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一种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线圈,属于输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单螺旋线圈是电力变压器低压绕组常采用的一种绕制型式,其结构简单,使用范围广。单螺旋式线圈总匝数一般为几十至一百多匝,并联导线根数一般不超过48根,在三角形漏磁场分布中,靠近主漏磁空道处的导线处于漏磁通密度高的位置,因此,其感应的漏电势比距主空道远的导线感应的漏电势大,这样各并联导线间存在着电位差,从而引起循环电流。
为消除或减小循环电流,导线需进行换位,其换位分为完全换位和不完全换位两种。通过换位能使各导线在漏磁场中所处的位置均相同的称为完全换位,否则称为不完全换位。
现有单螺旋线圈所用换位结构主要为一次标准换位、212换位、424或242换位;一次标准换位是在线圈总匝数n的1/2处进行一次标准换位;
212换位是把并联的导线分成两组(两组根数之差≤1),在总匝数n的1/4处和3/4处各进行一次“特殊换位”,合为一组在总匝数n的1/2处进行一次标准换位;以8根导线为例,参见图1,按现有换位方法绕线后,导线集中点较多,随着导线数量的增加及换位方式的不同,集中点数量增多,增加了线圈使用安全隐患。
由于变压器线圈导线并绕根数各不相同,以上线圈换位结构均存在于各导线所占漏磁位置不同和不完全换位的情况;同时由于以上换位结构的换位点较为集中,换位处绝缘结构薄弱,容易出现故障点,且现有换位结构换位工艺过程较为复杂,生产工人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线圈,该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包括:底支撑板、侧支撑板和导向板,底支撑板的一端与侧支撑板的一端通过第一翻转板连接;
底支撑板的另一端垂直侧支撑板向外延伸形成;
侧支撑板的长边上包括:第一宽面和第一窄面,;底支撑板的长边上包括:第二宽面和第二窄面,
第一窄面朝向第二宽面,第一宽面所处平面与第二窄面所处平面平行;
侧支撑板的另一端与导向板的一端通过第二翻转板连接;
导向板的另一端垂直侧支撑板向外延伸形成;
导向板的长边上包括:第三窄面和第三宽面,第三窄面所处平面与第二宽面所处平面平行。
优选地,侧支撑板的纵向中心面分别与底支撑板的横向中心面、导向板的横向中心面处于同一平面。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通过了一种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线饼,线饼包括:纸筒、如上示的换位结构、多根导线;导线绕设于纸筒外壁上形成线饼。
优选地,换位结构包括:底支撑板、侧支撑板和导向板,底支撑板夹设于两线饼之间;
侧支撑板支撑于纸筒外侧壁上;
导向板设置于纸筒的顶面周缘上。
优选地,线饼包括:初始导线和多根余下导线,初始导线绕设于纸筒外壁绕行至换位点时,绕至于导向板外侧,并绕行至线饼的外壁上;
换位点处,初始导线分别与各余下导线分别形成交叉点。
优选地,两两相邻的交叉点横向相互间隔,并在纵向相互间隔。
优选地,还包括:垫块,相邻两线饼之间沿其周向垫设多个垫块。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座和多个撑条,撑条沿纸筒周向设置于纸筒内壁上,撑条的侧壁与纸筒内壁抵接;纸筒安装于支撑座上,撑条的一端安装于支撑座上。
本申请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1)本申请所提供的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能把线圈中并联的多根导线中绕在纸筒表面的导线依次换位到线圈最外层,总的换位次数为并联的导线根数,换位后各导线均匀分布在整个线圈上,任意两导线仅存在一个交叉点,能完全避免导线集中点出现,提高使用安全性。
2)本申请所提供的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换位点分布均匀,避免换位点集中,从而避免故障点出现;另外,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掌握,避免由于操作工作不熟悉,导致的各导线所占漏磁位置不同和不完全换位情况的发生;且该换位结构的使用不受并联导线根数的限制,适用于各类线圈。
3)采用该结构进行导线换位,换位均匀有序,有几根导线并联就换几次位,操作方便,换线过程容易记忆。适合不同学历程度的工人操作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绕线方法对8根导线并联时212换位后的导线位置排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4根导线换位绕线后位置排布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8根导线换位绕线后位置排布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00、底支撑板;110、第一翻转板;200、侧支撑板;210、第二翻转板;300、导向板;410、撑条;420、纸筒;430、线饼;440、垫块;450、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述本申请,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见图2,本申请提供的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包括:底支撑板100、侧支撑板200和导向板300,底支撑板100为短板,底支撑板100的一端与侧支撑板200的一端通过第一翻转板110连接;底支撑板100的另一端垂直侧支撑板200向外延伸形成。底支撑板100与侧支撑板200垂直。侧支撑板200的长边上包括:第一宽面和第一窄面;底支撑板100的长边上包括:第二宽面和第二窄面。第一翻转板110翻转后,侧支撑板200的第一窄面朝向底支撑板100的第二宽面。侧支撑板200的第一宽面所处平面与第二窄面所处平面相互平行。
侧支撑板200的另一端与导向板300的一端通过第二翻转板210连接。导向板300的另一端垂直侧支撑板200向外延伸形成。导向板300的长边上包括:第三窄面和第三宽面,通过第二翻转后,导向板300的第三窄面所处平面与侧支撑板200的第二宽面所处平面平行。
