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1


本申请属于电梯吊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轿厢吊顶中,如果左右灯箱的发光区域有装饰条,其上的透光材质做成一整块是不能直接从左右灯箱的装饰条处进行拆卸的。并且如果左右灯箱和中间灯箱之间既有高低差,又有前后通到底的凹槽的话,本身结构设计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强度不够使吊顶产生形变的问题,并且要满足透光板从一个灯箱中侧移至另一灯箱中就更加困难。现有的很多吊顶都无法同时满足结构强度好并且方便透光板侧移。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能够方便透光板侧移拆卸,并且吊顶整体的强度高,不易变形。

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各所述灯箱的顶壁为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各所述灯箱的内部作为所述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

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作为第一灯箱,另一者作为第二灯箱,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相邻的侧壁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底部留有第一间隙,第二灯箱的连接壁顶部朝第一灯箱侧折弯且与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相互贴靠形成叠置部,所述叠置部的顶沿朝第二灯箱侧折弯形成折弯部;

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连接壁顶部与灯箱的顶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连通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拆卸让位空间作为透光板侧移的通道。

可选的,所述折弯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避让所述第二灯箱中的透光板。

可选的,所述叠置部贯穿有紧固件,所述叠置部和紧固件两者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避让所述第一灯箱中的透光板。

可选的,所述第二灯箱的连接壁顶部包括朝第一灯箱侧折弯形成的水平延伸段,以及由水平延伸段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竖直延伸段;

各所述加强条的底沿与所述水平延伸段高度平齐;

所述第一竖直延伸段与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相互贴靠形成所述叠置部。

可选的,第一灯箱的连接壁包括第二竖直延伸段,所述第二竖直延伸段的顶部作为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灯箱的第一竖直延伸段相互贴靠形成所述叠置部;

所述第二竖直延伸段的底部作为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灯箱的连接壁底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间隙。

可选的,在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灯箱的底壁高于第一灯箱的底壁。

可选的,所述灯箱为依次连接的三个,三个灯箱中,位于边缘两侧的为所述第一灯箱,位于中部的为所述第二灯箱;

所述第一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第一灯箱侧壁的第一矩形框;

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由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形成的横折段,以及由所述横折段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的纵折段,纵折段的其中相对两侧之间嵌装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顶沿与纵折段的顶沿共面形成安装面,所述第一灯箱中的透光板搭置在该安装面上。

可选的,所述第二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第二灯箱侧壁的第二矩形框;

所述第二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由第二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形成,所述第二灯箱中的透光板搭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可选的,各所述加强条包括:

用于固定灯箱的竖直延伸部;

设置在所述竖直延伸部的顶部的强化部,所述强化部由竖直延伸部的顶沿内折后向下翻折形成。

可选的,所述第一间隙在高度方向上等宽延伸。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多个灯箱之间通过加强条进行连接,使多个独立的灯箱之间形成一体,既保证了多个灯箱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又可提高吊顶整体强度,避免吊顶产生形变。吊顶中由第二间隙连通多个灯箱之间的拆卸让位空间,以便于透光板可在多个灯箱之间侧移,提高了透光板拆卸的可靠性,并且可允许部分灯箱的底部具有装饰结构,即具有装饰结构的灯箱中的透光板可侧移至无装饰结构的透光板之后进行拆卸,在保证透光板正常拆卸的同时,使吊顶具有较高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的边缘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第一连接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第一侧向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支撑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a-a部位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w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3中t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2中r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的第二连接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9中v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申请的第二侧向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的加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2中b-b部位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7中m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19为图2中s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示中:1、第一矩形框;11、边缘装饰条;111、第三竖直延伸段;112、第一翻边;113、第一横折部;114、第一纵折部;115、第一避让槽;12、第一连接装饰条;121、第二竖直延伸段;122、第二翻边;123、第二横折部;124、第二纵折部;125、第二避让槽;13、第一侧向装饰条;131、第四竖直延伸段;132、第三翻边;133、第三横折部;134、第三纵折部;14、支撑条;141、u形主体;142、卡槽;2、第二矩形框;21、第二连接装饰条;211、第四横折部;212、第五竖直延伸段;213、水平延伸段;214、第一竖直延伸段;215、第四翻边;22、第二侧向装饰条;221、第六竖直延伸段;222、第五翻边;223、第五横折部;3、第一透光板;4、第二透光板;5、加强条;51、竖直延伸部;52、第六横折部;53、第四纵折部;6、第一灯具安装板;7、第二灯具安装板;8、挂吊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固定”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固定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

