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
背景技术: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由于其操作相对简单,应用范围广,经济安全,目前已广泛的运用于肿瘤化疗病人中。
picc尖端最安全的位置应位于上腔静脉(superiorvenacava,简称svc)与右心房(rightatrium,简称ra)的交界处(cavoatrialjunction,简称caj),或svc下1/3处。因为靠近右心房交界处(需垂直悬于上腔静脉中)是心包返折的部位,是上腔静脉相对固定点,此处血流量较大,能确保药物被迅速的稀释,且导管易顺血流方向向下,可在血管腔内自由浮动而不易接触血管壁,从而避免了药液和导管对血管内膜的直接刺激,因此可减少导管内相关性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研究显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在10%~60%,导管尖端异位时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概率高于理想位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建议: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不应当或不允许异位到右心房内。picc尖端置入过深进入右心房则有可能会引起病人的深静脉血栓、心律不齐、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包压塞,甚至一些致死性率较高的并发症如上腔静脉穿孔等。位置过浅时导管尖端易发生移位,且尖端在上腔静脉中上段可引起静脉压力较高、回血、堵管,药物稀释不够、静脉壁腐蚀、静脉穿孔、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另外,因置管体位和摄片体位并不是相同体位,且picc可留置一年时间,患者手臂及体位变换较多,因此影像学图像往往显示导管尖端高于或低于理想位置。目前,已有研究发现,手臂及体位改变时,导管尖端的移位率为100%。还有研究指出,置管手臂由置管时的外延90°到内收于躯体侧时,picc尖端平均回向心脏方向移动2.2个肋间隙,还有研究显示,当手臂由置管时的外延90°到内收于躯体侧,病人由平卧位到直立位时导管尖端向心脏方向移动。由此,病人在临床上输注药物,尤其刺激性较强、浓度过大或者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时应尽可能的避免picc尖端过浅而引起的移位或尖端过深进入右心房而给引起的严重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提到的问题,通过调节支撑板的外延角度来进一步实现调节手臂屈肘外延的角度,以确保病人身体与手臂外延角度的相对位置,进而确保picc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
本实用新型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包括靠垫,所述靠垫的侧面设有与之相连,且可调节的用于支撑手臂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为圆弧槽设置,圆弧槽内还设有支撑垫,支撑板上还可拆卸的设有挡板;可调节的用于支撑手臂的支撑板为开合角度可调节的支撑板,其包括支撑腿、连接件、扇形体及第一定位螺栓,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支撑板顶端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扇形体转动相连,扇形体固定设置在支撑腿顶端,连接件上还设有滑轨,滑轨内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定位螺栓。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与连接件的转动角度和滑轨角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远离连接件一端安装托架,托架与支撑板之间设有调节装置。
优选地,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件和连接轴,所述固定件与连接轴之间为可固定式转动相连。
优选地,所述可调节为支撑板高度调节,包括支撑腿和高度调节杆,所述支撑腿为空心支撑腿,靠垫至少有一个侧部设有与之固定相连的支撑腿,所述高度调节杆的下端插入至支撑腿内部并与之滑动连接,在高度调节杆与支撑腿之间通过锁紧机构锁紧。
优选地,所述锁紧机构包括位于高度调节杆外壁的弹性凸起,以及位于支撑腿上的卡孔,当弹性凸起与卡孔对齐后,会自动卡入卡孔。
优选地,所述靠垫远离人体一端中部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支杆,所述支杆为“倒v型”,“倒v型”支杆包括两条连接线,其中两连线相分离的一端为支腿,相交的一端为顶端;底板上还设有连接头,支杆的顶端与连接头转动相连。
优选地,所述靠垫面向人体一侧还设有柔性包裹层。
