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板的制造方法以及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玻璃板的制造工序中,有时包括将玻璃板以载置于衬纸、聚乙烯片材、发泡树脂片材等保护片材的状态进行搬运的工序。在这样将保护片材底衬来搬运玻璃板的期间,例如,对玻璃板实施裁剪(切断处理)等。保护片材在切断处理的结束后等规定的阶段从玻璃板分离,仅将玻璃板向后续的工序搬运。在后续的工序中,继续对玻璃板执行包括倒角的端面加工等制造相关处理。
作为从玻璃板分离保护片材的方法,举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在该文献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对于载置在保护片材上的玻璃板,在搬运带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端部,通过卷绕有搬运带的吸引辊(旋转辊),隔着搬运带而仅吸附保护片材并且向下方拉进,从而将保护片材从玻璃板分离。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吸引辊在其周壁部的一部分具有卷绕有搬运带的卷绕部,通过在与卷绕部对应的位置产生的负压吸引力来吸附保护片材。
然而,在该文献中,是容易从吸引辊的周壁部中的未卷绕有搬运带的非卷绕部侧向吸引辊的内部流入空气(外气)的结构。因此,不能充分地提高卷绕部中的负压吸引力,从而保护片材的吸附容易变弱。其结果是,有可能发生不能从玻璃板将保护片材分离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课题在于,从以载置于保护片材上的状态被搬运的玻璃板将保护片材可靠地分离。
用于解决课题的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玻璃板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工序:在对载置于保护片材上的玻璃板进行搬运的搬运带的下游侧端部,由吸引辊隔着搬运带对保护片材进行吸附,从而将保护片材从玻璃板分离,吸引辊在周壁部的一部分具有卷绕有搬运带的卷绕部,玻璃板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配置将吸引辊的周壁部中的未卷绕搬运带的非卷绕部包围的分隔构件,并由搬运带和分隔构件形成将吸引辊包含于内部的闭合截面。根据上述那样的构成,吸引辊的周壁部的非卷绕部被分隔构件包围,并且由搬运带和分隔构件形成将吸引辊包含于内部的闭合截面,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从吸引辊的非卷绕部侧向吸引辊内流入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在与卷绕部对应的位置使负压吸引力充分地产生。因此,能够通过在与卷绕部对应的位置产生的负压吸引力将保护片材牢牢地吸附,从而将保护片材可靠地从玻璃板分离。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分隔构件具备:第一壁部,其与非卷绕部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架设于搬运带中的位于卷绕部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带部位与搬运带中的位于卷绕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带部位彼此之间;以及第二壁部,其从第一壁部的上下两端分别沿着搬运带向吸引辊侧延伸。这样,即使与非卷绕部隔开间隔地设置第一壁部,也能够通过第二壁部,抑制空气经由卷绕部的上游侧带部位、下游侧带部位而流入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分隔构件还具备第三壁部,该第三壁部将由第一壁部、第二壁部以及非卷绕部围起的空间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开口部覆盖。这样,通过第三壁部,能够阻止空气从由第二壁部和非卷绕部包围的空间的宽度方向两端流入。
在上述的结构中,也可以是,第二壁部具有金属制的主体、以及在第二壁部的吸引辊侧的前端部由树脂形成的树脂部。这样,即使第二壁部的吸引辊侧的前端部与吸引辊接触,也仅仅是树脂部仿效吸引辊的形状而变形或者磨损。因此,即使分隔构件的尺寸精度、装配精度不充分,通过使第二壁部与吸引辊轻轻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空气从第二壁部与吸引辊之间流入。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从分隔构件侧对分隔构件与非卷绕部之间的空间的空气进行吸引。这样,分隔构件与非卷绕部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本身也减少,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空气从非卷绕部侧流入到吸引辊内。由此,在与卷绕部对应的位置处能够大幅地提高负压吸引力。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吸引辊的周壁部形成有多个周槽。这样,在从分隔构件对吸引辊侧的空气进行吸引时,能够期待周槽内的空气也被吸引,从而与卷绕部对应的位置处的负压吸引力提高。