如图1~4所示,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5以及沿加强条5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在两加强条5之间的多个灯箱。各灯箱的顶壁为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各灯箱的内部作为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

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作为第一灯箱,另一者作为第二灯箱,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相邻的侧壁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底部留有第一间隙,第二灯箱的连接壁顶部朝第一灯箱侧折弯且与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相互贴靠形成叠置部,叠置部的顶沿朝第二灯箱侧折弯形成折弯部。

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连接壁顶部与灯箱的顶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连通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拆卸让位空间作为透光板侧移的通道。

灯箱中的拆卸让位空间应理解为完成透光板正常拆卸操作所需的空间。

本实施例的吊顶中,多个灯箱之间通过加强条进行连接,使多个独立的灯箱之间形成一体,既保证了多个灯箱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又可提高吊顶整体强度,避免吊顶产生形变。

吊顶中由第二间隙连通多个灯箱之间的拆卸让位空间,以便于透光板可在多个灯箱之间侧移,提高了透光板拆卸的可靠性,并且可允许部分灯箱的底部具有装饰结构,即具有装饰结构的灯箱中的透光板可侧移至无装饰结构的透光板之后进行拆卸,在保证透光板正常拆卸的同时,使吊顶具有较高的美观性。

在相邻两个灯箱中,两者的连接壁底部留有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位于吊顶的可见面,能够增加吊顶的立体感,提高吊顶美观性。并且相邻两个灯箱的连接壁贴靠后进行折弯,有效提高了两者连接的可靠性。

第一间隙增加了吊顶的立体感,本实施例中对第一间隙自身的结构不作限制,即第一间隙可以是在高度方向上等宽延伸,也可以是在高度方向上不等宽延伸。

吊顶中灯箱的个数可根据吊顶的规格以及灯箱的规格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以图中所示的三个灯箱为例对吊顶结构进行详细描述。三个灯箱中,位于边缘两侧的为第一灯箱,位于中部的为第二灯箱。

第一灯箱顶部的灯具安装板为第一灯具安装板6,第一灯箱底部的透光板为第一透光板3。为了便于灯箱的安装以及运输,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第一灯箱侧壁的第一矩形框1。

并且第一矩形框1的底部环布有第一安装部,第一安装部包括由第一矩形框1的底沿内折形成的横折段,以及由横折段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的纵折段,纵折段的其中相对两侧之间嵌装有支撑条14,支撑条14的顶沿与纵折段的顶沿共面形成安装面,第一灯箱中的透光板搭置在该安装面上。

支撑条的设置不仅增加了吊顶的美观性,且提高了第一矩形框对第一透光板的支撑。

第一灯箱的四根装饰条中,高度方向上四根装饰条的底壁平齐,并且与第二灯箱相邻的为作为连接壁的第一连接装饰条12,与第一连接装饰条12相对的为边缘装饰条11,连接在第一连接装饰条12和边缘装饰条11之间的为两根第一侧向装饰条13。

如图5所示,边缘装饰条11包括第三竖直延伸段111,第三竖直延伸段111的顶部向第一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一翻边112,第三竖直延伸段111的底部第一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一横折部113,第一横折部113的边缘向上折弯形成第一纵折部114。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装饰条12包括第二竖直延伸段121,第二竖直延伸段121的顶部向第一灯箱外侧折弯形成第二翻边122,第二竖直延伸段121的底部向第一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二横折部123,第二横折部123的边缘向上折弯形成第二纵折部124。

如图7所示,第一侧向装饰条13包括第四竖直延伸段131,第四竖直延伸段131的顶部向第一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三翻边132,第四竖直延伸段131的底部向第一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三横折部133,第三横折部133的边缘向上折弯形成第三纵折部134。

边缘装饰条11的第一横折部113、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横折部123、第一侧向装饰条13的第三横折部133构成第一矩形框1的第一安装部的横折段;边缘装饰条11的第一纵折部114、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纵折部124、第一侧向装饰条13的第三纵折部134构成第一矩形框1的第一安装部的纵折段。

