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及阀结构,尤其是出水装置中的阀轴藏油机构及阀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阀轴,尤其是出水装置的阀结构中的阀轴,阀轴能相对阀本体或密封件轴向移动,复位弹性件用于对阀轴进行复位。经过多次反复使用后,阀轴与密封件或阀轴与阀本体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不仅会使切换手感不稳定,还会导致复位弹性件无法对阀轴进行复位,导致整个阀结构失效。尤其是在水压较低的情况下,复位弹性件失去了水压的作用,更加难以将阀轴复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及阀结构,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包括阀本体、阀轴以及密封件,所述阀本体设有活动腔,阀轴轴向活动安装在活动腔,密封件夹置在活动腔腔壁与阀轴之间,所述活动腔腔壁、密封件、或者活动腔、密封件、阀轴三者的组合部位处凹设有储油槽,该储油槽具有开口且其内储存有润滑油脂,该开口与阀轴外周面相适配接触以保证阀轴在活动腔活动时润滑油脂能对阀轴进行润滑且不会溢出。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储油槽之开口与阀轴外周面之间为面接触。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储油槽包括上槽壁和下槽壁,上槽壁与下槽壁之间形成所述的开口,当阀轴沿着活动腔向上或向下移动时下槽壁或上槽壁会将阀轴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回收入储油槽内。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储油槽之横截面为闭合的环形结构,所述开口为闭合的环形。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储油槽之纵向截面为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或椭圆形。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活动腔内设有横向布置的台阶面,台阶面将活动腔分为大腔体和小腔体,所述阀轴底端穿过活动腔后伸出活动腔,密封件夹置在大腔体内壁和阀轴之间,所述储油槽设置在台阶面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二是:一种应用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阀轴藏油机构的阀结构,包括阀固定部分,阀固定部分设有装配腔,所述阀本体固接在装配腔内,阀轴能相对阀固定部分活动。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复位弹性件,该复位弹性件位于装配腔内且其两端分别与装配腔底壁和阀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三是:一种应用上述所述的阀结构的出水装置,该出水装置应用所述的阀结构。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储油槽具有开口且其内储存有润滑油脂,该开口与阀轴外周面相适配接触,由于储油槽内的润滑油脂通过开口始终与阀轴外周面保持接触,阀轴在活动过程中可通过润滑油脂的作用减少阀轴与阀本体或阀轴与密封件之间的摩擦力,保证切换的手感,也能保证复位弹性件的有效使用;同时,储油槽的开口与阀轴外周面为适配接触,使得润滑油脂能对阀轴进行润滑的同时也不会从储油槽溢出。该种结构经过寿命测试实验后,储油槽内的润滑油脂始终保持在储油槽内,由此可知,该种阀轴藏油机构始终具有润滑阀轴的效果。
2.储油槽之开口与阀轴外周面之间为面接触,以保证阀轴外周面具有足够量的润滑油脂,以更好的达到润滑效果。
3.当阀轴沿着活动腔向上或向下移动时下槽壁或上槽壁会将阀轴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回收入储油槽内,阀轴活动时仅通过储油槽的上槽壁或下槽壁将润滑油脂回收入储油槽内,无需额外的回收结构即可实现润滑油脂的回收,结构简单且回收效果好。
4.储油槽之横截面为闭合的环形结构,所述开口为闭合的环形,增加了与阀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阀轴的润滑效果。
5.储油槽之纵向截面为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或椭圆形,或者,储油槽之纵向截面还可设计成正多边形等其他形状,不以此为限,储油槽之纵向截面面积的大小与阀轴尺寸或者阀结构尺寸有关,阀轴尺寸或阀结构尺寸较大,则储油槽之纵向截面面积可设计的较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一种应用该阀轴藏油机构的出水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2绘示了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此时储油槽设置在活动腔内壁。
图3绘示了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此时储油槽设置在密封件内侧。
图4绘示了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此时储油槽设置在活动腔、密封件、阀轴三者的组合部位处。
具体实施方式
请查阅图1,一种应用该阀轴藏油机构的出水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出水装置可以为花洒、龙头等出水装置,本实施例中,该出水装置为厨房抽取头,它包括抽取头壳体10、安装在抽取头壳体10内的阀结构,所述阀结构应用了阀轴藏油机构。
阀结构包括阀固定部分20,阀固定部分20设有装配腔21。如图1所示,阀固定部分20还设置有进水通道22、第一出水通道23和第二出水通道24。
