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液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无管线液压装置。
背景技术:
液压由于其传动力量大,易于传递及配置,在工业、民用行业应用广泛。现有的液压设备主要包括液压油箱、输油管线、液压油缸和液压泵。在一个液压油缸的两侧排布输油管线,一侧管线进液压油,推动活塞向外,活塞移动过程中将液压油从另一侧管线中排出;当有多油缸并存时,会有大量的输油排油管线存在,管线之间排列错综复杂,不便于后期维护;此外传统液压设备需要单独的油箱进行存储液压油,由于液压油箱占用面积较大,也会使得整个液压设备会非常庞大,需要单独的油箱进行存储液压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传统液压设备的输油管线错综复杂和占用面积广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管线液压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管线液压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为密封的中空结构,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
第二壳体,布置在第一壳体内且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为密封的中空结构,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第二壳体内部为内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为外腔;
油缸,至少两个,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且与内腔和外腔连通;
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液压油在内腔和外腔之间流通的过油孔;
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液压油在内腔和外腔之间往复流动,进而驱动油缸伸缩。
动力机构驱动外腔的液压油通过过油孔进入内腔,再进入油缸,进而驱动活塞杆伸出;当需要缩回油缸时,动力机构驱动内腔的液压油进入外腔,再进入油缸,进而驱动活塞杆缩回。相比于传统的液压设备而言,本发明液压装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作为油箱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直接将油缸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使油缸与油箱一体化,省掉了中间的输油管线,减少了输油管线的排列,使现场更加整洁,也便于后期维护;而且还可同时在壳体上布置多个油缸,实现多个油缸同时伸缩,功能更强;第一壳体占用面积小。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液压体和布置在第二液压体两端且与第二液压体匹配的正涡轮和逆涡轮,所述正涡轮和逆涡轮通过蜗杆连接;
所述过油孔包括布置在正涡轮上的第一过油孔和布置在逆涡轮上的第二过油孔;
所述正涡轮包括凹形的正涡轮体,正涡轮体上倾斜的布置有正涡轮叶片;所述逆涡轮包括凹形的逆涡轮体,逆涡轮体上倾斜的布置有逆涡轮叶片;所述正涡轮叶片和逆涡轮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正涡轮外侧端部设置有与动力机构连接的驱动杆,动力机构可驱动正涡轮和逆涡轮同步转动。
涡轮在转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倾斜布置的涡轮叶片使液压油朝一个方向流动,因此通过涡轮不同的转动方向可完成液压油在内腔和外腔之间往复流动,进而驱动液压油缸伸缩;正涡轮叶片和逆涡轮叶片的倾斜方向相反,相对布置的正涡轮和逆涡轮在同步旋转时,可使液压油朝一个腔室流动。本发明的涡轮设计巧妙,只需通过不同的转动方向就可完成油缸的伸缩,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是,所述油缸为六个,油缸包括:
外缸筒,连接在第一壳体上,且与外腔连通,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外缸筒连接的第一安装孔;
内缸筒,布置在外缸筒的内部,内缸筒穿过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且与内腔连通,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内缸筒连接的第二安装孔;
活塞杆,布置在内缸筒内,内缸筒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的侧面设置有油孔。
传统的油缸为单层油缸,而本发明油缸为双层油缸,设置有外缸筒和内缸筒,一方面减小了管线的布置,传统的单层油缸必须要有管线连接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进行输送液压油,而本发明将内缸筒和外缸筒之间的腔室作为液压油的流通通道,因此无需再使用管线进行连接;另一方面,增大了液压油的流量,使活塞杆伸缩更加快速;再者,双层油缸运行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是,所述内缸筒上还设置有溢流孔,溢流孔上设置有密封圈和溢流阀,溢流阀通过密封圈安装在溢流孔上。溢流阀能有效保证液压油缸内的压力,当油缸内压力过大,为避免损伤设备,溢流阀会打开,释放油缸内的压力,当油缸的压力小于阀值则会关闭,保证油缸内的工作压力。
进一步的是,所述正涡轮和逆涡轮均与第二液压体榫卯连接。方便对第二壳体进行快速拆装,方便后期的维护,连接较为稳固。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布置在第二液压体外侧且与第二液压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液压体,第一液压体两端布置有与第一液压体匹配的涡轮盖,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的是,所述涡轮盖与第一液压体榫卯连接。方便对第一壳体进行快速拆装,方便后期的维护。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液压体和第二液压体均为正多棱柱。将第一液压体和第二液压体设计为正多棱柱,使第一液压体和第二液压体强度更高,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稳定性。
