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输送装置、介质处理装置及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专利2022-06-29  91


本发明涉及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具备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介质处理装置以及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对介质进行预定的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中,存在以如下方式构成的装置:对多张介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进行了装订后,进行在装订介质位置折叠的骑马订处理,从而能够形成册子。此外,这样的介质处理装置也存在被组装到记录系统的情况,该记录系统通过记录装置能够连续执行对介质的记录到骑马订处理。这样的介质处理装置中有以如下方式构成的装置:具备将骑马订处理前的介质输送并堆积于堆积部的介质输送装置,并以将载置于堆积部的介质的端部碰触到对齐部而对齐后进行骑马订处理。作为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具备堆积介质的堆积部以及将载置于堆积部的介质的端部进行对齐的对齐部。堆积部是将介质堆积于支承介质的支承面和与支承面对置的对置面之间的结构。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堆积部为整理盘441,而对齐部为末端引导部44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01149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若堆积部中的堆积张数增加,则堆积部最上面的介质与对置面的间隔变窄。这样的状況下,接下来被输送到堆积部的介质有时会容易受到与最上面的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导致端部不会被输送到碰到对齐部的位置。另外,根据介质的种类、状态,即使堆积部中的堆积张数较少也有可能发生输送不良状况。如果一开始就扩大支承面与对置面的间隔则会抑制上述的故障,但若堆积部中最上面的介质与对置面的间隔较宽,则有介质发生浮起而导致介质对齐性降低的可能性。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传输部件,输送介质;堆积部,将通过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接受并堆积于支承面和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所述支承面以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支承所述介质;对齐部,使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对齐;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所述堆积部被构成为能够改变所述距离,所述控制部根据条件来调整所述距离。附图说明图1为记录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介质输送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图3为图2的d-d线剖面图。图4为对介质输送装置中的介质输送的流程进行说明的图。图5为对介质输送装置中的介质输送的流程进行说明的图。图6为对介质输送装置中的介质输送的流程进行说明的图。图7为对介质输送装置中的介质输送的流程进行说明的图。图8为示出介质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剖面图。图9为示出使用介质的种类和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条件来控制支承面与对置面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的流程的流程图。图10为示出使用向介质喷出的墨水的喷出量和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条件来控制支承面与对置面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的流程的流程图。图11为示出与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相应的区域的图。图12为示出使用装置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介质的种类、向介质喷出的墨水的喷出量、以及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条件来控制支承面与对置面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的流程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记录系统、2…记录单元、3…中间单元、5…第一单元、6…第二单元、10…打印机部、11…扫描器部、12…介质收纳盒、13…记录后排出托盘、14…盒收纳部、20…行式头、21…供给路径、22…第一排出路径、23…第二排出路径、24…翻转用路径、25…第一控制部、30…接受路径、31…第一转换路径、32…第二转换路径、33…合流路径、35…分支部、36…合流部、42…第一处理部、44…第一托盘、47…第一输送路径、48…处理托盘、49…上部托盘、51…第二输送路径、53…第三输送路径、56…第一分支部、57…第二分支部、60…输送路径、62…第二处理部、65…第二托盘、66…限制部、67…引导部、70…介质输送装置、71…堆积部、72…装订部件、73…折叠辊对(折叠部件)、74…叶片、75…传输辊对、76…对齐部、77…抵接部、78…进入通道、79…孔部、80…控制部、81…桨状件、81a…第一桨状件、81b…第二桨状件、82…旋转轴、85…支承面、86…对置面、87…拉伸弹簧、88…偏心凸轮、p…介质、m…介质摞、c…中央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发明进行概要说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传输部件,输送介质;堆积部,将通过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接受并堆积于支承面和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所述支承面以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进行支承;以及对齐部,使堆积于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对齐,所述堆积部被构成为能够改变支承面与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控制所述距离的控制部根据条件调整所述距离。根据本方面,所述堆积部被构成为能够改变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控制所述距离的控制部根据条件调整所述距离,因此能够恰当地将所述介质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所述控制部使用下述中任意项作为所述条件: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堆积高度、以及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根据本方面,使用下述中任意项作为所述条件: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堆积高度、以及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从而改变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将所述介质恰当地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所述控制部使用多个条件作为所述条件。