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2


本实用新型涉及永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



背景技术:

航天推进器、电机等需要取向度高的钐钴永磁体,需要取向度到0.2°以内。

传统制备钐钴永磁体的粉末冶金方法方法包括熔炼、制粉、成型、烧结、热处理、加工工序,这些工序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中成型工序的成型设备压机包括模具(也称腔体)、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模具的轴向长度较短,一般为<200mm,成型时,首先要调整模具的相对位置,将上传动轴的下端和模具要反复的调整相对位置,但不管怎样调节,模具的配合不是很理想,成型的毛坯会存在一定的尺寸精度的差距,同时容易拉伤模具,上传动轴离开模具(腔体),将一定量的制粉工序产出的粉料装入组装的板式模具(腔体)中,上传动轴与模具之间无接触,上传动轴向下压,进入模具内,同时下传动轴向上压制,达到一定的行程和保压时间,上传动轴向上回到原位,下传动轴向上将磁体毛坯顶出,完成一次成型操作。

上述的传统成型方法,成型过程中,由于上传动轴与模具之间会分离,上传动轴的外尺寸与模具的内尺寸之间需要余留0.05mm-0.5mm的缝隙,否则上传动轴与模具之间容易碰撞,而且由于压机压力大,碰撞极易产生崩边,进而使崩掉的边飞起伤人;另外,由于上传动轴与模具之间的缝隙过大,不利于取向度高的永磁体的制备,传统的这种成型方法得到的永磁体的取向度一般在1°-5°之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包括动力系统、磁场系统、成型系统,其中,所述成型系统包括模具和分别从所述模具上、下端插入的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所述模具为中空状,所述模具的轴向长度加长,所述模具的轴向长度加长2-3倍,所述模具与上传动轴之间的缝隙为0.01-0.02mm,所述模具与下传动轴之间的缝隙也为0.01-0.02mm,在模具上设有开口。

本实用新型对钐钴永磁体的成型装置进行改进:一方面加长模具的轴向长度,另一方面缩小模具与上下传动轴之间间隙,并在模具上设置用于装填物料和取坯的开口,从而可以使在成型过程中,上传动轴保持在模具内部分离,也就避免了上传动轴与模具之间碰撞引起的崩边伤人,同时使得制得的永磁体具有高取向度0.2°以内,传统的这种成型方法得到的永磁体的取向度一般在1°-5°。

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尤其适合用于压制高取向的长方体块状磁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开口为两个,并在模具前后侧面对称设置。这样的设置方便装填物料和取出成型后的毛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模具的后侧面的开口处还设置有连动杆。在下传动轴将成形好的毛坯订出后,用连动杆从后开口向前将毛坯从前开口顶出,取坯更方便。

采用上述的装置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方法,包括配料、熔炼、制粉、成型、烧结、热处理、加工工序,所述成型工序中,采用上述的装置,并在整个成型过程中,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均保持在模具腔体内。

成型过程中,从所述开口装料和取出毛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上传动轴、下传动轴与模具在整个成型过程中不完全分离,避免了相互之间碰撞崩边伤人的情况,并且传动轴与模具之间的缝隙缩小,大大提高了钐钴永磁体的取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备永磁体的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传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成型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a、传动系统;b、磁场系统;c、成型系统;d、成型区域;1、模具;2、上传动轴;3、下传动轴;4、后开口;5、前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见图1,一种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包括动力系统、磁场系统b、成型系统c,

其中,所述成型系统包括模具1和传动系统a,传动系统a包括上传动轴2和下传动轴3,上传动轴2和下传动轴3分别从所述模具1的上、下端插入,上传动轴2和下传动轴3结构相同,结构如图2所示,其纵截面成“t”形,上、下传动轴面积小的一端位于模具1外,用于连接动力系统,面积大的一端位于模具1内,用于成型时对毛坯施加压力;

模具1以及装配图见图3,为中空状的长方体状,所述模具1的轴向长度加长,模具1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对称设置有前开口5和后开口4,前开口5和后开口4与模具1的壁贯通,模具1的左右外壁为光滑的平面,光滑的平面不容易拉伤模具造成毛坯不规则,所述模具1与上传动轴2之间的缝隙为0.01-0.02mm,所述模具1与下传动轴3之间的缝隙也为0.01-0.02mm;前开口5和后开口4用于成型时装料、成型完成后取出毛坯,以便于装料和取出毛坯时不用将上传动轴4从模具上端拔出分离;

优选的,在后开口4处设置连动杆(图中未示出),用于成型完成后,在下传动轴3将磁体毛坯顶出来时,连动杆从后开口4向前将磁体毛坯从前开口5推出。

本实施例以制备长50mm宽50mm高30mm的块状钐钴永磁磁体为例,前开口5的下边缘距离模具底边至少30.05mm,模具整体高度即轴向长度为300mm,而要制备前述尺寸的永磁体,传统的装置的模具的轴向长度一般为100mm以下;本实施例的装置设置的前开口5的尺寸为50mm,模具1与上传动轴2之间的缝隙为0.015mm,模具1与下传动轴3之间的缝隙也为0.015mm

整个成型过程中,下传动轴3与上传动轴2均在模具1的腔体内,成型开始时,上传动轴2和下传动轴3相对运动,在模具1下边沿与底边之间对毛坯施加压力,即在图3中的成型区域d进行成型,成型完成之后上传动轴2回到原位(保持在模具1内),下传动轴3向上运动,将毛坯推至毛坯的下边沿与前开口5的下边沿重合,取出毛坯,成型过程完成;所得的块状钐钴永磁磁体取向度为0.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包括动力系统、磁场系统、成型系统,其中,所述成型系统包括模具和分别从所述模具上、下端插入的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为中空状,所述模具的轴向长度加长2-3倍,所述模具与上传动轴之间的缝隙为0.01-0.02mm,所述模具与下传动轴之间的缝隙也为0.01-0.02mm,在模具上设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两个,并在模具前后侧面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模具的后侧面的开口处还设置有连动杆。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备高取向钐钴永磁体的装置,属于永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包括动力系统、磁场系统、成型系统,其中,所述成型系统包括模具、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所述模具为中空状,所述模具的轴向长度加长2‑3倍,所述模具与上传动轴和下传动轴之间的缝隙均为0.01‑0.02mm,在模具上还设有开口,成型过程中,上传动轴不与模具分离,并通过开口进行装料和取出毛坯,本实用新型的上传动轴、下传动轴与模具在整个成型过程中不完全分离,避免了相互之间碰撞崩边伤人的情况,并且传动轴与模具之间的缝隙缩小,大大提高了钐钴永磁体的取向。

技术研发人员:袁涛;罗治涛;王敬东;王林梅;邹杨;张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9.12.1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321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