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型微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93


本申请涉及微动开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水型微动开关。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因为其开关的触点间距比较小,故名微动开关,又叫灵敏开关。微动开关一般包括有壳体,所述壳体内对应设有一动触片和两个静触片,每个静触片上均固定有一静触头,且两静触片上的两静触头呈上下对称排布,动触片的一端延伸至两静触头之间并装设有动触头,壳体上设置有按钮以及驱动按钮压下的驱动杆,所述按钮的下端抵触在动触片的上部,按钮的上端穿过并置于壳体外侧,随着按钮的按压使动触片可选择地与两个静触片接触导电连接。

现市场上流通的微动开关存在不防水的特性,在一些需要对防水有很高要求的特殊场合,现有开关达不到使用要求,产品内部缺少防水结构,导致水可以通过外部结构缝隙进入到开关内部,由于不纯净水的导电性,易造成开关内部短路,从而导致微动开关无法达到预定的使用目的,造成开关失效,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微动开关不防水而容易导致开关失效,造成内部短路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型微动开关,其能够解决现有微动开关不防水而容易导致开关失效,造成内部短路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水型微动开关,包括底座、与所述底座相连接的上端盖、设置在所述底座内的接触弹片和用于触发所述接触弹片的触发装置;

所述上端盖设置有通孔,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有芯轴、位于所述通孔内的具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和顶杆,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第一部分与所述芯轴接触,且能够随所述芯轴沿所述通孔的轴线移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第二部分与所述通孔紧密配合,所述顶杆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内并与所述第一部分紧密配合,所述顶杆的底端与所述接触弹片接触,且所述顶杆的底端绝缘;当所述芯轴挤压所述第一密封圈时,所述顶杆向下移动抵压所述接触弹片,所述接触弹片发生形变;当所述芯轴停止挤压所述第一密封圈时,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接触弹片恢复形变,带动所述顶杆向上移动,并顶起所述芯轴使所述芯轴回复到初始位置;

所述上端盖与所述底座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且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上端盖和底座均紧密配合。

优选地,所述通孔内还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底端相抵紧,所述支撑座的底端与所述底座相抵紧。

优选地,所述通孔包括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支撑座和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第二部分的顶端抵在所述第二通孔的上壁,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有设置有扁球形的空腔的扁球部,所述扁球部的下端设置有供所述顶杆顶端伸入所述空腔内的开口,且所述顶杆顶端的形状与所述空腔相同并与所述空腔形成紧密配合,所述扁球部的顶端面为平面,所述顶杆的顶端面为与所述扁球部的顶端面相平行的平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部分为o型密封圈,且与所述第一部分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支撑座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o型密封圈相匹配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底座内设置有弹片支撑部,所述弹片支撑部包括有用于固定所述接触弹片的第一支撑部和用于与所述支撑座相接触的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之间形成供所述顶杆底端穿过的通槽,且所述接触弹片位于所述通槽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的底端设置有相对称的两组支撑位,两组所述支撑位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支撑部的上端面相抵。

优选地,所述芯轴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部分嵌入的盲孔。

优选地,所述触发装置还包括有滚轮、滚轮支撑销轴和与所述上端盖相连接的外芯轴支撑柱,所述外芯轴支撑柱套接在所述滚轮支撑销轴外,所述滚轮安装在所述滚轮支撑销轴的顶端,所述芯轴伸入所述滚轮支撑销轴内且与所述滚轮支撑销轴的上部相抵,且所述芯轴外套设有行程弹簧和挡圈,所述行程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挡圈固定连接,所述挡圈可滑动地套在所述芯轴外,且所述挡圈的顶端与所述滚轮支撑销轴的底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密封圈的材质为橡胶。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水型微动开关,包括底座、上端盖、设置在底座内的接触弹片和用来触发接触弹片的触发装置,触发装置包括有芯轴、第一密封圈和顶杆,第一密封圈的第一部分与芯轴接触,并且第一部分能够在通孔内上下移动,第一密封圈的第二部分与通孔紧密配合,顶杆的顶部位于第一部分内、并与第一部分紧密配合,即顶杆能够随第一部分上下移动,顶杆的底端能够与接触弹片接触,以便于触发接触弹片,从而触发微动开关,在触发该微动开关时,按压芯轴,芯轴挤压第一密封圈,第一部分变形并挤压顶杆,使顶杆向下移动抵压接触弹片,接触弹片发生形变被触发,从而触发该微动开关,而当对芯轴的挤压力消失后,芯轴停止挤压第一密封圈,第一部分和接触弹片恢复形变,带动顶杆向上移动,并使芯轴回复到初始位置,以便于下次触发。第一密封圈能够将通孔密封,以防止外界的灰尘和水通过通孔进入到该微动开关内部,并且第一密封圈具有弹性,不会限制该微动开关的正常工作。

