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9


本申请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轿厢装饰顶中,若左右装饰板和中间装饰板之间存在较宽的缝隙时,此缝隙两侧零件的连接既不能使此缝隙中有连接螺丝外漏,又不能使连接螺丝的固定影响左右灯箱灯具安装板的安装。另外由于此缝隙较宽且直通整个装饰顶的长度方向,则在整个轿厢装饰顶通过四角挂吊时,若轿厢装饰顶的强度不够,就会因为缝隙处比较薄弱的原因,容易导致挂吊后整个装饰顶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吊顶的可视面具有装饰间隙,美观性好,并且装饰间隙两侧的灯箱连接不受影响,吊顶整体强度高,不易形变。

一种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

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为全封闭的第一灯箱,另一者为顶部开放的第二灯箱,所述第一灯箱的顶壁为第一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所述第一灯箱的内部作为所述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所述第二灯箱的底壁为第二灯具安装板;

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下部留有装饰间隙,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互叠置且均朝第二灯箱内侧折弯以避让所述拆卸让位空间,并且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预安装部,两者连接壁之间通过设置于预安装部上的第一紧固件相互连接。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包括水平延伸段以及作为所述预安装部的竖直延伸段;

所述第一灯具安装板由所述第一灯箱的顶部朝第二灯箱一侧延伸,并搭置在所述水平延伸段上,在搭置的部位处设置有依次贯穿第一灯具安装板和水平延伸段的第二紧固件。

可选的,所述灯箱为依次连接的三个,且在三个灯箱中,位于边缘两侧的两个为形状对称布置的第一灯箱,位于中部的为第二灯箱。

可选的,所述第一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灯箱侧壁的第一矩形框;

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由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后向上翻折形成,所述透光板活动搭置在所述安装部的顶沿。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灯箱的四根装饰条中,与所述第二灯箱相邻的为第一装饰条,所述第一装饰条作为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一装饰条相对的为第二装饰条,连接在所述第一装饰条和第二装饰条之间的两根为第三装饰条;

所述第一装饰条的顶部为朝第二灯箱内侧折弯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第一下垂部;

所述第二装饰条和第三装饰条的顶部带有朝所述第一矩形框内侧折弯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高度平齐形成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灯具安装板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灯箱的四个侧壁中,与两侧第一灯箱分别相邻的为两个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作为所述连接壁,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部为朝第二灯箱内侧折弯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的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第二下垂部;

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三翻边相互叠置且重叠部位作为所述水平延伸段,所述第一下垂部和第二下垂部相互贴靠作为所述竖直延伸段。

可选的,所述第二灯箱的四个侧壁中,位于两第一侧壁之间的为两个第二侧壁;

各加强条包括与相应侧第二侧壁和第三装饰条贴靠固定的第三竖直延伸部。

可选的,所述加强条的第三竖直延伸部的顶部设有强化部,所述强化部包括由第三竖直延伸部的顶沿朝灯箱侧折弯的第四翻边,以及由第四翻边的边缘朝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的第三下垂部。

可选的,所述加强条的第三竖直延伸部的底沿、透光板和第二灯具安装板三者等高。

本申请提供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通过加强条提高多个灯箱之间连接的可靠性,提高吊顶整体的强度,两个相邻灯箱通过向第二灯箱侧折弯的方式形成装饰间隙并避让第一灯箱的拆卸让位空间,在实现吊顶美观性较高的同时不干涉透光板的正常移位,并且两相邻的灯箱在第二灯箱内部通过紧固件连接,即可保证灯箱连接不受装饰间隙的影响,还可避免紧固件裸露在装饰间隙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的第二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第一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第二矩形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a-a部位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r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b-b部位的剖视图;

图11为图10中s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示中:1、第二装饰条;101、第二翻边;102、第二竖直延伸部;103、第二横折部;104、第二纵折部;105、挂吊孔;2、第一装饰条;201、第一翻边;202、第一竖直延伸部;203、第一下垂部;204、第一安装孔;205、第一预安装孔;3、第三装饰条;4、加强条;401、第三竖直延伸部;402、第四翻边;403、第三下垂部;5、透光板;6、第二矩形框;601、第二灯具安装板;602、第二侧壁;603、第一侧壁;604、第三翻边;605、第二下垂部;606、第二安装孔;607、第二预安装孔;7、挂吊件;8、第二灯具;9、第一灯具安装板;10、第一灯箱;11、第二灯箱;12、加强筋;13、装饰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固定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图1、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该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4以及沿加强条4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在两加强条4之间的多个灯箱。

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为全封闭的第一灯箱10,另一者为顶部开放的第二灯箱11。其中第一灯箱10的顶壁为第一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且第一灯箱的内部作为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第二灯箱11的底壁为第二灯具安装板。

第一灯箱10和第二灯箱11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下部留有装饰间隙,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互叠置且均朝第二灯箱11内侧折弯以避让拆卸让位空间,并且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预安装部,两者连接壁之间通过设置于预安装部上的第一紧固件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的轿厢吊顶设有直通吊顶两侧的装饰间隙,该装饰间隙主要用于增加吊顶的立体感,提升吊顶的美观性,同时各灯箱之间设置该装饰间隙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灯箱的散热效果。

