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而至,多发生在2.5岁以下的婴幼儿,70、80、90年代曾在山西运城地区、北京、天津地区流行。该病由流行性感冒引起,主要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而至,临床上以持续性干咳中、低度发热、喘憋伴有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鸣为特点;重症患儿明显表现出鼻煸和“三凹征”。
目前,可以服用平喘解痉的化学药物,或者抗病原体药物进行治疗,或者服用中药,但是服用药物会产生“首过效应”,治疗效果不佳;对于大量的婴幼儿,会采用输液的形式进行住院治疗,增加了治疗成本,并对于婴幼儿来说,治疗也会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及其制备方法,很好的解决了服用药物的“首过效应”、输液增加治疗成本和不方便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炒莱菔子3%-8%、葶苈子3%-8%、黄芩5%-10%、浙贝母5%-10%、地龙5%-10%、僵蚕3%-8%、怀山药10%-20%、炒白术5%-10%、茯苓10%-20%、蝉蜕3%-8%、蜂蜜20%-30%。
进一步的,炒莱菔子4%-6%、葶苈子4%-6%、黄芩6%-8%、浙贝母6%-8%、地龙6%-8%、僵蚕4%-6%、怀山药14%-18%、炒白术6%-8%、茯苓14%-18%、蝉蜕4%-6%、蜂蜜23%-28%。
进一步的,炒莱菔子5%、葶苈子5%、黄芩7%、浙贝母7%、地龙6%、僵蚕5%、怀山药15%、炒白术7%、茯苓15%、蝉蜕5%、蜂蜜23%。
进一步的,炒莱菔子6%、葶苈子6%、黄芩8%、浙贝母6%、地龙6%、僵蚕5%、怀山药14%、炒白术8%、茯苓14%、蝉蜕4%、蜂蜜2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灭菌:按重量百分比依次取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备用;取一半重量的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记为组合一,将组合一粉碎、灭菌得到组合一粉末,组合一粉末的细度在80目以上;
(2)煎煮提取:取一半重量的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记为组合二,将组合二用煎煮法提取两次,合并过滤两次煎液得到混合组合煎液二;
(3)浓缩:浓缩混合组合煎液二至相对密度1.20-1.25,并用4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密封冷藏保存;
(4)制丸:将组合一粉末和混合组合煎液二混合制成丸剂。
进一步的,灭菌方法包括湿热灭菌法或乙醇熏蒸灭菌法。
进一步的,煎煮法提取过程中,第一次加饮用水8倍,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饮用水6倍煎煮1.5小时。
进一步的,制丸过程中加入有适量炼制蜂蜜、乙醇溶解的冰片和透皮吸收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运用内病外治中医理论,实现传统中药丸剂与贴剂的有效结合,以紫苏子、葶苈子止咳平喘,浙贝母清化热痰起到止咳平喘化痰;胆南星温化寒痰、黄芩清热燥湿;蝉蜕发散风热;炒莱菔子健脾消食,补脾益气;怀山药、炒白术补益脾胃之气;同时运用茯苓可利水消肿;运用全蝎、地龙、僵蚕息风止痉,达到平肝潜阳、清泻肝火,祛风通络之作用。通过上述组方达到平喘止咳、退热、利水消肿之目的;与内服制剂相比具有作用缓和、持久特点;本品为丸剂,携带方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本发明的痰湿体质穴位贴膏的制备方法采用中药超微细胞破壁粉碎技术,药物粉末细度达到80目以上,药粉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提高了药物在人体内的释放和吸收;选择了合适本品的煎煮法提取,最大限度的提取出药材中的有效物质,利于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和人体的吸收;依据中医内并外治的理论,添加透皮吸收剂,采用tdds透皮吸收技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对胃肠道的副作用,选用合适的透皮剂——氮酮等,增加皮肤的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该保健贴中药物的吸收作用;在制丸过程中加入了炼制蜂蜜,依照蜂蜜味甘的中药理论,降低空白胶贴过敏刺激性。
本发明不用输液,使用方便,毛细支管炎患者治疗成本与住院输液成本大大降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炒莱菔子3%-8%、葶苈子3%-8%、黄芩5%-10%、浙贝母5%-10%、地龙5%-10%、僵蚕3%-8%、怀山药10%-20%、炒白术5%-10%、茯苓10%-20%、蝉蜕3%-8%、蜂蜜20%-30%。
本发明以紫苏子、葶苈子止咳平喘,浙贝母清化热痰起到止咳平喘化痰;胆南星温化寒痰、黄芩清热燥湿;蝉蜕发散风热;炒莱菔子健脾消食,补脾益气;怀山药、炒白术补益脾胃之气;同时运用茯苓可利水消肿;运用全蝎、地龙、僵蚕息风止痉,达到平肝潜阳、清泻肝火,祛风通络之作用。通过上述组方达到平喘止咳、退热、利水消肿之目的。其中各药材的性味功效如下:
黄芩:清热燥湿,解毒凉血;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浙贝母:清热祛痰,消痰散结;药性:苦,寒;归肺,心经;
地龙:清热息风,定惊平喘;药性:咸,寒;归肝,脾,膀胱经;
山药:健脾补肾,益胃;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
蝉蜕:散风除热,利咽透疹;药性:甘,寒;归肺,肝经;
僵蚕:清热燥湿,化痰散结;药性:咸,辛,平;归肝,肺,胃经。
实施例2
本发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炒莱菔子4%-6%、葶苈子4%-6%、黄芩6%-8%、浙贝母6%-8%、地龙6%-8%、僵蚕4%-6%、怀山药14%-18%、炒白术6%-8%、茯苓14%-18%、蝉蜕4%-6%、蜂蜜23%-28%。
实施例3
本发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炒莱菔子5%、葶苈子5%、黄芩7%、浙贝母7%、地龙6%、僵蚕5%、怀山药15%、炒白术7%、茯苓15%、蝉蜕5%、蜂蜜23%。
实施例4
