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0


本发明涉及到支持输液的辅助用具,具体为一种输液固定装置,用于防止输液管刺针在外力作用下,从输液瓶的橡胶塞处脱落。



背景技术:

输液(也称为打吊瓶)是目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装有药水的输液瓶和输液管相互配合实现将药水注入到体内。

在常规的操作方法为,医护人员将输液管上的刺针插入到输液瓶的橡胶塞内,虽然橡胶塞对刺针有一定的作用阻止刺针从橡胶塞处脱落,但是其稳定性并不强。

在医院,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在医护人员和其家人不注意的情况下,多次发生拉扯输液管,从而将刺针从橡胶塞内拉扯出来的现象;这样常常导致回血的情况的出现给家人造成一定的惊慌,并且,还需要医护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做出止血处理,从而给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麻烦;即使是成人在不注意的情况下,也会触碰到输液管导致刺针的脱落。

以上现象在门诊部常常出现,因为刺针针头已经从橡胶塞内脱落暴露在空气中,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还需要重新到药管处申请新的一次性输液器,再进行二次插入输液。

因此,上述现象因为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不仅会增加医护人员的额外工作量且造成医用资源的浪费,还会因为二次插入输液,增加人体感染的几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技术方案,用于解决刺针会轻易从橡胶塞处被扯掉的现有问题。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输液固定装置,包括

一对具有弧形部的夹体,所述弧形部具有前端和后端;

一对第一定位台,每个所述第一定位台具有与所述弧形部相同的弧形结构且位于所述弧形部上端面,所述第一定位台相对于弧形部径向凸出;和

一对第二定位台,每个所述第二定位台与所述弧形部下端面连接且沿着所述弧形部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台的最远边设有缺口部;

两个所述夹体的一端通过带有扭簧的轴体实现咬合,使一对第一定位台、一对弧形部和一对缺口部形成拥有同一虚拟轴线的第一避让孔部、第二避让孔部和第三避让孔部,其中所述第一避让孔部、第二避让孔部和第三避让孔部的平面面积为s1、s2和s3,且s2>s1>s3。

通过带有扭簧的轴体使两个夹体的另一端张合,从而方便轻松的实现将输液瓶和输液管嵌合在第一避让孔部、第二避让孔部和第三避让孔部内,实现第一避让孔部限制输液瓶的瓶颈,第二避让孔部限制输液瓶的瓶盖,第三避让孔部限制输液管的圆盘凸起,能有效的稳定输液管,防止刺针在外力作用下从橡胶塞处脱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台的内侧面与上端面之间设有倾斜的斜面,使得所述第一避让孔部呈喇叭状。

斜面的设置有利于第一定位台形成的第一避让孔部更加的与输液瓶的颈部相似,并且拥有该斜面,使整个固定装置能更多的适用不同瓶颈尺寸的输液瓶,增强了整个固定装置的适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定位台通过连接臂连接在所述弧形部下端面,所述第二定位台与所述连接臂相接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台和/或连接臂的厚度。

通过采用增加相接处厚度的方式,加强连接臂与第二定位台连接的稳定性,降低第二定位台在受到圆盘凸起拉力而产生的弹性形变。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夹体具有拿捏部,所述拿捏部位于所述弧形部后端并与其顺滑连续相接,在所述弧形部与所述拿捏部连接处设有具有铰接孔的铰接部,所述轴体穿设所述铰接孔使所述扭簧与所述拿捏部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拿捏部的自由端向着弧形部弯曲的反方向弯曲延伸。

通过作用拿捏部上,在达到省力的同时,能更加容易的使夹体张合。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夹体具有前导部,所述前导部位于所述弧形部前端并与其顺滑连续相接,使所述前导部的内侧面与所述弧形部的内侧面共同形成一光滑的下引导面。