如图8所示,支撑条14包括截面为u形且u形开口朝上的u形主体141,在u形主体141的底部设有卡槽142,卡槽142为两个,分别布置在u形主体141长度方向的两侧。

在支撑条14与第一安装部的纵折段装配时,纵折段的其中相对两侧的顶沿分别嵌装在与相应侧的卡槽142中。本实施例中边缘装饰条11和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长度大于第一侧向装饰条13,故为避免支撑条14过长而产生形变,设置支撑条14分别与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纵折部124、边缘装饰条11的第一纵折部114进行装配。

为了使支撑条14的顶沿与纵折段的顶沿共面,在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纵折部124上开设第二避让槽125,在边缘装饰条11的第一纵折部114上开设第一避让槽115。

如图9~11所示,支撑条14嵌入避让槽后与纵折段的顶沿嵌装,从而使支撑条14的顶沿与纵折段的顶沿共面形成安装面,第一透光板3搭置在安装面上。

如图12所示,当支撑条14嵌装在第一矩形框1后,支撑条14的底壁高于边缘装饰条11的底壁,即支撑条14的底壁高于第一矩形框1的底壁,进一步给吊顶整体带来立体感。

边缘装饰条11的第一翻边112、两根第一侧向装饰条13的第三翻边132共面形成第一平台,第一灯箱中的第一灯具安装板6安装在第一平台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第二灯箱侧壁的第二矩形框2,第二矩形框2的底部环布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由第二矩形框2的底沿内折形成,第二灯箱中的透光板搭置在第二安装部上。

第二灯箱的四根装饰条中,与两侧的第一灯箱分别相邻的两根为作为连接壁的第二连接装饰条21,连接在两条第二连接装饰条21之间的为两根第二侧向装饰条22。

如图13所示,为了实现两相邻灯箱之间具有第一间隙,并且满足连接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装饰条21的底部为第五竖直延伸段212,第五竖直延伸段212的底沿向第二灯箱的内侧折弯形成第四横折部211,第二连接装饰条21的顶部包括朝第一灯箱侧折弯形成的水平延伸段213,以及由水平延伸段213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竖直延伸段214,第一竖直延伸段214的顶沿向第二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四翻边215。

如图14所示,在第一灯箱的第一连接装饰条12和第二灯箱的第二连接装饰条21中,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竖直延伸段121的顶部作为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的顶部、与第二连接装饰条21的第一竖直延伸段214相互贴靠形成叠置部(图14中l3所示部位即为叠置部)。

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翻边122与第二连接装饰条21的第四翻边215相互叠置形成由叠置部的顶沿朝第二灯箱侧折弯的折弯部(图14中l2所示部位即为折弯部)。折弯部朝第二灯箱侧折弯,为了避免折弯部影响透光板从第二灯箱中拆卸,在一实施例中,折弯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避让第二灯箱中的透光板。

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竖直延伸段121的底部作为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的底部,由于第二连接装饰条21设有水平延伸段213,故第一连接装饰条12的第二竖直延伸段121的底部与第二连接装饰条21的第五竖直延伸段212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即为第一间隙(图14中l1所示部位即为第一间隙)。

在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连接时,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在两者的叠置部贯穿紧固件进行固定,并且叠置部和紧固件两者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避让第一灯箱中的透光板。

避让透光板应理解为避让透光板的拆装路径,保证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中的透光板能够进行正常拆卸和安装。

如图15所示,第二侧向装饰条22包括第六竖直延伸段221,第六竖直延伸段221的顶部向第二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五翻边222,第六竖直延伸段221的底部向第二灯箱内侧折弯形成第五横折部223。

第二连接装饰条21的第四横折部211、第二侧向装饰条22的第五横折部223构成第二矩形框2的第二安装部,即第二灯箱中的第二透光板4搭置在第四横折部211和第五横折部223上。

两根第二连接装饰条21的第四翻边215、两根第二侧向装饰条22的第五翻边222共面形成第二平台,第二灯箱中的第二灯具安装板7安装在第二平台上。

如图16所示,为了提高加强条5的支撑强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各加强条5包括:用于固定灯箱的竖直延伸部51、以及设置在竖直延伸部51的顶部的强化部。强化部包括由竖直延伸部51的顶沿内折形成的第六横折部52、以及由第六横折部52的边缘向下翻折形成的第四纵折部53。

