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进行介质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介质进行预定处理的介质处理装置中,可以在处理前将介质的端部与其他介质的端部对齐,即使其整合。基本上,介质的整合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从层叠部的上游所具有输送辊等供给部受到输送力的介质通过仅凭借惯性力和重力而在路径滑动并移动后,使介质的下端(前端)的边与抵接部抵接。因此,根据介质的状态,在输送路径途中产生卷曲并抓拽,有发生无法到达所述抵接部的情况的问题。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以往,采用了用于易于使介质的整合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01149号公报
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如下结构的介质处理装置:通过在层叠介质的托盘下部侧设置具备叶片的桨叶,并使桨叶旋转并使所述叶片与介质表面间歇性地抵接,来将介质移动至位于托盘下部的抵接部并被整合。
但是,在相关结构中由于桨叶位于托盘的下部侧,存在介质在到达桨叶之前停滞在输送路径内的风险。此外,在桨叶位于托盘上部侧的情况下,当在通过桨叶的旋转而产生的叶片圆周速度比输送位于桨叶的上部侧的介质的输送辊输送介质的速度慢的情况下,存在介质发生弯曲的风险。因此,存在接下来被输送介质的输送路径变得狭窄而不能进行整合的风险。此外,在桨叶的旋转致使叶片圆周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存在通过该桨叶输送的介质速度过快,介质下端(前端)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时发生弹跳而不能进行整合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供给部,供给介质;输送部,输送从所述供给部供给的所述介质;抵接部,抵接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前端;层叠部,供抵接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介质层叠;以及处理部,对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进行处理,所述输送部具备把持部,所述把持部能够沿着所述层叠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把持所述介质的前端。
附图说明
图1为具备介质处理装置的记录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部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介质处理装置的简要截面图。
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部处于开始输送从供给部供给的介质的位置的状态下介质处理装置的简要截面图。
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送部处于使介质与抵接部抵接的位置的状态下处理装置的简要截面图。
图5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于层叠部的介质轨道与通过输送部输送的介质轨道的位置关系的介质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开始输送从供给部供给的介质的位置的情况下介质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7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通过带输送部开始输送介质的位置的情况下介质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记录系统;110…记录单元;111…第一送出部;120…处理单元;121…第一接受部;122…第一处理部;123…送出部;124…第一托盘;125…处理单元壳体;126…基体部;127…延长部;128…引导部;129a…第二托盘;129b…限制部;130…打印机部;131…介质收容盒;132…盒收容部;150…控制部;133…记录区域;135…记录后排出托盘;140…扫描器部;200…介质处理装置;201…输送路径;202…退避路;210…介质;211…前端;212…后端;213…表面;214…介质摞;215…册子;220…供给部;221…供给辊对;222…供给面;230…输送部;231…把持部;232…输送区域;240…抵接部;241…抵接面;250…层叠部;251…层叠面;252…规定板;253…侧规定板;260…处理部;270…装订部;280…折叠部;281…折叠孔;282…刀片;283…折叠辊对;284…进入路;290…带输送部;291…环状输送带;292…输送带辊;293…吸引室;294…孔;n…夹持位置;t…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进行简要地说明。
本发明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供给部,供给介质;输送部,输送从所述供给部供给的所述介质;抵接部,抵接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前端;层叠部,供抵接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介质层叠;以及处理部,对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进行处理,所述输送部具备把持部,所述把持部能够沿着所述层叠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把持所述介质的前端。
