框架内还设置有顶部消音片,所述顶部消音片靠近相邻所述消音片的一侧形成有“v”字型表面,以配合所述消音片形成“v”字型流道;及/或,所述固定框架内还设置有底部消音片,所述底部消音片靠近相邻所述消音片的一侧形成有“v”字型表面,以配合所述消音片形成“v”字型流道。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靠近所述盘管侧,所述第二板体远离所述盘管侧,所述第一板体设有相对于所述盘管倾斜的导流面。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面与所述盘管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夹角角度范围为60°-130°。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部消音片、所述消音片、所述底部消音片分别与所述固定框架铆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在机组内部设有消音器能够有效降低机组噪音,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同时,沿机组框架顶面至底面方向,消音器的消音片v形夹角逐渐增大,通过消音片形状的微调,优化内部流场,解决内部流场不均匀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的换热效率,满足不同工况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中的上组消音器侧视图;
图4为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中的上组消音器主视图;
图5为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中的下组消音器侧视图;
图6为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中的下组消音器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机;2-机组框架;3-盘管;31-上组盘管;32-下组盘管;4-消音器;41-上组消音器;42-下组消音器;43-消音片;431-第一板体;432-第二板体;5-固定框架;6-顶部消音片;7-底部消音片;8-导流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考图1-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包括风机1和机组框架2,其中,风机1设置在机组框架2的顶部,在机组框架2的侧立面上设置有助于换热的盘管3,当风机1运转时,由机组框架2的侧立面向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内部抽风,气流流经盘管3,从而进行换热。
如图2所示,在机组框架2的内部,对应盘管3内侧设有用于降噪的消音器4,消音器4包括固定框架5和消音片43,沿机组框架2的顶面至底面的方向,消音片43在固定框架5中间隔排列。其中消音片43包括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互成角度固定呈v形,即消音片43呈v形,如此设置有助于加大消声单元的有效消声长度、增加声波的反射次数,消音器4能够更好地吸收声波,从而使得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的消音性能更好,达到预期的降噪效果,有利于工作人员正常工作。
沿机组框架2顶面至机组框架2底面方向,通过微调各个消音片43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的v形夹角角度,使得分隔排列的消音片43的v形夹角角度逐渐增大,进而改变气流通道阻力,具体的,消音片43的v形夹角角度越大,相邻消音片43形成v形的气流通道长度越短,气流通道阻力越小,消音片43的v形夹角角度越小,情况相反,v形的气流通道长度会越长,气流通道阻力越大,由于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本身的结构特性,即风机1安装在机组框架2的顶部,在机组框架2的侧立面,靠近风机1的机组框架2的部分侧立面气流流速快、进风量大,离风机1越远的机组框架2的底部气流流速越慢、进风量越小,从而导致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由于侧立面各部分进风量不同,换热效率降低,通过调整消音片43的v形夹角角度,侧立面对应进风量大的位置,消音片43的v形夹角角度小,气流通道长度长,且阻力大,侧立面越远离风机1位置处,消音片43的v形夹角角度越大,气流通道长度越短,且阻力越小,从而解决因风机1设置位置导致的气流流速不同,进而均匀机组框架2侧立面的进风量,使得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的换热效率提高,有利于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的正常工作。
如图1所示,为满足较高的换热需求,机组框架2侧立面的盘管3均包括上组盘管31和下组盘管32,上组盘管31与下组盘管32的结构大体相同,对应地,每个消音器4均包括上组消音器41和下组消音器42,上组消音器41对应上组盘管31设置,下组消音器4对应下组盘管32设置。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机组框架2带有四个侧立面,每个侧立面上均设置盘管3和与盘管3对应设置的消音器4,其中,在相同高度处的消音片43内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之间夹角相同,从而保证不同的侧立面气流流速尽量相同,进而不同侧立面的进风量大致一致,有利于提高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的换热效率。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机组框架的四个侧立面中,只有部分侧立面上设有盘管和消音器,具体可根据不同工况的换热需求进行不同调整,并不是具体的限定,只要能够满足相应的换热需求即可。
