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具体涉及水龙头的抽拉软管和出水软管之间的快速连接。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的软管特别是用于过水的软管,通常的连接方式是使用一个转接头进行连接,其转接头和软管使用的是螺纹配合,需要不停的旋转拧紧,以实现密封连接的目的,其操作费力费时。
或者,如发明授权公告号为cn106247051b、专利名称为一种软管快接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其虽然能实现快装,但是,快装步骤仍然较为复杂,需要先将卡件的基板插入径向的卡片孔内,导向孔的轴线和插接腔的轴线重合,然后手按操作板;其次,插接部穿过导向孔,插入插接腔内,手离开操作板,定位孔与环形卡槽嵌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软管的快接装置,它包括:
第一管体,其设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外周设有环形的容置槽;
卡套,其包括具有开口且呈柔性的圆弧部,圆弧部的开口两端均向外凸设有卡块,所述圆弧部套置在容置槽内且两个卡块伸出容置槽;
第二管体,其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顶端开口的插接腔,沿着插接腔顶端面向下设有让位槽,让位槽底端两侧均设有卡槽,两个卡槽相对布置并沿着插接腔周向延伸;
所述插入部与卡套同时插入插接腔时将两个卡块沿着圆弧部的弧长方向相靠近以使两个卡块能同时穿过让位槽、且两个卡块在圆弧部的弹性作用下分别卡入对应的卡槽以实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的快速连接。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两个卡块在水平面的投影呈八字形。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卡块延伸出圆弧部的长度大于插接腔腔壁之厚度。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圆弧部未产生形变时其直径大于容置槽之直径。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圆弧部未产生形变时两个卡块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让位槽之宽度。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快接装置还包括密封圈,所述插入部外周还设有凹槽,密封圈套置在凹槽内且与第二管体内壁密封配合。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所述插入部与卡套同时插入插接腔时将两个卡块沿着圆弧部的弧长方向相靠近以使两个卡块能同时穿过让位槽、且两个卡块在圆弧部的弹性作用下分别卡入对应的卡槽以实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的快速连接;也即,该快接装置只需两步便能实现快装,一是将两个卡块捏紧;接着,将插入部和卡套同时插入插接腔直至两个卡块分别与两个卡槽相卡接配合;整个快接过程一气呵成,没有过多的装配部件,结构简单,极大提高了装配效率,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2.两个卡块在水平面的投影呈八字形,当两个卡块分别与两个卡槽相卡接配合时倾斜设置的卡块能受到一个向内的拉力,卡块与卡槽配合更加紧密。
3.卡块延伸出圆弧部的长度大于插接腔腔壁之厚度,不仅能防止卡块从卡槽处脱离,还能方便拆卸。
4.所述圆弧部未产生形变时其直径大于容置槽之直径,使得在捏紧两个卡块时该圆弧部具有足够的变形长度以改变两个卡块之间的间距。
5.所述圆弧部未产生形变时两个卡块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让位槽之宽度,防止两个卡块从让位槽处脱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软管的快接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2绘示了一较佳实施例的软管的快接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查阅图1至图2,软管的快接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的软管的快接装置,它包括第一管体10、卡套20和第二管体30。
所述第一管体10设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外周设有环形的容置槽11。
如图2所示,该插入部包括直径较大的第一插入部12和直径较小的第二插入部13,该容置槽11开设在第一插入部12外周。所述第二插入部13外周设有上下间隔布置的两个凹槽14。
所述卡套20包括具有开口且呈柔性的圆弧部21,圆弧部21的开口两端均向外凸设有卡块22,所述圆弧部21套置在容置槽11内且两个卡块22伸出容置槽11。
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卡块22在水平面的投影呈八字形。或者,两个卡块22也可平行布置,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部21未产生形变时其直径大于容置槽11之直径,使得在捏紧两个卡块22时该圆弧部21具有足够的变形长度以改变两个卡块22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二管体30设有插接部31,所述插接部31设有顶端开口的插接腔32,该插接腔32与第二管体30内腔相接通,沿着插接腔32顶端面向下设有让位槽33,让位槽33底端两侧均设有卡槽34,两个卡槽34相对布置并沿着插接腔32周向延伸;所述插入部与卡套20同时插入插接腔32时将两个卡块22沿着圆弧部21的弧长方向相靠近以使两个卡块22能同时穿过让位槽33、且两个卡块22在圆弧部21的弹性作用下分别卡入对应的卡槽34以实现第一管体10与第二管体30之间的快速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插接腔32内设有台阶面35,当插入部插入至插接腔32内时通过第一插入部12底端面顶抵在台阶面35以对插入部进行轴向限位,且第一插入部12顶端面与插接腔32顶端面相齐平。所述让位槽33和卡槽34均位于台阶面35上方。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卡块22延伸出圆弧部21的长度大于插接腔32腔壁之厚度,不仅能防止卡块22从卡槽34处脱离,还能方便拆卸,只需同时捏住两个卡块22的末端以减小两个卡块22之间的间距并向上提拉从让位槽33处脱出,便实现了第一管体10与第二管体30的分离,拆卸也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圆弧部21未产生形变时两个卡块22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让位槽33之宽度,防止两个卡块22从让位槽33处脱出。若圆弧部21未产生形变时两个卡块22之间的最小间距等于或小于让位槽33之宽度,则无需圆弧部21进行弹性形变两个卡块22就能从让位槽33处脱出,无法与两个卡槽34实现卡接。
本实施例中,该快接装置还包括两个密封圈40,两个密封圈40分别套置在两个凹槽14内且与第二管体30内壁密封配合。
上述快接装置的快接方法如下:
先将卡套20的圆弧部21套置在容置槽11内,此时卡块22伸出容置槽11外;接着,将两个卡块22沿着圆弧部21的弧长方向相靠近以减小两个卡块22之间的距离,此时圆弧部21产生弹性形变并与容置槽11相抱紧;然后,将插入部与卡套20同时插入插接腔32内,两个卡块22沿着让位槽33向下移动直至移动至让位槽33底端;最后,松开两个卡块22,两个卡块22在圆弧部21的弹性作用下朝相反的方向弹开并分别与两个卡槽34相卡接配合,便完成了第一管体10与第二管体30的快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1.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第一管体,其设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外周设有环形的容置槽;
卡套,其包括具有开口且呈柔性的圆弧部,圆弧部的开口两端均向外凸设有卡块,所述圆弧部套置在容置槽内且两个卡块伸出容置槽;
第二管体,其设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设有顶端开口的插接腔,沿着插接腔顶端面向下设有让位槽,让位槽底端两侧均设有卡槽,两个卡槽相对布置并沿着插接腔周向延伸;
所述插入部与卡套同时插入插接腔时将两个卡块沿着圆弧部的弧长方向相靠近以使两个卡块能同时穿过让位槽、且两个卡块在圆弧部的弹性作用下分别卡入对应的卡槽以实现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之间的快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卡块在水平面的投影呈八字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延伸出圆弧部的长度大于插接腔腔壁之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部未产生形变时其直径大于容置槽之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弧部未产生形变时两个卡块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让位槽之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管的快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快接装置还包括密封圈,所述插入部外周还设有凹槽,密封圈套置在凹槽内且与第二管体内壁密封配合。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