在此,本说明书中,在“处理部,对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进行处理”中的处理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含义:在介质层叠于层叠部的该位置处进行的处理、以及将在层叠于层叠部且前端已被对齐的状态下的介质的摞移动至位于其他位置的处理部而进行的处理。
根据本方面,输送部通过所述输送部所具备的把持部把持所述介质前端来将从供给部供给的介质运送至所述抵接部,并使与所述介质前端的边抵接从而整合。并且,在介质前端的边由于所述抵接动作而成为对齐并整合的状态下,该介质被层叠于层叠部。即,根据本方面,由于没有采用现有的桨叶,所以能够降低从所述供给部供给的所述介质停滞在输送路径途中的风险,并且比起现有的桨叶的结构,能够更确切地将所述介质输送至所述抵接部并进行整合,从而层叠于层叠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面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中,所述输送部把持位于所述供给部的输送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的所述介质,并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抵接部移动。
换而言之,也可以是,所述输送部开始输送所述介质的位置作为距所述供给部的距离,短于所述介质的供给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本方面,所述输送部为以下结构:所述输送部把持位于所述供给部的输送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的所述介质,并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抵接部移动。由此,在所述介质完全穿过所述供给部而不再受到所述输送力之前,所述输送部把持并开始输送所述介质,因此能够降低所述介质停滞在路径途中的风险。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三方面为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在每当所述供给部供给所述介质时该介质被所述输送部输送并层叠至所述层叠部的处理中,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区域与所述介质被层叠的区域不重叠。
根据本方面,在每当所述供给部供给所述介质时该介质被所述输送部输送并层叠至所述层叠部的处理中,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区域与所述介质被层叠的区域不重叠。由此,输送部不会干涉已经层叠于层叠部的介质并能够对于介质移动至所述把持的位置,因此使已经层叠于层叠部的介质的整合状态降低的风险减少。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四方面为其特征在于,在第三方面中,所述层叠部具有层叠所述介质的层叠面,所述层叠面能够向该层叠面的法线方向移动。
本发明所涉及第五方面为其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中,所述层叠面能够根据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的张数而移动。
本发明所涉及第六方面为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中,在最后的介质被从所述供给部供给时,所述输送部与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一起移动至所述供给部的输送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并把持加上所述最后的介质的所有介质向所述抵接部移动。
此处“最后的介质”意味着在所述处理部处理的成为一摞的多张介质中的最后被供给的介质。
所述层叠部具有能够层叠多张介质的层叠高度的层叠空间。从所述供给部输送的介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并层叠于层叠部。此时,由于在最初的一张时,在所述层叠空间中没有成为障碍的物体,因此能够通过基于所述供给部的输送力的惯性力和重力到达所述抵接部。第二张介质以后,由于已经进入层叠位置的介质的存在,所述层叠空间逐渐变狭窄。由此,存在从供给部送出后输送力不再作用的介质无法完全到达所述抵接部而在途中停止的情况。
但是,在从供给部向所述抵接部送出接下来的介质时,对所述接下来的介质的所述输送力也会传递给前一张被输送的介质。即,由于能够被接下来的介质按压并受到间接的输送力,因此所述前一张被输送并在途中停止的介质能够到达所述抵接部。
但是,输送最后一张时,由于没有所述间接的输送力,存在无法到达所述抵接部的情况。