根据本方面,使用多个条件作为所述条件,因此能够更恰当地改变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而将所述介质恰当地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多个条件包括下述中的两种以上: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所述设置环境中的湿度、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以及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根据本方面,基于上述多个条件中的两种以上,能够更恰当地改变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而将所述介质恰当地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中所述控制部使用所述介质的种类和事先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所述多个条件,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小于与介质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为与所述介质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比第一距离长的第二距离。所述堆积部以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堆积所述介质,因此在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较少的情况下,所述介质容易通过自重朝向所述对齐部移动。另一方面,若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增加而使最上面的介质与所述对置面的间隔变窄,则容易产生最上面的介质与接下来被传输到所述堆积部的后续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导致所述后续介质难以通过自重朝向所述对齐部移动。就所述介质难以通过自重朝向所述对齐部移动的所述介质积载张数而言,会根据所述介质的种类发生变化。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部使用所述介质种类和所述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所述多个条件,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小于与所述介质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在与所述介质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比第一距离长的第二距离,因此即便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增加也能够确保所述最上面的介质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并将所述介质恰当地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中所述控制部使用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和所述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所述多个条件,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小于与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在与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比第一距离长的第二距离。如上所述,若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增加从而最上面的介质与所述对置面的间隔变窄,则容易产生所述最上面的介质与接下来向所述堆积部传输过来的后续介质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所述后续介质难以通过自重向所述对齐部移动。另外,由于根据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介质间的摩擦阻力发生变化,所以所述介质难以通过自重向所述对齐部移动的积载张数会根据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而变化。根据本方面,所述控制部使用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和所述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所述多个条件,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小于与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在与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比第一距离长的第二距离,因此即使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增加也能够确保所述最上面的介质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从而将所述介质恰当地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面中所述介质积载张数的所述阈值被设定为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越多则越低。由于随着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变多,介质间摩擦阻力增大,所以所述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即便较少,也难以通过自重向所述对齐部移动。根据本方面,所述介质积载张数的所述阈值被设定为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越多则越低,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避免所述介质在所述堆积部中输送不良的可能性。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到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中,为如下结构:通过所述对置面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进退的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根据本方面,使所述对置面相对于所述支承面在所述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从而能够改变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八方面中,具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于所述传输部件与所述对齐部之间并且一边与所述介质接触一边旋转而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对齐部移动的桨状件,所述桨状件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并在所述对置面进行位移时在与所述对置面的位移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根据本方面,所述桨状件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并且在所述对置面进行位移时在与所述对置面的位移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进行位移,因此能够使所述桨状件更恰当地与所述介质接触。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九方面中所述桨状件具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一桨状件和第二桨状件,所述第一桨状件和所述第二桨状件被配置成旋转轴的圆周方向上的相位互不相同。