优选地,所述柔性包裹层为海绵层,且海绵层从上至下设有半球状凸起。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支撑板的外延角度来进一步实现调节手臂与屈肘和外延的角度的调节,确保了病人身体与手臂外延角度的相对位置,能有效地确保picc导管尖端始终位于最佳位置,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的下1/3处,进一步避免picc尖端过浅而引起的移位或过深入进入右心房对病人造成的伤害,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操作和维护,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度调节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靠垫;2-支撑腿;3-锁紧机构;4-高度调节杆;5-销轴;6-第一定位螺栓;7-扇形体;8-滑轨;9-连接件;10-支撑板;11-调节装置;12-托架;13-半球状凸起;14-弹性凸起;15-卡孔;16-凸条;17-挡板;18-固定件;19-第二定位螺栓;20-连接轴;21-底板;22-支杆;23-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和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包括靠垫1,所述靠垫1的侧面设有与之相连,且可调节的用于支撑手臂的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为圆弧槽设置,圆弧槽内还设有支撑垫,支撑板10上还可拆卸的设有挡板17。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10呈圆弧形槽设置,便于病人将手臂即手肘以上放置在支撑板10内,病人将手臂放置在支撑板10中,由于设置有可拆卸式挡板17,来用于达到固定手臂的作用,支撑板10的顶部还设置有凹槽,为了能够将凹槽与挡板17固定起来,本实施例在挡板17上匹配地设置了凸条16,凸条16可以插入至凹槽内部,实现对挡板17的固定,本实施例通过调节支撑板10保证手臂屈肘外延角度,确保手臂与身体之间始终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支撑板10可以为病人的手臂提供支撑力,避免手臂长时间空置酸麻的情况。
可调节的用于支撑手臂的支撑板10为开合角度可调节的支撑板10,其包括支撑腿2、连接件9、扇形体7及第一定位螺栓6,所述连接件9一端与支撑板10顶端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扇形体7转动相连,扇形体7固定设置在支撑腿2顶端,连接件9上还设有滑轨8,滑轨8内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定位螺栓6。所述支撑板10与连接件9的转动角度和滑轨8角度相同。
本实施例中的可调节方式为开合角度的调节,通过设置的连接件9和扇形体7,来实现支撑板10开合角度的调节,从而保证picc导管尖端始终位于最佳位置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或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处,其中,扇形体7与连接件9之间通过销轴5转动相连,销轴5与扇形体7和连接件9为间隙配合,连接件9上设有滑轨8,滑轨8内设有第一定位螺栓6,通过拧紧或松开第一定位螺栓6来实现固定作用,在转动时,支撑板10和连接件9都以销轴5为中心,绕扇形体7转动来调节角度,调节完成后,拧紧第一定位螺栓6进行角度固定。连接件9上的滑轨8所在的圆心与销轴5的圆心相重合,这样便于连接件9的旋转。
本实施例通过调节支撑板10的外延角度来进一步实现调节手臂屈肘外延的角度,确保了病人身体与手臂外延角度的相对位置,在病人输注药物,尤其是输注刺激性较强、浓度较大或者心脏毒性的化疗药物时,有效地确保picc导管尖端始终位于最佳位置,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的下1/3处,避免picc尖端过浅而引起的移位或过深进入右心房对病人造成的伤害,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的改进。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所述支撑板10远离连接件9一端安装托架12,托架12与支撑板10之间设有调节装置11。所述调节装置11包括固定件18和连接轴20,所述固定件18与连接轴20之间转动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托架12为放置病人手肘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托架12与支撑板10连接时,通过调节装置11来实现角度变化,来调整picc导管位于病人体内位置,调节装置11包括固定件18和连接轴20,其中,固定件18固定设置在支撑板10上,连接轴20固定设置在托架12上,固定件18中设有一通孔,通孔贯穿固定件18设置,连接轴20的中部有一凹处,凹处两旁的凸出上分别设有圆孔,固定件18的大小与凹处的大小相匹配,转动相连时还设有第二定位螺栓19,第二定位螺栓19依次穿过位于固定件18上的通孔和连接轴20上的两个圆孔来实现角度固定,第二定位螺栓19与通孔、圆孔采用间隙配合,需要角度调节时,松开第二定位螺栓19,转动连接轴20带动托架12进行角度调节,调节完成后,拧紧第二定位螺栓19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在支撑板10下部设置了托架12,方便病人放置小臂,为小臂提供一个支撑力,减轻病人手臂负担,为手臂提供舒适的放置位置。