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系统及血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3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系统及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近几年,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相关的烟囱、开窗技术开始取得一些效果,其结果令人鼓舞。然而由于主动脉的弓部的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复杂性,目前的支架系统常需要术前预处理或者术后处理,手术时间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支架系统及血管支架,该血管支架安装可靠,有利于减少手术前预处理工作及术后调整工作,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时间。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血管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环形单元、以及将所有所述环形单元连接呈管状结构的连接部,所述管状结构包括设有覆膜的第一覆膜段及第二覆膜段、以及对接所述第一覆膜段及所述第二覆膜段的裸露段。

上述血管支架使用时,将血管支架送入主动脉,第一覆膜段设置于升主动脉,裸露段设置于主动脉的弓部上,且不阻碍主动脉与三根支动脉连通,第二覆膜段设置于降主动脉;由于第一覆膜段及第二覆膜段能覆盖有覆膜,可以利用覆膜用于封堵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或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上的破口,且形成血管支架的固定结构,即可血管支架的两端固定可靠;此时,裸露段的环形单元间隔设置,自然形成多个通孔(无需进行开窗处理),便于主动脉与主动脉的弓部上三根支动脉连通,易于保持主动脉原有的血流稳定性,且血管支架的两端固定可靠,使得本血管支架安装可靠,有利于减少手术前预处理工作及术后调整工作,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时间。此外,有前述分析可知,本申请的血管支架能够适用于升主动脉、降主动脉或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的病变封堵,适用性更强,且无需进行开窗处理。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覆膜段及所述第二覆膜段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裸露段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覆膜连接体或金属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金属连接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部或/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金属连接体时,两个相邻所述环形单元的顶部或/和两侧通过所述金属连接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覆膜段的长度是10mm~90mm,其直径为20~60mm;或/和所述第二覆膜段的长度是10mm~300mm,其直径为10mm~40mm;或/和所述裸露段的长度是40mm~200mm,其直径为10mm~40mm。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支架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血管支架,还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用于将所述血管支架送入主动脉。

该支架系统利用输送装置将对应的血管支架送入主动脉,第一覆膜段设置于升主动脉,裸露段设置于主动脉的弓部上,且不阻碍主动脉与三根支动脉连通,第二覆膜段设置于降主动脉;由于第一覆膜段及第二覆膜段能覆盖有覆膜,可以利用覆膜用于封堵升主动脉或降主动脉或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上的破口,且形成血管支架的固定结构,即可血管支架的两端固定可靠;此时,裸露段的环形单元间隔设置,自然形成多个通孔(无需进行开窗处理),便于主动脉与主动脉的弓部上三根支动脉连通,易于保持主动脉原有的血流稳定性,且血管支架的两端固定可靠,使得本血管支架安装可靠,有利于减少手术前预处理工作及术后调整工作,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时间。此外,有前述分析可知,本申请的支架系统能够适用于升主动脉、降主动脉或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的病变封堵,适用性更强,且无需进行开窗处理。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以及控制机构,所述输送管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自由端的导入体、及用于存放所述血管支架的第一管体、以及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管体弯曲,且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导入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控制机构上,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用于释放所述血管支架的第一控制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体弯曲的第二控制部、以及用于推送或抽出所述输送管的第一施力部。由于本输送装置采用了能够弯曲的第一管体及用于控制第一管体进行弯曲的第一控制部,该输送管进入到主动脉的弓部时,第一管体可以进行弯曲,使得血管支架能够顺利、安全的通过弯曲较大的主动脉的弓部,且能够克服现有的输送装置过主动脉的弓部困难或输送血管支架过程中易伤害主动脉的弓部的问题,降低手术风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牵引件及可活动设置的第二施力部,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入体或/和所述第一管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施力部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施力部可转动设置或可伸缩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件及与所述牵引件一一对应的第二施力部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一个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入体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牵引件为牵引绳或牵引链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血管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血管支架应用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疾病的治疗时的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支架系统应用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疾病的治疗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输送装置的局部剖视的第二控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所示的输送装置的局部剖视的牵引件与导入体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血管支架,110、支架主体,112、环形单元,114、连接部,120、第一覆膜段,130、第二覆膜段,140、裸露段,142、通孔,200、输送装置,210、输送管,212、导入体,214、第一管体,216、第二管体,220、控制机构,222、第一控制部,224、第二控制部,202、牵引件,204、第二施力部,226、第一施力部,228、后释放结构,300、主动脉,310、升主动脉,320、弓部,330、降主动脉,400、支动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传动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当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是指二者的理想状态是垂直,但是因制造及装配的影响,可以存在一定的垂直误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cuteaorticdissectiontypea,简称aada))是一种严重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的灾难性疾病,其特点是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血管支架100,包括支架主体110,支架主体110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环形单元112、以及将所有环形单元112连接呈管状结构的连接部114,管状结构包括设有覆膜的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以及对接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的裸露段140。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血管支架100应用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疾病的治疗时,将血管支架100送入主动脉300,第一覆膜段120设置于升主动脉310,裸露段140设置于主动脉300的弓部320上,且不阻碍主动脉300与三根支动脉400连通,第二覆膜段130设置于降主动脉330;由于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能覆盖有覆膜,可以利用覆膜用于封堵升主动脉310或降主动脉330或升主动脉310和降主动脉330上的破口,且形成血管支架100的固定结构,即可血管支架100的两端固定可靠;此时,裸露段140的环形单元112间隔设置,自然形成多个通孔142(无需进行开窗处理),便于主动脉300与主动脉300的弓部320上三根支动脉400连通,易于贴合主动脉300内膜且不影响分支血流,保持主动脉300原有的血流稳定性,且血管支架100的两端固定可靠,使得本血管支架100安装可靠,有利于减少手术前预处理工作及术后调整工作,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时间。此外,有前述分析可知,本申请的血管支架100能够适用于升主动脉310、降主动脉330或升主动脉310和降主动脉330的病变封堵,适用性更强,且无需进行开窗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血管支架100的骨架材质(即环形单元112及连接部114)可以采用任意一种满足要求的现有材料制造,如镍钛合金,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的覆膜材料可以为聚四氟乙烯等。制造时,第一覆膜段120、第二覆膜段130、裸露段140可以分别制造、再组装一起,也可以一体成型制造(即骨架由镍钛合金管材经激光切割雕刻而成)。

