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8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克氏针是一种创伤骨科领域常用的内固定植入器械,其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克氏针在骨科手术中应用时具有操作简便、灵活可折弯及能经皮植入等优点。人体手部的功能灵巧精细,解剖结构复杂,因此在手部的指骨骨折中,多采用克氏作为骨折修复的固定器械。

在手部指骨骨折中,骨折线多为斜行,固定骨折时最佳的克氏针进针角度为垂直于骨折线,这样能使骨折断端贴合紧密,稳定固定,若进针角度和骨折线存在夹角,则可能会使骨折断端无法完全对合严密,存在缝隙,术后骨畸形愈合,愈合延迟或不愈合;另外在骨折部位产生了不稳定的力学关系,骨折断端容易重新移位,术后手指外观和功能恢复差。常规植入克氏针固定骨折部位时最佳进针角度常依赖手术医师临床经验,因此就造成术中可能出现进针角度或方向产生偏差,以致需要多次“进针—拔针—进针”过程,这样就导致了骨折线周围骨质进一步被破坏,甚至可能误伤临近重要的神经、血管,另外术中移动c臂机对骨折复位情况和克氏针进针角度、方向的x线透视次数增多,也增加了手术室医务人员和病人接受的x射线辐射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解决了使用不便、操作复杂,增加了副损伤,和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包括:量角器;夹持版面,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右侧设置于所述量角器的背面的一侧;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底部;夹持夹手,所述夹持夹手的正面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底部;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量角器的底部;滑动底座,所述滑动底座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卡槽的内壁的底部;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的正面的顶部;空心长管,所述空心长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的正面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量角器面积为圆面积的四分之一,可测量角度范围为0°-90°。

优选的,所述空心长管的内部为空心,并且所述空心长管的根部与所述滑动底座通过所述第一螺钉相连,并且所述空心长管可旋转。

优选的,所述夹持夹手的正面与所述夹持版面通过所述第二螺钉相连,并且所述夹持版面可旋转。

优选的,所述滑动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稳定板,所述稳定板的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行走轮。

优选的,所述卡槽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优选的,所述卡槽内壁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性挤压垫,所述弹性挤压垫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根据术前患者x线片影像结果,测量详细准确的骨折线与垂直线的夹角,进而确定垂直于骨折线的进针角度;充分显露骨折部位,手法复位骨折两断端;将夹持版面,上的夹持夹手,器械固定于骨折线周围;将空心长管旋转到克氏针进针角度,拧紧固定根部螺丝,并在卡槽中移动于前述所确定垂直骨折线进针位置,拧紧固定和滑动底座相接处螺丝;将克氏针一头装入电钻,另一头放入空心长管中;将克氏针击入骨折部位,去除装置,剪除多余克氏针;闭合创面。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手术医师术前于x线片中测量骨折线和水平线的夹角,术中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后复位并将装置固定,空心长管调节到和骨折线垂直的角度,固定后拧紧圆心处螺丝,再根据具体的骨折线位置选择进针点,该方式准确定位了克氏针进针位置、角度,并且将进针点固定,使其不会发生错移,明显减少穿针次数,降低手术副损伤,减少病人和手术医师x线辐射暴露量,进而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减少伤口感染几率,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滑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滑动底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量角器,2、夹持版面,3、第一螺钉,4、夹持夹手,5、卡槽,6、滑动底座,7、第二螺钉,8、空心长管,9、稳定板,10、行走轮,11、限位块,12、弹性挤压垫,13、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滑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滑动底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包括:量角器1;夹持版面2,所述夹持版面2的正面的右侧设置于所述量角器1的背面的一侧;第一螺钉3,所述第一螺钉3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2的正面的底部;夹持夹手4,所述夹持夹手4的正面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2的正面的底部;卡槽5,所述卡槽5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量角器1的底部;滑动底座6,所述滑动底座6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卡槽5的内壁的底部;第二螺钉7,所述第二螺钉7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6的正面的顶部;空心长管8,所述空心长管8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6的正面的顶部,量角器1的直角圆心处伸出空心长管8,长度为量角器1边长,紧贴量角器1弧面,可以旋转,空心长管8为克氏针进针通道,量角器1底部存在长方形卡槽5,卡槽5向量角器1背侧突出,卡槽5内有滑动底座6,空心长管8和滑动底座6相连接,并可沿该卡槽5左右滑动,空心长管8滑动到合适位置后可以通过滑动底座6固定而固定,在量角器1后方有夹持版面2,夹持版面2处有向两侧伸出的夹持夹手4,手术中,穿针前将骨折部位两骨折断端解剖复位,使用夹持夹手4固定,保持位置,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和进针角度,将空心长管8调整到合适的植入角度后固定,防止旋转,再移动至既定位置,固定稳定后植入克氏针,夹持版面2位于量角器1后方,其上夹持夹手4向两侧延伸,在拧紧第一螺钉3后固定,其作用为术中骨折复位后夹持固定骨折两断端,并且将装置固定于骨折处,无需用手扶持,夹持处有薄层软垫覆盖,防止对骨质及软组织造成人为损伤,滑动底座6与卡槽5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螺丝,用于对滑动底座6的卡紧。

