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承重吊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翻折布吊索。
背景技术:
车间、工地用到的吊索有些是帆布质地的,帆布吊索的底部一般都要有个套环好与部件固定,套环一般就是帆布打圈形成,但是套环的受力最大,磨损也最终,在长久的使用中套环出的帆布是最先损坏的,从而降低了吊索整体使用寿命。套环往往也过于松垮,其形状较软,不方便套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翻折布吊索,巧妙翻折出双层套环,并且形态稳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翻折布吊索,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翻折布吊索,包括:带体,整体呈矩形长条状,带体包括一体的主体带和位于带体端头的端头带,端头带与主体带贴合固定,端头带与主体带相互的贴合面分别为带体上的一对对面,端头带与主体带的过渡处围成了孔洞;翻折部,包括主体带上向孔洞方向过渡的第一翻折部,还包括端头带上向孔洞方向过渡的第二翻折部,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之间相互叠压,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之间连接有包围孔洞的双层套环,双层套环处的带体对折并且带体的两侧边相接触;缝线区,包括将第一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缝纫在一起的第一缝线区,还包括将第二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缝纫在一起的第二缝线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由一整个规整的长条平面帆布翻折而来,对帆布的初始形状的要求低。翻折后的套环相比现有技术的单层套环变为了双层套环,双层套环整体厚度加倍,相比也不那么松垮,便于位置孔洞的形状,方便人员作业时穿套。双层套环其自身也寿命加长。双层套环相比简单的单层套环,其宽度收窄一半,一般穿过孔洞的挂钩往往是有弧线的,与帆布套环接触的是凹曲面,与挂钩接触的帆布套环其宽度约窄,其所需要适应性得形变就越小,从而对套环的拉伸损伤也变小。双层套环的圆周面对应的自身轴线与主体带所在空间平面基本是垂直的,使得双层套环的使用时不易歪斜,拉力传递到主题带上时也比较均一。缝线区可以保证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呈翻折状态。从而使得双层套环之间可以不再施加缝线固定,保证双层套环处的双层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沿主体带的中心线轴对称分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降低缝纫的位置精度要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上具备若干条相互平行且等长的横缝线,横缝线横跨第一翻折部或第二翻折部,每条横缝线均连接第一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或者均连接第二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横缝线将三者缝纫连接,强化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的结构强度与形状状态,从而保证双层套环的稳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的边沿具备呈矩形的边框缝线,每条横缝线均与边框缝线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边框缝线方便各个横缝线之间一次性走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边框缝线上不存在与主体带中心线方向平行的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都是斜向的,好适应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的斜向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相互交叉构成交叉处,端头带的长度方向与主体带的长度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翻折布吊索整体是呈轴对称状态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位于交叉处与端头带的顶端之间的区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靠近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刚开始翻折的地方,便于对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整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主体带、端头带为一体的帆布材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帆布材质方便缝线且柔性适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1-端头带;2-主体带;3-第一翻折部;4-第二翻折部;5-孔洞;6-双层套环;7-第一缝线区;8-第二缝线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种翻折布吊索,包括:带体,整体呈矩形长条状,带体包括一体的主体带2和位于带体端头的端头带1,端头带1与主体带2贴合固定,端头带1与主体带2相互的贴合面分别为带体上的一对对面,端头带1与主体带2的过渡处围成了孔洞5;翻折部,包括主体带2上向孔洞5方向过渡的第一翻折部3,还包括端头带1上向孔洞5方向过渡的第二翻折部4,第一翻折部3、第二翻折部4之间相互叠压,第一翻折部3、第二翻折部4之间连接有包围孔洞5的双层套环6,双层套环6处的带体对折并且带体的两侧边相接触;缝线区,包括将第一翻折部3、主体带2、端头带1缝纫在一起的第一缝线区7,还包括将第二翻折部4、主体带2、端头带1缝纫在一起的第二缝线区8。
图2相比图1可以看到双层套环7中的两层带体之间的缝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由一整个规整的长条平面帆布翻折而来,对帆布的初始形状的要求低。翻折后的套环相比现有技术的单层套环变为了双层套环,双层套环整体厚度加倍,相比也不那么松垮,便于位置孔洞的形状,方便人员作业时穿套。双层套环其自身也寿命加长。双层套环相比简单的单层套环,其宽度收窄一半,一般穿过孔洞的挂钩往往是有弧线的,与帆布套环接触的是凹曲面,与挂钩接触的帆布套环其宽度约窄,其所需要适应性得形变就越小,从而对套环的拉伸损伤也变小。双层套环的圆周面对应的自身轴线与主体带所在空间平面基本是垂直的,使得双层套环的使用时不易歪斜,拉力传递到主题带上时也比较均一。缝线区可以保证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呈翻折状态。从而使得双层套环之间可以不再施加缝线固定,保证双层套环处的双层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缝线区7、第二缝线区8沿主体带2的中心线轴对称分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降低缝纫的位置精度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缝线区7、第二缝线区8上具备若干条相互平行且等长的横缝线,横缝线横跨第一翻折部3或第二翻折部4,每条横缝线均连接第一翻折部3、主体带2、端头带1或者均连接第二翻折部4、主体带2、端头带1。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横缝线将三者缝纫连接,强化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的结构强度与形状状态,从而保证双层套环的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缝线区7、第二缝线区8的边沿具备呈矩形的边框缝线,每条横缝线均与边框缝线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边框缝线方便各个横缝线之间一次性走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边框缝线上不存在与主体带2中心线方向平行的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都是斜向的,好适应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的斜向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翻折部3、第二翻折部4相互交叉构成交叉处,端头带1的长度方向与主体带2的长度方向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翻折布吊索整体是呈轴对称状态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缝线区3、第二缝线区4位于交叉处与端头带1的顶端之间的区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靠近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刚开始翻折的地方,便于对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整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带2、端头带1为一体的帆布材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帆布材质方便缝线且柔性适中。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1.一种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包括:
带体,整体呈矩形长条状,所述带体包括一体的主体带和位于带体端头的端头带,所述端头带与主体带贴合固定,所述端头带与主体带相互的贴合面分别为带体上的一对对面,所述端头带与主体带的过渡处围成了孔洞;
翻折部,包括主体带上向孔洞方向过渡的第一翻折部,还包括端头带上向孔洞方向过渡的第二翻折部,所述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之间相互叠压,所述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之间连接有包围孔洞的双层套环,所述双层套环处的带体对折并且带体的两侧边相接触;
缝线区,包括将第一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缝纫在一起的第一缝线区,还包括将第二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缝纫在一起的第二缝线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沿主体带的中心线轴对称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上具备若干条相互平行且等长的横缝线,所述横缝线横跨第一翻折部或第二翻折部,每条横缝线均连接第一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或者均连接第二翻折部、主体带、端头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的边沿具备呈矩形的边框缝线,每条横缝线均与边框缝线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缝线上不存在与主体带中心线方向平行的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折部、第二翻折部相互交叉构成交叉处,所述端头带的长度方向与主体带的长度方向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区、第二缝线区位于交叉处与端头带的顶端之间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折布吊索,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带、端头带为一体的帆布材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