所述桨状件通过一边与介质接触一边旋转而将所述介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但旋转的桨状件与所述介质的接触角度会发生改变,因此所述介质的输送速度有时会产生波动(速度不匀)。根据本方面,所述桨状件具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一桨状件和第二桨状件,所述第一桨状件和所述第二桨状件被配置成在旋转轴的圆周方向上的相位互不相同,因此由第一桨状件产生的介质的输送速度的波动与由第二桨状件产生的输送速度的波动会错开。因此,能够在整体上均衡所述介质的输送速度。第十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到第十方面任一方面中,所述对齐部具备与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区域对置的檐部,所述檐部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长。根据本方面,所述对齐部具备与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区域对置的檐部,所述檐部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长,因此能够将所述介质可靠地导入所述檐部与所述支承面之间并使所述介质下游端与所述对齐部接触。第十二方面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以及对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根据本方面,在具备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所述介质输送装置、以及对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介质处理装置中,能够获得与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第十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二方面中,所述处理部具备装订所述介质的装订部件、以及在由所述装订部件装订的位置折叠所述介质的折叠部件。根据本方面,在所述处理部具备装订所述介质的装订部件、以及在由装订部件装订的位置折叠所述介质的折叠部件的介质处理装置中,能够获得与第十二方面相同的作用效果。本发明第十四方面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传输部件,输送介质;堆积部,将通过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接受并堆积于支承面和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所述支承面以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进行支承;对齐部,使堆积于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对齐;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对置面的位置,所述控制部根据条件来改变所述堆积部的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本发明涉及的第十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四方面中所述控制部使用下述中任意项作为所述条件: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的积载张数、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堆积高度、以及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本发明涉及的第十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四方面中所述控制部使用多个条件作为所述条件。本发明涉及的第十七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六方面中,所述条件包括下述中的两种以上: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所述设置环境中的湿度、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以及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本发明涉及的第十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四方面至第十七方面的任一方面中,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对置面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进退的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而改变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本发明涉及的第十九方面的特征在于,在第十八方面中,具备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于所述传输部件与所述对齐部之间并且通过一边与所述介质接触一边旋转而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对齐部移动的桨状件,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对置面进行位移的情况下使所述桨状件在与所述对置面的位移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位移。第一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各图中示出的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示出装置进深方向,y轴方向示出装置宽度方向,z轴方向示出装置高度方向。记录系统的概况作为图1所示的记录系统1的一例,从图1的右方向左方依次具备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和第二单元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单元6是对介质进行骑马订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记录单元2对被输送的介质进行记录。中间单元3将记录后的介质从记录单元2接受并传递至第一单元5。第一单元5装订使所接受的介质成摞的端部的端部装订处理,或者使所接受的介质直接通过而传递至第二单元6。第二单元6具备输送介质的介质输送装置70,进行装订并折叠介质的中央处而作为册子的骑马订处理。下面,依次详细说明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以及第二单元6(介质处理装置)。关于记录单元参照图1对记录单元2进行说明。记录单元2被构成为具备打印机部10和扫描器部11的复合机器,该打印机部10具备作为对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部的行式头20。在本实施方式中,行式头20被构成为将作为液体的墨水喷向介质而进行记录的所谓的喷墨式记录头。在打印机部10的下部设有具备多个介质收纳盒12的盒收纳部14。收纳于介质收纳盒12的介质p通过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供给路径21而被送至基于行式头20的记录区域而进行记录动作。通过行式头20记录后的介质被送到下述任一路径中:第一排出路径22,是用于将介质排出至设于行式头20的上方的记录后排出托盘13的路径;以及第二排出路径23,是用于将介质送至中间单元3的路径。在图1中,将第一排出路径22用虚线示出,将第二排出路径23用点划线示出。第二排出路径23在记录单元2的 y方向上延伸设置,并将介质传递至相邻的中间单元3的接受路径30。另外,记录单元2能够被构成为具备图1中用双点划线所示出的翻转用路径24,被构成为能够实现在介质的第一面进行记录后翻转介质而对第二面进行记录的两面记录。此外,在供给路径21、第一排出路径22、第二排出路径23以及翻转用路径24中,作为输送介质的部件的一个例子,分别配置有一对以上的省略图示的输送辊对。在记录单元2中设有控制记录单元2中的介质的输送、记录所涉及的动作的第一控制部25。此外,记录系统1被构成为与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以及第二单元6互相机械连接和电连接,并能够将介质从记录单元2输送至第二单元6。