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电混合光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2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电混合光缆。



背景技术:

室外型拉远光电混合缆,光单元为松套管,应用在位于同一个站点的本地拉远,由于含有油膏,不适于垂直布放,此外,护套多为聚乙烯,不具有阻燃特性,不能用于室内;

无线射频拉远用光电混合缆,用于近距离供电,理论上可以室内外两用,但是光缆没有防渗水能力,主要用于室内,多数需要预制成端跳线后才可以使用。

对于上述两类光电混合缆,一方面,光电混合缆在结构上都是把光单元与电单元在一起进行绞合,形成缆芯,再在缆芯外层挤制护套进行保护,光单元只是半成品,本身没有承受机械和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光电混合缆都只有一组电源线,采用p2p网络结构,只能为一个站点供电。4g基站的天线通常有3个扇区,每个扇区都独立地连接一个rru。现在的布线方式是采用6根独立的电源线进行供电,增加了敷设成本,降低了施工效率。

此外,4g网络基站从bbu(basebandunit,基带单元)到rru(remoteradiounit无线射频拉远单元)有几种网络拓扑结构,如p2p、星形、链、环和混合结构等。随着5g网络数据流量的增大,基站的频率水平不断提高,基站的覆盖半径不断减小,5g采用密集型组网,组网密度是4g网络的4倍。分布式基站bbu和rru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出现矩阵式网络拓扑结构。基站需要采用室内布放和室外渗透室内的覆盖方式,才能够有效解决高层小区覆盖难点,实现室内外深度覆盖,提高组网效率。而上述两类光电混合缆已经无法适应5g网络的建设需求,急需通过创新技术,开发新型的光电混合缆产品,该产品能够在室内外两用,满足5g网络密集组网和实现室内外信号的深度覆盖网路拓扑结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电混合光缆,采用光电分离设计结构,光单元和电单元可以分离拉远布放,布放的距离可以根据施工长度进行定制,光单元不受机械和环境变化的的影响。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光电混合光缆,其包括:

光单元,其包括内护套以及设于所述内护套内的若干根光纤,所述内护套内嵌有多根非金属加强件,多根所述非金属加强件沿内护套圆周等间距布置;在相邻两根非金属加强件之间、且于所述内护套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开缆标识线;

多个电单元,其绞合在所述光单元外,所述电单元包括至少两根电源线;

外护套,其包覆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外,所述外护套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开缆标识线,每一所述电单元对应一条第二开缆标识线。

进一步地,所述光纤外绞合有第一功能件,所述第一功能件位于所述内护套内,所述第一功能件为加强元件或阻水元件。

进一步地,所有的所述光纤分成多组,每组对应一个第一开缆标识线,且每组外绞合有第一功能件,所述第一功能件位于所述内护套内,所述第一功能件为加强元件或阻水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和一根第二功能件,所述第二功能件为填充绳、加强绳或接地线。

进一步地,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和一根第二功能件,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中: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为填充绳或加强绳;

余下的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为接地线。

进一步地,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和一根第二功能件,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中: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为填充绳或加强绳;

余下的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为用于传输通信电信号的电子线。

进一步地,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和一根第二功能件,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中: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为填充绳或加强绳;

另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为用于传输通信电信号的电子线;

余下的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为接地线。

进一步地,所述外护套内还设有包带层,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位于所述包带层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护套内还设有铠装层,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位于所述铠装层内。

进一步地,所述外护套内还设有沿径向由内而外布置的包带层和铠装层,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位于所述包带层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电混合光缆采用光电分离设计结构,光电混合光缆的光单元是一个满足光缆全性能的成品光缆,内护套采用嵌入非金属加强件的干式光缆结构,在光单元外层绞合电单元,最后挤制外护套。施工布放时,剥离外护套,光单元和外层绞合的电单元可以分离拉远布放,布放的距离可以根据施工长度进行定制,光单元不受机械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断面示意图。

图中:10、光纤;11、内护套;12、非金属加强件;13、第一开缆标识线;14、第一功能件;20、电源线;21、第二功能件;30、外护套;31、第二开缆标识线;32、包带层;33、铠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其包括光单元、多个电单元以及外护套30,光单元包括内护套11以及设于内护套11内的若干根光纤10,内护套11内嵌有多根非金属加强件12,多根非金属加强件12沿内护套11圆周等间距布置;在相邻两根非金属加强件12之间、且于内护套11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开缆标识线13;多个电单元绞合在光单元外,电单元包括至少两根电源线20;外护套30包覆在所有的电单元外,外护套30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开缆标识线31,每一电单元对应一条第二开缆标识线31。

其中,光纤10可为着色光纤、紧套光纤、松套光纤或光纤束,根据需要总芯数为4~48芯,采用弯曲损耗不敏感b6a2或b6b3单模光纤,抗弯曲高带宽om3、om4或om5多模光纤。