所述阀轴藏油机构包括阀本体30、阀轴40以及密封件50,所述阀本体30设有活动腔31,阀轴40轴向活动安装在活动腔31,密封件50夹置在活动腔31腔壁与阀轴40之间,所述活动腔31腔壁和密封件50内侧均凹设有储油槽60,该储油槽60具有开口且其内储存有润滑油脂,该开口与阀轴40外周面相适配接触以保证阀轴40在活动腔31活动时润滑油脂能对阀轴40进行润滑且不会溢出。该阀轴40在该抽取头中的作用为让进水通道22切换接通第一出水通道23和第二出水通道24。
如图1所示,所述阀本体30固接在装配腔21内,阀轴40能相对阀固定部分20上下活动。
本实施例中,该阀结构还包括复位弹性件70,该复位弹性件70位于装配腔21内且其两端分别与装配腔21底壁和阀轴40相连接。
如图1所示,该抽取头还设置有开关阀芯80,该开关阀芯80位于进水通道22与阀轴40之间,用于打开或关闭进水通道22。该部分为现有技术。
如图2所示,仅在活动腔31腔壁设置有所述的储油槽60。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槽60之开口与阀轴40外周面之间为面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槽60包括上槽壁和下槽壁,上槽壁与下槽壁之间形成所述的开口,当阀轴40沿着活动腔31向上或向下移动时下槽壁或上槽壁会将阀轴40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回收入储油槽60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槽60之横截面为闭合的环形结构,所述开口为闭合的环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油槽60之纵向截面为方形。根据需要,储油槽60之纵向截面的形状还可设计为圆形、三角形、菱形、梯形或椭圆形、正多边形不等,不以此为限。
如图3所示,仅在密封件50内侧设置有所述的储油槽60。
如图4所示,所述活动腔31内设有横向布置的台阶面32,台阶面32将活动腔分为大腔体和小腔体,所述阀轴40底端穿过活动腔31后伸出活动腔31,密封件50夹置在大腔体内壁和阀轴40之间,所述储油槽60设置在台阶面32处。也即,所述储油槽60设置在活动腔31、密封件50、阀轴40三者的组合部位处。
该抽取头的储油槽60的个数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如可仅在活动腔31腔壁、密封件50或活动腔31、密封件50、阀轴40三者的组合部位处的其中一处设置一个储油槽60;或者,也可以是其中两处均设置一个储油槽60;或者,也可以是该三处均同时设置一个储油槽60。
该阀轴藏油机构的工作原理为:
由于储油槽60具有开口,该开口始终与阀轴40外周面相适配接触,以保证阀轴40外周面对应储油槽60开口处始终具有润滑油脂;
向下按压阀轴40,阀轴40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可以减少阀轴40与阀本体30或阀轴40与密封件50之间的摩擦力,与此同时,储油槽60的上槽边可将阀轴40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刮回储油槽60内以进行回收,确保润滑油脂始终在储油槽60内;
同理,向上提拉阀轴40,阀轴40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可以减少阀轴40与阀本体30或阀轴40与密封件50之间的摩擦力,与此同时,储油槽60的下槽边可将阀轴40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刮回储油槽60内以进行回收。
应用该阀轴藏油机构的阀结构不仅可适用于具有水路的出水装置,还可适应任何需要使用阀结构的产品如具有气道的出气装置中,不以此为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1.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本体、阀轴以及密封件,所述阀本体设有活动腔,阀轴轴向活动安装在活动腔,密封件夹置在活动腔腔壁与阀轴之间,所述活动腔腔壁、密封件、或者活动腔、密封件、阀轴三者的组合部位处凹设有储油槽,该储油槽具有开口且其内储存有润滑油脂,该开口与阀轴外周面相适配接触以保证阀轴在活动腔活动时润滑油脂能对阀轴进行润滑且不会溢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槽之开口与阀轴外周面之间为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槽包括上槽壁和下槽壁,上槽壁与下槽壁之间形成所述的开口,当阀轴沿着活动腔向上或向下移动时下槽壁或上槽壁会将阀轴外周面的润滑油脂回收入储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槽之横截面为闭合的环形结构,所述开口为闭合的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槽之纵向截面为圆形、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或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阀轴藏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腔内设有横向布置的台阶面,台阶面将活动腔分为大腔体和小腔体,所述阀轴底端穿过活动腔后伸出活动腔,密封件夹置在大腔体内壁和阀轴之间,所述储油槽设置在台阶面处。
7.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阀轴藏油机构的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固定部分,阀固定部分设有装配腔,所述阀本体固接在装配腔内,阀轴能相对阀固定部分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阀轴藏油机构的阀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弹性件,该复位弹性件位于装配腔内且其两端分别与装配腔底壁和阀轴相连接。
9.一种应用权利要求7或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阀结构的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出水装置应用所述的阀结构。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