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8


本实用新型涉及双电源开关领域,具体涉及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



背景技术:

双电源开关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系统的核心,用来实现常用电源与备用电源之间的自动可靠转换,常用于核电、码头、医院等重要场合。当常用电源出现问题时,通过手动或控制系统来切断常用电源与负载的连接,同时迅速接通备用电源与负载,当常用电源故障排除后通过手动或控制系统断开负载与备用电源的连接,接通常用电源与负载。

然而现在的双电源开关的动触头的运行角度转动角度过小(通常小于100°),导致灭弧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主要解决目前双电源开关的动触头的运行角度转动角度过小,导致灭弧效果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包括第一电源组件、第二电源组件和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上设有动触头,所述第一电源组件包括第一静触头,所述第二电源组件包括第二静触头,所述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a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b所成的夹角c大于180°。

还包括灭弧罩,所述灭弧罩内设有若干灭弧栅片,所述灭弧栅片包括对应设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外侧的第一栅片和对应设于所述第二静触头外侧的第二栅片。

所述灭弧罩中端设有空槽,所述空槽的横截面为扇环形面,其圆心角为70°~90°。

所述第一静触头包括夹体,所述夹体上设有用于夹紧所述动触头的夹槽,还包括具有弹性的夹套,所述夹套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夹紧夹体的两侧以收拢所述夹槽。

所述夹套还包括底板,所述夹体的底部与所述底板上端面接触。

还包括输出端接线柱,所述动触头通过软连接与所述输出端接线柱连接。

所述转动件包括偏心部,所述动触头设于所述偏心部上。

所述转动件的横截面为椭圆形面。

若干所述灭弧栅片轴向排列形成u形槽,所述第一静触头设于所述u形槽内。

还包括储能机构,所述储能机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与所述转动件联动连接的转动环,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均与所述支架铰接配合,还包括储能弹性储能件,所述弹性储能件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用于拉紧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抵压于所述转动环的两侧外壁;

当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时,所述转动环两侧受力平衡处于静止状态;

当所述动触头离开所述第一静触头时,所述弹性储能件释放能量通过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推动所述转动环转动。

所述第一限位板侧面设有容纳槽,所述转动环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内与所述容纳槽内壁抵压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动触头与其中一个静触头分离后,需要转动较大角度才能与另一个静触头连接,从而保证电弧可以被尽可能的拉长,起到良好的灭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静触头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灭弧罩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机构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第一限位板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所示,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包括第一电源组件1、第二电源组件2和转动件3,所述转动件上设有动触头31,所述第一电源组件包括第一静触头11,所述第二电源组件包括第二静触头21,所述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a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b所成的夹角c大于180°。

参见图1中,其中包括第二电源接线柱91,该第二电源接线柱通过软连接线与第二静触头连接,该转动件可以为转轴并由电机带动转动来实现两个电源的切换,通过软线连接设计,使第一、二静触头在同一侧,方便安装使用,动触头与其中一个静触头分离后,需要转动较大角度才能与另一个静触头连接,从而保证电弧可以被尽可能的拉长,起到良好的灭弧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还包括灭弧罩4,所述灭弧罩内设有若干灭弧栅片41,所述灭弧栅片包括对应设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外侧的第一栅片411和对应设于所述第二静触头外侧的第二栅片412。灭弧罩一体式设计,结构紧凑,并对应于第一、二静触头处设有灭弧栅片,增加灭弧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灭弧罩中端设有空槽,所述空槽的横截面为扇环形面,其圆心角为70°~90°。在灭弧罩的中间部分(空槽)没有灭弧栅片,从而保证在灭弧时,不会因为电弧太长而造成短路,同时灭弧罩的圆心角可以达到180度以上,保证灭弧罩足够长,从而有效灭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第一静触头包括夹体110,所述夹体上设有用于夹紧所述动触头的夹槽111,还包括具有弹性的夹套5,所述夹套包括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夹紧夹体的两侧以收拢所述夹槽。第一静触头上套有夹套,利用夹套收拢所述夹槽夹紧动触头,保证接触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夹套还包括底板,所述夹体的底部与所述底板上端面接触。底板的两侧设有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整体呈三角形,更加稳固。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还包括输出端接线柱61,所述动触头通过软连接62与所述输出端接线柱连接。单臂转动触头通过软线与输出端连接,使单臂转动触头结构极其简单,实现转动阻力小、转动速度快。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转动件包括偏心部31,所述动触头设于所述偏心部上。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转动件的横截面为椭圆形面。采用椭圆形设计,既能保证动触头的可靠安装,又可以减少软线转动时被拉伸或压缩的长度,提高软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若干所述灭弧栅片轴向排列形成u形槽413,所述第一静触头设于所述u形槽内。同理,第二静触头也设于u形槽内,增加灭弧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还包括储能机构,所述储能机构包括支架7,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板71、第二限位板72和与所述转动件联动连接的转动环74,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均与所述支架铰接配合,还包括储能弹性储能件73,所述弹性储能件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用于拉紧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抵压于所述转动环的两侧外壁;当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时,所述转动环两侧受力平衡处于静止状态;当所述动触头离开所述第一静触头时,所述弹性储能件释放能量通过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推动所述转动环转动。

