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在地下综合管廊、暗挖隧道、地下室等工程中,广泛涉及到防水工程施工。上述类型工程的防水体系多为结构自防水 全外包柔性防水体系。全外包柔性防水体系为各类防水板附着在墙体的迎水面,各类防水板之间采用粘结剂粘贴或热熔焊接。
在设计和施工中机电管线,燃、油、气、水,防雷接地体等管线有时需穿透墙体外接或引出,不可避免的需要穿透墙体的迎水面的外包防水板。因此,外包防水板被管线穿透处就成了墙体及全外包柔性防水体系的防水薄弱位置。
对此,传统的施工方法,多在墙体的内部对穿墙管线埋设止水板做加强自防水处理,在外包防水板的穿透位置做加强层即多层防水板粘贴缠绕于穿墙管线上。因为,外包防水板的粘贴面对墙体的混凝土表面粘贴效果做了针对性设计及材料选择,但很少有防水板能很好的与工程中常见的金属和塑料等穿墙管线粘贴。所以,传统的施工方法对外包防水板的处理方式,往往因防水板与穿墙管线的粘贴能力较弱,加强层防水板与穿墙管线的粘接处也就成为全包防水体系的防水薄弱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以解决穿墙管线的传统防水施工方法中,加强层防水板与穿墙管线的粘接处易渗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包括:
下咬合板,垫设于外墙和外包防水板之间,所述下咬合板开设有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设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穿设于所述外包防水板的穿透孔中,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一套管中穿设有穿墙管线;以及
上咬合板,压抵于所述外包防水板的外侧,所述上咬合板开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设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设置于所述上咬合板的远离所述外包防水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部,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穿墙管线之间采用封堵件封堵。
进一步的,所述下咬合板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沿所述外包防水板的穿透孔的边缘设置,所述上咬合板和所述外包防水板之间垫设有用于将所述外包防水板压入所述环形槽并贴合于所述环形槽的内壁的止水环,所述止水环嵌设于所述环形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止水环为弹性止水环。
进一步的,所述上咬合板的下表面形成有环状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对准于所述环形槽,所述止水环的下部嵌设于所述环形槽中,所述止水环的上部嵌设于所述容置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的外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套管的内部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套管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安装方便快捷,上下咬合板咬合挤压力大且不会使得防水板有材料反弹变形,挤压咬合效果好,防水板材无松动或脱落风险。在上下咬合板与穿墙线管无缝连接后仍然是一个闭合环,整个结构将无水流路径,实现100%无缝隙防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咬合板和下咬合板的分离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咬合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咬合板和下咬合板的分离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咬合板的俯视图。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包括:下咬合板1和上咬合板2。
具体的,下咬合板1垫设于外墙4和外包防水板5之间。下咬合板1开设有第一穿孔。下咬合板1无缝连接于穿墙管线6。第一穿孔设有第一套管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孔的边缘延伸形成有伸至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的第一套管11,第一套管与下咬合板一体成型。第一套管穿设于外包防水板的穿透孔中。第一穿孔和第一套管11中穿设有穿墙管线6。
上咬合板2压抵于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上咬合板2开设有第二穿孔。第二穿孔设有第二套管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穿孔的边缘朝向上咬合板2的外侧延伸形成有第二套管21,第二套管与上咬合板一体成型。第二套管21套设于第一套管11的外部。第二套管21的远离上咬合板2的一端无缝连接于穿墙管线6。第二套管和穿墙管线之间采用封堵件封堵。
本实用新型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安装方便快捷,上下咬合板咬合挤压力大且不会使得防水板有材料反弹变形,挤压咬合效果好,防水板材无松动或脱落风险。在上下咬合板与穿墙线管无缝连接后仍然是一个闭合环,整个结构将无水流路径,实现100%无缝隙防水。
在本实施例中,下咬合板1上开设有环形槽12。环形槽12沿外包防水板5的穿透孔的边缘设置。上咬合板2和外包防水板5之间垫设有止水环3。止水环3在受到上咬合板的挤压后将外包防水板5压入环形槽12、并嵌设于环形槽中使得外包防水板5贴合于环形槽12的内壁。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防水,止水环3为弹性止水环3。在本实施例中,止水环3为橡胶密封环。