参考图3和图5,上组消音器41的消音片43与下组消音器42的消音片43数量相同,其中,下组消音器42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的夹角角度大于上组消音器41与之对应位置处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的夹角角度,以此来平衡每个侧立面中上组消音器41与下组消音器42对应的两个区域的气流流速,进而均匀两个区域的进风量,有利于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换热效率的提高。
在上组消音器41与下组消音器42的固定框架5内均设置有顶部消音片6与底部消音片7,其中顶部消音片6的一侧与底部消音片7的一侧均形成有v形表面,从而配合与顶部消音片6和底部消音片7相邻的消音片43,以形成v形流道,进而保证消音器4的顶部位置与底部位置的v形流道不会被破坏,防止因流道变化而影响气流流速,有利于均匀进风量,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消音片43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形成的v形夹角角度选择为60°至130°之间,角度过小会导致气流通道阻力过大,消音器4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连接处易形成局部气流旋涡,角度过大会导致消声单元接近直线形,易造成声波入射角度过小,从而导致声波折射过少,消音性能急剧下降,夹角角度在60°-130°之间,折板式消音片43既能消音的同时,又能调整气流通道,优化流场。
如图3和图5所示,消音片43的第一板体431靠近盘管3侧,第二板体432远离盘管3侧,在第一板体431上设有相对于盘管3倾斜的导流面8,导流面8的设置防止消音片43对盘管3的出风侧造成阻挡,进而保证盘管3的有效换热面积不受影响,有利于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正常进行换热。
第一板体431形成的导流面8与盘管3所在的平面为锐角,有利于导流面8减小了气流进入消音器4时的入口阻力,优化流场。
顶部消音片6、消音片43、底部消音片7分别与固定框架5之间采用铆接固定,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具体采用不锈钢抽芯铆钉进行铆接,从而满足高强度的安装要求,使得安装稳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1.一种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包括机组框架(2)、设置于所述机组框架(2)顶部的风机(1),以及装设于所述机组框架(2)侧立面上的盘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框架(2)内在所述盘管(3)的内侧还设置有消音器(4),所述消音器(4)包括固定框架(5)以及沿所述机组框架(2)顶面至底面方向、在所述固定框架(5)中间隔排列的多个消音片(43),所述消音片(43)包括互成角度固定呈v形的第一板体(431)和第二板体(432),沿所述机组框架(2)的顶面至底面方向,所述消音片(43)内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夹角逐渐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机组框架(2)顶面至底面方向,所述盘管(3)均包括上组盘管(31)和下组盘管(32),所述消音器(4)均包括分别与所述上组盘管(31)和所述下组盘管(32)对应的上组消音器(41)和下组消音器(4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组框架(2)具有四个侧立面,每个所述侧立面均安装有盘管(3)和与所述盘管(3)对应的消音器(4),相同高度处的所述消音片(43)内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之间夹角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组消音器(42)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的夹角角度大于所述上组消音器(41)对应相同位置处的第一板体(431)与第二板体(432)的夹角。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组消音器(41)中的消音片(43)的数量与所述下组消音器(42)中的消音片(43)的数量相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5)内还设置有顶部消音片(6),所述顶部消音片(6)靠近相邻所述消音片(43)的一侧形成有v形表面,以配合所述消音片(43)形成v形流道;及/或,所述固定框架(5)内还设置有底部消音片(7),所述底部消音片(7)靠近相邻所述消音片(43)的一侧形成有v形表面,以配合所述消音片(43)形成v形流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431)靠近所述盘管(3)侧,所述第二板体(432)远离所述盘管(3)侧,所述第一板体(431)设有相对于所述盘管(3)倾斜的导流面(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8)与所述盘管(3)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431)与所述第二板体(432)的夹角角度范围为60°-130°。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壳循环冷却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消音片(6)、所述消音片(43)、所述底部消音片(7)分别与所述固定框架(5)铆接固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