第一控制部25能够进行连接于记录单元2的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和第二单元6中的各种动作的控制。记录系统1被构成为能够从省略图示的操作面板输入记录单元2、中间单元3、第一单元5和第二单元6的设定。作为一例,操作面板能够设置于记录单元2。关于中间单元参照图1对中间单元3进行说明。图1所示出的中间单元3将从记录单元2接受的介质传递至第一单元5。中间单元3配置在记录单元2与第一单元5之间。在记录单元2的第二排出路径23上输送的介质,从接受路径30被中间单元3接受而向第一单元5输送。此外,接受路径30在图1中用实线示出。在中间单元3中,输送介质的输送路径有二条。第一条输送路径是从接受路径30经过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第一转换路径31而输送至合流路径33的路径。第二条路径是从接受路径30经过图1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第二转换路径32而输送至合流路径33的路径。第一转换路径31是在箭头a1方向接受介质后使介质转换至箭头a2方向的路径。第二转换路径32是在箭头b1方向接受介质后使介质转换至箭头b2方向的路径。接受路径30在分支部35分支出第一转换路径31与第二转换路径32。在分支部35中设有能将介质的传输目的地切换为第一转换路径31与第二转换路径32中任意一个的没有图示的挡板(フラップ)。另外,第一转换路径31和第二转换路径32在合流部36合流。因此,介质从接受路径30送至第一转换路径31和第二转换路径32中的哪一个,都能够经过通用的合流路径33将介质传递至第一单元5。在合流路径33输送的介质从中间单元3的 y方向被传递至第一单元5的第一输送路径47。此外,在接受路径30、第一转换路径31、第二转换路径32以及合流路径33中,分别配置有一对以上的省略图示的输送辊对。在记录单元2中,连续对多个介质进行记录时,进入中间单元3的介质交替地被输送到通过第一转换路径31的输送路径和通过第二转换路径32的输送路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中间单元3中的介质输送的吞吐量。另外,在作为像本实施方式的行式头20那样对介质喷出墨水(液体)而进行记录的结构的情况下,若由后级的第一单元5、第二单元6进行处理时介质是湿的,则有可能记录面被摩擦或介质的对齐性变得不好。通过将记录后的介质从记录单元2通过中间单元3传递至第一单元5,使记录后的介质被送到第一单元5的输送时间变长,能够使介质在到达第一单元5或者第二单元6之前更加干燥。关于第一单元参照图1对第一单元5进行说明。第一单元5具备与进行端部装订处理的第一处理部42相连的第一输送路径47、以及将接受的介质不经由第一处理部42而送出至第二单元6的第二输送路径51。作为一例,端部装订处理是装订介质的单侧的角部、介质的单侧的一边的处理。第二输送路径51在第一分支部56从第一输送路径47分支。第一单元5具备接受从第一单元5排出的端部装订处理后的介质的第一托盘44。第一托盘44被设置成从第一单元5向 y方向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托盘44具备基体部44a和延长部44b,延长部44b被构成为能够收纳于基体部44a。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处理部42是进行将多张介质重叠并装订端部的端部装订处理的装订器。此外,第一处理部42中也能够进行在介质的预定的位置开孔的冲孔处理等。被第一单元5接受的介质被输送至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第一输送路径47。在第一输送路径47上输送的介质p被送至处理托盘48并将输送方向的后端对齐并堆积于处理托盘48。若预定的张数的介质p堆积于处理托盘48,则对介质p的后端进行第一处理部42的端部装订处理。端部装订处理后的介质通过未图示的排出部件被排出至第一托盘44。另外,在第一输送路径47连接有在第一分支部56的下游的第二分支部57处从第一输送路径47分支的第三输送路径53。第三输送路径53是将介质排出到设于第一单元5上部的上部托盘49的路径。能够在上部托盘49堆积未施以处理的介质。在第一输送路径47、第二输送路径51以及第三输送路径53中,作为输送介质的部件的一个例子,分别配置有一对以上的省略图示的输送辊对。另外,在第一分支部56和第二分支部57中,分别设有能够切换介质的传输目的地的没有图示的挡板。关于第二单元接着,对第二单元6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第二单元6具备介质输送装置70。从第一单元5的第二输送路径51传递的介质被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输送路径60输送而送至第二处理部62。第二处理部62能够进行在装订介质后在装订位置折叠而作为册子的骑马订处理。对于介质输送装置70和第二处理部62所进行的骑马订处理在后文进行详细说明。骑马订处理后的介质摞排出至图1所示的第二托盘65。第二托盘65在作为介质排出方向的 y方向的前端具备限制部66,并抑制排出至第二托盘65的介质摞在介质排出方向从第二托盘65溢出来,或者从第二托盘65落下来。附图标记67是将从第二单元6排出的介质摞m引导至第二托盘65的引导部67。关于介质输送装置参照图1~图3对介质输送装置70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介质输送装置70具备:作为输送介质p的传输部件的传输辊对75、堆积介质p的堆积部71、使堆积在堆积部71的介质p的下游端e1(图3)对齐的对齐部76、桨状件81、以及控制部80(图1)。传输辊对75具备驱动辊75a、以及从动于驱动辊75a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75b,驱动辊75a被控制部80控制而旋转。在图2中,堆积部71将通过传输辊对75输送的介质p接受并堆积于支承面85和与支承面85对置的对置面86之间,该支承面85以输送方向 r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支承介质p。桨状件81在输送方向 r上设置在传输辊对75与对齐部76之间并一边与介质p接触一边旋转,由此使介质p朝向对齐部76移动。堆积部71被构成为能够改变图3所示的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面86相对于支承面85在 s方向或-s方向进行位移,由此改变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在图3中,s轴方向是对置面86相对于支承面85进退的进退方向。如图8所示,作为一例,对置面86通过拉伸弹簧87在 s方向被拉伸。并且,被构成为使抵接于对置面86并且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源而旋转的偏心凸轮88旋转,由此使对置面86在s轴方向进行位移。偏心凸轮88的旋转由控制部80控制,以此来控制距离h。被构成为偏心凸轮88的相位能够通过未图示的编码器来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根据条件来调整距离h。关于通过控制部80调整距离h,下文列举具体的条件进行详细说明。此外,距离h也能够通过使支承面85相对于对置面86进退而进行改变。另外,也能够通过使支承面85和对置面86两者在s轴方向中向相反方向进行位移来改变距离h。如图3所示,作为对堆积于第二单元6(介质处理装置)的堆积部71的介质p进行处理的处理部的第二处理部62,具备:对堆积于堆积部71的多张介质p组成的介质摞m在装订位置进行装订的装订部件72、以及作为将介质摞m在装订位置进行折叠的折叠部件的折叠辊对73。在图3中,附图标记g示出输送路径60和堆积部71合流的合流位置g。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装订位置是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 r上的中央部c。介质p通过传输辊对75从输送路径60送至堆积部71。在堆积部71设有能够与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 r的下游端e1抵接的对齐部76、以及能够与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 r的上游端e2抵接的抵接部77。对齐部76和抵接部77被构成为能够在图3所示堆积部71中的介质p的输送方向 r和其反方向-r两个方向上移动。对齐部76和抵接部77例如能够使用通过没有图示的驱动源的动力而动作的齿轮齿条副机构或传送带移动机构等,在输送方向 r和反方向-r上移动。另外,对齐部76构成为也能在与图3中与输送方向 r相交的s轴方向上移动的结构。