在本实施例中,上咬合板2的下表面形成有环状的容置槽22。容置槽22对准于环形槽12。环形槽盒容置槽相互扣合形成一密封空腔。止水环容置于密封空腔中,具体的,止水环3的下部嵌设于环形槽12中,止水环3的上部嵌设于容置槽22中。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止水环的直径略大于密封空腔的内径,以便止水环将外包防水板5紧密地贴合于环形槽12的内壁,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为了使得上下咬合板之间获得较佳的咬合力,咬合可采用螺栓原理,挤压力大且不会有材料反弹变形,挤压咬合效果好,咬合外包防水板无松动或脱落风险。具体的,第一套管11的外部设有外螺纹,第二套管21的内部设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第一套管11螺纹连接于第二套管2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穿墙管线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下咬合板1的第一套管11套设于穿墙管线6上,并将下咬合板1无缝连接于穿墙管线6。
在本实施例中,下咬合板1通过满焊或热熔方式无缝连接于穿墙管线6,以截断水流路径。
下咬合板1之间穿墙管线6采用封堵件封堵。在本实施例中,封堵件为焊缝或热熔胶。
具体的,在穿墙管线为塑料材质时,下咬合板也采用塑料材质,二者通过热熔无缝连接。
在穿墙管线为金属材质时,下咬合板也采用金属材质,二者通过焊接无缝连接。
s2:将下咬合板1经由外包防水板5的穿透孔塞入外包防水板5的内侧,使得下咬合板1垫设于外墙4和外包防水板5之间、第一套管11穿设与穿透孔中并伸至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
s3:将上咬合板2的第二套管21套设于穿墙管线6上。
s4:在第二套管套设于穿墙管线后,将止水环3垫设于上咬合板2和外包防水板5之间、并将止水环3设置于所述环形槽12的正上方。
s5:在止水环安装后,将第二套管21套设第一套管11的外部,使得上咬合板2压抵于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在上咬合板2压抵于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后,止水环3在受到上咬合板2的挤压后将外包防水板5压入环形槽12并嵌设于环形槽12中,使得外包防水板5贴合于环形槽12的内壁。
具体的,第二套管21螺纹连接于第一套管11的外部,使得上咬合板2压抵于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进而上咬合板和下咬合板协同咬合于外包防水板。
在上咬合板2压抵于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后,止水环3在受到上咬合板2的挤压后将外包防水板5压入环形槽12并嵌设于环形槽12中,使得外包防水板5贴合于环形槽12的内壁。
s6:在上咬合板2压抵外包防水板5的外侧后,于所述第二套管21和所述穿墙管线6之间采用封堵件封堵。
在本实施例中,封堵件为焊缝或热熔胶。
将第二套管21的远离上咬合板2的一端无缝连接于穿墙管线6。
在本实施例中,上咬合板2通过满焊或热熔方式无缝连接于穿墙管线6,以截断水流路径。
上咬合板2之间穿墙管线6采用封堵件封堵。
具体的,在穿墙管线为塑料材质时,上咬合板也采用塑料材质,二者通过热熔无缝连接。
在穿墙管线为金属材质时,上咬合板也采用金属材质,二者通过焊接无缝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1.一种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咬合板,垫设于外墙和外包防水板之间,所述下咬合板开设有的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设有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穿设于所述外包防水板的穿透孔中,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一套管中穿设有穿墙管线;以及
上咬合板,压抵于所述外包防水板的外侧,所述上咬合板开设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二穿孔设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设置于所述上咬合板的远离所述外包防水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套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部,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穿墙管线之间采用封堵件封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咬合板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沿所述外包防水板的穿透孔的边缘设置,所述上咬合板和所述外包防水板之间垫设有用于将所述外包防水板压入所述环形槽并贴合于所述环形槽的内壁的止水环,所述止水环嵌设于所述环形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为弹性止水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咬合板的下表面形成有环状的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对准于所述环形槽,所述止水环的下部嵌设于所述环形槽中,所述止水环的上部嵌设于所述容置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板穿透处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部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套管的内部设有与所述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所述第一套管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管。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