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尤为迅速,已经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可穿戴设备通常配置有连接带和设备主体,设备主体是可穿戴设备的主体,可穿戴设备的电池通常集成在设备主体内。我们知道,可穿戴设备具有良好的可穿戴性能,因此设备主体的体积较小,而且厚度也越来越薄。在此种情况下,可穿戴设备无法配置较大容量的电池,最终导致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用户对续航能力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存在续航能力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连接带,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第一电池、第一接电部件和用电器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用电器件电连接,所述连接带设有第二电池,所述第一接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第一接电部件与所述用电器件电连接。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对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连接带上增设第二电池,第二电池通过第一接电部件与用电器件电连接,进而为用电器件实施供电。由于第二电池设置在连接带上,而不是集成于设备主体内,因此不会对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体积产生影响,进而有利于设备主体的体积小型化及轻薄化,在此前提下,由于第二电池设置于连接带,因此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能够配置较多的电池,进而能够更好地为用电器件实施供电,最终能够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和图2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爆炸结构在不同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与第二电池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爆炸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设备主体、110-第一接电部件、120-外螺纹件、130-设备壳体、
200-连接带、200a-凹槽、210-第一连接子带、220-第二连接子带、
300-第二电池、310-电连接凹陷、
400-内螺纹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考图1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和连接带200。
设备主体100为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部分,设备主体100包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器件,例如显示屏、主板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包括第一电池、第一接电部件110和用电器件,用电器件指的是可穿戴设备集成于设备主体100,且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耗电的电子器件,例如上文所述的主板、显示屏等。第一电池与用电器件电连接,进而能够为用电器件的工作实施供电。在通常情况下,用电器件集成于可穿戴设备的主板上,第一电池可以与主板电连接,进而通过主板为用电器件供电。当然,也可以是,第一电池直接通过电连接件(例如导线、金属镀层)与用电器件电连接。
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相连,连接带200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佩戴。例如,在可穿戴设备为手表的情况下,连接带200可以为手表带,设备主体100则可以认为是表盘。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带200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连接带200可以是皮质带、金属带等,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连接带200的具体种类。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带200设有第二电池300,第一接电部件110与第二电池300电连接,第二电池300通过第一接电部件110与用电器件电连接。在此种情况下,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300均可以为用电器件实施供电。第二电池300设置于连接带200,并不会对设备主体100的体积产生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对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在连接带200上增设第二电池300,第二电池300通过第一接电部件110与用电器件电连接,进而为用电器件实施供电。由于第二电池300设置在连接带200上,而不是集成于设备主体100内,因此不会对可穿戴设备的设备主体的体积产生影响,进而有利于设备主体的体积小型化及轻薄化,在此前提下,由于第二电池300设置于连接带200,因此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能够配置较多的电池,进而能够更好地为用电器件实施供电,最终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电池300在连接带200上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可选的方案中,第二电池300可以为带状电池,带状电池可以设置于连接带200的表面或嵌入连接带200之内,此种方式能够使得连接带200更容易携带较大体积的第二电池300,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续航能力。请参考图1,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相连的部位可以开设有凹槽200a,第二电池300可以固定于凹槽200a内。在通常情况下,连接带200的端部与设备主体100相连,因此凹槽200a可以开设于连接带200的端面。将第二电池300固定在连接带200上的凹槽200a内,能够有利于第二电池300的组装,同时第二电池300的设置不会对连接带200的整体尺寸产生较大影响。具体的,第二电池300可以通过粘接、连接件(例如后文所述的内螺纹套400)固定等方式实现在连接带200上的装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接电部件110起到电连接的作用,第一接电部件11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接电部件110可以为导电镀层,导电镀层可以设置于设备主体100的设备壳体上,导电镀层能在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装配后,直接与连接带200上的第二电池300接触,进而实现导电连接。请再次参考图1至图5,一种可选的方案中,第一接电部件110可以为弹性电接触件,第一接电部件110与第二电池300弹性电接触,弹性电接触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弹性作用力的作用下,第一接电部件110能够更加稳定地与第二电池300接触,最终能够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具体的,第一接电部件110可以为弹性探针。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连接的稳定性,第一接电部件110可以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此种冗余设计,能够确保在个别第一接电部件110存在电连接失效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第二电池300与用电器件之间的供电连接。
