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7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



背景技术:

颈托是颈椎病辅助治疗器具,能起到制动和保护颈椎,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椎间关节创伤性反应,并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作用。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尤其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交感神经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更为适合,围领和颈托可以白天戴上,休息时除去。长期应用颈托和围领可以引起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穿戴时间不可过久,在症状逐渐减轻后,要及时除去,加强肌肉锻炼,颈椎牵引是缓解颈椎病症状的主要手段。通过颈椎牵引能解除神经、血管、脊髓的压迫,并快速缓解颈椎病症状。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粘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由于颈托对人体颈脖起支撑作用,然而病人在平躺时,病人的头部由于没有固定,在睡眠时会无意识的摆动,影响病人的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包括上颈托,所述上颈托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棉布,所述第一棉布的正面与下颈托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棉布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折叠装置。

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棉布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的底面开设有第一t型滑槽,所述第一t型滑槽的内壁与第一t型滑块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t型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头,所述第一转接头的底部通过转轴与第一连杆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底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转接头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接头的底部与第二支撑块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的底面与下颈托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顶面开设有第二t型滑槽,所述第二t型滑槽的内壁与第二t型滑块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t型滑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转接头,所述第三转接头的顶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杆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顶部通过转轴与第四转接头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接头的顶部与第一支撑块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t型滑块的正面与活动块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上颈托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棉布,所述第二棉布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按扣齿,所述按扣齿的表面与按扣槽的内壁卡接,所述按扣槽的背面与下颈托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下颈托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楔形块,所述楔形块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顶面与上颈托的底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棉布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棉布以上颈托的顶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上颈托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折叠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折叠装置以上颈托的顶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上颈托的底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的背面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杆的正面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块的正面开设有与第二t型滑槽的内壁相通的活动孔。

优选的,所述楔形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楔形块以伸缩杆的正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下颈托和上颈托的侧面。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通过设置活动块和第二t型滑槽,使得第二t型滑块在第二t型滑槽内向右移动,通过设置第二t型滑块和第三转接头,使得第二连杆的下端向右推动,由于转轴、第二转接头和第一连杆的作用,使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渐渐趋于竖直,进而使得第一支撑块向上运动,进而将上颈托向上推动,当病人需要平躺睡觉时,重复上述的操作,调大下颈托和上颈托之间的距离,使得病人头部被支撑固定住,同时在楔形块的作用下,颈托与床板之间进行支撑,避免颈托转动,同时避免病人的头部进行无意识的扭动,从而提高病人的恢复效果。

2.该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通过设置按扣齿、按扣槽、第一棉布和第二棉布,使得在使用该颈托时,通过第一棉布和第二棉布将折叠装置包裹起来,防止头发或者衣服夹在折叠装置内,从而达到保护人身安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装置正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c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颈托、2第一棉布、3下颈托、4折叠装置、401第一支撑块、402第一t型滑槽、403第一t型滑块、404第一转接头、405第一连杆、406第二转接头、407第二支撑块、408第二t型滑槽、409第二t型滑块、410第三转接头、411第二连杆、412第四转接头、413活动块、414第二棉布、415按扣齿、416按扣槽、417楔形块、418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包括上颈托1,上颈托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棉布2,第一棉布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棉布2以上颈托1的顶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上颈托1的内壁,第一棉布2的正面与下颈托3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棉布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折叠装置4,折叠装置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折叠装置4以上颈托1的顶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上颈托1的底面。