根据本方面,所述输送部与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一起移动至所述供给部的输送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并把持加上所述最后的介质的所有介质向所述抵接部移动。由此,最后一张介质也能够到达抵接部。即,即使在其他介质层叠于所述层叠部而导致层叠空间变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最后一张介质与其他介质整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七方面为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中,所述处理部所进行的处理为中缝装订处理以及对折处理,所述中缝装订处理为对在层叠于所述层叠部且前端已被对齐的状态下的所述介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中央进行装订,所述对折处理为折叠所述介质的所述中央。
根据本方面,能够有效地进行所述介质的所述中缝装订处理以及所述对折处理。
本发明所涉及第八方面为其特征在于,在第七方面中,所述介质处理装置通过所述输送部将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输送至所述处理部并进行所述处理。
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为示出本发明的方面的一个例子,因此不能狭义地限定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对相同或同等的要素或部件标记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记录系统的概况
作为一个例子,从图1的右方朝向左方,图1所示的记录系统100具备记录单元110以及含有介质处理装置200的处理单元120。
记录系统100构成为能够从省略图示的操作面板输入在记录单元110以及处理单元120中的设定。作为一个例子,操作面板能够设置于记录单元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210例如列举为切纸等具有预定长度的边的长方形的片状体。介质210的材料具有可挠性,并且能够通过记录单元110在介质210表面进行记录。介质210的材质例如为纸,但是不能限定于此。
记录单元110对被输送的介质210进行记录。处理单元120对记录单元110记录后的介质210进行订钉处理等的预定处理。以下,对记录单元110和处理单元120进行说明。
记录单元110作为复合机构成为具备对介质210进行记录的打印机部130和扫描器部140。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部130中的记录方式为将作为液体的墨水喷出到介质210并进行记录的所谓喷墨式的记录。
在打印机部130下部设置有具备多个介质收容盒131的盒收容部132。收容于介质收容盒131的介质210被输送至记录区域133并对其进行记录动作。记录后的介质210被输送至记录后排出托盘135。
在记录单元110中设置有控制在记录单元110中介质210的输送或记录所涉及的动作的控制部150。此外,记录系统100与记录单元110和处理单元120互相连接,并构成为能够将介质210从记录单元110输送到处理单元120的结构。控制部150能够进行连接于记录单元110的处理单元120中的各种动作的控制。
记录系统100构成为能够从省略图示的操作面板输入记录单元110以及处理单元120中的设定的结构。操作面板作为一个例子能够设置于记录单元110。
接着,对处理单元120的概况参照图1进行说明。
处理单元120具备接受介质的第一接受部121、对从第一接受部121接受的介质进行第一处理的第一处理部122、将从第一接受部121接受的介质210不经由第一处理部122而向介质处理装置200送出的送出部123、以及具备介质处理装置200的处理单元壳体125。
在处理单元壳体125的外侧设置有接受从处理单元壳体125排出的第一处理后的介质的第一托盘124。第一托盘124设置成突出于构成处理单元120外观壳体的处理单元壳体125。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托盘124具备基体部126和延长部127,且延长部127可以收纳于基体部126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
关于介质处理装置
参照图2,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200进行说明。
介质处理装置200具备供给介质210的供给部220、在输送方向t上输送供给部220所供给的所述介质210的输送部230、抵接由输送部230输送的介质210的前端211的抵接部240、对抵接于抵接部240的介质210进行层叠的层叠部250、以及对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进行处理的处理部260。
从处理单元120的送出部123送出的介质210通过介质处理装置200的供给面222被输送至供给部220。在供给部220配置有供给辊对221,通过供给辊对221将介质210向输送方向t( )送出。
从供给部220送出的介质210进入输送路径201并在到达输送路径201的输送开始位置的地方,如图3所示,通过输送部230的移动来的把持部231来把持介质210的前端211。并且,输送部230将在由把持部231把持状态下的介质210的前端211与抵接部240抵接的并向输送方向t( )输送。如图4所示,通过输送部230向层叠部250的方向t( )输送的介质210,其前端211抵接于抵接部240的抵接面241并从把持部231的把持状态中释放出来。
之后,介质210被整合至其他介质前端的位置并层叠于层叠部250。在预定张数的介质210层叠于层叠部250后,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通过输送部230向处理部260的方向t(-)输送,并由处理部260进行预定的处理。
