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变压器,尤指一种内建强制散热通道以提升散热效率的变压器。
背景技术:
变压器在电源供应器中扮演着电压转换的角色,在电能转换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损耗而产生热,而损耗中的线损更因为难以有效的将热导出来,造成整体效能降低;传统的作法可能是加大变压器的尺寸,借由较粗的铜线或铜片以协助散热。然而目前电源供应器的尺寸虽然不变,但功率密度却不断的提高,变压器尺寸因规格等因素而受到限制,无法加大,所以必须借由其他方式帮助散热,使效能不致因为热而降低。
传统的变压器大多是由多组线匝绕制而成,由于线匝本身已有绝缘,且绝缘材料的导热性不佳,所以容易造成积热的状况,可能会影响效率;或者由绕线跟铜片搭配以分别构成变压器的绕组,借由铜片的高导电性增加耐电流,进而降低发热的情况。
然而前述两种类型的变压器依然无法将发热降低,目前都是利用点导热胶的方式将热传导到电路板(pcb)上或其他地方散热,因效果有限而无法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由上述可知,既有变压器仍存在发热而影响整体效率的问题,因此有待进一步检讨且谋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主要是使变压器的至少一绕组由铜片构成,且结合于一散热板上并构成热接触,借此针对绕组提供散热通道,以有效解决发热影响效率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手段在使前述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包括:
一散热板;
一绕线绕组,主要是在一绕线架上设有多组线圈;
一铜片绕组,具有多个铜片,各铜片设于该绕线架上且与各组线圈相间排列,各铜片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一热接触部,用以固定至该散热板上且构成热接触;
一铁心组,包含两铁心,其相对地设置在绕线架上且对应其上的线圈与铜片。
较佳的,该铜片绕组的每一铜片分别包括两环部,该环部上端形成一缺口,该环部沿缺口形成的两端分别向上延伸而形成一鞍部,通过该鞍部与另一环部两端分别对应连接。
较佳的,该铜片是在至少一环部的底端形成该热接触部。
较佳的,该铜片在其两环部的底端分别形成该热接触部。
较佳的,该绕线架包括多个平行相间排列的隔板及用以连接各相邻隔板的中空套筒,该隔板呈环状,其中央形成有一穿槽,该隔板与穿槽均呈矩形状,该套筒呈中空状,其形状与该隔板的穿槽匹配。
较佳的,该绕线架在两相邻隔板与其间的套筒共同形成一绕线空间,供分别绕设该线圈。
较佳的,该绕线架的每一隔板分别形成有一中空的夹层,供形状匹配的各铜片分别对应穿入其间。
较佳的,该铜片绕组进一步包括两固定垫,该固定垫具有数个平行且等距排列的横臂,该横臂的数量与该铜片绕组的铜片数量匹配,以分别对应插入各个铜片的鞍部内,各横臂上分别形成一固定孔;
该铜片的鞍部上形成有一穿孔,该穿孔对应该横臂上的固定孔。
较佳的,该散热板上设有一个以上的散热片,该散热片包括一垂直部及一由该垂直部底部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该垂直部紧贴于铁心组的铁心外壁以构成热接触,该水平部结合于该散热板上并构成热接触。
较佳的,该散热板与该铜片构成热接触的一表面上形成有一绝缘层。
利用上述设计使变压器的至少一绕组由铜片构成,各铜片分别以至少一端所设的热接触部结合至该散热板上且与其构成热接触,如是状况下,作为绕组的铜片本身原具有较佳的散热能力,又通过直接和散热板热接触而构成散热通道,可进一步大幅提升变压器的散热效率,进而有效解决发热影响变压器整体效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绕线架前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铜片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铜片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铜片前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绕线绕组与铜片绕组、散热板的组合平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绕线绕组与铜片绕组、散热板的组合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图2所示,其包含一绕线绕组10、一铜片绕组20、一铁心组30及一散热板40;其中,
该绕线绕组10主要是在一绕线架11上设有多组线圈12,该铜片绕组20具有多个铜片21,各铜片21设于该绕线架11上且与各组线圈12相间排列,各铜片21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一热接触部210,用以固定至该散热板40上且构成热接触;该铁心组30包含两铁心31、32,其相对地设置在该绕线架11上且对应其上的线圈12与铜片21。
该散热板40是由导热性金属构成的平板,在本实施例中,其由铝片所构成。该散热板40与铜片21构成热接触的一表面上形成有一绝缘层41,确保各铜片21与散热板40表面热接触时不致导通短路。
请配合参阅图2、图3所示,该绕线架11包括多个平行相间排列的隔板13及用以连接各相邻隔板13的中空套筒14,该隔板13概呈环状,即中央形成有一穿槽130,在本实施例中,隔板13与穿槽130均呈矩形状,该套筒14亦呈中空状,其形状与隔板13的穿槽130匹配。又两相邻隔板13与其间的套筒14共同形成绕线空间,供分别绕设前述线圈12。请参阅图3所示,每一隔板13本身分别形成有一中空的夹层131,供前述各铜片21分别对应穿入其间。
请配合参阅图2、图4所示,铜片绕组20的每一铜片21是由特定形状的薄铜片弯折而成,必须说明的是,铜片绕组20的铜片21除以铜材构成外,亦可由其他具导电性的金属片材构成。每一铜片21分别包括两环部211,如图5所示,该环部211的形状与绕线架11的隔板13匹配,且可对应穿插于该隔板13的夹层131内,该环部211上端形成一缺口,配合图6所示,该环部211沿缺口形成的两端分别向上延伸而形成一鞍部212,通过该鞍部212与另一环部211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两鞍部212上并形成有一穿孔213,供电连接之用。