灯箱的个数可根据轿厢实际大小以及吊顶安装要求进行设定,图中展示了一种灯箱为依次连接的三个的实施例,在三个灯箱中,位于边缘两侧的两个为形状对称布置的第一灯箱10,位于中部的为第二灯箱11,且相邻两灯箱之间具有装饰间隙。

多个灯箱的两侧通过两加强条连成一体,提高吊顶整体的强度,同时也增加了多个灯箱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两个相邻灯箱通过向第二灯箱侧折弯的方式形成装饰间隙并避让第一灯箱的拆卸让位空间,在实现吊顶美观性较高的同时不干涉透光板的正常移位,并且两相邻的灯箱在第二灯箱内部通过紧固件连接,即可保证灯箱连接不受装饰间隙的影响,还可避免紧固件裸露在装饰间隙中。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灯箱10和第二灯箱11的侧壁均为矩形,该矩形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

为了降低型材成型难度,本实施例中第一灯箱10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灯箱侧壁的第一矩形框。

在第一矩形框与透光板5连接时,第一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安装部,安装部由第一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后向上翻折形成,透光板5活动搭置在安装部的顶沿。

第一灯箱10的四根装饰条中,与第二灯箱11相邻的为第一装饰条2,第一装饰条2作为连接壁,与第一装饰条2相对的为第二装饰条1,连接在第一装饰条2和第二装饰条1之间的两根为第三装饰条3。

如图4所示,第二装饰条1包括第二竖直延伸部102,第二竖直延伸部102的顶部带有朝第一矩形框内侧折弯的第二翻边101,第二竖直延伸部102的底沿向内折弯形成第二横折部103,第二横折部103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第二纵折部104。

第三装饰条3的结构与第二装饰条1的上述结构相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装饰条1的第二翻边101的两端均设有挂吊孔105,而第三装饰条3的第二翻边101仅在靠近第二装饰条1的一侧设有挂吊孔105,且第二装饰条1和第三装饰条3中相互邻近的两组挂吊孔用于安装同一挂吊件7。

如图5所示,第一装饰条2包括第一竖直延伸部202,第一竖直延伸部202的顶部为朝第二灯箱11内侧折弯的第一翻边201,第一翻边201的边缘朝第二灯箱11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第一下垂部203,第一竖直延伸部202的底沿向内折弯形成第一横折部,第一横折部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第一纵折部。

第一装饰条、第二装饰条和第三装饰条的横折部和纵折部构成环布第一矩形框的安装部,即透光板搭置在第一纵折部和第二纵折部的顶沿,使透光板与第一矩形框内壁留有一定间隙,该间隙不足以导致透光板掉落,但便于透光板的移位更换。

第一装饰条2和第二装饰条1的第一翻边201和第二翻边101高度平齐形成第二安装面,第一灯具安装板9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灯箱11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灯箱侧壁的第二矩形框。第二矩形框的四个侧壁中,与两侧第一灯箱10分别相邻的为两个第一侧壁603,第一侧壁603的顶部为朝第二灯箱11内侧折弯的第三翻边604,第三翻边604的边缘朝第二灯箱11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第二下垂部605,第一侧壁603作为连接壁与第一灯箱10的第一装饰条2相贴靠。

如图7、图8所示,为了避免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之间的连接影响第一灯箱顶部的第一灯具安装板的安装,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灯箱10和第二灯箱11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包括水平延伸段(图8中l2所示即为水平延伸段)以及作为预安装部的竖直延伸段(图8中l3所示即为竖直延伸段)。

在第一灯箱10和第二灯箱11两者连接壁的贴靠安装时,第一翻边201和第三翻边604相互叠置且重叠部位作为水平延伸段,第一下垂部203和第二下垂部605相互贴靠作为竖直延伸段。

并且第一翻边的宽度大于第三翻边,故第一翻边未与第三翻边叠置的部位构成装饰间隙13(图8中l1所示即为装饰间隙),因此装饰间隙的宽度可通过第一翻边和第三翻边进行设定。

第一灯具安装板9由第一灯箱10的顶部朝第二灯箱11一侧延伸,并搭置在水平延伸段上,在搭置的部位处设置有依次贯穿第一灯具安装板9和水平延伸段的第二紧固件。

第一紧固件设置在竖直延伸段上,而第一灯具安装板延伸至与水平延伸段贴靠,故而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安装不影响第一灯具安装板的安装;并且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位于第二灯箱内部,从而不影响透光板的正常拆卸。

第二灯箱11的第二矩形框底部连接有第二灯具安装板601,第二灯具安装板601上设有灯具安装口,灯具安装口内安装第二灯具8为轿厢提高照明,第二灯具安装板应理解为不带第二灯具的板。与第二灯具安装板不同的是,第一灯具安装板应理解为携带第一灯具的板,且第一灯具和第二灯具的型号规格可以相同或不同。