经过预定处理后的介质210被排出至第二托盘129a。第二托盘129a具备在介质排出方向的前端部的限制部129b,并抑制第二托盘129a排出的介质摞在介质排出方向上从第二托盘129a上挤出或者从第二托盘129a上落下。附图标记128是将从处理单元壳体125排出的介质210引导至第二托盘129a的引导部128。
关于供给部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给部参照图2进行说明。
供给部220发挥将从处理单元120的其他部位输送来的介质210送入介质处理装置200内的功能。因此,若能够将介质210送入介质处理装置200内,其具体结构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供给部220由供给辊对221以及供给面222构成。供给辊对221由一方为驱动辊,另一方为从动辊的辊对构成,且配置成在与供给面222为同一面上与供给辊对221的驱动辊相接触并对介质210进行夹持。
关于层叠部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层叠部250参照图2进行说明。
层叠部250发挥对通过输送部230向输送方向t( )输送且前端211抵接于抵接部240的介质210依次进行层叠的功能。层叠部250构成为将抵接于抵接部240的介质210以不会产生沿其面的方向t的位置偏移的方式层叠。
层叠部250由层叠介质210的背面的层叠面251、以及用于规定所层叠的介质210在输送方向t下游侧t( )的位置的规定板252构成。进一步地,层叠部250也可以具有对与在层叠的介质210的表面的二维方向上的输送方向t垂直的方向进行规定的侧规定板253。层叠部250也可以具有制约向处于层叠状态的介质210的输送方向t相交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部230将每一张介质210移动至所述输送开始位置,并通过把持部231把持前端211并运送至抵接部240。因此,层叠部250构成为:在将介质210层叠于层叠面251的状态下,为了可以移动至输送部230的所述输送开始位置,而将被层叠的介质210从输送部230的所述移动输送区域232分离(后退)并进行定位。即如图2所表示的那样,层叠面251设置在相对于输送区域232分离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层叠部250构成为能够将层叠面251在层叠面251的法线方向上移动。通过向该法线方向的移动,能够将在层叠部250中对预定张数整合并层叠而形成的介质210的摞定位于朝向处理部260的移动路径上。由此,通过输送部230能够将介质210的摞移动至处理部260。
层叠面251具有大于介质210的表面尺寸大小的面。为了减小与介质210在输送方向t上的摩擦抵抗,层叠面251优选为平面并且为平滑的面。层叠面251也可以具有不会妨碍输送方向t的移动的肋结构。由于层叠面251具有肋结构,所以可以避免介质210贴附在层叠面251上。
也可以是,层叠面251能够根据介质210层叠于层叠部250的张数的增加而改变层叠于层叠部250上的介质的层叠高度。由此,能够避免层叠部250中的层叠空间因输送部230输送而来的介质210而变得狭窄。
规定板252发挥规定位于层叠于层叠面251的介质210在沿着其面的方向上输送方向t的前端211的位置的功能。规定板252设置于层叠部250的下端位置,其的相对于层叠面251高度至少为大于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厚度。规定板252与介质210前端211相接的面为平滑的面。
侧规定板253发挥规定与层叠于层叠面251的介质210的表面的二维方向上的输送方向t垂直的方向的侧面位置的功能。侧规定板253被设置在与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与层叠面251的面输送方向t垂直的方向的侧端部相接的位置。此外,侧规定板253也可以为使垂直于介质210的输送方向t方向的尺寸相吻合并能够移动位置的结构。侧规定板253可以为能够在输送方向t上移动的结构,也可以为与输送部230一同移动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层叠部250的层叠面251设置成将输送方向t( )侧朝下方倾斜。将规定板252以及侧规定板253也可以设置成根据层叠面251的倾斜而倾斜。进一步地,规定板252设置在与后述的抵接部240相同的面上。
通过输送部230而抵接于抵接部240的介质210与规定板252和侧规定板253接触并向层叠面251平行移动从而被层叠。由此,介质210与抵接部240抵接后,层叠时不会产生沿介质210面的方向的位置偏移。即介质210在与层叠部250层叠的其他介质210整合的状态下被层叠。
关于抵接部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抵接部240,参照图2进行说明。
如图2表示的那样,抵接部240设置于层叠部250的下端。抵接部240发挥抵接由输送部230输送而来的介质210的前端211的功能。
介质210的前端211抵接于抵接部240,从输送部230释放的介质210层叠于层叠部250。即,抵接部240成为用于将介质210的前端211与其他介质210的前端211相整合的位置基准。抵接部240位于层叠部250的下端,并且位于由输送部230输送的介质210的输送路径201上。抵接部240具备抵接介质210的前端211的面,并且为能够通过输送部230的间隙结构。具体来说,抵接部240构成为形成有间隙的板状体。此外,抵接部240也可以为被多次分割的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40在具有倾斜的层叠部250的下端位置处,且位于输送部230的输送区域232上。相对于抵接部240的层叠面251的高度至少为抵接于通过输送部230输送的介质210的高度。层叠部250的层叠面251与规定板252成为一体的结构,因此抵接部240与介质210的前端211相接的侧面被形成为与规定板252同样的平滑面。