进一步的:所述前导部的自由端向着弧形部弯曲的反方向弯曲延伸。

在张开夹体将输液瓶嵌入到第一避让孔部和第二避让孔部时,通过前导部的引导,可以使输液瓶的瓶颈和瓶盖容易的滑进第一避让孔部和第二避让孔部内,达到省力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部与所述前导部连接处设有过渡面,所述过渡面分别连接所述前导部和第一定位台,使所述前导部的内侧面、过渡面和第一定位台的内侧面共同形成一光滑的上引导面。

利用该过渡面形成的上引导面,实现较为轻缓的将瓶颈引导进第一避让孔部内,且使整个固定具有流线感。

进一步的:所述夹体、第一定位台和第二定位台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其目的在于,透明性能有利于患者观察输液瓶内的药水是否到底,是否需要呼叫医护人员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夹体、第一定位台和第二定位台一体成型,采用注塑工艺将夹体、第一定位台和第二定位台注成一体结构,不仅更为美观且稳固性更强。

采用本固定装置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利用一对第一定位台、一对弧形部和一对缺口部形成的第一避让孔部、第二避让孔部和第三避让孔部,更加贴合目前输液瓶与输液管形成的结构,实现将两者稳定的固定,并且采用将两个夹体的一端通过带有扭簧的轴体实现咬合的方式,使夹体的操作简单方便。

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目前输液管刺针容易从橡胶塞处脱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固定装置爆炸结构图。

图2为固定装置整体结构视图。

图3为其中一个夹体的斜下视图,用于展示夹体架构。

图4为图3中夹体的斜上视图,用于展示第一定位台的结构。

图5为固定装置整体结构的另一视图,用于展示第一避让孔部、第二避让孔部和第三避让孔部位置关系。

图6为固定装置整体结构的侧视图,用于展示第一避让孔部、第二避让孔部和第三避让孔部连接关系。

图7为输液状态时,输液瓶与输液管的使用状态图。

图8为固定装置连接输液瓶前的预定位图。

图9为固定装置与输液瓶连接后,瓶盖大小略大于第二避让孔部的结构图。

图10为图9中a-a的剖面图,用于具体展示瓶盖大小略大于第二避让孔部时与弧形部的连接情况。

图11为按照图9的方式连接后,输液管在受力状态的最终结构图。

图12为图11中b-b的剖面图,用于展示在受力状态下第一定位台与瓶盖的连接情况、第二定位台与圆盘凸起的连接情况。

图13为固定装置与输液瓶连接后,瓶盖大小略小于第二避让孔部的结构图。

图14为图13中c-c的剖面图,用于具体展示瓶盖大小略小于第二避让孔部时与弧形部的连接情况。

图15为按照图13的方式连接后,输液管在受力状态的最终结构图。

图16为图15中d-d的剖面图,用于展示在受力状态下第二定位台与圆盘凸起的连接情况。

其中:1夹体、10弧形部、11前端、12后端、20第一定位台、30第二定位台、31缺口部、40连接臂、50前导部、60拿捏部、70-1,70-2铰接部、71铰接孔、72轴体、100第一避让孔部、200第二避让孔部、300第三避让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形成本发明所介绍的输液固定装置拥有一对夹体1,参见图1,这一对夹体1为镜像对称结构,在夹体1的一端设有铰接部70-1,70-2,即利用该铰接部70-1,70-2使这一对夹体1铰接。

具体实现铰接的方式为,在铰接部70-1,70-2上设有铰接孔71,铰接部70-1,70-2上的铰接孔71的中心轴对齐共线,再将带有扭簧的轴体72穿设铰接孔71,从而将两个夹体1铰接连接。

扭簧的作用在于,当两个夹体1的一端铰接咬合后控制夹体1另一端的张合,并有效的控制其张合的角度范围。

参见图2,夹体1的结构组成包括位于中间的弧形部10和分别位于两端的前导部50和拿捏部60,为了便于阐述理解,定义与前导部50连接的的一端为弧形部10的前端11,与拿捏部60连接的一端为弧形部10的后端12。

