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轿厢吊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9


本申请属于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体轿厢吊顶。



背景技术:

电梯吊顶是电梯轿厢装饰的一部分,同时会实现部分基本功能需求,例如:照明、通风等,特殊情况下还需满足如空调、摄像头等客户订制需求。目前电梯轿厢吊顶可分为两种:简易吊顶和装饰吊顶。简易吊顶就是轿厢结构轿顶,结构简单但是样式单一;装饰吊顶则是另外安装在轿厢结构轿顶下,结构稍复杂但是装饰性强。

现有的轿厢吊顶中,如果是多个灯箱依次连接,各灯箱之间连接的紧固件不能在透光板的正上表面,不然会在透光板的表面留下黑暗的阴影,为了避免影响透光板的正常出光和拆卸,可能会引起各灯箱之间的连接不牢固,从而容易导致吊顶整体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一种立体轿厢吊顶,立体感强、美观性好,且整体强度高、不易变形,且灯箱之间的连接不影响透光板的正常出光和拆卸。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立体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各灯箱的顶壁为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相邻两灯箱中,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向折弯形成折弯部,相邻两灯箱之间设置有截面为c形且c形开口朝上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水平横置在相邻两灯箱之间,高度方向上所述底板位于灯箱中部;

侧板,所述侧板为两块,分别由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向上延伸且与相应灯箱的连接壁贴靠;

顶板,所述顶板为两块,分别由两块侧板顶沿相向折弯形成,各所述顶板分别贴靠于相应侧连接壁的折弯部底面。

可选的,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加强条的底沿高于所述底板;

或者,所述加强条的底沿与所述底板平齐。

可选的,所述连接件的底板两端延伸至与相应侧的加强条相抵。

可选的,各所述加强条包括:

用于固定灯箱的竖直延伸部;

设置在所述竖直延伸部的顶部的强化部,所述强化部由竖直延伸部的顶沿内折后向下翻折形成。

可选的,所述灯箱为间隔布置的三个,各所述灯箱包括作为灯箱侧壁的矩形框;

所述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由所述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形成,所述透光板活动搭置在所述安装部上。

可选的,所述折弯部与所述顶板相互贴靠的部位包括水平延伸段,所述水平延伸段中,靠近灯箱内侧的为安装部,远离灯箱内侧的为预安装部;

所述灯箱和连接件通过安装在所述预安装部上的第一紧固件连接。

可选的,所述灯具安装板为形状与所述矩形框相应的矩形,所述灯具安装板的至少一侧边搭置在所述水平延伸段的安装部的安装部上,并在搭置部位设有依次贯穿灯具安装板和安装部的第二紧固件。

可选的,三个灯箱中,位于中部的灯箱为第一灯箱,位于边缘两侧的两个灯箱为第二灯箱;

所述第一灯箱的四个侧壁中,分别与相应侧的第二灯箱相邻的两个侧壁作为连接壁,各连接壁各连接壁顶部的折弯部与相应侧连接件的顶板贴靠形成水平延伸段,所述第一灯箱中的灯具安装板的两侧边分别搭置在相应侧水平延伸段的安装部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灯箱的四个侧壁中,与第一灯箱相邻的一个侧壁作为连接壁,其余三个侧壁作为支撑壁,所述支撑壁的顶部向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翻边;

所述第二灯箱的灯具安装板的一侧边搭置在水平延伸段上,另三侧边搭置在所述翻边上。

可选的,所述立体轿厢吊顶包括用于安装吊顶的挂吊件,所述挂吊件与所述第二灯箱的灯具安装板贴靠,并在贴靠部位设有依次贯穿所述翻边、所述第二灯箱的灯具安装板、所述挂吊件的第三紧固件。

本申请提供的立体轿厢吊顶,多个灯箱中的相邻两个灯箱之间采用连接件进行连接,连接件的底面高度高于灯箱底面,因此使整个吊顶形成立体结构,呈现出较强的美观性;并且利用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连接多个灯箱,既保证了多个灯箱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又可提高吊顶整体强度,避免吊顶产生形变;并且相邻两个灯箱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灯箱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部位位于连接件内部,从而避免灯箱的连接影响透光板的正常透光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轿厢吊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立体轿厢吊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立体轿厢吊顶的爆炸图;

