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8


本发明涉及物料移载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循环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物料的加工处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对物料进行多种加工处理,待物料加工处理后,还需要对物料进行检测等处理,现有技术中需要操作人员频繁地在不同的加工处理处转换移载物料,物料的移载效率极其低下,导致物料的制造效率极其低下,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输送装置,借助第一直驱模组、第二直驱模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第一移载机构、第二移载机构的配合,实现载板的循环输送,进而实现工件或载具的循环输送,提升物料的移载效率,进而提升物料的制造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循环输送装置,包括机台,设置于机台的第一直驱模组及第二直驱模组,第一直驱模组与第二直驱模组平行设置;还包括第一移载机构、第二移载机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及载板;第一移载机构用于移动第三直驱模组,第一移载机构用于将第三直驱模组在第一直驱模组的一端与第二直驱模组的一端之间往复移动;第二移载机构用于移动第四直驱模组,第二移载机构用于将第四直驱模组在第一直驱模组的另一端与第二直驱模组的另一端之间往复移动;直驱模组包括机械臂、设置于机械臂的第一驱动件;载板滑动设置于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载板沿机械臂滑动,第一直驱模组、第二直驱模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用于驱动载板循环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载机构与第二移载机构的构造相同,移载机构包括承载臂、滑动设置于承载臂的支架、设置于承载臂并用于驱动支架往复滑动的第二驱动件,第一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一移载机构的承载臂、第二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二移载机构的承载臂首尾衔接配合形成口字型,第三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四直驱模组的机械臂分别设置于第一移载机构的支架及第二移载机构的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器,载板设有磁铁及环绕磁铁设置的电磁线圈,驱动器作用于电磁线圈以使得载板相对机械臂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直驱模组还包括支撑板、防尘罩及两个导轨,支撑板、两个导轨均设置于机械臂,两个导轨平行设置,支撑板位于两个导轨之间;防尘罩包括板片、分别位于板片彼此远离两侧的两个翼片,两个翼片位于板片的同一侧;板片设置于支撑板远离机械臂的一端,第一驱动件、支撑板、两个导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载板包括承载部、分别设置于承载部彼此远离两侧的两个弯曲部,承载部、支撑板分别位于板片的两侧,弯曲部围绕翼片设置,两个弯曲部的自由端分别滑动设置于两个导轨。

进一步地,所述弯曲部包括自承载部弯折的第一连接部、自第一连接部弯折的第二连接部、自第二连接部弯折的第三连接部、自第三连接部弯折的第四连接部,承载部、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翼片的上下两侧,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分别位于翼片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直驱模组还包括两个滑块,两个滑块分别设置于两个弯曲部的第四连接部,两个滑块分别滑动设置于两个导轨,滑块、第四连接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机械臂可拆卸连接有防护罩壳,防护罩壳遮盖驱动器,驱动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电磁线圈设置于载板的一个弯曲部的第四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机械臂可拆卸连接有散热器,驱动器装设于散热器,散热器与驱动器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机械臂包括基臂及与基臂连接的固定板,驱动器设置于固定板,载板滑动设置于固定板;基臂设有凹槽,凹槽沿基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固定板设有贯穿固定板的穿孔,穿孔与凹槽连通,外界的抽风组件驱动空气沿穿孔、凹槽流动,流经穿孔的空气对散热器、驱动器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机械臂设有多个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多个位置传感器沿载板的滑动方向排列设置,载板的一个弯曲部设有用于配合位置传感器的触发件,多个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载板沿机械臂长度方向的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实际使用时,将工件或载具安装在载板上,借助第一直驱模组、第二直驱模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第一移载机构、第二移载机构的配合,实现载板的循环输送,进而实现工件或载具的循环输送,提升物料的移载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直驱模组或第二直驱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移载机构或第二移载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直驱模组及载板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直驱模组或第二直驱模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载板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包括:

1—机台2—第一直驱模组3—第二直驱模组

4—第一移载机构5—第二移载机构6—第三直驱模组

7—第四直驱模组8—载板9—机械臂

11—第一驱动件12—承载臂13—支架

14—驱动器15—支撑板16—防尘罩

17—导轨18—板片19—翼片

21—承载部22—弯曲部23—第一连接部

24—第二连接部25—第三连接部26—第四连接部

27—滑块28—防护罩壳29—散热器

31—基臂32—固定板33—凹槽

34—穿孔35—位置传感器36—触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循环输送装置,包括机台1,安装设置在机台1上的第一直驱模组2及第二直驱模组3,直驱模组即为直线驱动模组,直驱模组呈直线状,第一直驱模组2与第二直驱模组3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

还包括第一移载机构4、第二移载机构5、第三直驱模组6、第四直驱模组7及载板8,移载机构位于第一直驱模组2与第二直驱模组3之间;第一移载机构4用于移动第三直驱模组6,第一移载机构4用于将第三直驱模组6在第一直驱模组2的一端与第二直驱模组3的一端之间往复移动,第三直驱模组6用于与第一直驱模组2共线设置或者与第二直驱模组3共线设置。