本发明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炒莱菔子6%、葶苈子6%、黄芩8%、浙贝母6%、地龙6%、僵蚕5%、怀山药14%、炒白术8%、茯苓14%、蝉蜕4%、蜂蜜23%。
上述痰湿体质穴位贴膏的实施例中,以实施例4的效果最佳,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2-实施例3的3种具体的实施例,只要原料药的质量配比满足实施例1的要求,均可以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实施例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灭菌:按重量百分比依次取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备用;取一半重量的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记为组合一,将组合一粉碎、灭菌得到组合一粉末,组合一粉末的细度在80目以上;
(2)煎煮提取:取一半重量的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记为组合二,将组合二用煎煮法提取两次,煎煮法提取过程中,第一次加饮用水8倍,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饮用水6倍煎煮1.5小时,合并过滤两次煎液得到混合组合煎液二;
(3)浓缩:将浓缩混合组合煎液二倒入到电加热夹层锅内,开启加热开关进行浓缩,浓缩混合组合煎液二至相对密度1.20-1.25,并用4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密封冷藏保存;
(4)制丸:将组合一粉末和混合组合煎液二混合制成丸剂;具体的,具体的,准确称取组合一粉末和混合组合煎液二,置入槽型混合机中,启动电源,搅拌20-30min使其混合均匀,缓缓加入炼制蜂蜜、适量乙醇溶解的冰片、透皮吸收剂如氮酮、丙二醇继续搅拌至泥巴状,并揉至团状软材;缓慢将搅拌好的软材加入高效制丸机的加料口,将开始不均匀条状物重新加入加料口至条状物色泽均匀、润泽、均匀一致后,开始制备丸剂即可,每丸重量6克。
本发明提供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可以有效的消除咳嗽痰多、憋、闷、喘、三凹征、听诊湿啰音的症状,下面提供几种典型症状的治疗实验数据:
用法用量:
实验组:采用实施例4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取出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丸剂置于空白穴位贴中,用压片机压成片,揭开防粘层贴敷于膻中穴、神阙穴,或与大椎穴、肺腧穴交叉贴敷3-7天,每日一贴,每次8小时,本贴敷药以咳嗽痰多、憋、闷、喘、听诊湿啰音现象消失为治疗标准;所有患者具有咳嗽痰多、憋、闷、喘、听诊湿啰音的志愿者患者,其中女孩两岁,男孩一岁两个月。
典型比例:
李某,女,2岁,症状:持续性干咳中、低度发热、喘憋伴有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鸣,鼻煸,持续7天,贴敷本发明5天,持续性干咳中、低度发热症状消失,贴敷本发明5天,喘憋伴有呼气延长和呼气性喘鸣,鼻煸症状消失,停药5日后仍未复发。
张某,男,1岁2个月,症状:咳嗽痰多、憋、闷、喘、三凹征、听诊湿啰音,持续10天,贴敷本发明3天,憋、闷、喘症状消失;贴敷本发明7天,咳嗽痰多,三凹征、听诊湿啰音症状消失,停药3天仍未复发。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其特征在于: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炒莱菔子3%-8%、葶苈子3%-8%、黄芩5%-10%、浙贝母5%-10%、地龙5%-10%、僵蚕3%-8%、怀山药10%-20%、炒白术5%-10%、茯苓10%-20%、蝉蜕3%-8%、蜂蜜20%-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其特征在于:炒莱菔子4%-6%、葶苈子4%-6%、黄芩6%-8%、浙贝母6%-8%、地龙6%-8%、僵蚕4%-6%、怀山药14%-18%、炒白术6%-8%、茯苓14%-18%、蝉蜕4%-6%、蜂蜜23%-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其特征在于:炒莱菔子5%、葶苈子5%、黄芩7%、浙贝母7%、地龙6%、僵蚕5%、怀山药15%、炒白术7%、茯苓15%、蝉蜕5%、蜂蜜2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其特征在于:炒莱菔子6%、葶苈子6%、黄芩8%、浙贝母6%、地龙6%、僵蚕5%、怀山药14%、炒白术8%、茯苓14%、蝉蜕4%、蜂蜜2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粉碎、灭菌:按重量百分比依次取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备用;取一半重量的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记为组合一,将组合一粉碎、灭菌得到组合一粉末,组合一粉末的细度在80目以上;
(2)煎煮提取:取一半重量的炒莱菔子、葶苈子、黄芩、浙贝母、地龙、僵蚕、怀山药、炒白术、茯苓、蝉蜕,记为组合二,将组合二用煎煮法提取两次,合并过滤两次煎液得到混合组合煎液二;
(3)浓缩:浓缩混合组合煎液二至相对密度1.20-1.25,并用4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密封冷藏保存;
(4)制丸:将组合一粉末和混合组合煎液二混合制成丸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灭菌方法包括湿热灭菌法或乙醇熏蒸灭菌法。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煎煮法提取过程中,第一次加饮用水8倍,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饮用水6倍煎煮1.5小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气管炎穴位贴敷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丸过程中加入有适量炼制蜂蜜、乙醇溶解的冰片和透皮吸收剂。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