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管件。
背景技术:
布料在生产或加工的过程中,常需要进行水洗,从而达到去除浮色、消除缩水问题、调整布幅等作用。目前,根据布料在经过水源时的状态,分为平洗和绳洗两种。平洗时,布料平整的通过水源,无布料打结、褶皱的问题,能够有效消除布料的径向缩水的问题,但对于消除布料的纬向缩水的问题效果不佳。绳洗时,布料相对自由的、形状不被约束的通过水源,即能有效消除布料的径向缩水的问题,又能消除布料的纬向缩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水管件,可安装在绳状水洗箱的布料进口处。
一种导水管件,包括管状体,所述管状体包括呈喇叭口状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管状体还包括呈管状的外管,所述外管的内径各处相同,且不小于所述内管的最大外径;所述外管套在所述内管外,从而使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形成中空腔;所述中空腔位于上方的开口密封、位于下方的开口不密封,以所述中空腔位于下方的开口作为出水口。所述外管上开有使外界与所述中空腔联通的开孔,以所述开孔作为进水口。
本专利的内管呈喇叭口状,方便布料的进入。在使用时,水自进水口流向出水口,然后自出水口流出,流出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冲击自管状体内流出的布料,使布料震动,改善布料的水洗效果;另一方面,水产生向下的冲击力,从而可以带动布料向下移动,从而允许代替或减少带动布料移动的辊筒。
优选,所述外管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内管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以使水向下方、内侧流,利用外管限制水外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管的下端面上连接有呈管状的第一子管,所述第一子管的外径各处相同,且等于所述内管的最小外径;所述外管的下端面通过呈环状的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子管的外管;所述管状体还包括呈管状的第二子管,所述第二子管的外径各处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一子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所述第二子管的上方设有向外的翻边,所述翻边、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开有螺栓孔,所述第二子管借助翻边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子管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开有使所述中空腔和外界联通的洞,所述洞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侧上方,以所述洞作为中空腔的位于下方的开口。第二子管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水外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的断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的断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2、3,一种导水管件,包括管状体,管状体包括呈喇叭口状的内管3,内管3的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管状体还包括呈管状的外管1,外管1的内径各处相同,且不小于内管3的最大外径;外管1套在内管3外,从而使内管3和外管1之间形成中空腔;中空腔位于上方的开口密封、位于下方的开口不密封,以中空腔位于下方的开口作为出水口。外管1上开有使外界与中空腔联通的开孔,以开孔作为进水口2。
本专利的内管3呈喇叭口状,方便布料的进入。在使用时,水自进水口2流向出水口,然后自出水口流出,流出的过程中,一方面,会冲击自管状体内流出的布料,使布料震动,改善布料的水洗效果;另一方面,水产生向下的冲击力,从而可以带动布料向下移动,从而允许代替或减少带动布料移动的辊筒。
关于中空腔位于上方的开口
可以是:参照图1、图2,内管3的上端面的外径等于外管1的上端面的内径,外管1的上端面抵在内管3的上端面上,外管1和内管3相抵的位置焊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中空腔的位于上方的开口的密封。
还可以是:参照图3,内管3的上端面的外径小于外管1的上端面的内径,外管1的上端面通过呈环状或喇叭口状的第一连接板4连接内管3的上端面,第一连接板4的内边缘连接内管3的上端面,第一连接板4的外边缘连接外管1的上端面,从而实现中空腔的位于上方的开口的密封。当内管3和外管1的上端面等高时,第一连接板呈环状。当内管3和外管1的上端面存在高度差时,第一连接板4呈喇叭口状。
关于中空腔位于下方的开口
可以,参照图2直接以内管3和外管1之间的间隙作为中空腔位于下方的开口。
还可以,参照图3,内管3的下部通过呈环状或喇叭口状的第二连接板6连接内管3的下端面,第二连接板6的内边缘连接内管3的下端面,第二连接板6的外边缘连接外管1的内表面;第二连接板6上开有使中空腔和外界联通的镂空5,以镂空5作为中空腔的位于下方的开口。从而利用第二连接板6增强外管1和内管3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管状体的抗压能力。外管1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低于内管3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当连接板连接的外管1的位置的高度等于内管3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时,第二连接板呈环状。当连接板连接的外管1的位置的高度低于内管3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时,或者是外管1的下端面的时候,第二连接板呈喇叭口状。镂空可以呈弧形状、圆形状、条形状等。优选呈弧形状。以使水分散的较为均匀。优选,至少有8个,多个镂空以管状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等间距排布,围成环状。进一步优选,每8个镂空5为一组,一组8个镂空5以管状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等间距排布,围成环状;一个第二连接板上至少有三组,三组镂空5自内向外依次排布,位于不同组内的两个相邻的镂空5存在交错。