当处于合闸状态时,动触头与第一静触头接触,此时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在弹性储能件(优选为拉簧)的作用下压在转动环的两侧,此时,转动环的两侧可以为受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可以为其受力为径向方向,即受力方向经过转动环的转动轴心,这样,转动环也不会转动,作为优选,转动环为矩形,当分闸时,电机92带动转轴稍微转动(顺时针逆时针皆可),此时受力不在平衡,转动环在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的推动下快速转动,达到快速分闸的效果,从而起到高效灭弧的目的。转动环可以为焊接在转动件上也可以螺钉连接在转动环上,通过推动转动环可以带动转动件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所述第一限位板侧面设有容纳槽711,所述转动环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内与所述容纳槽内壁抵压配合。该转动环的宽度和容纳槽的宽度间隙配合,使转动环轴向方向起到限位的效果,运行更加平稳。

作为优选,该第二限位板和第一限位板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包括第一电源组件(1)、第二电源组件(2)和转动件(3),所述转动件上设有动触头(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组件包括第一静触头(11),所述第二电源组件包括第二静触头(21),所述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a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b所成的夹角c大于18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灭弧罩(4),所述灭弧罩内设有若干灭弧栅片(41),所述灭弧栅片包括对应设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外侧的第一栅片(411)和对应设于所述第二静触头外侧的第二栅片(4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罩中端设有空槽,所述空槽的横截面为扇环形面,其圆心角为70°~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包括夹体(110),所述夹体上设有用于夹紧所述动触头的夹槽(111),还包括具有弹性的夹套(5),所述夹套包括第一夹板(51)和第二夹板(52),所述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夹紧夹体的两侧以收拢所述夹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套还包括底板,所述夹体的底部与所述底板上端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出端接线柱(61),所述动触头通过软连接(62)与所述输出端接线柱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偏心部(32),所述动触头设于所述偏心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灭弧栅片轴向排列形成u形槽(413),所述第一静触头设于所述u形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能机构,所述储能机构包括支架(7),所述支架上设有第一限位板(71)、第二限位板(72)和与所述转动件联动连接的转动环(74),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均与所述支架铰接配合,还包括储能弹性储能件(73),所述弹性储能件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用于拉紧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所述第二限位板抵压于所述转动环的两侧外壁;

当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时,所述转动环两侧受力平衡处于静止状态;

当所述动触头离开所述第一静触头时,所述弹性储能件释放能量通过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推动所述转动环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侧面设有容纳槽(711),所述转动环一端伸入所述容纳槽内与所述容纳槽内壁抵压配合。

技术总结
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主要解决目前双电源开关的动触头的运行角度转动角度过小,导致灭弧效果不佳的问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组件包括第一静触头(11),所述第二电源组件包括第二静触头(21),所述转动件设于所述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之间,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一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a与所述动触头与所述第二静触头接触时的轴线所在直线b所成的夹角c大于180°。本实用新型提供双电源开关的转换机构,动触头与其中一个静触头分离后,需要转动较大角度才能与另一个静触头连接,从而保证电弧可以被尽可能的拉长,起到良好的灭弧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赖焕生;段颉颃;范登帅;林榕;童晨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6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