通过输送部230输送而来的介质210将介质210的前端211抵接于抵接部240后,朝向层叠面251并沿着规定板252平行移动而被层叠。此外,由于抵接部240在输送部230在输送方向t上通过的部分成为间隙结构,所以输送部230能够通过抵接部240。
关于输送部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输送部230采用图2进行说明。
如上文所述,输送部230将从供给部220供给的介质210向抵接部240进行输送,此外,发挥将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输送至处理部260的功能。即输送部230通过把持部231把持从供给部220供给的介质210的前端211,并在输送方向t( )输送而抵接于抵接部240,此外,将层叠于层叠部250成摞的介质210朝向处理部260在输送方向t(-)上输送。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输送部230基于来自控制部150的指示,将从供给部220供给的介质210通过把持部231把持介质210的前端211而进行输送。
此外,输送部230的把持部231把持介质210的力构成为在输送部230把持介质210的前端211的状态下抵接于抵接部240时,弱至将介质210从输送部230的把持中释放出来的程度。由此,输送部230仅需在输送方向t( )上移动便可以将所输送的介质210抵接于抵接部240。当然,把持部231把持介质210的力也可以比前文所述的程度强并牢靠地把持介质,直到运送到抵接部240位置时再放开把持。
关于输送开始位置
关于输送部230开始输送由供给部220供给的介质210的输送开始位置,参照图3进行说明。
输送开始位置是输送部230开始输送从供给部220供给的介质210的位置。在输送部230的把持部231把持介质210的前端211并进行输送时,输送开始位置是在距供给部220的距离中比介质210的输送方向t的边长更近的位置。由此,在输送开始位置状态下,介质210的后端212位于能够接受到来自供给部220的输送力的位置。因此,在输送开始位置的状态下,介质210受到来自供给部220的输送力。
在输送开始位置时,通过开始输送,介质210至少能够受到来自供给部220的供给辊对221的输送力或输送部230的输送力中其中一方的输送力。由此,不会产生对介质210不施加外力的状态,因此不会发生在输送路径201内的介质210停滞的情况。即通过输送部230能够将介质210的前端211确切地抵接于抵接部240。
此外,输送开始位置虽然以介质210受到来自供给部220的输送力的状态的位置作为基准,但是也可以在介质210后端212从供给部220排出后紧接其后。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200进行说明。
在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输送部230将介质210的每一张移动至所述输送开始位置,通过把持部231把持前端211并运送至抵接部240。但是,根据层叠部250的层叠空间结构或者介质210的种类等的条件,存在只需通过输送部230把持预定张数的介质210中的最后一张并输送至抵接部240即可的情况。关于这种情况,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即层叠部250具有能够层叠多张介质210的层叠高度的层叠空间。来自供给部220输送的介质210抵接于抵接部240并层叠于层叠部250。此时,由于在最初的第一张时在层叠空间中没有成为障碍的物体,因此能够通过基于供给部220输送力的惯性力和介质210的重力而到达抵接部240。从第二张以后,由于已经进入到层叠位置的介质210的存在,层叠空间逐渐变狭窄。因此,也存在从供给部220后输送力不再作用的介质210无法完全到达抵接部240而在途中停止的情况。
但是,在从供给部220向抵接部240送出接下来的介质210时,对接下来的介质210的供给部220的输送力也会传递至前一张被输送的介质210。即,由于能够推压接下来的介质210而受到间接的输送力,因此所述前一张被输送并停止在途中的介质210能够到达所述抵接部240。
但是,由于在输送最后一张介质210时,由于没有所述间接的输送力,存在介质无法到达抵接部240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供给来自供给部220的最后一张介质210时,输送部230与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一起移动至供给部220输送力所能达到的的范围,并通过把持部231把持加上最后一张介质210后的所有介质而向抵接部240移动。在该结构中,层叠面251不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后退。层叠于层叠面251上的介质210的摞位于输送部230的输送区域232内。
此处“最后的介质”意味着在通过处理部260的预定处理而成为一摞的多张介质210中最后被供给的介质210。
下文种虽然有部分重复,但是进行了具体地说明。
首先,供给来自供给部220的最后一张介质210时,通过输送部230的把持部231把持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的摞的前端211。通过输送部230向供给部220输送介质210的摞并在输送开始位置停止,输送部230释放把持部231。此时,介质210的后端212(上端)退避至退避路202。
