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5


本实用新型涉及曳引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



背景技术:

曳引轮是曳引机上的绳轮,也称曳引绳轮或驱绳轮。是电梯传递曳引动力的装置,利用曳引钢丝绳与曳引轮缘上绳槽的摩擦力传递动力。因曳引轮要承受电梯轿厢自重、载重和对重的全部重量,故在材料上多用qt60-2球墨铸铁,以保证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同时,为了减少曳引钢丝绳在曳引轮槽内的损害,除了选择合理的曳引轮槽形外,对绳槽的工作表面的粗糙度、硬度做了一定的规定。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1420595449.2的专利文献提供一种可调节绳槽的曳引轮,该装置的绳槽深度可调,一旦单个绳槽出现异常磨损,可单独进行调节,使得所有绳槽深度保持一致。虽然该装置有益效果较多,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加剧钢丝绳对绳槽两侧磨损,使得轮圈在调整过程中需要对易磨损的侧边进行覆盖,导致绳槽间隙过大,增加钢丝绳滑动的可能性。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包括包括轮盘、挡环、轮圈a、轮圈b和轮圈c;所述轮盘左右两端内侧对称限位有两个挡环,两个所述挡环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圈a、轮圈b以及轮圈c,所述轮圈a左端与其中一个挡环通过多个螺丝与螺母配合固定连接,所述轮圈c右端与另一个挡环通过多个螺丝与螺母配合固定连接,所述轮圈a、轮圈b和轮圈c环形内壁均与轮盘圆周外壁滑动卡接,且所述轮圈a、轮圈b和轮圈c两两之间插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轮盘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传动盘,两个所述传动盘之间呈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四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左右两侧端部均分别与两个传动盘内侧面紧密焊接。

优选地,所述传动盘圆周外壁呈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所述卡接凸起为波浪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传动盘外侧面固设有限位环起,所述限位环起为中空的t型圆环结构,且所述限位环起外圈直径大于挡环内圈直径。

优选地,所述轮圈a、轮圈b和轮圈c环形内壁均呈环形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卡接槽,所述卡接槽与卡接凸起滑动卡接。

优选地,所述轮圈a、轮圈b和轮圈c内圈直径大于限位环起外圈直径,而小于挡环外圈直径。

优选地,所述轮圈b和轮圈c左侧面呈环形等间距焊接有多个插接凸起,所述轮圈a和轮圈b右侧面开设有与插接凸起一一对应的插孔,所述插接凸起外侧与插孔内侧插接配合。

优选地,所述轮圈a、轮圈b和轮圈c的绳槽外缘上开设有检测深度槽,所述检测深度槽内壁上设置有刻度。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曳引轮的结构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可以对磨损严重的轮圈进行更换,而无需跟换整个曳引轮,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且便于检修人员以及掌握轮圈的磨损程度。本实用新型便于安装与拆卸,有很强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拆分左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拆分右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轮盘;101、传动盘;102、连接杆;103、卡接凸起;104、限位环起;2、挡环;3、轮圈a;4、轮圈b;5、轮圈c;6、卡接槽;7、插接凸起;8、插孔;9、检测深度槽;10、刻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包括包括轮盘1、挡环2、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轮盘1左右两端内侧对称限位有两个挡环2,两个挡环2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圈a3、轮圈b4以及轮圈c5,轮圈a3左端与其中一个挡环2通过多个螺丝与螺母配合固定连接,轮圈c5右端与另一个挡环2通过多个螺丝与螺母配合固定连接,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环形内壁均与轮盘1圆周外壁滑动卡接,且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两两之间插接配合。

具体的,轮盘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传动盘101,两个传动盘101之间呈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四个连接杆102,连接杆102左右两侧端部均分别与两个传动盘101内侧面紧密焊接。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便于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均与轮盘1滑动卡接。

进一步的,传动盘101圆周外壁呈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103,卡接凸起103为波浪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卡接凸起103为波浪形结构,便于与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环形内壁卡接配合,使得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不能自动转动。且本实用新型中的卡接凸起103还可以为梯形或蝶形等其它形状。

值得说明的是,传动盘101外侧面固设有限位环起104,限位环起104为中空的t型圆环结构,且限位环起104外圈直径大于挡环2内圈直径。本实用新型中设置限位环起104的目的是避免挡环2从轮盘1上掉落的同时也是对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其到夹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环形内壁均呈环形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卡接槽6,卡接槽6与卡接凸起103滑动卡接。避免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在轮盘1自由转动。

除此之外,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内圈直径大于限位环起104外圈直径,而小于挡环2外圈直径。便于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与传动盘101的滑动卡接。

除此之外,轮圈b4和轮圈c5左侧面呈环形等间距焊接有多个插接凸起7,轮圈a3和轮圈b4右侧面开设有与插接凸起7一一对应的插孔8,插接凸起7外侧与插孔8内侧插接配合。使得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同步转动更加紧密。

除此之外,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的绳槽外缘上开设有检测深度槽9,检测深度槽9内壁上设置有刻度10。通过观察绳槽的磨损程度,以及检测深度槽9中漏出的刻度10数量,方便检修人员判断是否需要更换轮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在元件前的“一个”一词不排除包括“多个”该元件。产品权利要求中陈述的多个元件也可以由一个元件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盘(1)、挡环(2)、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所述轮盘(1)左右两端内侧对称限位有两个挡环(2),两个所述挡环(2)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圈a(3)、轮圈b(4)以及轮圈c(5),所述轮圈a(3)左端与其中一个挡环(2)通过多个螺丝与螺母配合固定连接,所述轮圈c(5)右端与另一个挡环(2)通过多个螺丝与螺母配合固定连接,所述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环形内壁均与轮盘(1)圆周外壁滑动卡接,且所述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两两之间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盘(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传动盘(101),两个所述传动盘(101)之间呈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四个连接杆(102),所述连接杆(102)左右两侧端部均分别与两个传动盘(101)内侧面紧密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盘(101)圆周外壁呈环形等间距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103),所述卡接凸起(103)为波浪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盘(101)外侧面固设有限位环起(104),所述限位环起(104)为中空的t型圆环结构,且所述限位环起(104)外圈直径大于挡环(2)内圈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环形内壁均呈环形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卡接槽(6),所述卡接槽(6)与卡接凸起(103)滑动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内圈直径大于限位环起(104)外圈直径,而小于挡环(2)外圈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b(4)和轮圈c(5)左侧面呈环形等间距焊接有多个插接凸起(7),所述轮圈a(3)和轮圈b(4)右侧面开设有与插接凸起(7)一一对应的插孔(8),所述插接凸起(7)外侧与插孔(8)内侧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圈a(3)、轮圈b(4)和轮圈c(5)的绳槽外缘上开设有检测深度槽(9),所述检测深度槽(9)内壁上设置有刻度(1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属于曳引轮技术领域。一种用于电梯的防滑式曳引轮,包括轮盘、挡环、轮圈A、轮圈B和轮圈C;轮盘左右两端内侧对称限位有两个挡环,两个挡环之间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轮圈A、轮圈B以及轮圈C,轮圈A、轮圈B和轮圈C环形内壁均与轮盘圆周外壁滑动卡接,且轮圈A、轮圈B和轮圈C两两之间插接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曳引轮的结构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可以对磨损严重的轮圈进行更换,而无需跟换整个曳引轮,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且便于检修人员以及掌握轮圈的磨损程度。本实用新型便于安装与拆卸,有很强的使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罗建华;饶良涛;周秋冬;闵文辉;吴江;刘华;黄斌;周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康达电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25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87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