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电网运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soc的机组调节策略。
背景技术:
随着清洁能源发电渗透率的增大,发展储能技术、建设储能项目成为解决清洁能源间歇性缺点,保证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方法。2017年10月11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中国储能产业第一个指导性政策,指出我国现阶段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支持不足、研发师范不足、技术标准不足、统筹规划不足等问题,提出未来十年中国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由上可见,储能即将成为电厂快速响应电网负荷变化的主流趋势。然而在现存的储能项目过程中,储能控制系统通常由电池厂家提供,其功能性单一、稳定性未知、未考虑原机组与储能系统共同配合情况,现有的技术都是根据储能侧和机组侧近似于相互独立,协调控制性不强,储能侧控制策略较直接,对电池的使用寿命考虑较少,机组侧在储能电池投运前后没有做出相应改变,与储能侧配合较少。
公知的储能调频策略通常是根据调度下发的二次调频agc指令,电池和机组同时做出响应,其发电功率是二次调频agc指令和机组实发负荷之差,机组侧与无化学储能时相应相同。当电池剩余电量soc过低时,如果二次调频agc指令增加,则电池需放弃该次响应,由机组独立响应,直到二次调频agc指令下降,可以由机组对电池进行充电;同理,当电池剩余电量soc过高时,如果agc指令降低,则电池必需放弃该次响应,由机组独立响应,直到二次调频agc指令增加,可以利用电池进行放电来满足响应。上述分析可知,运行中可能会多次放弃电池对二次调频agc指令的响应,失去了储能调频的本质意义,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根据电池剩余电量soc状态及时调整机组侧控制策略,不纯粹依赖于储能侧动作,最终使电池剩余电量soc始终维持在中间值左右;充分发挥电池储能调频响应速度快等优势,针对每次二次调频agc、一次调频尽可能都动作;减少了电池的损耗,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积极响应每次二次调频agc及一次调频动作指令,为电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电网火电机组储能系统投入运行,判断二次调频agc指令,二次调频agc指令为增,储能系统电池向电网放电,储能系统逻辑判断电池剩余电量soc值,soc值低于30%以下,机组采取控制策略为:
根据机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以及二次调频agc指令大小增加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至机组实发负荷值高于90%,停止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
机组实发负荷回到初始二次调频agc指令值后,机组继续升负荷,储能侧控制策略不变,电池由放电转换为充电状态;
电池剩余电量soc充至45%~55%,机组再次调整控制策略,将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降至原始值,机组负荷降至最初二次调频agc指令值,稳态后,完成一个响应周期;
步骤二、判断二次调频agc指令为降,从电网向储能系统电池充电,储能系统逻辑判断电池剩余电量soc,soc高于70%,机组采取的控制策略为:
根据机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以及二次调频agc指令大小调节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若此时机组实发负荷值大于最低稳燃负荷以上10%额定负荷,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不增加;若机组实发负荷满足控制策略条件,增加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至目标负荷指令低于原二次调频agc指令;
机组实发负荷达到原二次调频agc指令值后,机组继续降负荷,储能侧保持原有控制策略,电池由充电转换为放电状态;
电池剩余电量soc充至5%~55%,机组再次调整控制策略,将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恢复至原始值,使得机组负荷升至最初二次调频agc指令值,稳态后,完成一个响应周期。
所述步骤一和步骤二中完成一个响应周期后机组未达到初次稳态,二次调频agc指令再次变化,变化方向与上次相同,机组按原控制策略运行;二次调频agc指令变化方向与上次相反,储能系统直接给电池充电。
所述电网火电机组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主汽压力过高,汽机侧需增加压力拉回逻辑控制。
通过上述设计方案,本发明可以带来如下有益效果: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根据电池剩余电量soc状态及时调整机组侧控制策略,不纯粹依赖于储能侧动作,最终使电池剩余电量soc始终维持中间状态,充分发挥电池储能调频响应速度快等优势,针对每次二次调频agc、一次调频尽可能都动作。减少了电池的损耗,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为电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流程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如图1所示,图中x为电池剩余电量soc放电保护下限,1-x为充电保护上限。y与1-y为电池中间电量(45%~55%),z为机组最低稳燃负荷上浮10%额定负荷。
