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冷却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电缆是通过拉制、绞制、包覆来制造完成的,工业上生产电缆中,在电缆包覆完成后,电缆的温度非常高,需要对其进行降温处理。为了提高降温后电缆的质量,分段降温装置被提出,但现有的电缆分段降温装置均是直接将冷却水加热至一定温度后,通过喷淋管喷洒到电缆表面,实现缓慢降温,耗能、耗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节水型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包括沿电缆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其中,
所述第一冷却室的电缆进口的外部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二导向辊,电缆出口的内部上方设有第三导向辊;所述第一冷却室的下方沿电缆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循环水槽和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外部侧壁上套设有螺旋设置的盘管,所述盘管的前端通过第一水泵与外部冷水源连通,后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槽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内部上方沿电缆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喷淋管和第二喷淋管,所述第一喷淋管的进水端通过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槽的下部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四导向辊,电缆出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五导向辊,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下方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循环水槽,所述第二循环水槽的下部通过第二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二喷淋管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室的内部上方沿电缆的输送方向设有第三喷淋管,其进水端通过第二水泵与外部冷水源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室的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右上至下依次设有第六导向辊和第七导向辊,电缆出口的内部上方设有第八导向辊;所述第三冷却室的内部上方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底部间隔设有多个排风口,所述风道的入风口与一鼓风机的排风口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的导向辊上依次绕设有一电缆牵引线,其一端与待冷却的电缆连接,另一端经所述第三冷却室的电缆出口穿出。
优选的是,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鼓风机电气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还包括,收缆辊,其设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前端,所述电缆牵引线的另一端绕设在所述收缆辊上,所述收缆辊通过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的电机驱动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所述第一循环水槽的内部设有第一电加热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循环水槽的内部设有第二电加热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电加热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所述第七导向辊的下方设有吸水辊,所述第七导向辊的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吸水辊的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位于同侧并由链条驱动传动;所述吸水辊上套设有吸水海绵,其与所述电缆接触;所述吸水辊的前侧设有刮水板,其竖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底部固接,所述刮水板的顶部内侧设有嵌入所述吸水海绵的橡胶条。
优选的是,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所述盘管的间隙和外部填充有保温材料。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盘管对第一冷却室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对进入第一循环水槽中的水进行加热,并将其用作第一喷淋管的热水来源,通过收集第二冷却室的喷淋水并将其作为第二喷淋管的热水来源,实现了电缆冷却过程的节能、节水;通过第一喷淋管、第二喷淋管、第三喷淋管和风道对电缆进行4段梯度冷却,提高了电缆的产品质量,冷却后的电缆无需干燥,可直接收缆包装。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七导向辊和吸水辊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下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述试剂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获得;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包括沿电缆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冷却室1、第二冷却室2和第三冷却室3,其中,
所述第一冷却室1的电缆进口的外部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11,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二导向辊12,电缆出口的内部上方设有第三导向辊13;所述第一冷却室1的下方沿电缆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循环水槽14和集水槽15,所述集水槽15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冷却室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室1的外部侧壁上套设有螺旋设置的盘管16,所述盘管16的前端通过第一水泵(未示出)与外部冷水源连通,后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槽14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室1的内部上方沿电缆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喷淋管17和第二喷淋管18,所述第一喷淋管17的进水端通过第一循环水泵19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槽14的下部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室2的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四导向辊21,电缆出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五导向辊22,所述第二冷却室2的下方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循环水槽23,所述第二循环水槽23的下部通过第二循环水泵24与所述第二喷淋管18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室2的内部上方沿电缆的输送方向设有第三喷淋管25,其进水端通过第二水泵(未示出)与外部冷水源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室3的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右上至下依次设有第六导向辊31和第七导向辊32,电缆出口的内部上方设有第八导向辊33;所述第三冷却室3的内部上方设有风道34,所述风道34的底部间隔设有多个排风口35,所述风道34的入风口与一鼓风机(未示出)的排风口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室1、第二冷却室2和第三冷却室3的导向辊上依次绕设有一电缆牵引线4,其一端与待冷却的电缆(未示出)连接,另一端经所述第三冷却室3的电缆出口穿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向辊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只要能沿电缆运输方向先前或向后转动即可,比如,将导向辊设计为包括绕设电缆的滑轮,固设于滑轮的两端并与其同轴设置的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设于冷却室的侧壁上,或者,将导向辊设计为包括绕设电缆的轴芯,固定套设于轴心两端并与其同轴设置的圆环形挡板,固设于轴心两端并与其同轴设置的转动轴,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设于冷却室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冷却室的侧壁和盘管均由导热材料制成,如不锈钢,为了提高热量回收效果,还可在第一冷却室的内侧壁上安装导热翅片;第一喷淋管、第二喷淋管和第三喷淋管位于冷却室内的部分的下部间隔设有多个喷头;第七导向辊位于第八导向辊的下方,以使电缆在第七导向辊和第八导向辊之间呈左下右上倾斜设置,提高电缆风冷和干燥效果;第一循环水槽和第二循环水槽的上部设有与外部连通的进水口,其上设有进水阀;集水槽的下部侧壁和第三冷却室的下部侧壁设有与外部连通的排水口,其上设有排水阀。