进一步的是,所述涡轮盖上设置有密封盖。进一步保证第一壳体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是,所述正涡轮和逆涡轮通过键槽方式与蜗杆连接,正涡轮采用三键与蜗杆连接,逆涡轮采用单键与蜗杆连接。键槽的连接方式稳定性强,也方便拆装,由于正涡轮通过驱动杆连接动力机构,因此承受扭矩较大,通过三键方式更加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相比于传统的液压设备而言,本发明液压装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作为油箱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使油缸与油箱一体化,减少了输油管线的排列,使现场更加整洁,也便于后期维护;而且还可同时在壳体上布置多个油缸,实现多个油缸同时伸缩,功能更强、占用面积更小。
2、本发明的涡轮设计巧妙,只需通过不同的转动方向就可完成油缸的伸缩,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3、本发明油缸为双层油缸,将内缸筒和外缸筒之间的腔室作为液压油的流通通道,因此无需再使用管线进行连接;同时增大了液压油的流量,使活塞杆伸缩更加快速;双层油缸运行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a-a的剖视图。
图4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示意图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正涡轮的立体图。
图8是正涡轮的主视图。
图9是逆涡轮的立体图。
图10是逆涡轮的主视图。
图11是内缸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外缸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3、油缸;5、密封盖;
11、第一液压体;12、涡轮盖;111、第一安装孔;
21、第二液压体;22、正涡轮;23、逆涡轮;24、蜗杆;211、第二安装孔;221、正涡轮体;222、正涡轮叶片;223、驱动杆;231、逆涡轮体;232、逆涡轮叶片;
31、内缸筒;32、活塞杆;33、外缸筒;311、油孔;312、溢流孔;
41、第一过油孔;42、第二过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为密封的中空结构,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第二壳体,布置在第一壳体内且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为密封的中空结构,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第二壳体内部为内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为外腔;油缸3,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且与内腔和外腔连通;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液压油在内腔和外腔之间流通的过油孔;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液压油在内腔和外腔之间往复流动进而驱动油缸伸缩。
如图3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液压体21和布置在第二液压体21两端且与第二液压体21匹配的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所述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通过蜗杆24连接;所述过油孔包括布置在正涡轮22上的第一过油孔41和布置在逆涡轮23上的第二过油孔42;
如图7和图8示出了正涡轮的结构,所述正涡轮22包括凹形的正涡轮体221,正涡轮体221上倾斜的布置有正涡轮叶片222;
图9和图10示出了逆涡轮的结构,所述逆涡轮23包括凹形的逆涡轮体231,逆涡轮体231上倾斜的布置有逆涡轮叶片232;所述正涡轮叶片222和逆涡轮叶片232的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正涡轮22外侧端部设置有与动力机构连接的驱动杆223,动力机构可驱动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同步转动。所述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均与第二液压体21榫卯连接。正涡轮和你涡轮上布置有榫头,第二液压体上布置有与之匹配的榫槽。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布置在第二液压体21外侧且与第二液压体21固定连接的第一液压体11,第一液压体11两端布置有与第一液压体11匹配的涡轮盖12。
所述涡轮盖12与第一液压体11榫卯连接。
图6示出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液压体11和第二液压体21均为正六棱柱,第一液压体两端为与涡轮盖匹配的圆形端面,第二液压体两端为与正涡轮和逆涡轮匹配的圆形端面。所述涡轮盖12上设置有密封盖5。
图3示出了蜗杆的结构图,所述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通过键槽方式与蜗杆连接,正涡轮22采用三键与蜗杆24连接,逆涡轮23采用单键与蜗杆24连接。
如图2、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油缸3为六个,油缸3垂直于蜗杆24,油缸3包括:
外缸筒33,连接在第一壳体上,且与外腔连通,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外缸筒连接的第一安装孔111;