请再次参考图1,可选地,第二电池300可以开设有电连接凹陷310,第一接电部件110弹性定位于电连接凹陷310中,且与电连接凹陷310电接触,此种弹性定位配合,能够确保第一接电部件110与第二电池300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如上文所述,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相连,连接带200能够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佩戴。可选的方案中,连接带200可以与设备主体100可拆卸相连,从而方便佩戴、维修等,由于第二电池300设置于连接带200上,因此连接带200能够拆卸,更有利于对第二电池300进行拆装维修等操作。
实现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可拆卸相连的结构有多种,请参考图1至图7,可选的方案中,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中,一者设置有内螺纹套400,另一者设置有外螺纹件120,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通过内螺纹套400与外螺纹件120的配合可拆卸相连。在拆卸的过程中,外螺纹件120对准内螺纹套400的螺纹孔,然后通过旋扭即可实现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之间的组装,此种装配方式存在操作方便、简单等优势。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相连的端部可以设置有内螺纹套400,第二电池300设置于连接带200与设备主体100相连的端部,内螺纹套400穿过第二电池300,且与外螺纹件120螺纹配合,第二电池300也可以通过外螺纹件120固定在连接带200上。由于内螺纹套400具有螺纹孔,因此内螺纹套400的外侧无需与外螺纹件120配合,内螺纹套400则能够起到较好地定位第二电池300的作用。在具体的装配过程中,第二电池300可以通过内螺纹套400实现在连接带200上的辅助装配,从而能够提高装配的稳定性。
具体的,内螺纹套400与连接带200可以注塑相连,设备主体100可以包括设备壳体130,外螺纹件120与设备壳体130注塑相连。上述方式能够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同时使得构件的外观一致性较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带20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连接带200可以为整体式结构,也就是说,连接带200可以为一整条带体,此种情况下,连接带200的一端可以与设备主体100的一端相连,连接带200的另一端可以与设备主体100的另一端相连。
为了方便佩戴,连接带200可以为分体式结构,请参考图1,可选的方案中,连接带20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子带210和第二连接子带220,第一连接子带210的第一端与设备主体10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连接子带220的第一端与设备主体100的第二端相连,第一连接子带21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子带220的第二端可拆卸相连。具体的,第一连接子带21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接子带220的第二端可以通过卡扣相连。
具体的,第一连接子带210和第二连接子带220均可以设置有第二电池300,这无疑能够进一步增加可穿戴设备配置的电池数量,进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腰带、项链等,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种类的可穿戴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种类。
本发明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连接带,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第一电池、第一接电部件和用电器件,所述第一电池与所述用电器件电连接,所述连接带设有第二电池,所述第一接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池通过所述第一接电部件与所述用电器件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部位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二电池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部件为弹性电接触件,所述第一接电部件与所述第二电池弹性电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电部件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池开设有电连接凹陷,所述第一接电部件弹性定位于所述电连接凹陷中,且与所述电连接凹陷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可拆卸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中,一者设置有内螺纹套,另一者设置有外螺纹件,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通过所述内螺纹套与所述外螺纹件的配合可拆卸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端部设置有所述内螺纹套,所述第二电池设置于所述连接带与所述设备主体相连的端部,所述内螺纹套穿过所述第二电池,且与所述外螺纹件螺纹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螺纹套与所述连接带注塑相连,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设备壳体,所述外螺纹件与所述设备壳体注塑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子带和第二连接子带,所述第一连接子带的第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子带的第一端与所述设备主体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子带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子带的第二端可拆卸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子带和所述第二连接子带均设置有所述第二电池。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