使用时,将电缆牵引线按照图1所示的绕设方式设置,即将电缆牵引线的一端与待冷却的电缆连接,另一端依次经各导向辊后从第三冷却室的电缆出口穿出,电缆牵引线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同时带动电缆沿预设轨迹移动,电缆移动的同时,启动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鼓风机,使电缆依次经第一喷淋管、第二喷淋管、第三喷淋管和风道冷却至常温。
本实用新型通过盘管对第一冷却室中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对进入第一循环水槽中的水进行加热,并将其用作第一喷淋管的热水来源,通过收集第二冷却室的喷淋水并将其作为第二喷淋管的热水来源,实现了电缆冷却过程的节能、节水;通过第一喷淋管、第二喷淋管、第三喷淋管和风道对电缆进行4段梯度冷却,提高了电缆的产品质量,且冷却后的电缆无需干燥,可直接收缆包装。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未示出),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泵19、第二循环水泵24、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鼓风机电气连接,以实现对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中各驱动设备的集中控制。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还包括,收缆辊5,其设于所述第三冷却室3的前端,所述电缆牵引线4的另一端绕设在所述收缆辊5上,所述收缆辊5通过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的电机(未示出)驱动转动,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带动收缆辊转动,从而将电缆牵引线和与其连接的电缆缠绕在收缆辊上,实现在电缆冷却、干燥后自动收缆。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所述第一循环水槽14的内部设有第一电加热器(未示出)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所述第二循环水槽23的内部设有第二电加热器(未示出)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未示出),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电加热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这里,电加热器为电加热板或电加热管,温度传感器为防水温度传感器,使用时,可将第一温度传感器的预设阈值设置为90-95℃,将第二温度传感器的预设阈值设置为60-80℃,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小于预设阈值时,控制器控制相应的电加热器启动,对循环水槽内的水进行加热,直至达到预设阈值。通过设置电加热器和传感器,使得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的运行更加稳定、可控。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所述第七导向辊32的下方设有吸水辊33,所述第七导向辊32的转轴321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34,所述吸水辊33的转轴331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35,所述第一齿轮34与所述第二齿轮35位于同侧并由链条36驱动传动;所述吸水辊33上套设有吸水海绵37,其与所述电缆接触;所述吸水辊37的前侧设有刮水板38,其竖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三冷却室3的底部固接,所述刮水板38的顶部内侧设有嵌入所述吸水海绵37的橡胶条39。这里,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链条带动第七导向辊和吸水辊同步转动,吸水海绵与吸水辊同步转动,吸水海绵与电缆接触吸收电缆表面的水分后,运转刮水板处,在橡胶条的作用下,吸水海绵内多余的水分被挤出,吸水海绵重新获得吸水能力,使得其再次与电缆接触时,能快速吸收电缆表面的水分,以提高后续风冷、干燥效果。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所述盘管16的间隙和外部填充有保温材料110,以避免热量向外扩散,提高热量的回收利用效果。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1.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电缆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其中,
所述第一冷却室的电缆进口的外部上方设有第一导向辊,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二导向辊,电缆出口的内部上方设有第三导向辊;所述第一冷却室的下方沿电缆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循环水槽和集水槽,所述集水槽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外部侧壁上套设有螺旋设置的盘管,所述盘管的前端通过第一水泵与外部冷水源连通,后端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槽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一冷却室的内部上方沿电缆的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喷淋管和第二喷淋管,所述第一喷淋管的进水端通过第一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槽的下部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室的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四导向辊,电缆出口的内部下方设有第五导向辊,所述第二冷却室的下方设有与其连通的第二循环水槽,所述第二循环水槽的下部通过第二循环水泵与所述第二喷淋管的进水端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室的内部上方沿电缆的输送方向设有第三喷淋管,其进水端通过第二水泵与外部冷水源连通;
所述第三冷却室的电缆进口的内部下方右上至下依次设有第六导向辊和第七导向辊,电缆出口的内部上方设有第八导向辊;所述第三冷却室的内部上方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底部间隔设有多个排风口,所述风道的入风口与一鼓风机的排风口连通;
所述第一冷却室、第二冷却室和第三冷却室的导向辊上依次绕设有一电缆牵引线,其一端与待冷却的电缆连接,另一端经所述第三冷却室的电缆出口穿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循环水泵、第二循环水泵、第一水泵、第二水泵和鼓风机电气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收缆辊,其设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前端,所述电缆牵引线的另一端绕设在所述收缆辊上,所述收缆辊通过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的电机驱动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水槽的内部设有第一电加热器和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循环水槽的内部设有第二电加热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电加热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电加热器和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气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导向辊的下方设有吸水辊,所述第七导向辊的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所述吸水辊的转轴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位于同侧并由链条驱动传动;所述吸水辊上套设有吸水海绵,其与所述电缆接触;所述吸水辊的前侧设有刮水板,其竖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三冷却室的底部固接,所述刮水板的顶部内侧设有嵌入所述吸水海绵的橡胶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段式电缆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管的间隙和外部填充有保温材料。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