内缸筒31,布置在外缸筒33的内部,内缸筒31穿过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且与内腔连通,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内缸筒31连接的第二安装孔211;
活塞杆,布置在内缸筒31内,内缸筒31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的侧面设置有油孔311。
如图11所示,所述内缸筒31上还设置有溢流孔312,溢流孔312上设置有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和溢流阀(图中未示出),溢流阀通过密封圈安装在溢流孔312上。
动机机构可采用电机。
传统的油缸内部设置有有杆腔和无杆腔;有杆腔就是活塞杆伸出那一端的腔室,无杆腔就是没有活塞杆的那个腔室。
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需要伸出油缸的活塞杆时,电机驱动正涡轮转动,正涡轮通过蜗杆带动逆涡轮同步转动,将外腔的液压油通过过油孔输送到内腔,液压油再进入内缸筒的无杆腔,进而驱动活塞杆伸出,此时有杆腔的液压油通过油孔311进入到外缸筒和内缸筒之间,最后流到外腔。
当需要缩回活塞杆时,电机驱动正涡轮反向转动,正涡轮通过蜗杆带动逆涡轮同步转动,将内腔的液压油通过过油孔输送到外腔,外腔的液压油进入到外缸筒和内缸筒之间,再通过油孔311进入内缸筒的有杆腔,进而进而驱动活塞杆收回。
相比于传统的液压设备而言,本发明液压装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作为油箱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使油缸与油箱一体化,减少了输油管线的排列,使现场更加整洁,也便于后期维护;而且还可同时在壳体上布置多个油缸,实现多个油缸同时伸缩,功能更强、占用面积更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为密封的中空结构,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
第二壳体,布置在第一壳体内且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为密封的中空结构,用于储存和流通液压油;第二壳体内部为内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为外腔;
油缸(3),至少两个,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且与内腔和外腔连通;
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液压油在内腔和外腔之间流通的过油孔;
动力机构,用于驱动液压油在内腔和外腔之间往复流动,进而驱动油缸伸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液压体(21)和布置在第二液压体(21)两端且与第二液压体(21)匹配的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所述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通过蜗杆(24)连接;
所述过油孔包括布置在正涡轮(22)上的第一过油孔(41)和布置在逆涡轮(23)上的第二过油孔(42);
所述正涡轮(22)包括凹形的正涡轮体(221),正涡轮体(221)上倾斜的布置有正涡轮叶片(222);所述逆涡轮(23)包括凹形的逆涡轮体(231),逆涡轮体(231)上倾斜的布置有逆涡轮叶片(232);所述正涡轮叶片(222)和逆涡轮叶片(232)的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正涡轮(22)外侧端部设置有与动力机构连接的驱动杆(223),动力机构可驱动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同步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3)为六个,油缸(3)包括:
外缸筒(33),连接在第一壳体上,且与外腔连通,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外缸筒连接的第一安装孔(111);
内缸筒(31),布置在外缸筒(33)的内部,内缸筒(31)穿过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连,且与内腔连通,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内缸筒(31)连接的第二安装孔(211);
活塞杆,布置在内缸筒(31)内,内缸筒(31)远离第一壳体的一端的侧面设置有油孔(3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缸筒(31)上还设置有溢流孔(312),溢流孔(312)上设置有密封圈和溢流阀,溢流阀通过密封圈安装在溢流孔(312)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均与第二液压体(21)榫卯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布置在第二液压体(21)外侧且与第二液压体(21)固定连接的第一液压体(11),第一液压体(11)两端布置有与第一液压体(11)匹配的涡轮盖(1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盖(12)与第一液压体(11)榫卯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体(11)和第二液压体(21)均为正多棱柱。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盖(12)上设置有密封盖(5)。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管线液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涡轮(22)和逆涡轮(23)通过键槽方式与蜗杆连接,正涡轮(22)采用三键与蜗杆(24)连接,逆涡轮(23)采用单键与蜗杆(24)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