而上文所述的铰接部70-1,70-2也位于弧形部10的后端12处,具体位于弧形部10与所述拿捏部60连接处,以便于穿设在轴体72上的扭簧与拿捏部60抵接。

当手指分别施力作用在一对拿捏部60上时,使拿捏部60相向运动,见如图2中a1的箭头方向为相向运动,使得一对弧形部10就以轴体72为支点分别反向转动,将图2中a2的箭头方向为反向运动,使弧形部10的前端11张开,这时扭簧因为拿捏部60的相向运动而受到挤压;当手指不施力状态下,扭簧失去挤压作用而回弹抵接拿捏部60,使前端11复位回到初始状态。

在前端11的张开和复位过程中,其产生的的平面运行轨迹为圆弧轨迹,该圆弧轨迹是以轴体72的中心为圆心产生的圆弧轨迹。

上文介绍的施力在拿捏部60上使弧形部10张合的工作原理,等同于束缚头发用的发夹使用原理,可以理解成均为对夹结构。

优选的,参见图3,所述拿捏部60与所述弧形部10顺滑连续相接,且拿捏部60的自由端向着弧形部10弯曲的反方向弯曲延伸。

弯曲的拿捏部60使手指拥有更好的着力点,并且与弧形部10顺滑连续相接有利于增强夹体1整体的流线型美感。

参见图3-图5,所述弧形部10具体为圆弧形结构,这里所说的圆弧形结构是指至少一对弧形部10相对的一面为圆弧形,这一面称为弧形部10的内侧面,即可以理解优先保障弧形部10的内侧面为圆弧面,通过该圆弧面使一对弧形部10形成了第二避让孔部200,该第二避让孔部200在夹体1位于初始复位状态时呈类似于圆形孔。

在所述弧形部10的上端面设有第一定位台20,该第一定位台20具有与所述弧形部10相同的弧形结构,这里相同的弧形结构是指必须保证第一定位台20的内侧面为圆弧形,且第一定位台20内侧面形成的弧度与弧形部10内侧面形成的弧度相同,但第一定位台20相对于弧形部10径向凸出。

即可以理解为第一定位台20内侧面与弧形部10内侧面不共面,并且因为第一定位台20相对于弧形部10径向凸出的缘故,使得一对第一定位台20形成的第一避让孔部100与第二避让孔部200同轴且小于第二避让孔部200。

优选的,第一定位台20的内侧面与上端面之间设有倾斜的斜面,使得所述第一避让孔部100呈喇叭状。

在所述弧形部10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定位台30,第二定位台30沿着所述弧形部10径向方向延伸且第二定位台30的最远边设有缺口部31,一对缺口部31形成第三避让孔部300,第三避让孔部300与第二避让孔部200、第一避让孔部100同轴。

在本方案中,参见图5-图6,第一避让孔部100、第二避让孔部200和第三避让孔部300并不是规则的圆形孔,因此这里所述的同轴是指三者拥有同一虚拟轴线,并且定义第一避让孔部100的平面面积为s1,第二避让孔部200的平面面积为s2,第三避让孔部300的平面面积为s3,其中s2>s1>s3。

优选的,所述第二定位台30通过连接臂40连接在所述弧形部10下端面,所述第二定位台30与所述连接臂40相接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台和/或连接臂的厚度。

通过采用增加相接处厚度的方式,加强连接臂40与第二定位台30连接的稳定性,降低第二定位台30在受力过程中产生的弹性形变度。

参见图3-图4,位于弧形部10前端的前导部50也具有内侧面,这里的内侧面是指前导部50面向弧形部10内侧面的一面,前导部50与弧形部10的连接为顺滑连续相接,并且前导部50内侧面与弧形部10内侧面共同形成一光滑的下引导面b,增强流线型美感。