图4为本申请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第一矩形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第二矩形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a-a部位的剖视图;

图8为图7中r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的第二灯具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第一灯具安装板

图11为本申请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b-b部位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s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2中c-c部位的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t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示中:1、第二矩形框;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第三侧壁;14、第一翻边;15、第二翻边;16、第一折弯部;17、第一预安装孔;18、第一安装孔;2、连接件;21、底板;22、侧板;23、顶板;24、第六侧壁;25、第三安装孔;26、第三预安装孔;3、第一矩形框;31、第四侧壁;32、第五侧壁;33、第二折弯部;34、第二预安装孔;35、第二安装孔;4、透光板;5、第二灯具安装板;51、第二基板;52、挂吊孔;53、第二出线孔;54、第二加强筋;55、第二折边;6、第一灯具安装板;61、第一基板;62、第一出线孔;63、第一加强筋;64、第一折边;7、加强条;71、竖直延伸部;72、横折部;73、纵折部;74、连接孔;8、挂吊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固定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图1~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立体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7以及沿加强条7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各灯箱的顶壁为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4;相邻两灯箱中,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向折弯形成折弯部,相邻两灯箱之间设置有截面为c形且c形开口朝上的连接件2,连接件2包括底板21、侧板22、顶板23。

其中,底板21水平横置在相邻两灯箱之间,高度方向上底板21位于灯箱中部;侧板22为两块,分别由底板21的相对两侧向上延伸且与相应灯箱的连接壁贴靠;顶板23为两块,分别由两块侧板22顶沿相向折弯形成,各顶板23分别贴靠于相应侧连接壁的折弯部底面。

高度方向上底板21位于灯箱中部应理解为,底板21不与灯箱的底面和顶面平齐,位于靠近灯箱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立体轿厢吊顶,多个灯箱中的相邻两个灯箱之间采用连接件进行连接,连接件的底面高度高于灯箱底面,因此使整个吊顶形成立体结构,呈现出较强的美观性;并且利用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连接多个灯箱,既保证了多个灯箱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又可提高吊顶整体强度,避免吊顶产生形变;并且相邻两个灯箱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灯箱与连接件之间的连接部位位于连接件内部,从而避免灯箱的连接影响透光板的正常透光和拆卸。

灯箱的个数可根据吊顶的规格以及灯箱的规格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以图中所示的3个灯箱为例对吊顶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在灯箱与透光板4连接时,由于透光板4为活动连接,故需要在灯箱上设置用于搭置透光板4的平台,在一实施例中,各灯箱包括作为灯箱侧壁的矩形框,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安装部,该安装部作为用于搭置透光板的平台,安装部由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形成,透光板4活动搭置在安装部上。

为了便于描述,在一实施例中,设定三个灯箱中,位于中部的灯箱为第一灯箱,第一灯箱中的灯具安装板和矩形框为第一灯具安装板6和第一矩形框3,位于边缘两侧的两个灯箱为第二灯箱,第二灯箱中的灯具安装板和矩形框为第二灯具安装板5和第二矩形框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部件,不作为对部件结构的限定。

如图5所示,第一灯箱的第一矩形框3的四个侧壁中,分别与相应侧的第二灯箱相邻的两个侧壁为第四侧壁31,位于两个第四侧壁31之间为两个第五侧壁32。其中两个第四侧壁31作为连接壁,各连接壁的顶部向灯箱外侧折弯形成第二折弯部33,第二折弯部33与相应侧连接件的顶板23贴靠的部位包括水平延伸段,第一灯箱中的第一灯具安装板6的两侧边分别搭置在相应侧水平延伸段上。

如图6所示,第二灯箱的第二矩形框1的四个侧壁中,与第一灯箱相邻的一个侧壁为第一侧壁11,与第一侧壁11相对布置的为第二侧壁12,布置在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之间的为两个第三侧壁13。

其中第一侧壁11作为连接壁,其余三个侧壁,即第二侧壁12和第三侧壁13作为支撑壁。第一侧壁11的顶部向灯箱外侧折弯形成第一折弯部16,第一折弯部16与连接件2的顶板23贴靠的部位包括水平延伸段。