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基本相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于病人的坐高不同,手臂长度不同,因此本实施提出一种可以根据病人的坐高和手臂长度调节支架高度的picc卧式调节支架。如图1.2.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可调节为高度调节,包括由支撑腿2和高度调节杆4组成,所述支撑腿2呈空心设置,且支撑腿2与靠垫1侧面固定相连,所述高度调节杆4的下端插入至支撑腿2内并与支撑腿2滑动连接,在高度调节杆4与支撑腿2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3,用于固定高度调节杆4。所述锁紧机构3包括位于高度调节杆4外壁的弹性凸起14,以及位于支撑腿2上的卡孔15,当弹性凸起14与卡孔15对齐后,会自动卡入卡孔15。
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靠垫1侧面的支撑腿2为内置设置在靠垫1内侧;
本实施例中支撑腿2为圆柱形且内置空心结构,高度调节杆4下端插入至支撑腿2并滑动连接,使高度调节杆4能够在支撑腿2中上下滑动,在高度调节杆4与支撑腿2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3,用于固定高度调节杆4,由于高度调节杆4上端与支撑架固定相连,当高度调节杆4滑动时,支撑架同步移动,从而实现对支撑架的高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锁紧机构3是设置弹性的锁扣,通过弹性凸起14与卡孔15的配合达到固定目的;针对锁紧机构3,所述的弹性凸起14是球冠状的结构,在其内心连接有弹簧,弹簧另一端与高度调节杆4外壁连接,在高度调节杆4滑动过程中,当弹性凸起14与卡孔15对齐后,由于弹簧作用,凸起会卡入卡孔15,从而实现对高度调节杆4的固定。
为了操作方便,锁紧机构3位于远离靠垫1的一侧设置,即位于朝向外部空间一侧,位于视线范围内,调节方便。
本实施例可以根据患者的高度和实际置管情况通过高度调节杆调节支架的高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或3基本相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2或3的基础上做的改进。带管病人长时间输液时保持平卧位或半卧位,导致身体僵硬难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在靠垫1远离人体一侧中部设有底板21,所述底板21上设有支杆22,所述支杆22为“倒v型”,“倒v型”支杆22包括两条连接线,其中两连线相分离的一端为支腿,相交的一端为顶端,底板21上还设有连接头23,支杆22的顶端与连接头23转动相连。
本实施例在靠垫1远离人体一端设置了支杆22,通过支杆22与连接头23转动相连,实现背靠时靠垫角度的调节。使用时,转动调节支杆22与靠垫1之间的角度,调整靠垫1与病人背部的角度,
由于病人在输注药物时,可能会采取不同体位,如坐位或半卧位或平卧位,本实施例通过调节靠垫1的开合角度,为病人提供舒适的靠位。同时,由于支撑板10与靠垫1之间的调节方式,无论病人采用什么体位,都可以保证picc导管尖端始终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的下1/3处,避免picc尖端过浅而引起的移位或过深进入右心房对病人造成的伤害,保证了病人的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以使病人背部获取更舒适的感受。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或3或4基本相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2或3或4的基础上做的改进。本实施例中的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所述靠垫1面向人体一端上还设有柔性包裹层。所述柔性包裹层为海绵层,且海绵层从上至下设有半球状凸起13。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2或3或4基本相同,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2或3或4的基础上做的改进。本实施例中的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所述靠垫1面向人体一端上还设有柔性包裹层。所述柔性包裹层为海绵层,且海绵层从上至下设有半球状凸起13。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柔性包裹层,使得病人在使用靠垫1时,背部的穴位能通过半球状凸起13得到按摩,缓解背部僵硬的状况。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为海绵层,但并不仅限于海绵层。海绵层上还设置有半球状凸起13,能对病人的背部进行按摩,减轻病人的疲劳。