第二移载机构5用于移动第四直驱模组7,第二移载机构5用于将第四直驱模组7在第一直驱模组2的另一端与第二直驱模组3的另一端之间往复移动,第四直驱模组7用于与第一直驱模组2共线设置或者与第二直驱模组3共线设置。

直驱模组包括安装机台1上的机械臂9、安装设置在机械臂9上的第一驱动件11,机械臂9呈直线状;载板8滑动设置在直驱模组的机械臂9上,第一驱动件11用于驱动载板8沿机械臂9滑动,第一直驱模组2、第二直驱模组3、第三直驱模组6、第四直驱模组7用于驱动载板8循环移动。优选地,载板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载板8彼此间隔设置。

实际使用时,将外界的工件或载具安装在载板8上,借助第一直驱模组2、第二直驱模组3、第三直驱模组6、第四直驱模组7、第一移载机构4、第二移载机构5的配合,实现载板8的循环输送,进而实现工件或载具的循环输送,提升物料的移载效率。

所述第一移载机构4与第二移载机构5的构造相同,移载机构包括安装在机台1上的承载臂12、滑动设置在承载臂12上的支架13、安装设置在承载臂12上并用于驱动支架13往复滑动的第二驱动件,第一移载机构4的承载臂12、第二移载机构5的承载臂12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第一直驱模组2的机械臂9、第一移载机构4的承载臂12、第二直驱模组3的机械臂9、第二移载机构5的承载臂12首尾衔接配合形成口字型,多个载板8沿机械臂9、承载臂12围设成的口字型排列设置,第三直驱模组6的机械臂9、第四直驱模组7的机械臂9分别安装设置在第一移载机构4的支架13上及第二移载机构5的支架13上。

所述第一驱动件11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器14,本实施例中,第一直驱模组2的驱动器14、第二直驱模组3的驱动器14均为多个,第三直驱模组6的驱动器14、第四直驱模组7的驱动器14均为一个,载板8的下端上设置有磁铁及环绕磁铁设置的电磁线圈,驱动器14作用于电磁线圈以使得载板8相对机械臂9滑动。

所述直驱模组还包括支撑板15、防尘罩16及两个导轨17,支撑板15、两个导轨17均安装设置在机械臂9上,两个导轨17彼此间隔且平行设置,支撑板15位于两个导轨17之间。

防尘罩16包括板片18、分别位于板片18彼此远离两侧的两个翼片19,两个翼片19位于板片18的左右两侧,防尘罩16为一体式构造,防尘罩16的横截面形状大致呈u型,翼片19自板片18弯折而成,两个翼片19位于板片18的同一侧,两个翼片19位于板片18的下端。

板片18安装设置在支撑板15远离机械臂9的一端上,第一驱动件11、支撑板15、两个导轨17位于两个翼片19之间,利用两个翼片19遮挡防护第一驱动件11、支撑板15及两个导轨17。

载板8包括承载部21、分别设置在承载部21彼此远离两侧的两个弯曲部22,两个弯曲部22位于承载部21的左右两侧,载板8为一体式构造,承载部21大致为矩形平板,承载部21、支撑板15分别位于板片18的上下两侧,承载部21位于板片18的上方,弯曲部22围绕翼片19设置,两个弯曲部22的自由端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导轨17上。

在直线移动模组的使用过程中,利用防尘罩16遮盖住第一驱动件11、导轨17,一方面防止第一驱动件11、导轨17受到碰撞而损伤,另一方面降低尘埃杂物落至第一驱动件11及导轨17所造成的使用不良。

所述弯曲部22包括自承载部21弯折的第一连接部23、自第一连接部23弯折的第二连接部24、自第二连接部24弯折的第三连接部25、自第三连接部25弯折的第四连接部26,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大致垂直设置,第二连接部24、第三连接部25大致垂直设置,第三连接部25、第四连接部26大致垂直设置,承载部21、第二连接部24分别位于翼片19的上下两侧,第一连接部23、第三连接部25分别位于翼片19的左右两侧,第一连接部23、第二连接部24、第三连接部25围绕翼片19设置。

所述直驱模组还包括两个滑块27,两个滑块27分别安装设置在两个弯曲部22的第四连接部26上,两个滑块27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导轨17上,滑块27、第四连接部26位于两个翼片19之间,利用两个翼片19防护遮盖滑块27及第四连接部26。

所述机械臂9可拆卸连接有防护罩壳28,防护罩壳28遮盖驱动器14,利用防尘罩16防护遮盖所有驱动器14,驱动器14位于两个翼片19之间,电磁线圈安装设置在载板8的一个弯曲部22的第四连接部26上。

所述机械臂9可拆卸连接有散热器29,驱动器14装设在散热器29上,散热器29具有多个散热片,经由散热片增大散热器29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升散热效率,散热器29与驱动器14一一对应。优选地,散热器29采用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成,例如,散热器29采用铝合金或铜合金设置,经由增设散热器29,提升散热器29对驱动器14的散热良率。