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一种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具备:搬运带,其对载置于保护片材上的玻璃板进行搬运;以及在搬运带的下游侧端部处的吸引辊,其在周壁部的一部分具有卷绕有搬运带的卷绕部,通过由吸引辊隔着搬运带对保护片材进行吸附,从而使保护片材从玻璃板分离,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特征在于,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还具备将吸引辊的周壁部中的未卷绕搬运带的非卷绕部包围的分隔构件,搬运带和分隔构件形成将吸引辊包含于内部的闭合截面。根据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实现与已经描述的对应的结构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构件具备:第一壁部,其与所述非卷绕部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架设于所述搬运带中的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带部位与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带部位彼此之间;以及第二壁部,其从所述第一壁部的上下两端分别沿着所述搬运带向所述吸引辊侧延伸。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分隔构件还具备第三壁部,该第三壁部将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以及所述非卷绕部围起的空间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开口部覆盖。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壁部具有金属制的主体、以及在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吸引辊侧的前端部由树脂形成的树脂部。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还具备空气吸引部,该空气吸引部从所述分隔构件侧对所述分隔构件与所述非卷绕部之间的空间的空气进行吸引。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吸引辊的周壁部形成有多个周槽。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实用新型,能够将保护片材从以载置于保护片材上的状态被搬运的玻璃板可靠地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搬运带的下游侧端部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分隔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搬运带的下游侧端部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图7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1在紧靠配置于制造相关处理站w的搬运机构c的上游侧具备环状的搬运带2。
制造相关处理站w的搬运机构c例如由辊式输送机、搬运带等构成,并如箭头a那样将玻璃板g横向(优选为水平方向)地搬运。在本实施方式中,制造相关处理站w虽然是作为制造相关处理来对玻璃板g实施倒角加工等端面加工的站,但通过制造相关处理站w进行的制造相关处理并不局限于端面加工。在制造相关处理中,除了端面加工处理之外,当然包括切断处理、树脂膜等的层叠处理、印刷等的成膜处理等直接对玻璃板g实施某种加工的处理,还包括玻璃板g的清洗处理、消除玻璃板g的变形的退火处理(热处理)等、用于间接地使玻璃板g接近最终产品的处理。
分离装置1的搬运带2例如由弹性橡胶构成,并卷绕在共计两个旋转辊3、4上。搬运带2通过旋转辊3、4的驱动将载置于保护片材p上的玻璃板g如箭头a那样横向(优选为水平方向)地搬运。搬运带2在其下游侧端部将玻璃板g向搬运机构c移载。
卷绕有搬运带2的两个旋转辊3、4中的配置于搬运带2的下游侧端部的旋转辊4为吸引辊(以下,将旋转辊4称为吸引辊)。吸引辊4的周壁部4a包括:卷绕部x1,其卷绕有搬运带2;以及非卷绕部y1,其未卷绕搬运带2。吸引辊4呈中空状,其中空部为用于在与卷绕部x1对应的位置处使负压吸引力产生于搬运带2的空气吸引部。在吸引辊4的周壁部4a例如通过衬套而覆盖有硬质橡胶。
在搬运带2的内侧空间中,在与非卷绕部y1隔开间隔地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包围非卷绕部y1的分隔构件5。分隔构件5是在宽度方向(与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较长的板状体,由金属板(例如钢板)构成。分隔构件5的上端与搬运带2中的位于卷绕部x1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带部位2a接近或者接触,分隔构件5的下端与搬运带2中的位于卷绕部x1的下游侧的下游侧带部位2b接近或者接触。即,分隔构件5架设在上游侧带部位2a与下游侧带部位2b彼此之间,由搬运带2和分隔构件5形成有将吸引辊4包含于内部的闭合截面。需要说明的是,搬运带2中的与卷绕部x1对应的部分为使保护片材p的搬运方向变化的方向变换带部位2c。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5为平板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分隔构件5例如可以是仿效吸引辊4的周壁部4a(除了周槽4b(参照后述的图2)的部分)的部分圆筒面形状。这样,容易使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接近配置。