还可以,参照图1,内管3的下端面上连接有呈管状的第一子管11,第一子管11的外径各处相同,且等于内管3的最小外径;外管1的下端面通过呈环状的第三连接板7连接第一子管11的外侧壁;管状体还包括呈管状的第二子管10,第二子管10的外径各处相同,且大于第一子管11的外径,小于外管1的内径;第二子管10的上方设有向外的翻边8,翻边8、第三连接板7上开有螺栓孔,第二子管10借助翻边8通过螺栓连接第三连接板7;第二子管10位于第三连接板7的下方;第三连接板7上开有使中空腔和外界联通的洞,洞位于第三连接板7的内侧上方,以洞作为中空腔的位于下方的开口。第二子管10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水外溅。洞9至少有8个,8个洞9以管状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等间距排布,围成环状。
进水口2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两个进水口优选分别开在外管1的两侧,以使水流分散均匀。
上述各实施例中,均优选外管1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低于内管3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以使水向下方、内侧流,利用外管1限制水外溅。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一种导水管件,包括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体包括呈喇叭口状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所述管状体还包括呈管状的外管,所述外管的内径各处相同,且不小于所述内管的最大外径;
所述外管套在所述内管外,从而使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形成中空腔;
所述中空腔位于上方的开口密封、位于下方的开口不密封,以所述中空腔位于下方的开口作为出水口;
所述外管上开有使外界与所述中空腔联通的开孔,以所述开孔作为进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低于所述内管的下端面所在处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上端面的外径等于所述外管的上端面的内径,所述外管的上端面抵在所述内管的上端面上,所述外管和所述内管相抵的位置焊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中空腔的位于上方的开口的密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上端面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的上端面的内径,所述外管的上端面通过呈环状或喇叭口状的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内管的上端面,第一连接板的内边缘连接所述内管的上端面,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边缘连接所述外管的上端面,从而实现中空腔的位于上方的开口的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以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间隙作为所述中空腔位于下方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下部通过呈环状或喇叭口状的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内管的下端面,第二连接板的内边缘连接所述内管的下端面,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边缘连接所述外管的内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有使所述中空腔和外界联通的镂空,以所述镂空作为中空腔的位于下方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呈弧状,至少有8个,多个镂空以所述管状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等间距排布,围成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呈弧状,每8个镂空为一组,一组8个镂空以所述管状体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等间距排布,围成环状;
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至少有三组,三组镂空自内向外依次排布,位于不同组内的两个相邻的镂空存在交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下端面上连接有呈管状的第一子管,所述第一子管的外径各处相同,且等于所述内管的最小外径;
所述外管的下端面通过呈环状的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子管的外侧壁;
所述管状体还包括呈管状的第二子管,所述第二子管的外径各处相同,且大于所述第一子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外管的内径;
所述第二子管的上方设有向外的翻边,所述翻边、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开有螺栓孔,所述第二子管借助翻边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子管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下方;
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开有使所述中空腔和外界联通的洞,所述洞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侧上方,以所述洞作为中空腔的位于下方的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水管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有两个,两个进水口分别开在所述外管的两侧。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