折叠装置4包括第一支撑块401,第一棉布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401,第一支撑块401的底面开设有第一t型滑槽402,第一t型滑槽402的内壁与第一t型滑块403的表面滑动连接,第一t型滑块4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头404,第一转接头404的底部通过转轴与第一连杆405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05的底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转接头406的顶部转动连接,第二转接头406的底部与第二支撑块407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块401的顶面与上颈托1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块407的底面与下颈托3的顶面固定连接,第二支撑块407的顶面开设有第二t型滑槽408,第二支撑块407的正面开设有与第二t型滑槽408的内壁相通的活动孔,第二t型滑槽408的内壁与第二t型滑块409的表面滑动连接,第二t型滑块40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转接头410,第三转接头410的顶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杆411的底部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05的背面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杆411的正面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11的顶部通过转轴与第四转接头412的底部转动连接,第四转接头412的顶部与第一支撑块401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t型滑块409的正面与活动块413的背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活动块413和第二t型滑槽408,使得第二t型滑块409在第二t型滑槽408内向右移动,上颈托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棉布414,第二棉布4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按扣齿415,按扣齿415的表面与按扣槽416的内壁卡接,按扣槽416的背面与下颈托3的正面固定连接,下颈托3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楔形块417,楔形块417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418,楔形块417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楔形块417以伸缩杆418的正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下颈托3和上颈托1的侧面,通过设置按扣齿415、按扣槽416、第一棉布2和第二棉布414,使得在使用该颈托时,通过第一棉布2和第二棉布414将折叠装置4包裹起来,防止头发或者衣服夹在折叠装置4内,从而达到保护人身安全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二t型滑块409和第三转接头410,使得第二连杆411的下端向右推动,由于转轴、第二转接头406和第一连杆405的作用,使得第一连杆405和第二连杆411渐渐趋于竖直,进而使得第一支撑块401向上运动,进而将上颈托1向上推动,当病人需要平躺睡觉时,重复上述的操作,调大下颈托3和上颈托1之间的距离,使得病人头部被支撑固定住,同时在楔形块417的作用下,颈托与床板之间进行支撑,避免颈托转动,同时避免病人的头部进行无意识的扭动,从而提高病人的恢复效果。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时,通过向右拨动活动块413,使得第二t型滑块409在第二t型滑槽408内向右移动,同时第三转接头410向右移动,将第二连杆411的下端向右推动,由于第二转接头406和第一连杆405的作用,使得第一连杆405和第二连杆411渐渐趋于竖直,使得第一支撑块401向上运动,同时第一t型滑块403在第一t型滑槽402内移动,进而将上颈托1向上推动,当病人需要平躺睡觉时,重复上述相反的操作,调大下颈托(3)和上颈托(1)之间的距离,使得病人头部被支撑固定住,同时在楔形块(417)的作用下,颈托与床板之间进行支撑,避免颈托转动,同时避免病人的头部进行无意识的扭动,从而提高病人的恢复效果,在使用该颈托时,将按扣齿415与按扣槽416卡接在一起,使得第一棉布2和第二棉布414将折叠装置4包裹起来,防止头发或者衣服夹在折叠装置4内,从而达到保护人身安全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包括上颈托(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颈托(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棉布(2),所述第一棉布(2)的正面与下颈托(3)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棉布(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折叠装置(4);

所述折叠装置(4)包括第一支撑块(401),所述第一棉布(2)的正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块(401),所述第一支撑块(401)的底面开设有第一t型滑槽(402),所述第一t型滑槽(402)的内壁与第一t型滑块(403)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t型滑块(4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头(404),所述第一转接头(404)的底部通过转轴与第一连杆(405)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405)的底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转接头(406)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接头(406)的底部与第二支撑块(407)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407)的底面与下颈托(3)的顶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块(407)的顶面开设有第二t型滑槽(408),所述第二t型滑槽(408)的内壁与第二t型滑块(409)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二t型滑块(40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转接头(410),所述第三转接头(410)的顶部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杆(411)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411)的顶部通过转轴与第四转接头(412)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接头(412)的顶部与第一支撑块(401)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t型滑块(409)的正面与活动块(413)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上颈托(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棉布(414),所述第二棉布(41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按扣齿(415),所述按扣齿(415)的表面与按扣槽(416)的内壁卡接,所述按扣槽(416)的背面与下颈托(3)的正面固定连接,所述下颈托(3)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楔形块(417),所述楔形块(417)的顶面固定连接有伸缩杆(4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401)的顶面与上颈托(1)的底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棉布(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棉布(2)以上颈托(1)的顶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上颈托(1)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装置(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折叠装置(4)以上颈托(1)的顶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上颈托(1)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405)的背面通过转轴与第二连杆(411)的正面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块(407)的正面开设有与第二t型滑槽(408)的内壁相通的活动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块(417)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楔形块(417)以伸缩杆(418)的正面水平中线为对称轴,分别分布在下颈托(3)和上颈托(1)的侧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包括上颈托,所述上颈托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棉布,所述第一棉布的正面与下颈托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棉布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折叠装置,所述折叠装置包括第一支撑块。该带有自动折叠支架的颈托,通过设置活动块和第二T型滑槽,使得第二T型滑块在第二T型滑槽内向右移动,通过设置第二T型滑块和第三转接头,使得第二连杆的下端向右推动,进而使得第一支撑块向上运动,进而将上颈托向上推动,当病人需要平躺睡觉时,重复上述相反的操作,调大下颈托和上颈托之间的距离,使得病人头部被支撑固定住,避免病人的头部进行无意识的扭动,从而提高病人的恢复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郑爽爽;王彦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爽爽
技术研发日:2019.01.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304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