对于对齐部76的移动,在对堆积部71中的堆积动作进行说明时进行详述。另外,如图3所示,对齐部76具备与靠近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的下游端e1的下游端区域k对置的檐部76a。介质p的下游端区域k只要在比介质p的输送方向 r上的中央部c的下游,则可以为任意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包括对齐部下游端e1并靠近下游端e1的区域,但下游端区域k也可以不包括下游端e1。在合流位置g下游设有将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摞m在输送方向 r上的预定的位置装订的装订部件72。作为一例,装订部件72为装订器。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订部件72在作为介质宽度方向的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有多个。如上所述,装订部件72被构成为在输送方向 r上将介质摞m的中央部c作为装订位置而装订介质摞m。在装订部件72的下游设有折叠辊对73。对置面86在与折叠辊对73的夹持位置n对应的位置开口,从堆积部71到折叠辊对73形成有介质摞m的进入通道78。在对置面86的进入通道78的入口形成有将作为装订位置的中央部从堆积部71引导至夹持位置n的斜面。在隔着堆积部71的折叠辊对73的相反侧具备叶片74,该叶片74能够切换如图3所示从堆积部71退避的退避状态和如图7的左图所示的对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摞m的装订位置推进的推进状态。附图标记79是设于支承面85的孔部79且叶片74能够通过孔部79。关于骑马订处理时的介质的输送接着,参照图4~图7,对从在介质输送装置70中输送介质p并进行骑马订处理后到排出介质p为止的基本流程进行说明。首先,如图4的左图所示,从输送路径60向堆积部71输送介质p。介质p通过传输辊对75从输送路径60输送至堆积部71。此外,介质p通过传输辊对75被送至堆积部71的期间,桨状件81从堆积部71退避。如图4的右图所示,若介质p的上游端e2脱离传输辊对75的夹持,则介质p通过自重向对齐部76移动并且设于对齐部76上游的桨状件81旋转,介质p朝向对齐部76发生碰触。桨状件81的动作由控制部80控制。此外,在图4的左图中,对齐部76被配置成从输送路径60与堆积部71的合流位置g到对齐部76的距离比介质p的长度长。由此,如图4的右图所示,从输送路径60输送的介质p的上游端e2不会残留于输送路径60,介质p被堆积部71所接受。堆积部71的输送方向 r上的对齐部76的位置能够根据介质p的尺寸来发生改变。若桨状件81旋转了预定的旋转数以使介质p碰触到对齐部76,则桨状件81以从堆积部71退避的状态停止。对齐部76如图5的左图所示在-s方向进行位移从而檐部76a将介质p压向支承面85后,对齐部76向 s方向位移并回到原始位置准备接受接下来的介质p。此外,如图8所示,对齐部76位于在檐部76a与支承面85之间能够接受介质的位置时,檐部76a与支承面85之间的距离l比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长。距离l为即使距离h发生了改变也保持距离l>距离h的长度。根据该结构,能够在檐部76a与支承面85之间可靠地导入介质p(在图8中未图示),并使介质p下游端e1与对齐部76接触。重复从图4的左图到图5的左图的动作,并在下游端e1被对齐部76对齐的状态下,多张介质p被堆积于堆积部71。图5的右图示出多张介质p堆积于堆积部71的状态。将介质p的摞称为介质摞m。若预定张数的介质p被堆积于堆积部71,则进行由装订部件72装订介质摞m的输送方向 r上的中央部c的装订处理。如图5的右图所示,在介质p从输送路径60向堆积部71的输送结束的时间点,中央部c从装订部件72的位置偏离,因此如图6左图所示,使对齐部76向-r方向移动,将介质摞m的中央部c配置于与装订部件72对置的位置。进一步地,使抵接部77向 r方向移动并抵接于介质摞m的上游端e2。通过对齐部76和抵接部77使得介质摞m的下游端e1与上游端e2对齐,并将介质摞m的中央部c由装订部件72装订。如图6的右图所示,若将介质摞m由装订部件72装订,则使对齐部76在 r方向移动,并以装订后的中央部c被配置于与折叠辊对73的夹持位置n对置的位置的方式,使介质摞m移动。通过在介质摞m通过自重保持与对齐部76抵接的状态的状态下,仅使对齐部76在 r方向上移动,便能够使介质摞m在 r方向移动。此外,也可以使抵接部77以维持抵接于介质摞m的上游端e2的状态的方式在 r方向上移动。接着,若介质摞m的中央部c配置于折叠辊对73的与夹持位置n对置的位置,则如图7的左图所示,使叶片74在 s方向推进并使中央部c朝向折叠辊对73挠曲。挠曲的介质摞m的中央部c通过进入通道78,然后介质摞m朝向折叠辊对73的夹持位置n移动。如图7的右图所示,若介质摞m的中央部c被夹持于折叠辊对73,则折叠辊对73旋转,介质摞m通过折叠辊对73的夹持压而在中央部c折叠的同时向第二托盘65(图1)排出。另外,中央部c被夹持于折叠辊对73后,对齐部76在 r方向移动,回到图4的左图的状态,并准备接受堆积部71中的接下来的介质p。此外,在输送路径60中可以设有在介质p的中央部c施加折痕的折痕形成机构。通过折叠辊对73在成为折叠位置的中央部c施加折痕,能够容易将介质摞m在中央部c折叠。关于控制部对于支承面与对置面之间的距离的控制接着,关于通过控制部80控制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图3)进行说明。如上所述,控制部80根据条件调整距离h。作为控制部80所使用的条件,列举了关于堆积介质p时的介质p的条件,例如,介质p种类、刚性、厚度、克重等其他条件、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的积载张数、在记录单元2中记录时喷出到介质p的墨水的喷出量、对介质p的记录为双面记录还是单面记录、堆积介质p时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等。若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固定,则会存在堆积的介质p在支承面85和对置面86之间输送不良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根据条件调整距离h,由此能够抑制在支承面85和对置面86之间介质p输送不良并将介质p恰当地堆积于堆积部71。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由控制部80控制距离h的结构,但例如在由设置于记录单元2的第一控制部25能够控制记录系统1整体的情况下,能够由第一控制部25控制距离h。以下,列举出条件的具体例子并对控制部80对距离h的控制进行说明。根据一个条件的控制作为控制部80所使用的条件,能够使用下述中的任意条件:堆积的介质p的种类、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积载张数、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的堆积高度、向传输辊对75所输送的介质p喷出的墨水(液体)喷出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介质输送装置70输送的介质p是在记录单元2中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墨水的记录后介质,墨水的喷出量是由行式头20喷出到介质p的墨水的量。例如,控制部80能够基于表示与如下表1所示的介质p的克重相应的距离h的关系的表格来调整距离h。【表1】介质的克重(g/m2)距离h60以上且小于70h170以上且小于80h280以上且小于90h3::在表1中,h1<h2<h3。也就是说,介质p的克重越大,就使距离h越长,使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的间隔越宽。介质p克重变得越大则与对置面86接触时摩擦阻力变得越大,而变得难以在输送方向移动。因此,随着介质p的克重的增加,使距离h变长,由此能够将对置面86与堆积的介质p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并使介质p可靠地在 r方向移动。如表1所示,控制部80可以被构成为在介质的克重处于预定的范围的情况下使距离h固定而阶段性地改变距离h。另外,也可以根据克重连续地改变距离h。另外,控制部80能够基于如下表2所示的表示与堆积部71中的介质p的堆积高度相应的距离h的关系的表格来调整距离h。【表2】堆积高度(mm)距离h小于2h12以上且小于4h24以上且小于6h3::在表2中,h1<h2<h3。也就是说,堆积部71中的介质p的堆积高度越高,使距离h越长,而使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的间隔越宽。