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排水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
背景技术:
给排水管是给排水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而给排水系统是建筑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包括生活给水系统、生活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其中生活给水系统所使用的给水水管数量较多,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结构中,给水管道排布较为密集,施工量较大。
随着给排水管的不断铺设,发现了下述问题:
1.现有的塑料管道结构简单,通过接头进行连接,密封性不足,无法保证相邻管道之间连接的紧密性,易在连接处泄漏;
2.目前的塑料管道在拼接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单独的接头,使用生胶带进行多层缠绕固定,在密集的给水管道排布过程中,工程量较大。
所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给排水连接处不紧密,密封性不足,安装拼接工程量较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包括管体、第一抗菌涂层、第二抗菌涂层、固定螺纹柱和紧固螺母,所述管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抗菌涂层,且管体内侧固定有密封圈,并且管体两端分别固定有基板和外筒,所述基板内侧固定有过渡管,且过渡管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抗菌涂层,并且基板边侧固定有固定筒、定位块和固定螺纹柱,所述固定筒与密封座相互连接,且密封座固定在外筒内侧,所述定位块与限位槽相互连接,且限位槽开设在外筒边侧,所述固定螺纹柱上安装有紧固螺母,且固定螺纹柱贯穿轨迹窗,并且轨迹窗开设在外筒上。
优选的,所述管体与基板和外筒均为焊接连接,且基板与过渡管为焊接连接,并且管体、过渡管、基板和外筒的材质均为pb塑料,同时过渡管的外侧与橡胶材质的密封圈的内圈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抗菌涂层和第二抗菌涂层的材质均为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且第一抗菌涂层和第二抗菌涂层在管体内壁上均匀饱和分布。
优选的,所述固定筒与密封座为卡合连接,且固定筒与基板为焊接连接,并且密封座的材质为橡胶。
优选的,所述定位块的俯视形状为“l”字形,且定位块关于管体的中心等角度分布有4个,并且定位块为弧形板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螺纹柱与轨迹窗为滑动连接,且轨迹窗的形状为弧形,并且固定螺纹柱和轨迹窗均关于管体的中心等角度分布有4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装置可以快速的对齐,并进行拼接固定,且能够保证管道连接处具有足够的密封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抗菌性,满足目前对给排水管道较高的要求;
1.管体、第一抗菌涂层、过渡管和第二抗菌涂层的材质,令装置整体具有一定的抗菌性,且较传统塑料管道,更加稳定;
2.密封圈、基板、固定筒、密封座、外筒、定位块、限位槽、固定螺纹柱、紧固螺母和轨迹窗相互配合工作,可以令2个管体进行快速的对齐和拼接固定,且密封性足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基板与外筒连接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基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筒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槽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第一抗菌涂层;3、密封圈;4、过渡管;5、第二抗菌涂层;6、基板;7、固定筒;8、密封座;9、外筒;10、定位块;11、限位槽;12、固定螺纹柱;13、紧固螺母;14、轨迹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包括管体1、第一抗菌涂层2、密封圈3、过渡管4、第二抗菌涂层5、基板6、固定筒7、密封座8、外筒9、定位块10、限位槽11、固定螺纹柱12、紧固螺母13和轨迹窗14,管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抗菌涂层2,且管体1内侧固定有密封圈3,并且管体1两端分别固定有基板6和外筒9,基板6内侧固定有过渡管4,且过渡管4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抗菌涂层5,并且基板6边侧固定有固定筒7、定位块10和固定螺纹柱12,固定筒7与密封座8相互连接,且密封座8固定在外筒9内侧,定位块10与限位槽11相互连接,且限位槽11开设在外筒9边侧,固定螺纹柱12上安装有紧固螺母13,且固定螺纹柱12贯穿轨迹窗14,并且轨迹窗14开设在外筒9上。
