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8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带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



背景技术:

包装带通常采用盘式收卷,为了保证包装带的收卷质量通常在包装收卷装置上设置引导机构,现有的引导机构仅仅是通过多个引导轮之间引导换向且通过移动的张力轮实现张力调整,收卷的线速通常仅通过控制收卷盘的转速控制,因此当张力系统工作时易导致包装带张力波动向前传动,影响上游设备的生产,同时对包装带打结缠绕时无法检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包括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引导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张力机构,所述引导架前端设有前引导轮,所述引导架尾端设有线速引导轮,所述引导架尾端设有线速控制杆,所述线速控制杆尾端设有线速控制轮,所述线速控制轮与所述线速引导轮周面相切,所述线速控制杆上设有刹车气缸,所述刹车气缸的气缸杆上设有与所述线速控制轮配合的刹车块,所述线速控制杆前端与所述引导架转动连接,所述引导架尾端顶部设有触碰开关,所述触碰开关的触发点位于所述线速控制杆向上的翻转行程上。

上述设计中通过线速控制杆上带刹车的线速控制轮控制线速引导轮的速度,进而控制包装带速度,防止张力波动向前传递,同时当包装带出现打结时,线速控制杆转动触发报警,结构简单。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张力机构包括尾端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的张力摆臂、设置于所述张力摆臂尾端的后张力轮、设置于所述张力摆臂前端的前张力轮,张力机构结构简单。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碰开关包括竖直且与所述引导架螺纹连接的导向套、设置于所述导向套顶部周围的接触电极、设置于所述导向套内且沿所述导向套上下滑动的升降杆、设置于所述升降杆顶部的触发电极,所述升降杆位于下限位状态,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接触电极接触导通,结构简单,便于调整触碰开关高度适用不同厚度包装带打结的检测。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杆上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底部抵止所述升降杆底部,即所述复位弹簧对所述升降杆施加有向下的弹力,便于触碰开关的复位。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杆上底部设有接触头,所述接触头底部为中间底前后两侧高的下凸弧面,便于与线速控制杆的配合。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架上设有复位扭簧,所述复位扭簧一端连接所述线速控制杆,所述复位扭簧对所述线速控制杆施加的弹力驱使所述线速控制杆尾端向所述线速引导轮方向的弹力,便于保证线速控制轮与所述线速引导轮之间的压力。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架上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线速控制杆转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两个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分别位于所述转轴与引导架连接点的左右两侧,所述复位扭簧套在所述转轴上且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便于调整线速控制轮与线速引导轮之间的压力,调整方便,通过两个锁紧螺母以及转轴与引导架的螺纹连接,保证转轴调整后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线速控制杆上带刹车的线速控制轮控制线速引导轮的速度,进而控制包装带速度,防止张力波动向前传递,同时当包装带出现打结时,线速控制杆转动触发报警,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速控制杆部位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触碰开关剖面示意图。

在图中1.安装板,2.线速控制轮,3.触碰开关,4.复位扭簧,5.线速控制杆,6.前引导轮,7.引导架,8.线速引导轮,9.前张力轮,10.张力摆臂,11.后张力轮,12.刹车气缸,13.刹车块,14.转轴,15.升降杆,16.锁紧螺母,17.触发电极,18.接触电极,19.导向套,20.复位弹簧,21.接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包括安装板1、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上的引导架7、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上的张力机构,所述引导架7前端设有前引导轮6,所述引导架7尾端设有线速引导轮8,所述引导架7尾端设有线速控制杆5,所述线速控制杆5尾端设有线速控制轮2,所述线速控制轮2与所述线速引导轮8周面相切,所述线速控制杆5上设有刹车气缸12,所述刹车气缸12的气缸杆上设有与所述线速控制轮2配合的刹车块13,所述线速控制杆5前端与所述引导架7转动连接,所述引导架7尾端顶部设有触碰开关3,所述触碰开关3的触发点位于所述线速控制杆5向上的翻转行程上。