嵌入式的非金属加强件12采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杆(gfrp)、芳纶增强塑料杆(kfrp)或者纤维增强塑料柔性杆(ffrp),非金属加强件12的表面设有涂层,非金属加强件12与内护套11之间的附着力在40n以上,满足非金属加强件12与内护套11之间的附着力。

在采用光电分离掏接施工布放时,光单元部分的布放会对光缆的内护套11进行牵拉,嵌入式护层结构能够有效防止内护套11被拉伸变形或者损伤,造成光纤附加衰减增加,出现质量问题;嵌入式非金属加强件12的数量为2,3,4,6,8等,根据需要增减,2根非金属加强件12在相对位置嵌入,3根非金属加强件12按照相差120°位置嵌入,4根非金属加强件12按照相差90°嵌入,6根非金属加强件12按照相差120°位置,每个位置嵌入两根非金属加强件12,8根非金属加强件12按照相差90°位置,每个位置嵌入两根非金属加强件12,非金属加强件12这样放置,与内护套11的第一开缆标识线13向对应,在第一开缆标识线13位置开剥掏接。

内护套11采用阻燃聚氯乙烯(pvc)、阻燃聚乙烯(frpe)或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lszh)。

第一开缆标识线13可以采用凸条,也可以采用起标识的色条,用于在色条处开剥内护套11,色条的颜色与内护套11颜色不同,多条色条之间的颜色也可以不同。

电源线20的导体为多股铜导体或者铝导体,导体直流电阻满足标准要求;电源线20的绝缘层为绝缘聚氯乙烯、聚乙烯或交联聚乙烯,绝缘层厚度满足电源线标准要求。

外护套30采用阻燃聚乙烯(frpe)、聚乙烯或者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lszh),室外或者室内外敷设场景,外护套30一般用黑色。

第二开缆标识线31可以采用凸条,也可以采用起标识的色条,用于在色条处开剥外护套30,色条的颜色与外护套30颜色不同,多条色条之间的颜色也可以不同。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电混合光缆采用光电分离设计结构,光电混合光缆的光单元是一个满足光缆全性能的成品光缆,在光单元外层绞合电单元,最后挤制外护套30。施工布放时,剥离外护套,光单元和外层绞合的电单元可以分离拉远布放,布放的距离可以根据施工长度进行定制,光单元不受机械和环境变化的的影响。

内护套11上设有第一开缆标识线13,本实施例采用色条形式,色条一般在两根嵌入式非金属加强件12的间隔位置。光单元布放时,可以在色条处开剥,根据工程中光纤的数量要求掏接施工。该施工站点的光纤掏出接续后,其余的光纤随着光缆继续布放。

外护套30上设有第二开缆标识线31,本实施例采用色条形式,色条的位置一般在每个电单元的中间位置,这样在光电混合缆布放时,在色条处开剥外护套30,可以比较容易的把对应的电单元取出,根据要求掏接施工,取出要求的数量和拉出足够的长度接续后,其余的电单元随着工程施工继续布放。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光纤10外绞合有第一功能件14,第一功能件14位于内护套11内,第一功能件14为加强元件或阻水元件。

加强元件采用的是芳纶纱或者玻璃纱,绞合在光纤10外,可以根据光单元的机械拉力需要添加,阻水元件采用阻水纱或者阻水芳纶纱,当该光电混合光缆用于室内时,可以不需要阻水元件,而当涉及室外使用时,需要添加阻水元件。此外,应当说明的是,其中一根或一部分光纤10的第一功能件14采用阻水元件时,其中另一根或另一部分的光纤10的第一功能件14可以采用加强元件,并非同时使用阻水元件或加强元件中的一种,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满足机械拉力和阻水要求。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有的光纤10分成多组,每组对应一个第一开缆标识线13,且每组外绞合有第一功能件14,第一功能件14位于内护套11内,第一功能件14为加强元件或阻水元件。

将光纤10进行分组,每组光纤10绞合第一功能件14,便于相应组的光纤拉远布放,加强元件采用的是芳纶纱或者玻璃纱,可以根据光单元的机械拉力需要添加,阻水元件采用阻水纱或者阻水芳纶纱,当该光电混合光缆用于室内时,可以不需要阻水元件,而当涉及室外使用时,需要添加阻水元件。此外,应当说明的是,其中一组或多组的第一功能件14采用阻水元件时,其中另一组或另外多组的第一功能件14可以采用加强元件,并非同时使用阻水元件或加强元件中的一种,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满足机械拉力和阻水要求。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加强绳或接地线。

一般情况下,基站rru为直流供电的,需要使用两根电源线,此时的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以满足要求,当多个电单元绞合在光单元外,而无法使混合光缆形成圆形时,可以通过增加填充绳进行填充,同时,填充绳位于电单元的同一侧,可以起到隔离相邻两个电单元的作用,填充绳采用聚乙烯绳、聚丙烯绳或者发泡聚乙烯绳。当多个电单元绞合在光单元外,而光电混合光缆的抗拉力性能不满足要求时,可以设置加强绳,以增加成品光电混合光缆的抗拉力性能,同时起到填充作用,加强绳采用芳纶纱、玻璃纱增强的聚乙烯绳或聚丙烯绳。

