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焊机上的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指一个可以使电路开路、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道其他电路的电子元件。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用于氩弧焊机上的氩弧焊枪专用开关一般包括壳体、微动开关和操控件,在使用时,操控件驱动微动开关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从而使氩弧焊机开始工作,氩弧焊枪专用开关的设计结构复杂,并且存在不耐用、耗损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持久耐用、零开关损耗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包括壳体和操控件,还包括弹性复位件、第一触片和第二触片,所述弹性复位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和所述操控件之间,所述第一触片和所述第二触片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空腔内,所述第一触片上一体设置有静触点,所述第二触片上一体设置有动触点,所述操控件连接在所述壳体上,操纵所述操控件时,所述操控件能够驱使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操控件的触动部穿过所述壳体上的开口伸入所述空腔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片还具有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部和第一延伸板部,所述静触点连接在所述第一延伸板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触片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板部、第二延伸板部和翘板部,所述动触点连接在所述翘板部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触动部上设置有钩头部,所述翘板部从所述钩头部的一侧穿过所述钩头部的沟槽向所述沟槽的另一侧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片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触片上设置有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触片通过一螺钉固定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二触片通过另一螺钉固定在所述空腔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操控件枢接在所述壳体的尾部,所述壳体的下部向后延伸形成一后座部,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抵触在所述操控件上,所述弹性复位件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后座部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复位件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伸入所述后座部上的第一沉孔内并抵触在所述第一沉孔的内端面上,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操控件上的第二沉孔内并抵触在所述第二沉孔的内端面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盖板,所述空腔贯穿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底部。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持久耐用,零开关损耗。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触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操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壳体1、空腔11、开口12、后座部13、第一沉孔131、接线口14、第一连接柱15、连接孔151、肋板16、阻挡肋17、操控件2、触动部21、第二沉孔22、钩头部23、沟槽231、转轴3、弹性复位件4、第一触片5、第一连接板部51、第一安装孔511、第一通孔512、第一延伸板部52、静触点53、凸台54、第二触片6、第二连接板部61、第二安装孔611、第二通孔612、第二延伸板部62、翘板部63、动触点64、盖板7、第二连接柱72、螺钉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至图6,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包括壳体1、操控件2、弹性复位件4、第一触片5、第二触片6和盖板7,壳体1的前端开设有与壳体1的空腔11连通的接线口14,空腔11贯穿壳体1的底部,盖板7安装在壳体1的底部上,操控件2通过转轴3转动设置在壳体1的尾部,并且操控件2的触动部21穿过壳体1尾部的开口12伸入空腔11内,壳体1的下部向后延伸形成一后座部13,弹性复位件4的一端抵触在操控件2上,弹性复位件4的另一端抵触在后座部13上,第一触片5和第二触片6均设置在壳体1的空腔11内,空腔11内设置有若干个肋板16以限制第一触片5和第二触片6的位置,第一触片5上一体设置有静触点53,第二触片6上一体设置有动触点64,按压操控件2时,操控件2的触动部21能够驱使动触点64与静触点53接触。
具体的,如图4所示,铜制的第一触片5还具有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部51和第一延伸板部52,第一连接板部5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511和第一通孔512,一螺钉8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511与壳体1连接,以将第一触片5固定在壳体1上,静触点53连接在第一延伸板部52的自由端上,第一连接板部51与氩弧焊机的控制线电连接,空腔11内设置有一阻挡肋17,阻挡肋17阻挡在第一延伸板部52背离静触点53的一侧上,第一延伸板部52的自由端的背离静触点53的一侧上设置有凸台54。
如图5所示,铜制的第二触片6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板部61、第二延伸板部62和翘板部63,第二连接板部61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611和第二通孔612,一螺钉8穿过所述第二通孔612与壳体1连接,以将第二触片6固定在壳体1上,动触点64连接在翘板部63上,第二连接板部61与氩弧焊机的控制线电连接。
如图2、图3、图6所示,触动部21上设置有钩头部23,第二触片6的翘板部63从钩头部23的一侧穿过钩头部23上的沟槽231向钩头部23的另一侧延伸。
如图2所示,弹性复位件4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伸入后座部13的第一沉孔131内并抵触在第一沉孔131的内端面上,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伸入操控件2的第二沉孔22内并抵触在第二沉孔22的内端面上,此外,弹性复位件4还可以是扭簧。
如图2所示,壳体1的空腔11内设置有三个第一连接柱15,盖板7上设置有三个第二连接柱72,三个第二连接柱72与三个第一连接柱15一一对应配合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柱15上设有连接孔151,所述第二连接柱72与相应的第一连接柱15上的连接孔151配合连接。
如图2、图3所示,在使用时,用户通过向下按压操控件2驱使操控件2转动,进而操控件2前端的触动部21推动第二触片6的翘板部63,使得第二触片6上的动触点64与第一触片5上的静触点53接触,在松开对操控件2的按压后,操控件2在螺旋弹簧的作用下复位,随后第二触片6的翘板部63复位,使得第二触片6上的动触点64与第一触片5上的静触点53分离。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包括壳体(1)和操控件(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复位件(4)、第一触片(5)和第二触片(6),所述弹性复位件(4)设置在所述壳体(1)和所述操控件(2)之间,所述第一触片(5)和所述第二触片(6)均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空腔(11)内,所述第一触片(5)上一体设置有静触点(53),所述第二触片(6)上一体设置有动触点(64),所述操控件(2)连接在所述壳体(1)上,操纵所述操控件(2)时,所述操控件(2)能够驱使所述动触点(64)与所述静触点(53)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件(2)的触动部(21)穿过所述壳体(1)上的开口(12)伸入所述空腔(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5)还具有相连接的第一连接板部(51)和第一延伸板部(52),所述静触点(53)连接在所述第一延伸板部(5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片(6)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二连接板部(61)、第二延伸板部(62)和翘板部(63),所述动触点(64)连接在所述翘板部(63)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动部(21)上设置有钩头部(23),所述翘板部(63)从所述钩头部(23)的一侧穿过所述钩头部(23)的沟槽(231)向所述沟槽(231)的另一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5)上设置有第一通孔(512),所述第二触片(6)上设置有第二通孔(6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片(5)通过一螺钉(8)固定在所述空腔(11)内,所述第二触片(6)通过另一螺钉(8)固定在所述空腔(11)内。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件(2)枢接在所述壳体(1)的尾部,所述壳体(1)的下部向后延伸形成一后座部(13),所述弹性复位件(4)的一端抵触在所述操控件(2)上,所述弹性复位件(4)的另一端抵触在所述后座部(13)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4)为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伸入所述后座部(13)上的第一沉孔(131)内并抵触在所述第一沉孔(131)的内端面上,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伸入所述操控件(2)上的第二沉孔(22)内并抵触在所述第二沉孔(22)的内端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焊机上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板(7),所述空腔(11)贯穿所述壳体(1)的底部,所述盖板(7)安装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