接着,从供给部220供给最后的介质210,在其前端211到达输送部230的把持部231的区域时,该最后一张介质210与所述介质摞的各个前端被集合在一起并由把持部231把持。此时,把持部231具有抵接部240的功能,也可以通过抵接最后一张介质来与其他介质210前端(下端)整合。其后,输送部230将所有的介质210向抵接部240输送并使所有的介质210的前端211抵接于抵接部240。由此,介质210被整合并层叠于层叠部250。在此,侧规定板253也可以与输送部230一起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输送部230与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一起移动至供给部220的输送力所能达到的的范围,并把持加上最后的介质210的所有的介质210向抵接部240移动。由此,最后一张也能够到达抵接部240。即,即使在其他的介质210层叠于层叠部250而导致层叠空间变狭窄的情况下,也能使最后一张介质与其他介质210进行整合。
关于处理部
处理部260进行在装订介质210的装订部270中的装订处理、以及在使介质210对折的折叠部280的折叠处理。处理后的介质210被排出至处理单元120的第二托盘129a。
参照图1以及图2,对处理部260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处理部260具备对层叠于层叠部250的多张介质210进行装订的装订部270、以及对介质210进行折叠的折叠部280。处理部260在供给部220输送方向t( )上被设置在供给部220与层叠部250之间。
装订部270设置于供给部220的输送方向t( )上的输送路径201。作为装订部270的一个例子为装订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与介质210的输送方向t的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有多个装订部270。装订部270构成为在介质210中央部对介质210进行装订。本实施方式中的装订部270的装订位置是经过层叠部整合后的介质210的摞在输送方向t上的中央部。
折叠部280设置为在输送方向t( )上与装订部270邻接。折叠部280具备折叠辊对283、以及使介质210的装订位置被折叠辊对283夹持的刀片282。附图标记281为用于使刀片282进退而贯通层叠面251形成的折叠孔。
折叠部280在与输送路径201相对的面上设置有折叠辊对283,在输送路径201与折叠辊对283的夹持位置n之间形成进入路284。也可以是,在进入路284的入口处形成从层叠部250的装订位置诱导至夹持位置n的斜面(未图示)。
对在处理部260中的装订处理以及折叠处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在此处描述的是对介质210中央部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的情况,之后,再描述对介质210中央部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的情况。
预定张数的介质210被层叠于层叠部250后,基于来自控制部150的指示,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的摞由输送部230在供给部220的方向t(-)上输送。介质210的摞如果来到介质210的中央部与装订部270的装订位置重叠的位置,则输送部230停止输送并通过装订部270进行装订处理。此时,通过输送部230输送的介质210的后端212退避至退避路202(参照图6)。
接着,使由装订部270进行装订处理后的介质210的摞通过输送部230向层叠部250的方向t( )移动。如果介质210的摞的中央部到达刀片282贯通输送路径201的位置(折叠孔281),则停止输送。接着,在折叠孔281处使刀片282进出。由此,若介质210的装订部将进行装订处理后的位置为折叠辊对283的夹持位置而被折叠辊对283夹持,通过折叠辊对283的旋转将介质210折叠从而形成册子215,并向第二托盘129a排出。折叠辊对283可以设置有多个。通过设置多个折叠辊对283,能够确切地进行折叠处理。
此外,介质处理装置200可以设有在输送路径201对介质210的装订位置附加折叠条纹的折叠条纹形成机构。由于装订位置变成折叠辊对283的折叠位置,因此通过在装订位置附加折叠条纹能够容易地在装订位置处对介质210进行折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部260进行的处理也可以至少包括对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进行装订的装订部270和对介质210进行对折的折叠部280中的任意一个的处理。此外,处理部260可以进行用装订器装订介质210的端部的端装订处理,也可以在所述介质的预定位置进行开孔的冲孔处理等。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7,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200进行说明。
带输送部
本实施方式中,由带输送部290通过吸附的方式对介质210进行输送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输送部230的输送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带输送部290吸附并保持介质210的表面213,介质210可以输送至抵接部240。即,能够使介质210与其他介质进行整合。
对本实施方式的带输送部290参照图7进行说明。
带输送部290构成为:形成环状的环状输送带291、在环状输送带291环内侧用于拉伸环状输送带291而配置的3个输送带辊292、以及通过负压来进行吸引的吸引室293。在环状输送带291上具备用于连通来自吸引室293的负压与环状输送带291的表面侧的孔294。带输送部290位于供给部220与层叠部250之间,并将吸引室293以及孔294配置成与层叠面251平行。