在搬运带2的上游侧带部位2a的下方,箱状体6以与上游侧带部位2a接近或者接触的方式配置。箱状体6的内部空间为用于使负压吸引力产生于上游侧带部位2a的上表面的空气吸引部。
吸引辊4的中空部以及箱状体6的内部空间经由吸引软管7而与真空产生源(未图示)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1也经由吸引软管7而与真空产生源连通。详细而言,吸引软管7与设置于分隔构件5的贯通孔(未图示)连接,从分隔构件5侧吸引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1的空气。需要说明的是,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1也可以不经由吸引软管7而与真空产生源连通。即,也可以不直接吸引空间s1的空气。然而,从大幅提高负压吸引力的观点出发,优选从分隔构件5侧对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1的空气进行吸引。
如图2所示,在搬运带2上沿着整周形成有多个贯通孔8,并通过这些贯通孔8而产生负压吸引力。
在吸引辊4的周壁部4a形成有多个周槽4b,并且在这些周槽4b的底面壁部分别形成连通于中空部的多个贯通孔9。形成于吸引辊4的多个周槽4b的宽度方向上的排列间距设定为与形成于搬运带2的多个贯通孔8的宽度方向上的排列间距相同。
在箱状体6的上表面壁部6a并列地形成有在搬运方向上较长且连通于内部空间的多个狭缝10。形成于箱状体6的多个狭缝10的宽度方向上的排列间距设定为与形成于吸引辊4的多个周槽4b的宽度方向上的排列间距相同。因此,狭缝10与周槽4b分别排列在一列上、即整体排列于多列上,它们以沿着形成于搬运带2的多列贯通孔8的移动轨迹的方式排列。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以使贯通孔排列成列状的方式形成,来代替狭缝10。
周槽4b内的空间和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1直接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周槽4b内的空间通过经由吸引辊4的贯通孔9和中空部,从而还和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1间接地连通。
接下来,对使用了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分离装置1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首先,将裁剪成规定尺寸(切断处理)的玻璃板g以载置于保护片材p之上的状态向搬运带2上移载。向搬运带2上的移载由作业者手动地执行,或者由配置于搬运带2的更上游侧的搬运机构自动地执行。玻璃板g的切断处理通过包括刻划工序以及折叠工序的弯曲应力折断而执行。
刚移载后,保护片材p以及玻璃板g的前端部位于搬运带2的上游侧带部位2a的上游侧。从上述那样的状态起,通过搬运带2将保护片材p以及玻璃板g朝向下游侧搬运。在此,始终从上游侧带部位2a的多个贯通孔8,通过形成于箱状体6的上表面壁部6a的多个狭缝10,向箱状体6的内部空间(空气吸引部)吸引空气。因此,在成为玻璃板g的底衬的保护片材p因负压吸引力而吸附于搬运带2的状态下,玻璃板g由搬运带2横向地搬运。
之后,通过由搬运带2进行的横向的搬运,保护片材p的前端部通过上游侧带部位2a,到达方向变换带部位2c。在此,也始终从方向变换带部位2c的多个贯通孔8,通过吸引辊4的多个周槽4b内以及该底面壁部的贯通孔9,向吸引辊4的中空部(空气吸引部)吸引空气。此时,吸引辊4的非卷绕部y1侧被分隔构件5包围,并且分隔构件5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1的空气从分隔构件5侧被吸引。因此,抑制空气从非卷绕部y1侧向吸引辊4的中空部的流入的情况,在卷绕部x1侧产生较高的负压吸引力。其结果是,保护片材p的前端部在因负压吸引力而可靠地吸附于搬运带2的方向变换带部位2c的状态下,如箭头b那样被向下方拉进。另一方面,玻璃板g通过搬运带2持续地向横向搬运,被移载至制造相关处理站w的搬运机构c。
在搬运带2的下游侧端部的正下方,从喷嘴11向被向下方拉进的保护片材p喷射气体(例如,空气),从而将保护片材p从搬运带2上剥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到达与卷绕部x1的下游端对应的方向变换带部位2c的下游端之前,将保护片材p从搬运带2剥离,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方向变换带部位2c的下游端或者此后的下游侧带部位2b处,将保护片材p从搬运带2剥离。