而在弧形部10与前导部50连接处设有过渡面c,所述过渡面c分别连接所述前导部50和第一定位台20,从而使所述前导部50内侧面、过渡面c和第一定位台20内侧面共同形成一光滑的上引导面a,形成的上引导面a增强了第一定位台20与前导部50相接的线性感。

优选的,所述前导部50的自由端向着弧形部10弯曲的反方向弯曲延伸。

优选的,所述夹体1、第一定位台20和第二定位台30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夹体1、第一定位台20和第二定位台30注塑成一体成型结构。

在现有的输液器材中,参见图7,输液瓶具有瓶颈和瓶盖,且为了保证输液瓶的密封性,在其瓶口塞有橡胶塞;而输液管不仅包括柔性的透明管,还包括质地坚硬的刺针,将刺针插入橡胶塞内,就实现了将输液管挂在输液瓶下。

刺针处设有圆盘凸起,该圆盘凸起便于医护人员的手指抵接,更为省力的将刺针插入到橡胶塞中。

上文所述的固定装置就分别需要与输液瓶的瓶颈、瓶盖配合,与刺针的圆盘凸起配合,实现将输液管与输液瓶的稳定连接,不使其轻易掉落。

需要说明的是,常规输液器材中,输液瓶的瓶颈小于瓶盖,所以为了使固定装置适合其结构,使对应的第一避让孔部100小于第二避让孔部200,而输液管为国标尺寸,输液管整体的直径远小于瓶颈或瓶盖,即在相比于第一避让孔部100和第二避让孔部200,第三避让孔部300最小,只需要第三避让孔部300的大小满足输液管正常通过,小于圆盘凸起的直径即可。

在使用时,医护人员将刺针插入到橡胶塞中,输液管在无防护的状态下吊挂在输液瓶下,在稳定了输液的正常进行后,拿起本方案中的固定装置,大拇指和食指分别作用在夹体1的拿捏部60上,使一对拿捏部60绕着轴体72相向转动(a1的箭头方向),一对弧形部10和一对前导部50反向转动(a2的箭头方向),转动至一对前导部50之间产生的最远距离大于瓶盖的直径。

在将前导部50张开夹向瓶盖时(图8中的虚线为固定装置夹向输液瓶的引导线),应当确保圆盘凸起位于第一定位台20与第二定位台30之间,再将瓶盖夹入到一对弧形部10之间。

夹入后,瓶盖位于一对弧形部10形成的第二避让孔部200中,瓶颈位于一对第一定位台20形成的第一避让孔部100中,输液管相对于输液瓶使竖直的,所以自然而然的输液管就会同步位于一对第二定位台30形成的第三避让孔部300中。

夹入后的状态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参见图9-图10,瓶盖略大于或等于第二避让孔部200,这时瓶盖的外圆弧面至少部分的与弧形部10接触形成接触面,即是弧形部10的内侧面挤压瓶盖,产生的摩擦力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时固定装置对输液瓶和输液管的固定作用只有在输液管受到拉扯时才会出现(图中的拉扯力为f1),即拉扯输液管后,刺针受到拉力作用下移到圆盘凸起抵接在第二定位台30上时,刺针不再移动,但是刺针的针头部分依旧插入在橡胶塞内,形成了防止刺针脱落第一阶段的保护。

若拉扯力持续存在,圆盘凸起就作用给第二定位台30向下的力,使得整个固定装置下移(f2的方向为固定装置下移的方向),使弧形部10相对于瓶盖下移,但是下移至第一定位台20的下端面与瓶盖的上平面抵接时停止,在此时的状态下,参见图11-图12,瓶盖的上表面与第一定位台20的下端面抵接从而阻止了整个固定装置下移,第二定位台30与圆盘凸起抵接阻止了刺针的下移,使刺针的针头部分始终位于橡胶塞内,实现了防止刺针脱落第二阶段的保护。