若堆积高度增加从而堆积于堆积部71的最上面的介质p1(图3)与对置面86的间隔变窄,则最上面的介质p1与接下来向堆积部71送过来的后续介质之间容易产生摩擦阻力,后续介质变得难以向对齐部76移动,有仅通过自重下游端e1无法到达对齐部76的可能性。此外,在最上面的介质p1与对置面86的间隔较宽的状态下,接着向堆积部71送过来的后续介质容易通过自重移动至下游。随着堆积高度的增加而使距离h变长,由此能够将最上面的介质p1与对置面86的间隔变宽而使介质p可靠地移动至下游。如表2所示,控制部80可以被构成为在堆积高度处于预定范围的情况下使距离h固定而阶段性地改变距离h。另外,也可以根据堆积高度连续地改变距离h。另外,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积载张数的多少与堆积高度的高低对应。因此,也可以被构成为随着堆积部71中的介质积载张数增多使距离h变长而使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的间隔变宽。另外,若向传输辊对75所输送的介质p喷出的墨水(液体)喷出量增加则介质彼此间的摩擦阻力增加,因此介质p变得难以通过自重而向对齐部76移动。由此,也可以构成为随着向介质p喷出的墨水(液体)喷出量增加,使距离h变长而使支承面85和对置面86的间隔变宽。另外,作为介质种类也可以根据介质厚度的不同来调整距离h。介质厚度越厚越难以向对齐部76移动,因此可以构成为介质的厚度变得越厚,使距离h变长而使支承面85和对置面86的间隔变宽。如上所述,控制部80能够使用下述中的任意条件作为条件来调整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而更恰当地将介质p输送至下游:堆积的介质p的种类、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积载张数、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的堆积高度以及向传输辊对75所输送的介质p喷出的墨水(液体)喷出量。与多个条件相应的控制控制部80构成为能够使用多个条件来调整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通过使用多个条件能够更恰当地调整距离h。作为多个条件,包括下述中的两项以上:堆积的介质p的种类、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湿度、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积载张数、以及对介质p的墨水的喷出量。例如,作为多个条件,控制部80使用介质种类和事先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积载张数。控制部80具有如下表3中所示的与介质p的种类相应的介质积载张数的阈值t,并根据介质p的种类改变介质积载张数的阈值t,按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来调整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表3】介质的种类阈值t第一种纸t1第二种纸t2第三种纸t3::在图9中,控制部80在步骤s1中判断介质积载张数是否为与介质p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t以上。例如,在堆积的介质p为第一种纸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为阈值t1以上。在步骤s1中为“是”即在介质积载张数是与介质p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t以上的情况下,堆积介质p时将距离h调整成比第一距离h1长的第二距离h2(步骤s2)。在步骤s1中为“否”即在介质积载张数是小于与介质p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t的情况下,堆积介质p时将距离h调整成第一距离h1(步骤s3)。如上文所述,在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的堆积部71中,堆积的介质p在事先堆积于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较少的情况下,容易通过自重向对齐部76移动,而介质积载张数若变多则难以移动。在此,在堆积部71中,介质p变得难以移动的的介质积载张数根据介质p的种类而变化。如图9的流程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能够使用将介质p的种类考虑在内的介质积载张数的阈值t来调整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因此使介质p更可靠地移动至下游并在对齐部76对齐。另外,控制部80能够使用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和堆积部71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多个条件。控制部80具有如下表4所示的与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t,而根据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来改变阈值t,并按照图10所示的流程图调整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此外,在下文中,作为与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对应的值而使用记录浓度(%)。记录浓度(%)是与墨水喷出量对应地进行增减的值,并且是总墨水喷出量(g)与对一张纸张能够记录的区域的最大可喷入墨水量(g)的比例。也就是说,记录浓度(%)=对一张纸张的总墨水喷出量(g)/最大可喷入墨水量(g)×100。对一张纸张能够记录的区域的最大可喷入墨水量(g)能够根据设于记录单元2的行式头20在单位面积上的的最大可喷入墨水量(g)求出。另外,不限于上述情况,记录浓度(%)也可以为被喷墨的区域的面积相对于一张纸张的面积的比例。【表4】在图10中,控制部80在步骤s11中判断介质积载张数是否为与介质p的记录浓度(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t以上。例如,在对堆积的介质p的记录浓度为0%以上且小于10%的情况下,判断阈值是否在t1以上。在步骤s11中为“是”即在介质积载张数是与介质p的记录浓度相应的预定的阈值t以上的情况下,堆积介质p时将距离h调整成比第一距离h1长的第二距离h2(步骤s12)。在步骤s11中为“否”即在介质积载张数小于与介质p的记录浓度相应的预定的阈值t的情况下,堆积介质p时将距离h调整成第一距离h1(步骤s13)。堆积于堆积部71的介质p在事先堆积于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较少情况下,容易通过自重向对齐部76移动,若介质积载张数变多则变得难以移动,但介质p难以通过自重来移动的介质积载张数是根据介质间的摩擦阻力来改变的。介质间的摩擦阻力根据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来改变。有如下趋势:若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多,即记录浓度高,则介质间的摩擦阻力变大;若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少,即记录浓度低,则介质间的摩擦阻力变小。如图10的流程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使用将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考虑在内的介质积载张数的阈值t来调整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因此能够使介质p更可靠地移动至下游并在对齐部76对齐。此外,与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相应的介质记载张数的阈值t被设定为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越多则越低。也就是说,在表4中,t1>t2>t3。由于随着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变多,介质间的摩擦阻力增大,所以堆积部71中的介质积载张数即便较少,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较多的介质p也变得难以通过自重向对齐部76移动。