第二密封圈与上端盖和底座均紧密配合,以防止水从上端盖和底座的连接处进入到底座内。

如此设置,通过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达到了在顶杆动态运动的过程中防水防尘的效果,解决了现有微动开关不防水而容易导致开关失效,造成内部短路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水型微动开关的爆炸图1;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水型微动开关的切面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上端盖内部结构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上端盖的装配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水型微动开关的爆炸图2;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底座的切面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上端盖的切面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密封圈的切面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密封圈的主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顶杆的主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顶杆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座的切面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座的立体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座的仰视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弹片支撑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密封圈的结构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行程弹簧与芯轴的装配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水型微动开关的主视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水型微动开关的侧视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防水型微动开关的立体图。

图中:

1、滚轮;2、滚轮支撑销轴;3、外芯轴支撑柱;4、行程弹簧;5、上端盖;6、第一密封圈;7、第一销轴;8、支撑座;9、顶杆;10、第一螺栓;11、弹片支撑部;12、底座;13、紧固螺栓;14、安装螺栓;15、第二销轴;16、第三销轴;17、第二螺栓;18、上接触片;19、接触弹片;20、下接触片;21、第二密封圈;22、第三螺栓;23、防尘盖;24、扁球部;25、第一通孔;26、第二通孔;27、固定座;28、挡圈;29、支撑位;30、第二部分;31、第一支撑部;32、第二支撑部;33、第三支撑部;34、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参照附图1-20,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防水型微动开关,包括底座12、上端盖5、设置在底座12内的接触弹片19和触发装置,触发装置用来触发接触弹片19,从而实现该微动开关的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触发装置包括有芯轴、第一密封圈6和顶杆9,上端盖5设置有通孔,第一密封圈6和顶杆9位于通孔内,并且芯轴的底端伸入通孔内与第一密封圈6的第一部分接触,第一部分能够随着芯轴沿通孔的轴线上下移动,并且第一密封圈6的第二部分30与通孔紧密配合,以将通孔密封;顶杆9的顶部位于第一部分内,并且顶杆9的顶部与第一部分紧密配合,以使顶杆9能够随着第一部分上下移动,顶杆9的底端能够与接触弹片19接触,这样,当顶杆9向下移动时,即可抵压接触弹片19,从而触发接触弹片19,触发该微动开关。从而使该微动开关在顶杆9动态运动的过程中仍然能够达到防水防尘的效果。

在使用时,按压芯轴,使芯轴挤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发生形变、并带动顶杆9向下移动来抵压接触弹片19,接触弹片19受力发生形变,被触发,从而使该微动开关被触发;停止按压芯轴后,芯轴对第一部分的作用力消失,则顶杆9不再抵压接触弹片19,第一部分和接触弹片19恢复形变,第一部分带动顶杆9向上移动,接触弹片19向上顶起顶杆9,使顶杆9顶起芯轴,从而使芯轴和顶杆9均回复至初始位置,以待下次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底座12内还设置有上接触片18和下接触片20,当顶杆9受外力向下移动时,抵压接触弹片19使接触弹片19向下弯曲,直至与下接触片20发生接触,起到该微动开关启动的目的。其中,上接触片18的第一端通过第二螺栓17固定在底座12内,第二端为自由端;下接触片20的第一端通过第三螺栓22固定在底座12内,第二端为自由端;接触弹片19的第一端固定,第二端为自由端,并且接触弹片19的第二端设置在上接触片18的第二端与下接触片20的第二端之间,且当接触弹片19受力向下弯时,能够与下接触片20的第二端接触实现电连接,实现该微动开关启动的目的;当接触弹片19受力消失时,接触弹片19的第一端恢复形变并与上接触片18的第二端接触实现电连接,实现该微动开关关闭的目的,由此实现该微动开关的开关作用。

其中,第一密封圈6具有弹性,受力能够变形,并且受力消失后能够恢复形变。

为了以防止顶杆9和底座12内部的导电结构相连接而导电,致使该微动开关无法使用,顶杆9的底端绝缘。这里,可以在顶杆9的底端设置绝缘层,比如,可以在顶杆9底端固定硅胶片;或者顶杆9可以采用绝缘材质,比如可以采用电木(或abs)制作,电木的化学名称叫酚醛塑料,它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绝缘性,耐热、耐腐蚀,abs为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具有绝缘性,一定的表面硬度,高弹性和韧性。

如图1所示,底座12与上端盖5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1,第二密封圈21与底座12和上端盖5均紧密配合,这样,能够防止水或灰尘从上端盖5与底座12的连接处进入到该微动开关的内部,加强了该微动开关的密封性。

其中,底座12和上端盖5上均设置有相对称的方形圈槽,第二密封圈21分别嵌在两个方形圈槽内,并且,如图16所示,第二密封圈21的形状与两个方形圈槽的形状相匹配,并且两个方形圈槽的高度之和小于第二密封圈21的高度,以使底座12与上端盖5装配后能够与第二密封圈21形成过盈配合,从而达到上端盖5与底座12之间配合的防水防尘的特性。