而且,在保护片材p的后端部通过了搬运带2的下游侧端部的阶段中,从搬运带2剥离下来的保护片材p在自重的作用下下落而被回收到回收箱等,并且玻璃板g完全地移载至搬运机构c上而通过搬运机构c的动作被搬运。由此,保护片材p从玻璃板g完全地分离而被去除。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21、以及玻璃板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分隔构件22的结构。在以下中,以区别结构即分隔构件22为中心进行说明,并省略够共通的结构的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3以及图4所示的共通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22与吸引辊4的非卷绕部y1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具备:第一壁部22a,其架设于搬运带2的上游侧带部位2a与下游侧带部位2b彼此之间;以及第二壁部(上壁部以及下壁部)22b,其分别从第一壁部22a的上下两端沿着搬运带2向吸引辊4侧延伸。由此,在与第二壁部22b对应的位置处,由第二壁部22b分别将上游侧带部位2a的贯通孔8以及下游侧带部位2b的贯通孔8闭塞,因此能够提高在吸引辊4的卷绕部x1侧产生的负压吸引力。
第二壁部22b在吸引辊4侧的前端部具备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树脂部23。树脂部23例如由工程塑料、弹性橡胶等树脂形成。除了树脂部23以外的分隔构件22的主体(第一壁部22a以及第二壁部22b的主体)由金属形成。树脂部23例如由螺钉等固定于分隔构件22的主体。在此,期望第二壁部22b的前端部尽可能地接近吸引辊4。然而,若第二壁部22b的前端部为金属,则在分隔构件22的尺寸精度、装配精度不充分的情况下,有可能由于第二壁部22b的前端部与吸引辊4的接触而吸引辊4发生损耗。针对于此,如果在第二壁部22b的前端部设置树脂部23,则即使分隔构件22的尺寸精度、装配精度不充分,也因树脂部23积极地变形或者磨损,从而能够抑制吸引辊4的损耗。因此,即使分隔构件22的尺寸精度、装配精度不充分,也能够确保负压吸引力。需要说明的是,树脂部23可以省略。或者,也可以由树脂形成第二壁部22b的全部或者分隔构件22的全部。
在此,优选从分隔构件22侧吸引分隔构件22与非卷绕部y2之间的空间s2的空气。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31、以及玻璃板的制造方法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分隔构件32的结构。在以下中,以区别结构即分隔构件32为中心进行说明,并省略共通的结构的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图5以及图6所示的共通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分隔构件32与吸引辊4的非卷绕部y1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具备:第一壁部32a,其架设于搬运带2的上游侧带部位2a与下游侧带部位2b彼此之间;第二壁部(上壁部以及下壁部)32b,其分别从第一壁部32a的上下两端沿着搬运带2向吸引辊4侧延伸;以及金属制的第三壁部(侧壁部)32c,其覆盖由第一壁部32a、第二壁部32b以及非卷绕部y1包围的空间s3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开口部。第三壁部32c的吸引辊4侧的前端部呈仿效吸引辊4的周壁部4a的形状的圆弧状。这样,由于分隔构件32呈仅在吸引辊4侧开口的箱型,因此能够大致无间隙地覆盖吸引辊4的非卷绕部y1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空气从非卷绕部y1侧向吸引辊4的中空部流入的情况。
在此,优选从分隔构件32侧吸引分隔构件32与非卷绕部y1之间的空间s3的空气。在第二壁部32b的前端部,也可以如图示例子那样设置有树脂部33,但也可以省略树脂部33。在第三壁部32c的前端部还可以设置树脂部。或者,也可以由树脂形成第二壁部32b的全部、第三壁部32c的全部或者分隔构件32的全部。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41具备:搬运带42,其具有多个贯通孔(未图示);以及共三个旋转辊43、44、45,它们卷绕有搬运带42。搬运带42由旋转辊43、44、45驱动。旋转辊43、44、45中的旋转辊44为吸引辊(以下,将旋转辊44称为吸引辊)。吸引辊4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辊4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搬运带42具备:上游侧带部位42a,其位于吸引辊44的周壁部44a的卷绕部x2的上游侧,且搬运方向为横向;下游侧带部位42b,其位于吸引辊44的卷绕部x2的下游侧,且搬运方向向下;以及方向变换带部位42c,其位于与吸引辊44的卷绕部x2对应的位置,且使搬运方向变化。因此,搬运带42的搬运方向在上游侧带部位42a处为横向,在方向变换带部位42c处从横向逐渐地变换为向下,在下游侧带部位42b处为向下。
在搬运带42的内侧空间中,在与吸引辊44的非卷绕部y2隔开间隔地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包围非卷绕部y2的分隔构件46。分隔构件46的上端与搬运带42的上游侧带部位42a接近或者接触,分隔构件46的下端与搬运带42的下游侧带部位42b接近或者接触。即,分隔构件46架设于上游侧带部位42a与下游侧带部位42b彼此之间,由搬运带42与分隔构件46形成将吸引辊44包含于内部的闭合截面。需要说明的是,分隔构件46可以具有沿着上游侧带部位42a、下游侧带部位42b延伸的壁部(相当于第二壁部),也可以具有覆盖分隔构件46与非卷绕部y2之间的空间s4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开口部的壁部(相当于第三壁部)。