该环部211底端朝水平方向延伸形成该热接触部210,借以使该铜片21的两环部211利用其底端的热接触部210结合至该散热板40上且与其构成热接触。前述铜片21是在至少一环部211的底端形成该热接触部210,本实施例中,该铜片21在其两环部211的底端均形成该热接触部210;该铜片21的热接触部210和散热板40的结合方式可采取螺合、焊接或其他可行的结合手段,在本实施例中,该铜片21的热接触部210以焊接方式固定至散热板40上。
如图2及图7所示,揭示有该铜片绕组20各个铜片21分别设于该绕线架11的各个隔板13夹层131内,且通过底端的热接触部210结合于该散热板40上且构成热接触的组合态样。其中,绕线架11位于各相邻隔板13与其间套筒14之间形成绕线空间上并分别绕设有线圈12。
仍请参阅图1所示,该铁心组30的两铁心31、32可为ee形、ei形,在本实施例中,两铁心31、32为相对的ee形,由绕线架11的两端相对穿入,且对应于该绕线架11上的线圈12与铜片绕组20。
如前揭所述,该铜片绕组20的各个铜片21利用其鞍部212供电连接之用,为确保该鞍部212的连接稳定性,请配合图2所示,该铜片绕组20进一步包括两固定垫22,该固定垫22呈e形状而具有平行等距排列的数个横臂220,其数量与铜片绕组20的铜片21数量匹配,每一横臂220上形成有一固定孔221,该横臂220的形状匹配于该铜片21的鞍部212形状。借此,如图1、图8所示,该固定垫22得以其各个横臂220分别对应插入各个铜片21的鞍部212内,各横臂220上的固定孔221分别对应鞍部212上的穿孔213,当铜片绕组20的各个铜片21通过螺合方式进行电连接时,其鞍部212上的穿孔213配合固定垫23各横臂220上的固定孔221提供螺合之用,而可确保接合稳固。
请参阅图9,其揭示有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为进一步提升变压器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针对铁心组30设置散热措施,主要在该散热板10上紧邻该铁心组30的位置设有两散热片50,且该散热片50包括一垂直部及一由该垂直部底部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其中,如图10所示,该垂直部紧贴于铁心组30的铁心31、32外壁以构成热接触,其水平部则结合于该散热板40上并构成热接触,其结合方式可采用焊接或导热胶固定。
由上述说明可了解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的具体构造,其主要是令变压器的至少一绕组由铜片构成,各铜片分别以至少一端所设的热接触部结合至该散热板40上且与其构成热接触。该铜片绕组20可为一次侧绕组,也可以是二次侧绕组,相对应的,该绕线绕组10可以是二次侧绕组,也可以是一次侧绕组。
由于铜片绕组20本身原本即具有较佳的散热能力,又通过铜片21的热接触部210直接和散热板40热接触而构成散热通道,可进一步大幅提升变压器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若在该散热板40上针对铁心组30设置散热片50,则可将铁心组30产生的热能通过散热片50传导至散热板40以进行有效的散热。
至于散热板10也可以进一步与其他形式散热装置结合,例如大散热面积的鳍片式散热器配合风扇或水冷设备进行强制散热,而可大幅增进散热效率,而有效解决发热影响变压器整体效率的问题。
请参阅图11揭示有本实用新型的变压器以其铜片绕组20对外电连接的使用状态,主要以两个接电片60分别螺合在该铜片绕组20上各铜片21的鞍部212上,两接电片60的一端形成有多个通孔,各个通孔分别对应于同一列鞍部212上的穿孔,利用螺丝穿过对应的通孔、穿孔,可稳固地使接电片60锁合在铜片绕组20的各个铜片21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1.一种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散热板;
一绕线绕组,主要是在一绕线架上设有多组线圈;
一铜片绕组,具有多个铜片,各铜片设于该绕线架上且与各组线圈相间排列,各铜片的至少一端形成有一热接触部,用以固定至该散热板上且构成热接触;
一铁心组,包含两铁心,其相对地设置在绕线架上且对应其上的线圈与铜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铜片绕组的每一铜片分别包括两环部,该环部上端形成一缺口,该环部沿缺口形成的两端分别向上延伸而形成一鞍部,通过该鞍部与另一环部两端分别对应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铜片是在至少一环部的底端形成该热接触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铜片在其两环部的底端分别形成该热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绕线架包括多个平行相间排列的隔板及用以连接各相邻隔板的中空套筒,该隔板呈环状,其中央形成有一穿槽,该隔板与穿槽均呈矩形状,该套筒呈中空状,其形状与该隔板的穿槽匹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绕线架在两相邻隔板与其间的套筒共同形成一绕线空间,供分别绕设该线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绕线架的每一隔板分别形成有一中空的夹层,供形状匹配的各铜片分别对应穿入其间。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铜片绕组进一步包括两固定垫,该固定垫具有数个平行且等距排列的横臂,该横臂的数量与该铜片绕组的铜片数量匹配,以分别对应插入各个铜片的鞍部内,各横臂上分别形成一固定孔;
该铜片的鞍部上形成有一穿孔,该穿孔对应该横臂上的固定孔。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上设有一个以上的散热片,该散热片包括一垂直部及一由该垂直部底部朝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该垂直部紧贴于铁心组的铁心外壁以构成热接触,该水平部结合于该散热板上并构成热接触。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建散热通道的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与该铜片构成热接触的一表面上形成有一绝缘层。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