在为病人置管后,首先到放射科行chestx-ray(胸部x光)片检查,观察更换不同体位时导管尖端距气管隆突的距离,根据picc导管尖端的位于最佳位置时,记录病人手臂高度和角度,从而留取该体位下患者的x线胸片影像作为设置picc卧式调节支架的标准和依据。使用时先将靠垫1上设有海绵层的一端放置在病人的背部,其中,海绵层上的半球状凸起13能对病人的背部进行按摩。然后根据病人胸部x片的检查结果,通过调节杆4和支撑腿2的位置,调节支撑架高度,升至最佳高度,通过锁紧机构3将高度调节杆4与支撑腿2进行锁紧,完成高度调节;高度调节完成后,患者将插着picc导管的手臂,即肩膀以下,手肘以上部位放在支撑板10的支撑垫上,在将挡板17置于病人手臂两侧,并通过相匹配的凸条16和凹槽进行固定,可将病人的手臂完成固定,防止病人手臂位置发生改变,进行开合角度调节时,松开第一定位螺栓6,旋转连接件9并带动与之相连的支撑板10在扇形体7上以销轴5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至合适角度后,锁紧第一定位螺栓6,进行锁紧定位,调节完成后,病人手臂(手肘以下,手腕以上)放置在托架12上,松开第二定位螺栓19,转动连接轴20来带动托架12进行旋转,旋转至合适角度后,锁紧第二定位螺栓19,进行锁紧定位,完成整个开合角度调节,完成整个调节过程,通过x线胸片来进行比对,确保了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或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处,从而保证病人安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在卧着一段时间后,可根据病人需求,随时调节靠垫1上底板21上的支杆22,通过支杆22的支撑作用,让病人背靠角度发生变化,使病人在卧着时,更加舒适。
1.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包括靠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1)的侧面设有与之相连,且可调节的用于支撑手臂的支撑板(10),所述支撑板(10)为圆弧槽设置,圆弧槽内还设有支撑垫,支撑板(10)上还可拆卸的设有挡板(17);
可调节的用于支撑手臂的支撑板(10)为开合角度可调节的支撑板(10),其包括支撑腿(2)、连接件(9)、扇形体(7)及第一定位螺栓(6),所述连接件(9)一端与支撑板(10)顶端固定相连,另一端与扇形体(7)转动相连,扇形体(7)固定设置在支撑腿(2)顶端,连接件(9)上还设有滑轨(8),滑轨(8)内设有可拆卸的第一定位螺栓(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与连接件(9)的转动角度和滑轨(8)角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0)远离连接件(9)一端安装托架(12),托架(12)与支撑板(10)之间设有调节装置(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11)包括固定件(18)和连接轴(20),所述固定件(18)与连接轴(20)之间为可固定式转动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为支撑板高度调节,包括支撑腿(2)和高度调节杆(4),所述支撑腿(2)为空心支撑腿,靠垫至少有一个侧部设有与之固定相连的支撑腿,所述高度调节杆(4)的下端插入至支撑腿(2)内部并与之滑动连接,在高度调节杆(4)与支撑腿(2)之间通过锁紧机构(3)锁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机构(3)包括位于高度调节杆(4)外壁的弹性凸起(14),以及位于支撑腿(2)上的卡孔(15),当弹性凸起(14)与卡孔(15)对齐后,会自动卡入卡孔(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1)远离人体一端中部设有底板(21),所述底板(21)上设有支杆(22),所述支杆(22)为“倒v型”,“倒v型”支杆(22)包括两条连接线,其中两连线相分离的一端为支腿,相交的一端为顶端;底板(21)上还设有连接头(23),支杆(22)的顶端与连接头(23)转动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靠垫(1)面向人体一侧还设有柔性包裹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一种picc卧式调节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包裹层为海绵层,且海绵层从上至下设有半球状凸起(13)。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