所述量角器1面积为圆面积的四分之一,可测量角度范围为0°-90°,量角器1采用正常圆形的四分之一,减少了装置体积和重量,同时在固定指骨中远节骨折时,角度更好调整和固定,延长了量角器1直径,刻度显示更清晰,便于术中查看。

所述空心长管8的内部为空心,并且所述空心长管8的根部与所述滑动底座6通过所述第一螺钉3相连,并且所述空心长管8可旋转,所述空心长管8为空心的克氏针穿入隧道,可以移动至量角器1圆心处,在拧紧第二螺钉7后固定,通过此隧道可以稳定克氏针穿入角度,防止克氏针摆动、偏斜正常轨道,也防止了进针点周围及邻近指体皮肤软组织随克氏针摆动绞伤。

所述夹持夹手4的正面与所述夹持版面2通过所述第二螺钉7相连,并且所述夹持版面2可旋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s1:根据术前患者x线片影像结果,测量详细准确的骨折线与垂直线的夹角,进而确定垂直于骨折线的进针角度。

s2:充分显露骨折部位,手法复位骨折两断端。

s3:将夹持版面2上的夹持夹手4器械固定于骨折线周围。

s4:将空心长管8旋转到克氏针进针角度,拧紧固定根部螺丝,并在卡槽5中移动于前述所确定垂直骨折线进针位置,拧紧固定和滑动底座相接处螺丝。

s5:将克氏针一头装入电钻,另一头放入空心长管8中。

s6:将克氏针击入骨折部位,去除装置,剪除多余克氏针。

s7:闭合创面。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根据术前患者x线片影像结果,测量详细准确的骨折线与垂直线的夹角,进而确定垂直于骨折线的进针角度;充分显露骨折部位,手法复位骨折两断端;将夹持版面2上的夹持夹手4器械固定于骨折线周围;将空心长管8旋转到克氏针进针角度,拧紧固定根部螺丝,并在卡槽5中移动于前述所确定垂直骨折线进针位置,拧紧固定和滑动底座相接处螺丝;将克氏针一头装入电钻,另一头放入空心长管8中;将克氏针击入骨折部位,去除装置,剪除多余克氏针;闭合创面。该装置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手术医师术前于x线片中测量骨折线和垂直线的夹角,术中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后复位并将装置固定,空心长管调节到和骨折线垂直的角度,固定后拧紧圆心处螺丝,再根据具体的骨折线位置选择进针点。该方式准确定位了克氏针进针位置、角度,并且将进针点固定,使其不会发生错移,明显减少穿针次数,降低手术副损伤。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病人和手术医师x线辐射暴露量,同时减少了伤口感染几率,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二实施例

基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具体的,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滑动底座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稳定板9,所述稳定板9的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行走轮10,行走轮10的设置,主要是便于滑动底座6左右运动的流畅性。

所述卡槽5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11,限位块11的设置,主要是保证行走轮10行走时的稳定性。

所述卡槽5内壁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性挤压垫12,所述弹性挤压垫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滑垫13弹性挤压垫12的设置,主要是保证滑动底座6与卡槽5卡紧时,通过弹性挤压垫12的设置,可以提高卡紧的稳定性,而且防滑垫13的设置,加大滑动底座6与卡槽5卡紧时的摩擦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量角器;

夹持版面,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右侧设置于所述量角器的背面的一侧;

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底部;

夹持夹手,所述夹持夹手的正面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底部;

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量角器的底部;

滑动底座,所述滑动底座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卡槽的内壁的底部;

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的正面的顶部;

空心长管,所述空心长管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滑动底座的正面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量角器面积为圆面积的四分之一,可测量角度范围为0°-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长管的内部为空心,并且所述空心长管的根部与所述滑动底座通过所述第一螺钉相连,并且所述空心长管可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夹手的正面与所述夹持版面通过所述第二螺钉相连,并且所述夹持版面可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稳定板,所述稳定板的底部的两侧均设置有行走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内壁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性挤压垫,所述弹性挤压垫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防滑垫。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包括:量角器;夹持版面,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右侧设置于所述量角器的背面的一侧;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底部;夹持夹手,所述夹持夹手的正面设置于所述夹持版面的正面的底部;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部固定于所述量角器的底部;滑动底座,所述滑动底座的底部滑动连接于所述卡槽的内壁的底部。所述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手部指骨骨折克氏针植入角度导向调节装置具有使用轻便、操作简单的功能,可以快速准确植入克氏针,减少副损伤,减少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技术研发人员:郝政安;王淅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郝政安
技术研发日:2019.05.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425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