第一紧固件安装时,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灯箱10的第一下垂部203设有沿下垂部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预安装孔205,第二灯箱11的第二下垂部605设有沿下垂部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二预安装孔607,第一紧固件依次贯穿第一预安装孔205和第二预安装孔607后锁紧。

第二紧固件安装时,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灯箱10的第一翻边201设有沿翻边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安装孔204,第二灯箱11的第三翻边604设有沿翻边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二安装孔606,第一灯具安装板9的相应部位设有第三安装孔,第二紧固件依次贯穿第一安装孔204、第二安装孔606和第三安装孔后锁紧。

如图9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加强条4包括竖直延伸部第三竖直延伸部401。

第二灯箱11的第二矩形框的四个侧壁中,位于两第一侧壁603之间的为两个第二侧壁602。在加强条4与第一灯箱10和第二灯箱11连接时,各加强条的第三竖直延伸部401与相应侧的第二侧壁602和第三装饰条3贴靠固定,并在贴靠部位设有贯穿的第三紧固件。

由于加强条沿灯箱排布方向将多个灯箱连为一体,为了提升加强条的支撑能力,在另一实施例中,加强条4的第三竖直延伸部401的顶部设有强化部,强化部包括由第三竖直延伸部401的顶沿朝灯箱侧折弯的第四翻边402,以及由第四翻边402的边缘朝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的第三下垂部403。

如图10、图11所示,第一灯具安装板9上还安装有加强筋12,以避免第一灯具安装板9形变。加强条4的第三竖直延伸部401延伸至高于加强筋12,以得到长度适宜的第三下垂部,优选设置第三下垂部下垂至邻近加强筋。

为了保持吊顶可视面的整洁和一致性,在一实施例中,设置加强条4的第三竖直延伸部401的底沿、透光板5和第二灯具安装板601三者等高。

此处的等高应理解为高度大致相等,由于结构的连接或型材的制作存在误差,故第三竖直延伸部的底沿、透光板和第二灯具安装板三者的高度也允许存在误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高”、“内”等方位词均以吊顶正常使用状态为准,并且“内”应理解为吊顶接近吊顶中部的一侧或矩形框接近矩形框中部的一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

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为全封闭的第一灯箱,另一者为顶部开放的第二灯箱,所述第一灯箱的顶壁为第一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所述第一灯箱的内部作为所述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所述第二灯箱的底壁为第二灯具安装板;

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下部留有装饰间隙,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互叠置且均朝第二灯箱内侧折弯以避让所述拆卸让位空间,并且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预安装部,两者连接壁之间通过设置于预安装部上的第一紧固件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包括水平延伸段以及作为所述预安装部的竖直延伸段;

所述第一灯具安装板由所述第一灯箱的顶部朝第二灯箱一侧延伸,并搭置在所述水平延伸段上,在搭置的部位处设置有依次贯穿第一灯具安装板和水平延伸段的第二紧固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箱为依次连接的三个,且在三个灯箱中,位于边缘两侧的两个为形状对称布置的第一灯箱,位于中部的为第二灯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灯箱侧壁的第一矩形框;

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由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后向上翻折形成,所述透光板活动搭置在所述安装部的顶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灯箱的四根装饰条中,与所述第二灯箱相邻的为第一装饰条,所述第一装饰条作为所述连接壁,与所述第一装饰条相对的为第二装饰条,连接在所述第一装饰条和第二装饰条之间的两根为第三装饰条;

所述第一装饰条的顶部为朝第二灯箱内侧折弯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的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第一下垂部;

所述第二装饰条和第三装饰条的顶部带有朝所述第一矩形框内侧折弯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高度平齐形成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灯具安装板固定在第二安装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箱的四个侧壁中,与两侧第一灯箱分别相邻的为两个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作为所述连接壁,所述第一侧壁的顶部为朝第二灯箱内侧折弯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的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第二下垂部;

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三翻边相互叠置且重叠部位作为所述水平延伸段,所述第一下垂部和第二下垂部相互贴靠作为所述竖直延伸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箱的四个侧壁中,位于两第一侧壁之间的为两个第二侧壁;

各加强条包括与相应侧第二侧壁和第三装饰条贴靠固定的第三竖直延伸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的第三竖直延伸部的顶部设有强化部,所述强化部包括由第三竖直延伸部的顶沿朝灯箱侧折弯的第四翻边,以及由第四翻边的边缘朝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的第三下垂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的第三竖直延伸部的底沿、透光板和第二灯具安装板三者等高。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装饰间隙的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为全封闭的第一灯箱,另一者为顶部开放的第二灯箱,第一灯箱的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第一灯箱的内部作为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下部留有装饰间隙,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互叠置且均朝第二灯箱内侧折弯以避让拆卸让位空间,两者连接壁的叠置部位边缘朝第二灯箱的底壁侧下垂形成用于安装第一紧固件的预安装部。本申请的吊顶的可视面具有装饰间隙,美观性好,并且装饰间隙两侧的灯箱连接不受影响,吊顶整体强度高,不易形变。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森;邵志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30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