通过设定成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越多则阈值t越低,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堆积部71中的介质p的输送不良的可能性。此外,如表4所示,在墨水喷出量与阈值t的关系有多种的情况下,至少包括一种若墨水喷出量变多则阈值变低的关系即可。也就是说,例如在t1>t2的情况下,t2=t3也可。另外,在堆积的介质p容易产生卷曲的情况下,优选地,将与墨水喷出量相应的介质积载张数的阈值t设定得低。例如,若对介质的第一面和与其相反的第二面的墨水喷出量存在差异,则介质容易卷曲。因此,在对介质的第一面与第二面的墨水喷出量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优选将阈值t设定得低。接下来,对下述情况进行说明,即作为多个条件,控制部80使用介质的种类、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堆积部71中的介质积载张数而进行的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的控制。控制部80具备三个控制表(第一表~第三表),该三个表是与针对作为介质种类的克重不同的第一种纸、第二种纸和第三种纸与墨水喷出量(记录浓度)、干燥环境中的温度、干燥环境中的湿度、以及堆积部71中的介质积载张数相应的表。作为一例,第一种纸、第二种纸和第三种纸各自的克重为:第一种纸为60g/m2以上且小于80g/m2,第二种纸为80g/m2以上且小于100g/m2,第三种纸为100g/m2以上。装置的设置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使用供记录系统1设置的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另外,也可以在记录单元2内设置没有图示的湿度计量部和温度计量部并使用它们的计量结果。也可以使用温度和湿度中的任一方,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温湿度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将装置的设置环境分成图11所示的9个区域——区域k1~区域k9。表5示出作为第一种纸用的控制表的第一表的一例。表6示出作为第二种纸用的控制表的第二表的一例。表7示出作为第三种纸用的控制表的第三表的一例。第一表(表5)、第二表(表6)和第三表(表7)表示了根据装置的设置环境的区域和墨水喷出量(记录浓度)所决定的介质积载张数的阈值、以及在达到该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调整的支承面85和对置面86的距离h。此外,在第一表(表5)、第二表(表6)和第三表(表7)中,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作为一例,被分成满足第一距离<第二距离<第三距离的关系的三个阶段的距离。当然,也能够将距离作更细的划分而进行控制。【表5】第一表【表6】第二表【表7】第三表控制部80按照图12所示出的流程图来控制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距离h。控制部80在步骤s21中获取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记录浓度、堆积部71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以及介质种类的信息。接着进入步骤s22,判断介质种类是否为第一介质、第二介质和第三介质中的某一种。在步骤s22中是第一介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3,使用第一表(表5)控制距离h。在步骤s22中是第二介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4,使用第二表(表6)控制距离h。在步骤s22中是第三介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5,使用第三表(表7)控制距离h。如上所述,控制部80使用介质的种类、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对介质p的墨水喷出量、以及堆积部71中的介质积载张数来作为条件,并基于上述多个条件来控制距离h,由此能够抑制介质在支承面85与对置面86之间的输送不良。因此,能够更恰当地使介质p向对齐部76移动。关于桨状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桨状件81被构成为能够在作为对置面86的进退方向的s轴方向进行位移。并且在对置面86进行位移时在与对置面86的位移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位移。若堆积部71的介质积载张数增加,则与介质积载张数较少时相比,桨状件81被介质p按压得更强,因此存在通过桨状件81施加于介质p的移动力发生改变的情况。另外,存在桨状件81对介质p造成痕迹或刮伤的可能性。由于桨状件81在与对置面86的位移方向相同方向进行位移,例如,在堆积部71的介质积载张数增加的情况下,对置面86在使距离h变长的方向即 s方向移动时,桨状件81也在 s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减少随着介质积载张数的增加产生的桨状件81对介质p的接触状态的变化。因此,能够更恰当地使桨状件81接触介质p。另外,如图2所示,桨状件81具备在与输送方向( r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一桨状件81a和第二桨状件81b。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桨状件81a隔开间隔设于宽度方向的靠近中央处,在其两侧设置有两个第二桨状件81b。然后,如图3所示,第一桨状件81a和第二桨状件81b被配置成在旋转轴82的圆周方向上的相位互不相同。桨状件81通过一边与介质p接触一边旋转而将介质p在输送方向 r上传输,但旋转的桨状件81相对于介质p的接触角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介质p的输送速度有时会产生波动(速度不匀)。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在旋转轴82的圆周方向上的相位互相不同的二种桨状件(第一桨状件81a以及第二桨状件81b),因此通过第一桨状件81a产生的介质p的输送速度的波动与通过第二桨状件81b产生的输送速度的波动会错开。因此,能够在整体上均衡介质p的输送速度。第一桨状件81a和第二桨状件81b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1个第一桨状件81a而在其两侧设置第二桨状件81b。另外,也可以设置与第一桨状件81a和第二桨状件81b双方在圆周方向上的相位不同的第三桨状件。第三桨状件例如能够设在相对于第二桨状件81b更靠宽度方向中的外侧处。控制部80能够对桨状件81和传输辊对75进行控制,以使桨状件81的圆周速度比传输辊对75的驱动辊75a的圆圆周速度度快。需要在介质p被夹持于传输辊对75的状态下使桨状件81旋转时,若桨状件81的圆周速度比传输辊对75的圆周速度慢,则介质p有可能在桨状件81与传输辊对75之间发生压曲的可能性。通过使桨状件81圆周速度比驱动辊圆周速度快,能够减少介质p在桨状件81和传输辊对75之间发生压曲的可能性。另外,控制部80在堆积的介质p的上游端e2通过从图3所示的传输辊对75接受传输力的位置之后驱动桨状件81,也就是在介质p的上游端e2脱离传输辊对75的夹持之后驱动桨状件81,由此能够避免介质p在桨状件81与传输辊对75之间发生压曲的可能性。此外,能够将从作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第二单元6省去了骑马订处理功能的装置视作介质输送装置70。另外,也能够将从记录系统1省去了记录功能的装置视作介质输送装置70或对介质进行骑马订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并用。介质输送装置70不仅能够用于进行骑马订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还能够用于进行对将端部对齐后的介质摞进行端部装订处理、冲孔处理等的介质处理装置。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记载于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发明的范围内,便能够有各种各样的变形,这些变形也毋庸置疑地包含在本发明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传输部件,输送介质;

