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厚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62


本实用新型涉及厚度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厚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测厚仪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测厚仪测量周期长,测量精度较低,测量范围宽,用于低速、冷轧条件下轧件厚度测量。非接触式测厚仪由于具有反应速度快、测量精度高、可实现连续检测、易于与计算机联网、易于实现厚度自动控制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应用。非接触式测厚仪有x射线测厚仪,超声波测厚仪、红外线测厚仪和激光测厚仪等。例如,现有技术中的激光测厚仪是采用激光双反射测量方式实现的,其测量原理是利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被测物的上下位移而算出被测物的厚度,当被测物的厚度发生变化后,激光发生器发射的激光照射到被测物,经反射后照射到激光接收器上的位置将发生位移变化,通过几何计算便可知被测物厚度的变化量,并将厚度信号以数字或曲线方式输出。但是,这种激光测厚仪一般是由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上下对射的方式组成的,上下的两个传感器分别测量被测体上表面的位置和下表面的位置,通过计算得到被测体的厚度。由于需要上下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就需要在被测物的上下两侧分别固定激光位移传感器,占用额外的空间,且需要分别对上下两个传感器进行校准,增大了可能带来的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板厚检测装置,其仅需设置一个板厚检测传感器,节省了安装空间,提高了测量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板厚检测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板厚检测装置,包括机台框架,所述机台框架的上部设置有多个传动轴心,各个传动轴心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输送滚轮,在所述机台框架的上部一位置处设置有一对上下设置的实心滚轮,其中下实心滚轮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的最高点在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下实心滚轮仅可以转动而不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上实心滚轮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其最低点为与下实心滚轮相切接触,所述上实心滚轮的正上方固定设置有一激光位移传感器。

在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轴心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机台框架,所述输送滚轮相对于所述传动轴心不可相对转动地固定于所述传动轴心上。

在另一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轴心不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机台框架,所述输送滚轮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心上。

在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实心滚轮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的最高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在另一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实心滚轮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的最高点在同一个朝向所述实心滚轮逐渐降低的斜平面上。

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台框架上设置有引导所述上实心滚轮做竖直方向运动的凹槽。

在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实心滚轮的重量足以使得当板制品通过上下实心滚轮之间时上实心滚轮始终保持与板制品贴合。

在可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实心滚轮与所述机台框架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阻尼装置,用于当板制品通过上下实心滚轮之间时辅助保持所述上实心滚轮始终与板制品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当没有板制品通过上下实心滚轮之间时,激光位移传感器测得第一值,当板制品由输送滚轮运送至实心滚轮处时,板制品将上实心滚轮顶起,在板制品在上下实心滚轮之间行进时,激光位移传感器可测得一个或多个第二值,第二值与第一值之间的差值即为板制品的厚度。取多个第二值的平均值或差值的平均值可进一步提高精确度。另外,还可以将第一值设置为零,这样,读取的第二值即为板厚,方便快捷。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仅需设置一个激光位移传感器,节省了成本和空间,同时,不需要分别对两个激光位移传感器进行校准,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板厚检测装置的正视图;

图2所示为上述实施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照图1所示,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板厚检测装置100的正视图,所述板厚检测装置100包括机台框架1,所述机台框架1的上部设置有多个传动轴心2,参见图2的侧视图所示,各个传动轴心2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输送滚轮21,在所述机台框架1的上部一位置处设置有一对上下设置的实心滚轮31、32,其中下实心滚轮32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21的最高点在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下实心滚轮32仅可以转动而不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上实心滚轮31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其最低点为与下实心滚轮32相切接触,所述上实心滚轮31的正上方固定设置有一激光位移传感器4。当没有板制品5通过上下实心滚轮31、32之间时,激光位移传感器4测得第一值,当板制品5由输送滚轮21运送至实心滚轮31、32处时,板制品5将上实心滚轮31顶起,在板制品5在上下实心滚轮31、32之间行进时,激光位移传感器4可测得一个或多个第二值,第二值与第一值之间的差值即为板制品5的厚度。取多个第二值的平均值或差值的平均值可进一步提高精确度。另外,还可以将第一值设置为零,这样,读取的第二值即为板厚,方便快捷。

为了使板制品5能够运送到实心滚轮31、32,这里提供两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第一种实施方式为,所述传动轴心2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机台框架1,所述输送滚轮21相对于所述传动轴心2不可相对转动地固定于所述传动轴心2上,这样,当板制品5放置于输送滚轮21上时,传动轴心2带动输送滚轮21转动,通过摩擦力的作用使板制品5向前运动。第二种实施方式为,所述传动轴心2不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机台框架1,所述输送滚轮21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心2上,这样,当板制品5放置于输送滚轮21上时,输送滚轮21转动,通过摩擦力的作用使板制品5向前运动。

在一个常规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实心滚轮32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21的最高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传动轴心2或输送滚轮21转动,通过摩擦力的作用使板制品5向前运动。在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实心滚轮32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21的最高点在同一个朝向所述实心滚轮31、32逐渐降低的斜平面上,这样,板制品5可以借助重力的作用向实心滚轮31、32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斜平面的斜率不宜过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次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斜率。

为了使板制品5能够顺利地顶起上实心滚轮31,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机台框架1上设置有引导所述上实心滚轮31做竖直方向运动的凹槽(图中未示出)。

除了需要考虑板制品5能够顺利地顶起上实心滚轮31外,还需要考虑在板制品5通过上下实心滚轮31、32之间时,上实心滚轮31需要保持始终与板制品5紧贴,以提高板厚检测的准确性。针对该技术问题,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实心滚轮31的重量设置为足以使得当板制品5通过上下实心滚轮31、32之间时上实心滚轮31始终保持与板制品5贴合。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实心滚轮31与所述机台框架1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阻尼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当板制品5通过上下实心滚轮31、32之间时辅助保持所述上实心滚轮31始终与板制品5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及的各个实施方式并不是必然独立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板厚检测装置,包括机台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框架的上部设置有多个传动轴心,各个传动轴心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输送滚轮,在所述机台框架的上部一位置处设置有一对上下设置的实心滚轮,其中下实心滚轮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的最高点在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下实心滚轮仅可以转动而不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上实心滚轮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其最低点为与下实心滚轮相切接触,所述上实心滚轮的正上方固定设置有一激光位移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心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机台框架,所述输送滚轮相对于所述传动轴心不可相对转动地固定于所述传动轴心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心不可转动地连接至所述机台框架,所述输送滚轮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传动轴心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实心滚轮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的最高点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实心滚轮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的最高点在同一个朝向所述实心滚轮逐渐降低的斜平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台框架上设置有引导所述上实心滚轮做竖直方向运动的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实心滚轮的重量足以使得当板制品通过上下实心滚轮之间时上实心滚轮始终保持与板制品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厚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实心滚轮与所述机台框架连接的位置处设置有阻尼装置,用于当板制品通过上下实心滚轮之间时辅助保持所述上实心滚轮始终与板制品贴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厚检测装置,包括机台框架,所述机台框架的上部设置有多个传动轴心,各个传动轴心上分别设置有多个输送滚轮,在所述机台框架的上部一位置处设置有一对上下设置的实心滚轮,其中下实心滚轮的最高点与所述输送滚轮的最高点在同一个平面上,且所述下实心滚轮仅可以转动而不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上实心滚轮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其最低点为与下实心滚轮相切接触,所述上实心滚轮的正上方固定设置有一激光位移传感器。在板制品通过上下实心滚轮之间前后分别测得第一值和第二值,第二值与第一值之间的差值即为板的厚度。

技术研发人员:谭兵;沈海华;朱科星;张长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创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1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53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