参见图3,基于以上实施例,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侧支撑板200的纵向中心面分别与底支撑板100、导向板300的横向中心面处于同一平面。有利于控制线饼430尺寸,避免线饼430过大。
该换位结构采用这种翻转、再翻转的结构,即可实现对绕线的位置排布的有效调整,从而实现绕线后导线交叉点排布均匀的技术效果。而且操作简单,适合各类工人操作,避免误操作的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绕线结构,对4根导线进行绕线,将线1绕设在纸筒420的外壁上,绕至第一换位点时,线1从换位结构的导线板外侧绕入导线层外侧,并与线2~4分半形成交叉点,之后线1在最外侧绕行,继续绕线1~4,线2进入最内侧,当线2达到换位点时,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完成整个绕线操作。绕线后,线圈内部各导线的交叉点如图4所示,分布均匀,能有效避免导线集中,提高线圈使用安全性。操作过程简单,各类操作人员均可进行操作。
在另一实施例中,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绕线结构,对8根导线进行绕线,操作过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绕线后,各导线交叉点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采用本申请提供换位器后,各导线的交叉点分布均匀,无导线集中情况。
参见图6,本申请的另一面还通过了一种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线饼430,所述线饼430包括纸筒420和前述换位结构、多根导线;多根导线绕设于纸筒420外壁上形成线饼430。
换位结构的底支撑板100夹设于线饼430之间。侧支撑板200支撑于纸筒420外侧壁上;导向板300设置于所述纸筒420的顶面周缘上;导线绕设于纸筒420外壁上,绕行至换位点时导线绕至导线板外侧并绕接于侧支撑板200的外面上;换位点处,最内侧导线分别与余下导线形成交叉点。该线圈交叉点分布均匀,能有效避免导线交叉点或过于集中于换位点处,提高使用稳定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线饼430中两两相邻的交叉点横向、纵向相互间隔。
基于以上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线圈还包括:垫块440,相邻两线饼430之间沿其周向垫设多个垫块440。
基于以上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线圈还包括:支撑座450和多个撑条410,撑条410沿纸筒420周向设置于纸筒420内壁上,所述撑条410的侧壁与纸筒420内壁抵接;纸筒420安装于支撑座450上,撑条410的一端安装于支撑座450上。以支撑具有一定高度的纸筒420,提高纸筒420的承重能力。
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1.一种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支撑板(100)、侧支撑板(200)和导向板(300),所述底支撑板(100)的一端与所述侧支撑板(200)的一端通过第一翻转板(110)连接;
所述底支撑板(100)的另一端垂直所述侧支撑板(200)向外延伸形成;
所述侧支撑板(200)的长边上包括:第一宽面和第一窄面;所述底支撑板(100)的长边上包括:第二宽面和第二窄面,
所述第一窄面朝向所述第二宽面,所述第一宽面所处平面与所述第二窄面所处平面平行;
所述侧支撑板(200)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向板(300)的一端通过第二翻转板(210)连接;
所述导向板(300)的另一端垂直所述侧支撑板(200)向外延伸形成;
所述导向板(300)的长边上包括:第三窄面和第三宽面,所述第三窄面所处平面与所述第二宽面所处平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螺旋线圈换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撑板(200)的纵向中心面分别与所述底支撑板(100)的横向中心面、所述导向板(300)的横向中心面处于同一平面。
3.一种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线饼(430),所述线饼(430)包括:纸筒(420)、如权利要求1或2中所示的换位结构、多根导线;所述导线绕设于所述纸筒(420)外壁上形成所述线饼(4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换位结构包括:底支撑板(100)、侧支撑板(200)和导向板(300),所述底支撑板(100)夹设于两所述线饼(430)之间;
所述侧支撑板(200)支撑于所述纸筒(420)外侧壁上;
所述导向板(300)设置于所述纸筒(420)的顶面周缘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饼(430)包括:初始导线和多根余下导线,所述初始导线绕设于所述纸筒(420)外壁绕行至换位点时,绕至于所述导向板(300)外侧,并绕行至所述线饼(430)的外壁上;
所述换位点处,所述初始导线分别与各所述余下导线分别形成交叉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两两相邻的所述交叉点横向相互间隔,并在纵向相互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块(440),相邻两所述线饼(430)之间沿其周向垫设多个所述垫块(44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座(450)和多个撑条(410),所述撑条(410)沿所述纸筒(420)周向设置于所述纸筒(420)内壁上,所述撑条(410)的侧壁与所述纸筒(420)内壁抵接;所述纸筒(420)安装于所述支撑座(450)上,所述撑条(410)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支撑座(450)上。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