本例中管体1与基板6和外筒9均为焊接连接,且基板6与过渡管4为焊接连接,并且管体1、过渡管4、基板6和外筒9的材质均为pb塑料,同时过渡管4的外侧与橡胶材质的密封圈3的内圈紧密贴合,pb塑料材质的管体1、过渡管4、基板6和外筒9具有耐寒、耐热、耐压、不生锈、不腐蚀、不结垢、寿命长,且具有长期耐老化特点,而密封圈3包覆在过渡管4外侧,具有一定的密封效果;
第一抗菌涂层2和第二抗菌涂层5的材质均为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且第一抗菌涂层2和第二抗菌涂层5在管体1内壁上均匀饱和分布,上述的结构设计配合pb塑料材质的管体1、过渡管4、基板6和外筒9,令装置整体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污染功能;
固定筒7与密封座8为卡合连接,且固定筒7与基板6为焊接连接,并且密封座8的材质为橡胶,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固定筒7与密封座8卡合后,可以对内侧的过渡管4进行密封;
定位块10的俯视形状为“l”字形,且定位块10关于管体1的中心等角度分布有4个,并且定位块10为弧形板状结构,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定位块10可以与限位槽11滑动卡死后,对连接的2个管体1进行限位固定,令连接的2个管体1无法横向分离;
固定螺纹柱12与轨迹窗14为滑动连接,且轨迹窗14的形状为弧形,并且固定螺纹柱12和轨迹窗14均关于管体1的中心等角度分布有4个,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2个管体1在对齐后,在固定螺纹柱12与轨迹窗14的作用下,在定位块10与限位槽11之间产生相对滑动时,保证2个管体1的稳定性,保证定位块10与限位槽11可以顺利卡合。
工作原理:对管体1进行拼接固定时,将第一个管体1的过渡管4靠近第二个管体1的外筒9,如图2所示,令第一个管体1的定位块10对准第二个管体1的限位槽11,第一个管体1的固定筒7对准第二个管体1的密封座8,第一个管体1的固定螺纹柱12对准第二个管体1的轨迹窗14,平移2个管体1,令基板6与外筒9紧密贴合,定位块10如图5所示插入限位槽11中,固定筒7如图2所示插入密封座8中,固定螺纹柱12如图2所示插入轨迹窗14中;接着逆时针旋转图4中的外筒9,外筒9带着轨迹窗14与固定螺纹柱12产生相对滑动,至图5中的限位槽11跟随外筒9旋转靠近定位块10,并与定位块10“l”形的拐角处卡合,定位块10无法水平抽出限位槽11,在固定螺纹柱12上安装紧固螺母13,令紧固螺母13挤压外筒9,令外筒9与基板6紧密贴合密封,将2个管体1连接固定,且固定筒7插入密封座8中密封,过渡管4与密封圈3紧密贴合密封,保证了2个管体1连接处的密封性,按照上述操作依次拼接固定管体1即可,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包括管体(1)、第一抗菌涂层(2)、第二抗菌涂层(5)、固定螺纹柱(12)和紧固螺母(13),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抗菌涂层(2),且管体(1)内侧固定有密封圈(3),并且管体(1)两端分别固定有基板(6)和外筒(9),所述基板(6)内侧固定有过渡管(4),且过渡管(4)的内侧设置有第二抗菌涂层(5),并且基板(6)边侧固定有固定筒(7)、定位块(10)和固定螺纹柱(12),所述固定筒(7)与密封座(8)相互连接,且密封座(8)固定在外筒(9)内侧,所述定位块(10)与限位槽(11)相互连接,且限位槽(11)开设在外筒(9)边侧,所述固定螺纹柱(12)上安装有紧固螺母(13),且固定螺纹柱(12)贯穿轨迹窗(14),并且轨迹窗(14)开设在外筒(9)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与基板(6)和外筒(9)均为焊接连接,且基板(6)与过渡管(4)为焊接连接,并且管体(1)、过渡管(4)、基板(6)和外筒(9)的材质均为pb塑料,同时过渡管(4)的外侧与橡胶材质的密封圈(3)的内圈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菌涂层(2)和第二抗菌涂层(5)的材质均为超薄聚丙烯熔喷材料,且第一抗菌涂层(2)和第二抗菌涂层(5)在管体(1)内壁上均匀饱和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筒(7)与密封座(8)为卡合连接,且固定筒(7)与基板(6)为焊接连接,并且密封座(8)的材质为橡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10)的俯视形状为“l”字形,且定位块(10)关于管体(1)的中心等角度分布有4个,并且定位块(10)为弧形板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快速对齐锁定结构的抗菌型给排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螺纹柱(12)与轨迹窗(14)为滑动连接,且轨迹窗(14)的形状为弧形,并且固定螺纹柱(12)和轨迹窗(14)均关于管体(1)的中心等角度分布有4个。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