第二侧壁12的顶部向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二翻边15,第三侧壁13的顶部向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一翻边14。第一翻边14与第二翻边15共面形成用于固定灯具安装板的翻边,第二灯箱中的第二灯具安装板5的一侧边搭置在水平延伸段上,另三侧边搭置在翻边上。

灯箱的折弯部与连接件的顶板叠置,并且灯具安装板搭置在折弯部上,为了避免三者连接产生干扰,在一个实施例中,水平延伸段中,靠近灯箱内侧的为安装部,远离灯箱内侧的为预安装部;灯箱和连接件通过安装在预安装部上的第一紧固件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灯具安装板为形状与矩形框相应的矩形,灯具安装板的至少一侧边搭置在水平延伸段的安装部上,并在搭置部位设有依次贯穿灯具安装板和安装部的第二紧固件。

通过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分别固定灯箱和连接件、以及矩形框和灯具安装板,并且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均贯穿折弯部与顶板的叠置部位,使得灯箱与连接件之间具有双重固定,提高两者连接的可靠性。

第二灯箱和连接件2固定时,第二灯箱的第一折弯部16设有沿折弯部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排孔,靠近灯箱内侧的一排为第一安装孔18,远离灯箱内侧的一排为第一预安装孔17。连接件2的顶板23上设有沿顶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排孔,靠近连接件2内侧的一排为第三预安装孔26,远离连接件2内侧的一排为第三安装孔25。

如图7~8所示,第一折弯部16和顶板23重叠后,第一预安装孔17和第三预安装孔26所在部位重叠作为预安装部(图8中l2所示位置即为预安装部),第一紧固件贯穿第一预安装孔17和第三预安装孔26;第一安装孔18和第三安装孔25所在部位重叠作为安装部(图8中l1所示位置即为安装部),第二紧固件贯穿第一安装孔18和第三安装孔25、以及第二灯具安装板5。

第一灯箱和连接件2固定时,第一灯箱的第二折弯部33设有沿折弯部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排孔,靠近灯箱内侧的一排为第二安装孔35,远离灯箱内侧的一排为第二预安装孔34。连接件2的顶板23上设有沿顶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排孔,靠近连接件内侧的一排为第三预安装孔26,远离连接件内侧的一排为第三安装孔25。

第二折弯部33和顶板23重叠后,第二预安装孔34和第三预安装孔26所在部位重叠作为预安装部,第一紧固件贯穿第二预安装孔34和第三预安装孔26;第二安装孔35和第三安装孔25所在部位重叠作为安装部,第二紧固件贯穿第二安装孔35和第三安装孔25、以及第一灯具安装板6。

如图9所示,第二灯箱中的第二灯具安装板5包括与第二矩形框1叠置的第二基板51,第二基板51上设有用于灯具用电线路出线的第二出线孔53,并且在第二基板51与第二灯箱的翻边叠置的端角部位设有用于连接挂吊件8的挂吊孔52。

为了加强第二灯具安装板5的结构强度,在第二灯具安装板5的第二基板51上还连接有第二加强筋54。

如图10所示,第一灯箱中的第一灯具安装板6包括与第一矩形框3叠置的第一基板61,第一基板61上设有用于灯具用电线路出线的第一出线孔62。为了加强第一灯具安装板6的结构强度,在第一灯具安装板6的第一基板61上还连接有第一加强筋63。

为了避免第一灯具安装板6和第二灯具安装板5之间漏光,在两者相互邻近的一侧,第一基板61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一折边64,第二基板51设有向上延伸的第二折边55,相邻的两折边贴靠连接。

加强条7同时连接多个灯箱,将多个独立的灯箱连接为一个整体,在吊顶放变形上具有较大的作用。如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加强条7包括:用于固定灯箱的竖直延伸部71;设置在竖直延伸部71的顶部的强化部,强化部包括由竖直延伸部71的顶沿内折形成的横折部72、以及由横折部72的外缘向下翻折形成纵折部73。

加强条7的竖直延伸部71上间隔设有多个连接孔74,第一灯箱的第五侧壁32和第二灯箱的第三侧壁13通过连接孔74与竖直延伸部71固定。加强条的强化部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提高了加强条自身的结构强度,避免加强条在支撑过程中出现弯曲或断裂。