在上游侧带部位42a的下方配置有第一箱状体47,在下游侧带部位42b的内侧配置有第二箱状体48。这些箱状体47、4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箱状体6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吸引辊44的中空部、第一箱状体47的内部空间、第二箱状体48的内部空间以及分隔构件46与非卷绕部y2之间的空间s4经由吸引软管49而与真空产生源(未图示)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分隔构件46与非卷绕部y2之间的空间s4也可以不经由吸引软管49而与真空产生源连通。即,可以直接吸引空间s4的空气。然而,从大幅提高负压吸引力的观点出发,优选吸引空间s4的空气。
关于使用了具备有以上结构分离装置41的玻璃板的制造方法,保护片材p在通过了方向变换带部位42c之后,以吸附于下游侧带部位42b的状态向下方搬运,除了这点以外与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说明的制造方法相同。即,在上游侧带部位42a的下游侧端部从保护片材p分离的玻璃板g通过上游侧带部位42a在横向上搬运,被移载至制造相关处理站w的搬运机构c。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且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作用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吸引辊的卷绕部中的搬运带的围抱角(中心角)为约180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吸引辊的卷绕部中的搬运带的围抱角(中心角)为约90度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吸引辊的卷绕部处的搬运带的围抱角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吸引辊的卷绕部处的搬运带的围抱角可以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也可以小于90度或大于180度。
附图标记说明:
1、21、31、41...分离装置;
2、42...搬运带;
2a、42a...上游侧带部位;
2b、42b...下游侧带部位;
2c、42c...方向变换带部位;
4、44...吸引辊(旋转辊);
5、22、32、46...分隔构件;
22a、32a...第一壁部;
22b、32b...第二壁部;
32c...第三壁部;
23、33...树脂部;
g...玻璃板;
p...保护片材;
x1、x2...卷绕部;
y1、y2...非卷绕部。
1.一种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具备:搬运带,其对载置于保护片材上的玻璃板进行搬运;以及在所述搬运带的下游侧端部处的吸引辊,其在周壁部的一部分具有卷绕有所述搬运带的卷绕部,通过由所述吸引辊隔着所述搬运带对所述保护片材进行吸附,从而使所述保护片材从所述玻璃板分离,所述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还具备将所述吸引辊的周壁部中的未卷绕所述搬运带的非卷绕部包围的分隔构件,所述搬运带和所述分隔构件形成将所述吸引辊包含于内部的闭合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构件具备:第一壁部,其与所述非卷绕部隔开间隔地对置配置,并且架设于所述搬运带中的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上游侧的上游侧带部位与位于所述卷绕部的下游侧的下游侧带部位彼此之间;以及第二壁部,其从所述第一壁部的上下两端分别沿着所述搬运带向所述吸引辊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构件还具备第三壁部,该第三壁部将由所述第一壁部、所述第二壁部以及所述非卷绕部围起的空间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开口部覆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部具有金属制的主体、以及在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吸引辊侧的前端部由树脂形成的树脂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壁部具有金属制的主体、以及在所述第二壁部的所述吸引辊侧的前端部由树脂形成的树脂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还具备空气吸引部,该空气吸引部从所述分隔构件侧对所述分隔构件与所述非卷绕部之间的空间的空气进行吸引。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片材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引辊的周壁部形成有多个周槽。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