上述设计中通过线速控制杆5上带刹车的线速控制轮2控制线速引导轮8的速度,进而控制包装带速度,防止张力波动向前传递,同时当包装带出现打结时,线速控制杆5转动触发报警,结构简单。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张力机构包括尾端与所述安装板1转动连接的张力摆臂10、设置于所述张力摆臂10尾端的后张力轮11、设置于所述张力摆臂10前端的前张力轮9,张力机构结构简单。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触碰开关3包括竖直且与所述引导架7螺纹连接的导向套19、设置于所述导向套19顶部周围的接触电极18、设置于所述导向套19内且沿所述导向套19上下滑动的升降杆15、设置于所述升降杆15顶部的触发电极17,所述升降杆15位于下限位状态,所述触发电极17与所述接触电极18接触导通,结构简单,便于调整触碰开关3高度适用不同厚度包装带打结的检测。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杆15上套有复位弹簧20,所述复位弹簧20底部抵止所述升降杆15底部,即所述复位弹簧20对所述升降杆15施加有向下的弹力,便于触碰开关3的复位。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杆15上底部设有接触头21,所述接触头21底部为中间底前后两侧高的下凸弧面,便于与线速控制杆5的配合。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架7上设有复位扭簧4,所述复位扭簧4一端连接所述线速控制杆5,所述复位扭簧4对所述线速控制杆5施加的弹力驱使所述线速控制杆5尾端向所述线速引导轮8方向的弹力,便于保证线速控制轮2与所述线速引导轮8之间的压力。

作为本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架7上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线速控制杆5转动连接的转轴14,所述转轴14上设有两个锁紧螺母16,所述锁紧螺母16分别位于所述转轴14与引导架7连接点的左右两侧,所述复位扭簧4套在所述转轴14上且一端与所述转轴14连接,便于调整线速控制轮2与线速引导轮8之间的压力,调整方便,通过两个锁紧螺母16以及转轴14与引导架7的螺纹连接,保证转轴14调整后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包括安装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引导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的张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架前端设有前引导轮,所述引导架尾端设有线速引导轮,所述引导架尾端设有线速控制杆,所述线速控制杆尾端设有线速控制轮,所述线速控制轮与所述线速引导轮周面相切,所述线速控制杆上设有刹车气缸,所述刹车气缸的气缸杆上设有与所述线速控制轮配合的刹车块,所述线速控制杆前端与所述引导架转动连接,所述引导架尾端顶部设有触碰开关,所述触碰开关的触发点位于所述线速控制杆向上的翻转行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张力机构包括尾端与所述安装板转动连接的张力摆臂、设置于所述张力摆臂尾端的后张力轮、设置于所述张力摆臂前端的前张力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触碰开关包括竖直且与所述引导架螺纹连接的导向套、设置于所述导向套顶部周围的接触电极、设置于所述导向套内且沿所述导向套上下滑动的升降杆、设置于所述升降杆顶部的触发电极,所述升降杆位于下限位状态,所述触发电极与所述接触电极接触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升降杆上套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底部抵止所述升降杆底部,即所述复位弹簧对所述升降杆施加有向下的弹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升降杆上底部设有接触头,所述接触头底部为中间底前后两侧高的下凸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引导架上设有复位扭簧,所述复位扭簧一端连接所述线速控制杆,所述复位扭簧对所述线速控制杆施加的弹力驱使所述线速控制杆尾端向所述线速引导轮方向的弹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其特征是,所述引导架上螺纹连接有与所述线速控制杆转动连接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有两个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分别位于所述转轴与引导架连接点的左右两侧,所述复位扭簧套在所述转轴上且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带收卷引导机构,包括安装板、设置于安装板上的引导架、设置于安装板上的张力机构,引导架前端设有前引导轮,引导架尾端设有线速引导轮,引导架尾端设有线速控制杆,线速控制杆尾端设有线速控制轮,线速控制轮与线速引导轮周面相切,线速控制杆上设有刹车气缸,刹车气缸的气缸杆上设有与线速控制轮配合的刹车块,线速控制杆前端与引导架转动连接,引导架尾端顶部设有触碰开关,触碰开关的触发点位于线速控制杆向上的翻转行程上。本实用新型通过线速控制杆上带刹车的线速控制轮控制线速引导轮的速度,进而控制包装带速度,防止张力波动向前传递,同时当包装带出现打结时,线速控制杆转动触发报警,结构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郭伟龙;廖维;潘凯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昆山市领翔塑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57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