此外,第一覆膜段120与裸露段140、第二覆膜段130与裸露段140可以采用连接部114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覆膜进行连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及图2所示,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14包括设置于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的第一连接部114、以及设置于裸露段140的第二连接部114,第一连接部114为覆膜连接体或金属连接体,第二连接部114为金属连接体。如此,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可以通过覆膜连接体直接连接成一个封闭的管道,或先金属连接体将多个环形单元112连接成一个整体,再覆膜形成封闭的管道,裸露段140层可以通过金属连接体将多个环形单元112连接成一个侧壁上具有多个通孔142的管道;使得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具有封堵功能,裸露段140具有对接连通功能,便于将血管支架100产品化。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当第一连接部114或/和第二连接部114为金属连接体时,两个相邻环形单元112的顶部或/和两侧通过金属连接体连接。如此,第一覆膜段120、裸露段140及第二覆膜段130的骨架可以通过由镍钛合金管材经激光切割雕刻而成形成一个可靠地整体,然后在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覆膜使其具有封堵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顶部”为血管支架100安装后或预设,对应主动脉300的顶部的位置;“两侧”为血管支架100安装后或预设,对应主动脉300的顶部的两侧、且不与“顶部”相对的位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第一覆膜段120的长度是10mm~90mm,其直径为20~60mm;如长度为10mm、40mm、45mm、50mm或90mm;直径为20mm、30mm、40mm、50mm或60mm的任意组合。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或/和第二覆膜段130的长度是10mm~300mm,其直径为10mm~40mm;如长度为10mm、100mm、150mm、200mm或300mm;直径为10mm、20mm、30mm或40mm的任意组合。

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或/和裸露段140的长度是40mm~200mm,其直径为10mm~40mm。如长度为40mm、90mm、100mm、120mm或200mm;直径为10mm、20mm、30mm或40mm的任意组合。

如此,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设置。

环形单元11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任意一种现有的血管支架100的环形单元112的结构。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环形单元112的波形结构可设计成不同的正玄波数,且环形单元112与环形单元112的连接方式可以是波峰对波峰的连接方式亦可是波峰对波谷的连接方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10整体呈锥形结构。

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还提供了一种支架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血管支架100,还包括输送装置200,输送装置200用于将血管支架100送入主动脉300。

如图2及图3所示,该支架系统应用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疾病的治疗时,利用输送装置200将对应的血管支架100送入主动脉300,第一覆膜段120设置于升主动脉310,裸露段140设置于主动脉300的弓部320上,且不阻碍主动脉300与三根支动脉400连通,第二覆膜段130设置于降主动脉330;由于第一覆膜段120及第二覆膜段130能覆盖有覆膜,可以利用覆膜用于封堵升主动脉310或降主动脉330或升主动脉310和降主动脉330上的破口,且形成血管支架100的固定结构,即可血管支架100的两端固定可靠;此时,裸露段140的环形单元112间隔设置,自然形成多个通孔142(无需进行开窗处理),便于主动脉300与主动脉300的弓部320上三根支动脉400连通,易于保持主动脉300原有的血流稳定性,且血管支架100的两端固定可靠,使得本血管支架100安装可靠,有利于减少手术前预处理工作及术后调整工作,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时间。此外,有前述分析可知,本申请的支架系统能够适用于升主动脉310、降主动脉330或升主动脉310和降主动脉330的病变封堵,适用性更强,且无需进行开窗处理。

上述输送装置200具体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公开的能够满足本血管支架100输送的输送装置200实现。