如图17~18所示,在加强条5与灯箱连接时,为了使加强条更好的支撑灯箱,第一灯箱中,第一侧向装饰条13的第四竖直延伸段131与相应侧的加强条5的竖直延伸部51贴靠,第一侧向装饰条13的第三翻边132与相应侧的加强条5的第六横折部52贴靠,第一灯具安装板6的相应侧叠置在相应侧的加强条5的第六横折部52上;第二灯箱中,第二侧向装饰条22的第六竖直延伸段221与相应侧的加强条5的竖直延伸部51贴靠,第二侧向装饰条22的第五翻边222与相应侧的加强条5的第六横折部52贴靠,第二灯具安装板7的相应侧叠置在相应侧的加强条5的第六横折部52上。

如图19所示,吊顶在使用状态下,第一间隙即为图中l1段所示,为了保证第一间隙延伸至吊顶两端,在一实施例中,设置各加强条的底沿与水平延伸段高度平齐。

并且在高度方向上,第二灯箱的底壁高于第一灯箱的底壁,使吊顶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立体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吊顶具有四个挂吊件8,四个挂吊件8分别固定的吊顶的四个端角处,各挂吊件8与第一灯具安装板6贴靠,并通过贯穿边缘装饰条11的第一翻边112、第一侧向装饰条13的第三翻边132、第一灯具安装板6、挂吊件8的紧固件进行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仅为了区别各部件,不作为对部件结构的限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沿加强条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各所述灯箱的顶壁为灯具安装板,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各所述灯箱的内部作为所述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

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作为第一灯箱,另一者作为第二灯箱,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相邻的侧壁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底部留有第一间隙,第二灯箱的连接壁顶部朝第一灯箱侧折弯且与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相互贴靠形成叠置部,所述叠置部的顶沿朝第二灯箱侧折弯形成折弯部;

所述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连接壁顶部与灯箱的顶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连通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拆卸让位空间作为透光板侧移的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避让所述第二灯箱中的透光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叠置部贯穿有紧固件,所述叠置部和紧固件两者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位置避让所述第一灯箱中的透光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箱的连接壁顶部包括朝第一灯箱侧折弯形成的水平延伸段,以及由水平延伸段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竖直延伸段;

各所述加强条的底沿与所述水平延伸段高度平齐;

所述第一竖直延伸段与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相互贴靠形成所述叠置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第一灯箱的连接壁包括第二竖直延伸段,所述第二竖直延伸段的顶部作为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灯箱的第一竖直延伸段相互贴靠形成所述叠置部;

所述第二竖直延伸段的底部作为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灯箱的连接壁底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一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在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灯箱的底壁高于第一灯箱的底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箱为依次连接的三个,三个灯箱中,位于边缘两侧的为所述第一灯箱,位于中部的为所述第二灯箱;

所述第一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第一灯箱侧壁的第一矩形框;

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包括由所述第一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形成的横折段,以及由所述横折段的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的纵折段,纵折段的其中相对两侧之间嵌装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的顶沿与纵折段的顶沿共面形成安装面,所述第一灯箱中的透光板搭置在该安装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灯箱包括由四根装饰条首尾依次衔接围成、作为第二灯箱侧壁的第二矩形框;

所述第二矩形框的底部环布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由第二矩形框的底沿内折形成,所述第二灯箱中的透光板搭置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条包括:

用于固定灯箱的竖直延伸部;

设置在所述竖直延伸部的顶部的强化部,所述强化部由竖直延伸部的顶沿内折后向下翻折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在高度方向上等宽延伸。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于透光板侧移的轿厢吊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加强条以及固定在两加强条之间的多个灯箱,各灯箱的底壁为活动设置的透光板,各灯箱的内部作为透光板的拆卸让位空间;在相邻两灯箱中一者为第一灯箱,另一者为第二灯箱,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相邻的侧壁作为连接壁,两者连接壁的底部留有第一间隙,第二灯箱的连接壁顶部朝第一灯箱侧折弯且与第一灯箱的连接壁相互贴靠形成叠置部,叠置部的顶沿朝第二灯箱侧折弯形成折弯部;两灯箱的连接壁顶部与灯箱的顶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第二间隙连通第一灯箱和第二灯箱两者的拆卸让位空间作为透光板侧移的通道。本申请的吊顶能够方便透光板侧移拆卸,并且吊顶整体的强度高,不易变形。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森;陆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9.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9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