第二种:参见图13-图14,瓶盖略小于第二避让孔部200,瓶盖的外圆面无法接触到一对弧形部10的内侧面,这时固定装置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定位台20的下表面直接与瓶盖上表面抵接,形成整个固定装置吊挂在输液瓶上的状态,在输液管受到拉力后,参见图15-图16,圆盘凸起下移到抵接在第二定位台30,刺针也就不再下移;通过固定装置对刺针形成有效的保护。

通过采用对夹的方式设计固定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增强固定装置对输液瓶的适用性。

医用的输液瓶大小不一,但是其瓶盖和瓶颈的尺寸变化不大,因此拥有对夹结构的固定装置能有效的利用根据瓶盖大小的变化而变化,且可以实现单手操作,将输液瓶与输液管一次夹持到位,这样瓶盖始终位于一对弧形部10形成的第一避让孔部100内,一对第一定位台20始终限制瓶盖的移动,一对第二定位台30始终限制圆盘凸起的移动。

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具有弧形部(10)的夹体(1),所述弧形部(10)具有前端(11)和后端(12);

一对第一定位台(20),每个所述第一定位台(20)具有与所述弧形部(10)相同的弧形结构且位于所述弧形部(10)上端面,所述第一定位台(20)相对于弧形部(10)径向凸出;和

一对第二定位台(30),每个所述第二定位台(30)与所述弧形部(10)下端面连接且沿着所述弧形部(10)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台(30)的最远边设有缺口部(31);

两个所述夹体(1)的一端通过带有扭簧的轴体(72)实现咬合,使一对第一定位台(20)、一对弧形部(10)和一对缺口部(31)形成拥有同一虚拟轴线的第一避让孔部(100)、第二避让孔部(200)和第三避让孔部(300),其中

所述第一避让孔部(100)、第二避让孔部(200)和第三避让孔部(300)的平面面积为s1、s2和s3,且s2>s1>s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台(20)的内侧面与上端面之间设有倾斜的斜面,使得所述第一避让孔部(100)呈喇叭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台(30)通过连接臂(40)连接在所述弧形部(10)下端面,所述第二定位台(30)与所述连接臂(40)相接处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定位台(30)和/或连接臂(40)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体(1)具有拿捏部(60),所述拿捏部(60)位于所述弧形部(10)后端(12)并与其顺滑连续相接,在所述弧形部(10)与所述拿捏部(60)连接处设有具有铰接孔(71)的铰接部(70-1,70-2),所述轴体(72)穿设所述铰接孔(71)使所述扭簧与所述拿捏部(60)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拿捏部(60)的自由端向着弧形部(10)弯曲的反方向弯曲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体(1)具有前导部(50),所述前导部(50)位于所述弧形部(10)前端(11)并与其顺滑连续相接,使所述前导部(50)的内侧面与所述弧形部(10)的内侧面共同形成一光滑的下引导面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部(50)的自由端向着弧形部(10)弯曲的反方向弯曲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部(10)与所述前导部(50)连接处设有过渡面c,所述过渡面c分别连接所述前导部(50)和第一定位台(20),使所述前导部(50)的内侧面、过渡面c和第一定位台(20)的内侧面共同形成一光滑的上引导面a。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体(1)、第一定位台(20)和第二定位台(30)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液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体(1)、第一定位台(20)和第二定位台(30)一体成型。

技术总结
输液固定装置,涉及到支持输液的辅助用具,包括一对具有弧形部的夹体,所述弧形部具有前端和后端;一对第一定位台,每个所述第一定位台具有与所述弧形部相同的弧形结构且位于所述弧形部上端面,所述第一定位台相对于弧形部径向凸出;和一对第二定位台,每个所述第二定位台与所述弧形部下端面连接且沿着所述弧形部径向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定位台的最远边设有缺口部;两个所述夹体的一端通过带有扭簧的轴体实现咬合,使一对第一定位台、一对弧形部和一对缺口部形成拥有同一虚拟轴线的第一避让孔部、第二避让孔部和第三避让孔部;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目前输液管刺针容易从橡胶塞处脱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荆门市爱想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2.2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3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