机组储能系统投运后,机组投入二次调频agc,调度下达二次调频agc指令,机组判断二次调频agc指令变化方向,为增方向,则流程按图1中左侧进行,为减方向,按图一中右侧流程进行。
判断二次调频agc为增方向后,证明电池应向电网放电,逻辑判断电池剩余电量soc大小。当剩余电量soc低于某下限值x时,电池的能力不足以维持太久,如果不及时充电,可能会造成下一次agc无法响应,且对电池寿命有较大损耗。
机组采取相应控制策略,即根据此时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及agc指令大小增加agc指令偏置。若此时机组实发负荷值高于90%,则下一次agc指令再增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无需加agc指令偏置。若此时机组负荷低于90%,根据此时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及二次调频agc指令大小适当增加机组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当达到原二次调频agc指令值后,机组继续升负荷由于储能侧控制策略未发生变化,电池则由放电改为充电状态。此时机组储能联合上网负荷仍满足。电池到达剩余电量soc中间值y左右时,机组再次调整控制策略,将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逐渐降至原始值,使得机组负荷慢慢降至最初二次调频agc指令值,达到第二次稳态,此时一个响应周期结束。
判断二次调频agc为降方向后,证明电池从电网处获取电量,判断电池剩余电量soc大小。当soc高于某上限值时,电池的能力不足以维持太久,如果不及时放电,可能会造成下一次agc无法响应,且对电池寿命有较大损耗。机组采取相应控制策略,即根据此时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及agc指令大小增加agc指令偏置(偏置此时为负),若此时机组实发负荷值处于较低状态(靠近最低稳燃负荷),则下一次agc指令再降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无需加agc指令偏置。若机组实发负荷不低,则满足控制策略条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agc指令偏置,使最终形成的目标负荷指令低于原agc指令。当电池剩余电量soc高于某上限值(1-x)时并且此时机组负荷高于z时,根据此时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及二次调频agc指令大小适当增加机组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当达到原二次调频agc指令稳态后,机组继续降负荷至电池剩余电量soc到达中间值1-y左右时,机组再次调整控制策略,将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逐渐降至原始值,使得机组负荷慢慢升至最初二次调频agc指令值,达到稳态后,此时一个响应周期结束。
如果初次稳态尚未达到而agc指令再次变化,倘若与上次变化方向相同,机组无需改变控制策略;倘若与上次动作方向相反,则有可能直接给电池充电,正好吻合电池需求。运行过程中若出现主汽压力过高情况,汽机侧需增加压力拉回逻辑控制。
1.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电网火电机组储能系统投入运行,判断二次调频agc指令,二次调频agc指令为增,储能系统电池向电网放电,储能系统逻辑判断电池剩余电量soc值,soc值低于30%,机组采取控制策略为:
根据机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以及二次调频agc指令大小增加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至机组实发负荷值高于90%,停止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
机组实发负荷回到初始二次调频agc指令值后,机组继续升负荷,储能侧控制策略不变,电池由放电转换为充电状态;
电池剩余电量soc充至45%~55%,机组再次调整控制策略,将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降至原始值,机组负荷降至最初二次调频agc指令值,稳态后,完成一个响应周期;
步骤二、判断二次调频agc指令为降,从电网向储能系统电池充电,储能系统逻辑判断电池剩余电量soc,soc高于70%,机组采取的控制策略为:
根据机组主汽压力、机组实发负荷以及二次调频agc指令大小调节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若此时机组实发负荷值大于最低稳燃负荷以上10%额定负荷,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不增加;若机组实发负荷满足控制策略条件,增加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至目标负荷指令低于原二次调频agc指令;
机组实发负荷达到原二次调频agc指令值后,机组继续降负荷,储能侧保持原有控制策略,电池由充电转换为放电状态;
电池剩余电量soc充至45%~55%,机组再次调整控制策略,将二次调频agc指令偏置恢复至原始值,使得机组负荷升至最初二次调频agc指令值,稳态后,完成一个响应周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其特征是:所述步骤一和步骤二中完成一个响应周期后机组未达到初次稳态,二次调频agc指令再次变化,变化方向与上次相同,机组按原控制策略运行;二次调频agc指令变化方向与上次相反,储能系统直接给电池充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储能电池剩余电量的机组调节策略,其特征是:所述电网火电机组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主汽压力过高,汽机侧需增加压力拉回逻辑控制。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