此外,基于来自控制部150的指示,输送带辊292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力产生正转和逆转并驱动环状输送带291。由此使得设置在环状输送带291上的孔294在环状输送带291的轨道上能够向输送部或者向供给部移动。此外,根据来自控制部150的指示,带输送部290能够切换由吸引室293供给至孔294的压力。即可以通过从吸引室293到孔294供给负压来将介质210表面213吸附于环状输送带291上,并可以通过从吸引室293到孔294供给正压使介质210的表面213得到释放。通过这种方式,介质210通过将介质210的表面213吸引至带输送部290的孔294处而被保持并输送。
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40构成为能够将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的摞在处理部260的方向t( )和其逆方向t(-)两个方向上移动的结构。并且,通过带输送部290的输送,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通过可以移动的抵接部240向处理部260的方向上输送,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通过处理部260进行处理。
其他实施方式
虽然本发明所涉及的介质处理装置200以上文中描述的结构作为基本的结构,但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可以在要旨范围内对本发明部分的结构进行改变或省略。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抵接部24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将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的摞在处理部260的方向t( )与其逆方向t(-)两个方向上移动。在将介质210的摞运至处理部260时,由于抵接部240也与输送部230的把持部231一起移动,可以以稳定的状态运送介质210的摞。
抵接部240例如采用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的动力而动作的齿轮和齿条结构、输送带和滑轮结构、以及引导和螺钉结构等,可以在层叠部250的方向以及输送部230的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地,抵接部240能够与层叠于层叠部250的介质210后端212抵接,还可以具备未图示的能够移动的第二抵接部。
1.一种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供给部,供给介质;
输送部,输送从所述供给部供给的所述介质;
抵接部,抵接由所述输送部输送的输送方向上的所述介质的前端;
层叠部,供抵接于所述抵接部的所述介质层叠;以及
处理部,对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进行处理,
所述输送部具备把持部,所述把持部能够沿着所述层叠部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且把持所述介质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通过所述把持部把持位于所述供给部的输送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的所述介质并使所述介质朝向所述抵接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每当所述供给部供给所述介质时该介质被所述输送部并层叠至所述层叠部的处理中,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的区域与所述介质被层叠的区域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部具有层叠所述介质的层叠面,所述层叠面能够向该层叠面的法线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面能够根据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的张数而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最后的介质被从所述供给部供给时,
所述输送部与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一起移动至所述供给部的输送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并通过所述把持部把持加上所述最后的介质的所有介质向所述抵接部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部所进行的处理为中缝装订处理以及对折处理,
所述中缝装订处理为对在层叠于所述层叠部且前端已被对齐的状态下的所述介质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中央进行装订,
所述对折处理为折叠所述介质的所述中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质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处理装置通过所述输送部将层叠于所述层叠部的所述介质输送至所述处理部并进行所述处理。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