如果基站rru为交流供电的,需要使用三根电源线,两根电源线传输电流,另外一根为地线,此时,第二功能件21采用接地线。

总之,每个电单元需要几根独立的电源线,以及光电混合缆中需要添加多少个电单元是根据5g基站的组网布线方式决定的,通常为2、3、4、6和8个。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在所有的电单元中:其中一部分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或加强绳,余下的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接地线。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在所有的电单元中:其中一部分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或加强绳,余下的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用于传输通信电信号的电子线。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在所有的电单元中:其中一部分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或加强绳,另一部分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用于传输通信电信号的电子线,余下的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接地线。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外护套30内还设有沿径向由内而外布置的包带层32和铠装层33,所有的电单元位于包带层32内。

包带层32为绕包的阻水带和聚酯带,聚酯带为绝缘带,用于隔离电源线20和铠装层33,阻水带为可选,室内型结构产品,没有防渗水要求,可以不用,而室外型和室内外两用型有防渗水要求,需要绕包阻水带。

铠装层33为产品的保护层,铠装层33可以选择铝带、钢带或者作为屏蔽层使用。铝带用于室外或者室内外场景,作用是阻水防潮;钢带用于室外场景,作用是增加光缆的机械拉力、侧压力和冲击力,用于管道或者直埋等方式布线;铠装层33也可以是屏蔽层,主要用于室外和室内外场景,屏蔽层采用镀锡圆铜线或镀锡铜包铝合金丝进行编织,编织密度不小于80%,作用是电信号的屏蔽,防止光电混合缆传输的电信号与敷设场景内运行的电信号相互干扰。

包带层32和铠装层3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也即外护套30内可以仅仅设包带层32,所有的电单元位于包带层32内。或者,外护套30内仅仅设铠装层33,所有的电单元位于铠装层33内。

总之,随着5g分布式基站bbu和rru之间的网络拓扑结构变得更加复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电混合光缆可以采用直埋、管道和电缆沟敷设,采用掏接方式,满足例如环形、链型和矩阵式网络的线路布放要求;对于室内信号覆盖,室内型光电混合光缆可以高层垂直竖井布线,采用连续掏接,有效解决高层小区室内覆盖难题,或沿着墙壁、暗管、线槽、天花板等,采用连续掏接水平布线,解决酒店、购物中心、医院、体育场馆大面积室内信号覆盖难题;室内外两用型光电混合缆,产品可以在室外布放然后引入室内,避免了室外光缆与室内光缆的接续工作,提高施工效率,减小运维成本,解决了信号的室内外深度覆盖难题,提高网络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特征:

1.一种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光单元,其包括内护套(11)以及设于所述内护套(11)内的若干根光纤(10),所述内护套(11)内嵌有多根非金属加强件(12),多根所述非金属加强件(12)沿内护套(11)圆周等间距布置;在相邻两根非金属加强件(12)之间、且于所述内护套(11)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开缆标识线(13);

多个电单元,其绞合在所述光单元外,所述电单元包括至少两根电源线(20);

外护套(30),其包覆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外,所述外护套(30)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开缆标识线(31),每一所述电单元对应一条第二开缆标识线(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10)外绞合有第一功能件(14),所述第一功能件(14)位于所述内护套(11)内,所述第一功能件(14)为加强元件或阻水元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光纤(10)分成多组,每组对应一个第一开缆标识线(13),且每组外绞合有第一功能件(14),所述第一功能件(14)位于所述内护套(11)内,所述第一功能件(14)为加强元件或阻水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所述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加强绳或接地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中: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或加强绳;

余下的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接地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中: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或加强绳;

余下的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用于传输通信电信号的电子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单元包括两根电源线(20)和一根第二功能件(21),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中:

其中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填充绳或加强绳;

另一部分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用于传输通信电信号的电子线;

余下的所述电单元的第二功能件(21)为接地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30)内还设有包带层(32),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位于所述包带层(32)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30)内还设有铠装层(33),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位于所述铠装层(33)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混合光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套(30)内还设有沿径向由内而外布置的包带层(32)和铠装层(33),所有的所述电单元位于所述包带层(32)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光电混合光缆,其包括光单元、多个电单元和外护套,光单元包括内护套以及设于所述内护套内的若干根光纤,所述内护套内嵌有多根非金属加强件,多根所述非金属加强件沿内护套圆周等间距布置;在相邻两根非金属加强件之间、且于所述内护套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开缆标识线;多个电单元绞合在所述光单元外,所述电单元包括至少两根电源线;外护套包覆在所有的所述电单元外,所述外护套外表面上设有多个第二开缆标识线,每一所述电单元对应一条第二开缆标识线。本实用新型采用光电分离设计结构,光单元和电单元可以分离拉远布放,布放的距离可以根据施工长度进行定制,光单元不受机械和环境变化的的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颖;陈成;廖伟章;陈鸿;白文杰;付靖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1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49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