如图3及图4所示,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一种区别于现有技术的输送装置200,该输送装置200包括输送管210以及控制机构220,输送管210包括设置于输送管210的自由端的导入体212、及用于存放血管支架100的第一管体214、以及第二管体216,第一管体214能够相对于第二管体216弯曲,且第一管体214的一端与导入体212可拆卸连接,第一管体214的另一端与第二管体216的一端连接,第二管体216的另一端设置于控制机构220上,控制机构220包括用于释放血管支架100的第一控制部222、以及用于控制第一管体214弯曲的第二控制部224、以及用于推送或抽出输送管210的第一施力部226。利用导入体212导入第一管体214,且导入部与第一管体214相配合形成血管支架100的存放腔,且利用第一控制部222进行血管支架100的释放,其具体配合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同时采用了能够弯曲的第一管体214及用于控制第一管体214进行弯曲的第二控制部224,该输送管210进入到主动脉300的弓部320时,第一管体214可以进行弯曲,使得血管支架100能够顺利、安全的通过弯曲较大的主动脉300的弓部320,而不会伤及主动脉300和分支血管;能够克服现有的输送装置200过主动脉300的弓部320困难或输送血管支架100过程中易伤害主动脉300的弓部320的问题,降低手术风险。

具体地,以同一基准面为参考,输送管210可在某一个方向可调弯亦或在两个相反的方向均可调弯,调弯的角度大于0度小于等于180度。

该输送管210的直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导入体212呈圆锥形、且头部呈圆球状。当然了,该导入体212的具体结构还可以参考其他现有的结构。

此外,该导入体212的长度为10mm~55mm。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至图6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二控制部224包括牵引件202及可活动设置的第二施力部204,牵引件202的一端与导入体212或/和第一管体21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施力部204固定连接。如此,可以通过移动第二施力部204,使得牵引件202能够收缩,进而拉伸导入体212或第一管体214,使得第一管体214能够相对于第二管体216弯曲。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第二施力部204可转动设置或可伸缩设置。进而可以通过旋转或拉伸的方式实现对牵引件202的控制。如图5所示,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施力部204可转动设置于控制机构220上。

在前两个实施例的基础上,一实施例中,牵引件202及与牵引件202一一对应的第二施力部204均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一个牵引件202的一端与导入体212固定连接,至少一个牵引件202的一端与第一管体214固定连接。如此,通过至少两个控制点,使得第一管体214的弯曲程度控制得更加精细,能够适应不同的弓部320类型。如可先旋转其中一个第二施力204使得第一管体弯曲,然后在第一管体弯曲的境况下,再控制另一个第二施力204弯曲,使得第一管体的弯曲角度可以多变。

此外,一实施例中,牵引件202为牵引绳或牵引链条。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该牵引件202为牵引绳,有利于节省空间,使得输送装置的体积可以更小,特别是输送管的体积更小,适用于微创手术。

当然了,参考现有技术,上述输送装置200还可以设置有后释放结构228,如cn208552127u等。

上述支架系统能够应用于微创治疗,有利于降低了病人的痛苦和手术风险,同时血管支架100的改进,能够极大的缩短术者的手术时间,增加了挽回生命的概率。同时,血管支架100的结构及可调弯输送管210的结构保证了产品使用时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便捷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环形单元、以及将所有所述环形单元连接呈管状结构的连接部,所述管状结构包括设有覆膜的第一覆膜段及第二覆膜段、以及对接所述第一覆膜段及所述第二覆膜段的裸露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覆膜段及所述第二覆膜段的第一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裸露段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为覆膜连接体或金属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金属连接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部或/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为金属连接体时,两个相邻所述环形单元的顶部或/和两侧通过所述金属连接体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覆膜段的长度是10mm~90mm,其直径为20~60mm;或/和所述第二覆膜段的长度是10mm~300mm,其直径为10mm~40mm;或/和所述裸露段的长度是40mm~200mm,其直径为10mm~40mm。

5.一种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血管支架,还包括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用于将所述血管支架送入主动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管以及控制机构,所述输送管包括设置于所述输送管的自由端的导入体、及用于存放所述血管支架的第一管体、以及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管体弯曲,且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导入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管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管体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控制机构上,所述控制机构包括用于释放所述血管支架的第一控制部、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体弯曲的第二控制部、以及用于推送或抽出所述输送管的第一施力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部包括牵引件及可活动设置的第二施力部,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入体或/和所述第一管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施力部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施力部可转动设置或可伸缩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及与所述牵引件一一对应的第二施力部至少为两个,且至少一个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与所述导入体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牵引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体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为牵引绳或牵引链条。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架系统及血管支架,该血管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环形单元、以及将所有所述环形单元连接呈管状结构的连接部,所述管状结构包括设有覆膜的第一覆膜段及第二覆膜段、以及对接所述第一覆膜段及所述第二覆膜段的裸露段。该血管支架安装可靠,有利于减少手术前预处理工作及术后调整工作。该支架系统能实现血管支架的可靠安装,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降低手术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彭宇程;李全德;苏成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创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李全德
技术研发日:2019.06.2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33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