并且,为了避免吊顶漏光,在一个实施例中,设置连接件2的底板21两端延伸至与相应侧的加强条7相抵。进一步的,连接件2的两端设有第六侧壁24,并通过第六侧壁24与加强条7的竖直延伸部71贴靠连接,同时连接件2的底板21和侧板22均延伸至与竖直延伸部71相抵,以避免在电梯运行过程中两者之间产生间隙。

如图12~13所示,为了避免加强条的设置影响吊顶的立体结构,在一个实施例中,设置加强条7的底沿高于连接件2的底板21;或者,加强条7的底沿与连接件2的底板21平齐。

如图14~15所示,在挂吊件8和第二灯具安装板5连接时,在一个实施例中挂吊件8与第二灯箱的第二灯具安装板5贴靠,并在贴靠部位设有依次贯穿翻边、第二灯箱的第二灯具安装板5、挂吊件8的第三紧固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各灯箱的顶壁为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相邻两灯箱中,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向折弯形成折弯部,相邻两灯箱之间设置有截面为c形且c形开口朝上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水平横置在相邻两灯箱之间,高度方向上所述底板位于灯箱中部;

侧板,所述侧板为两块,分别由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向上延伸且与相应灯箱的连接壁贴靠;

顶板,所述顶板为两块,分别由两块侧板顶沿相向折弯形成,各所述顶板分别贴靠于相应侧连接壁的折弯部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在高度方向上,所述加强条的底沿高于所述底板;

或者,所述加强条的底沿与所述底板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底板两端延伸至与相应侧的加强条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条包括:

用于固定灯箱的竖直延伸部;

设置在所述竖直延伸部的顶部的强化部,所述强化部由竖直延伸部的顶沿内折后向下翻折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箱为间隔布置的三个,各所述灯箱包括作为灯箱侧壁的矩形框;

所述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由所述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形成,所述透光板活动搭置在所述安装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与所述顶板相互贴靠的部位包括水平延伸段,所述水平延伸段中,靠近灯箱内侧的为安装部,远离灯箱内侧的为预安装部;

所述灯箱和连接件通过安装在所述预安装部上的第一紧固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安装板为形状与所述矩形框相应的矩形,所述灯具安装板的至少一侧边搭置在所述水平延伸段的安装部上,并在搭置部位设有依次贯穿灯具安装板和安装部的第二紧固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三个灯箱中,位于中部的灯箱为第一灯箱,位于边缘两侧的两个灯箱为第二灯箱;

所述第一灯箱的四个侧壁中,分别与相应侧的第二灯箱相邻的两个侧壁作为连接壁,各连接壁顶部的折弯部与相应侧连接件的顶板贴靠形成水平延伸段,所述第一灯箱中的灯具安装板的两侧边分别搭置在相应侧水平延伸段的安装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箱的四个侧壁中,与第一灯箱相邻的一个侧壁作为连接壁,其余三个侧壁作为支撑壁,所述支撑壁的顶部向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翻边;

所述第二灯箱的灯具安装板的一侧边搭置在水平延伸段的安装部上,另三侧边搭置在所述翻边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轿厢吊顶包括用于安装吊顶的挂吊件,所述挂吊件与所述第二灯箱的灯具安装板贴靠,并在贴靠部位设有依次贯穿所述翻边、所述第二灯箱的灯具安装板、所述挂吊件的第三紧固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立体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间隔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各灯箱的顶壁为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相邻两灯箱中,两者相邻的侧壁为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顶部相向折弯形成折弯部,相邻两灯箱之间设置有截面为C形且C形开口朝上的连接件,连接件包括水平横置在相邻两灯箱之间的底板、由所述底板的相对两侧向上延伸且与相应灯箱的连接壁贴靠的两块侧板、由两块侧板顶沿相向折弯形成的两块顶板,各顶板分别贴靠于相应侧连接壁的折弯部底面。本申请的吊顶立体感强、美观性好,且整体强度高、不易变形,且灯箱之间的连接不影响透光板的正常出光和拆卸。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森;郑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0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30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