堆积部,将通过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接受并堆积于支承面和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所述支承面以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支承所述介质;

对齐部,使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对齐;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堆积部被构成为能够改变所述距离,

所述控制部根据条件来调整所述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下述中的任意项作为所述条件:

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

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

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堆积高度、以及

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多个条件作为所述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条件包括下述中的两个以上:

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

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

所述设置环境中的湿度、

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以及

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所述介质的种类和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所述多个条件,

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小于与所述介质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

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为与所述介质的种类相应的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比所述第一距离长的第二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和所述堆积部中的介质积载张数作为所述多个条件,

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小于与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第一距离,

在所述介质积载张数为与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相应的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当堆积所述介质时,将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设为比所述第一距离长的第二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积载张数的所述阈值被设定为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越多则所述阈值就越低。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为如下结构:通过所述对置面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进退的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桨状件,所述桨状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于所述传输部件与所述对齐部之间,并且通过一边与所述介质接触一边旋转而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对齐部移动,

所述桨状件被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并在所述对置面进行位移时在与所述对置面的位移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进行位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桨状件具备在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的第一桨状件和第二桨状件,

所述第一桨状件和所述第二桨状件被配置成在旋转轴的圆周方向上的相位互不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齐部具备与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区域对置的檐部,

所述檐部与所述支承面之间的距离比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长。

12.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以及

处理部,对堆积于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进行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具备:装订部件,装订所述介质;以及折叠部件,在由所述装订部件装订的位置折叠所述介质。

14.一种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

传输部件,输送介质;

堆积部,将通过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接受并堆积于支承面和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所述支承面以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支承所述介质;

对齐部,使堆积于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下游端对齐;以及

控制部,控制所述对置面的位置,

所述控制部根据条件来改变所述堆积部的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下述中任意项作为所述条件:

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

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

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所述介质的堆积高度、以及

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多个条件作为所述条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条件包括下述中的两种以上:

堆积的所述介质的种类、

装置的设置环境中的温度、

所述设置环境中的湿度、

事先堆积在所述堆积部的介质积载张数、以及

当所述传输部件输送的所述介质是为了进行记录而被喷出液体后的记录后介质时向所述介质喷出的所述液体的喷出量。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对置面在相对于所述支承面进退的进退方向上进行位移,而改变所述支承面与所述对置面之间的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输送装置具备桨状件,所述桨状件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设于所述传输部件与所述对齐部之间,并且通过一边与所述介质接触一边旋转而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对齐部移动,

所述控制部在使所述对置面进行位移的情况下使所述桨状件在与所述对置面的位移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位移。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介质输送装置、介质处理装置及介质输送装置的控制方法。介质输送装置具备:传输辊对;堆积部,将通过所述传输辊对输送的所述介质接受并堆积于支承面和与所述支承面对置的对置面之间,所述支承面以输送方向下游朝向下方的倾斜姿势支承所述介质;以及对齐部,使堆积于堆积部的介质的下游端对齐。堆积部构成为能够改变支承面与对置面之间的距离,控制距离的控制部根据条件来调整距离。

技术研发人员:上野幸平;水岛信幸;原田裕太朗;山口竣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19.12.0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353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