所述机械臂9包括基臂31及与基臂31连接的固定板32,固定板32大致为矩形平板,支撑板15、导轨17、驱动器14均安装固定在固定板32远离基臂31的一侧上,载板8滑动设置在导轨17上。基臂31上设有凹槽33,凹槽33自基臂31的顶面凹设而成,凹槽33沿基臂3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固定板32上设有贯穿固定板32的穿孔34,优选地,穿孔3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穿孔34沿固定板32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穿孔34与凹槽33连通,外界的抽风组件驱动空气沿穿孔34、凹槽33流动,流经穿孔34的空气对散热器29、驱动器14散热。优选地,基臂31的底壁设有连通凹槽33及抽风组件的透孔,抽风组件可以为风扇或抽气泵等,流经穿孔34的空气对散热器29、驱动器14进行散热。优选地,穿孔34位于相邻的两个驱动器14之间,避免穿孔34被遮盖住而导致空气流动不良。

所述机械臂9设有多个位置传感器35,位置传感器35位于两个翼片19之间,多个位置传感器35沿载板8的滑动方向排列设置,载板8的一个弯曲部22设有用于配合位置传感器35的触发件36,触发件36、电磁线圈分别位于两个弯曲部22的第四连接部26上,多个位置传感器35用于检测载板8沿机械臂9长度方向的位置。

载板8相对机械臂9的滑动过程中,经由触发件36与位置传感器35的配合使用,确保可以准确得知载板8沿机械臂9长度方向所在的位置,实现对载板8行程的准确控制,提升直线移动模组的使用性能。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循环输送装置,包括机台,设置于机台的第一直驱模组及第二直驱模组,第一直驱模组与第二直驱模组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移载机构、第二移载机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及载板;第一移载机构用于移动第三直驱模组,第一移载机构用于将第三直驱模组在第一直驱模组的一端与第二直驱模组的一端之间往复移动;第二移载机构用于移动第四直驱模组,第二移载机构用于将第四直驱模组在第一直驱模组的另一端与第二直驱模组的另一端之间往复移动;直驱模组包括机械臂、设置于机械臂的第一驱动件;载板滑动设置于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载板沿机械臂滑动,第一直驱模组、第二直驱模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用于驱动载板循环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载机构与第二移载机构的构造相同,移载机构包括承载臂、滑动设置于承载臂的支架、设置于承载臂并用于驱动支架往复滑动的第二驱动件,第一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一移载机构的承载臂、第二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二移载机构的承载臂首尾衔接配合形成口字型,第三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四直驱模组的机械臂分别设置于第一移载机构的支架及第二移载机构的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器,载板设有磁铁及环绕磁铁设置的电磁线圈,驱动器作用于电磁线圈以使得载板相对机械臂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驱模组还包括支撑板、防尘罩及两个导轨,支撑板、两个导轨均设置于机械臂,两个导轨平行设置,支撑板位于两个导轨之间;防尘罩包括板片、分别位于板片彼此远离两侧的两个翼片,两个翼片位于板片的同一侧;板片设置于支撑板远离机械臂的一端,第一驱动件、支撑板、两个导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载板包括承载部、分别设置于承载部彼此远离两侧的两个弯曲部,承载部、支撑板分别位于板片的两侧,弯曲部围绕翼片设置,两个弯曲部的自由端分别滑动设置于两个导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包括自承载部弯折的第一连接部、自第一连接部弯折的第二连接部、自第二连接部弯折的第三连接部、自第三连接部弯折的第四连接部,承载部、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翼片的上下两侧,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分别位于翼片的左右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驱模组还包括两个滑块,两个滑块分别设置于两个弯曲部的第四连接部,两个滑块分别滑动设置于两个导轨,滑块、第四连接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可拆卸连接有防护罩壳,防护罩壳遮盖驱动器,驱动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电磁线圈设置于载板的一个弯曲部的第四连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可拆卸连接有散热器,驱动器装设于散热器,散热器与驱动器一一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包括基臂及与基臂连接的固定板,驱动器设置于固定板,载板滑动设置于固定板;基臂设有凹槽,凹槽沿基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固定板设有贯穿固定板的穿孔,穿孔与凹槽连通,外界的抽风组件驱动空气沿穿孔、凹槽流动,流经穿孔的空气对散热器、驱动器散热。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臂设有多个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位于两个翼片之间,多个位置传感器沿载板的滑动方向排列设置,载板的一个弯曲部设有用于配合位置传感器的触发件,多个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载板沿机械臂长度方向的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物料移载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循环输送装置,包括机台,设置于机台的第一直驱模组及第二直驱模组,第一移载机构用于移动第三直驱模组,第二移载机构用于移动第四直驱模组;直驱模组包括机械臂、设置于机械臂的第一驱动件;载板滑动设置于直驱模组的机械臂,第一驱动件用于驱动载板沿机械臂滑动,第一直驱模组、第二直驱模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用于驱动载板循环移动;实际使用时,将工件或载具安装在载板上,借助第一直驱模组、第二直驱模组、第三直驱模组、第四直驱模组、第一移载机构、第二移载机构的配合,实现载板的循环输送,进而实现工件或载具的循环输送,提升物料的移载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阳升;袁炜彬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东莞市智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48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