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1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



背景技术: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部向下移位,重者成球状或半球状脱出肛门。发病者多为儿童、老年或身体虚弱者,多数患者发症前有腹泻、便秘、慢性咳嗽病史。主要表现在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脱出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以后肿物脱出变频,逐渐变大,并需外力托复才能还纳。最后会逐渐加重,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也会脱出,并伴有肛门失禁、肛门部卡皮肤湿疹等症状。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就是采用胶布、绷带对肛门进行固定封堵,这种方法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药物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或骨盆直肠间隙与直肠后间隙,使黏膜与肌层,直肠与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手术治治疗可通过多种方法将直肠、乙状结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这种方法创伤大,容易产生后遗症,造成周围组织损伤。上述两种方法均是治标不治本,容易复发或造成周围组织的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治疗中药治疗直肠脱垂药物。该药物纯中药制取,注重调整,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直肠脱垂的问题。

中医研究认为,脱肛(即直肠脱垂)是因中气下陷,脾肾气虚,湿热过盛所致。治疗以益气升阳,滋补肝肾扶本,辅以清热解毒,除湿消肿治标,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由内服、外用两组中药组成。

内服中药制剂由以下中药原料制成:黄芪20-30克,党参10-20克,当归10-20克,白术12-20克,黄芩10-20克,柴胡8-12克,防风8-12克,泽泻8-12克,苍术6-10克,地榆10-15克,茯苓10-15克,升麻8-12克,陈皮8-12克,甘草6-9克,山药10-15克,乌梅8-12克,槐角8-12克,枳壳8-12,枸杞子8-12克,肉苁蓉6-10克,橘红3-5克。取上述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一个疗程。

上述配方中:黄芪,当归,党参,白术,枳壳,陈皮,橘红补气补血,宽中理气;柴胡,防风,升麻,黄芩,泽泻,苍术,地榆,茯苓,槐角,乌梅疏肝升阳,收敛除湿,清热解毒。枸杞子,肉苁蓉,山药滋补肝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治疗直肠脱垂切中病机,疗效直接。

外用药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五倍子50克,枯矾10克,苦参2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涂于肛门、直肠。

本发明纯中药制取,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由内服、外用两组中药组成。

内服中药制剂由以下原料制成:黄芪20克,党参10克,当归10,白术12克,黄芩10克,柴胡8克,防风8克,泽泻8克,苍术6克,地榆10克,茯苓10克,升麻8克,陈皮8克,甘草6克,山药10克,乌梅8克,槐角8克,枳壳8,枸杞子8克,肉苁蓉6克,橘红3克。取上述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一个疗程。

外用药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五倍子50克,枯矾10克,苦参2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涂于肛门、直肠。

实施例2: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由内服、外用两组中药组成。

内服中药制剂由以下原料制成:黄芪25克,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术10克,黄芩15克,柴胡10克,防风10克,泽泻10克,苍术8克,地榆12克,茯苓12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甘草7克,山药12克,乌梅10克,槐角10克,枳壳10,枸杞子10克,肉苁蓉8克,橘红4克。取上述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一个疗程。

外用药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五倍子50克,枯矾10克,苦参2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涂于肛门、直肠。

实施例3: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由内服、外用两组中药组成。

内服中药制剂由以下原料制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20克,白术20克,黄芩20克,柴胡12克,防风12克,泽泻12克,苍术10克,地榆15克,茯苓15克,升麻12克,陈皮12克,甘草9克,山药15克,乌梅12克,槐角12克,枳壳12,枸杞子12克,肉苁蓉10克,橘红5克。取上述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一个疗程。

外用药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五倍子50克,枯矾10克,苦参2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涂于肛门、直肠。

临床资料

1、基本资料:选取2019年1月-6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直肠脱垂患者22例,年年龄最大73岁,最小6岁,病龄0.5-2年。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人,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检查方法主要为直肠指检和排便造影检查。直肠黏膜部分或全部脱垂,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排粪造影呈伞状、锯齿状等特性阴影。严重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3、治疗标准:显效:直肠脱垂明显减少,脱垂症状见轻。治愈:持续3月以上直肠基本无脱垂,排粪造影基本正常。无效:直肠脱垂次数、症状无明显变化。

4、治疗方法:实验组,按实施例2给本发明中药内服制剂,每日一剂。给外用药物,每日涂抹3-5次。对照组将硬化剂5%石炭酸植物油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或骨盆直肠间隙,使直肠与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粘连固定。同时服用左氧氟沙星或肠炎宁抗炎药物。二者均7天为一观察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5、疗效对比:实验组,显效3人,治愈8人,治愈率72.7%,

有效率100%,无不良反应人员。实验组,显效2人,治愈6人,治愈率54.5%,有效率72.7%,有一人出现腹痛、便血不良反应。

结论:本发明中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显著。


技术特征:

1.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其特征在于,由内服、外用两组中药组成;内服中药制剂由以下中药原料制成:黄芪20-30克,党参10-20克,当归10-20克,白术12-20克,黄芩10-20克,柴胡8-12克,防风8-12克,泽泻8-12克,苍术6-10克,地榆10-15克,茯苓10-15克,升麻8-12克,陈皮8-12克,甘草6-9克,山药10-15克,乌梅8-12克,槐角8-12克,枳壳8-12,枸杞子8-12克,肉苁蓉6-10克,橘红3-5克;外用药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五倍子50克,枯矾10克,苦参2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涂于肛门、直肠。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直肠脱垂的药物,由内服、外用两组中药组成。内服中药制剂由以下中药原料制成:黄芪20‑30克,党参10‑20克,当归10‑20克,白术12‑20克,黄芩10‑20克,柴胡8‑12克,防风8‑12克,泽泻8‑12克,苍术6‑10克,地榆10‑15克,茯苓10‑15克,升麻8‑12克,陈皮8‑12克,甘草6‑9克,山药10‑15克,乌梅8‑12克,槐角8‑12克,枳壳8‑12,枸杞子8‑12克,肉苁蓉6‑10克,橘红3‑5克。外用药物由以下原料药制成:五倍子50克,枯矾10克,苦参2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匀涂于肛门、直肠。本发明纯中药制取,内服外用,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技术研发人员:薛守貌;王凤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薛守貌
技术研发日:2020.04.1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42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