这里,上端盖5与底座12间隙配合,并且上端盖5与底座12之间是通过四个销轴固定连接,由于第二密封圈21的高度高于两个方向圈槽的高度之和,在通过销轴将上端盖5和底座12连接后,对第二密封圈21形成挤压,使第二密封圈21与上端盖5与底座12形成过盈配合,从而达到密封防水的效果。

如此设置,通过增加的第一密封圈6和第二密封圈21达到了在顶杆9动态运动的过程中防水防尘的效果,解决了现有微动开关不防水而容易导致开关失效,造成内部短路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通孔内还设置有支撑座8,支撑座8的顶端与第一密封圈6的第二部分30的底端相抵紧,底端与底座12相抵紧,这样,使第二部分30能够紧紧地被压合在支撑座8的顶端和上端盖5之间,提高了该第一密封圈6的密封效果。

其中,如图7所示,通孔包括有第一通孔25和第二通孔26,第一通孔25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26的直径,支撑座8和第二部分30位于第二通孔26内,并且第二部分30的顶端抵在第二通孔26的上壁,第二部分30的侧壁与第二通孔26形成紧密配合,可以为第二部分30的直径与第二通孔26的直径相同,以将第一通孔25密封,支撑座8位于第二部分30的下方,并且支撑座8的顶端抵在第二部分30的底端上。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座8与第二通孔26之间存在间隙,且支撑座8与第二通孔26之间的间隙尺寸控制在0.3mm-0.5mm以内。当底座12与上端盖5相连接后,底座12能够挤压支撑座8,使支撑座8向上挤压第二部分30,使第二部分30的顶端抵紧在第二通孔26的上壁处,从而加强对第一通孔25的密封,提高防水防尘的效果;并且便于实现第一密封圈6的安装和拆卸。

如图2所示,第一密封圈6的第一部分位于第一通孔25内,并且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第一通孔25的直径,以便于第一部分能够在第一通孔25内移动或发生形变,从而带动顶杆9上下移动,以实现该微动开关的开关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部分包括有扁球部24,扁球部24设置有扁球形的空腔和供顶杆9顶端伸入到空腔内的开口,开口位于扁球部24的底端,顶杆9的顶端形状与空腔的形状相同,并与空腔形成紧密配合,并且开口的直径小于顶杆9顶端的直径,以避免顶杆9受力从空腔内脱出。

其中,扁球部24的顶端端面为平面,这样,便于增大芯轴与第一密封圈6的接触面积,从而更加便于芯轴挤压第一密封圈6。顶杆9的顶端端面也可以为与扁球部24顶端端面相平行的平面,即空腔的上端面为平面,这样,便于第一密封圈6挤压顶杆9。

第一部分的顶端端面为封闭端面,第一部分的顶端通过顶杆9的顶端与芯轴底端紧密配合,使第一部分被紧紧压合在顶杆9和芯轴之间,从而使第一部分能够随着顶杆9上下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还包括有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三部分为空心锥台形,第四部分也为空心结构,并且第一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二部分30由上到下依次连接,并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内部形成供顶杆伸入的空心孔。

进一步地,如图8和图12所示,第二部分30可以为o型密封圈,以实现对第一通孔的密封,并且与第一部分呈一体式结构,在支撑座8的顶端设置有与该o型密封圈相匹配的凹槽34,o型密封圈的底端嵌入到凹槽34内,这样,既便于支撑座8作用于第一密封圈6,又提高了该微动开关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底座12内还设置有弹片支撑部11,弹片支撑部11包括有第一支撑部31、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第一支撑部31用来固定接触弹片19的第一端,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的顶端用来与支撑座8相接触,从而在底座12和上端盖5相连接后来抵压支撑座8。

为了避免妨碍顶杆9作用于接触弹片19,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之间形成有供顶杆9底端穿过的通槽,并且接触弹片19位于通槽的下方,以便于顶杆9底端穿过通槽挤压接触弹片19。

这里,通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接触弹片19的第二端。其中,接触弹片19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螺栓10固定在第一支撑部31上。

进一步地,支撑座8的底端设置有两组支撑位,两组支撑位相对设置,并且两组支撑位分别与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的上端面相抵,每组支撑位包括两个支撑位29,以将上端盖5与底座12的装配力通过支撑座8均匀的作用于第一密封圈6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芯轴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座27,固定座27设置有供第一密封圈6的第一部分嵌入的盲孔,盲孔与第一部分紧密配合,以防止在触发装置动作时第一密封圈6与芯轴相脱离。

如图1和图2所示,触发装置还包括有滚轮1、滚轮支撑销轴2和外芯轴支撑柱3,外芯轴支撑柱3套接在滚轮支撑销轴2外,滚轮1安装在滚轮支撑销轴2的顶端,并且外芯轴支撑柱3的底端与上端盖5直接通过电木浇注在一起,芯轴伸入到滚轮支撑销轴2内,芯轴外套设有行程弹簧4和挡圈28,行程弹簧4的一端与固定座27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挡圈28固定连接,挡圈28可沿芯轴滑动,并且挡圈28的顶端与滚轮支撑销轴2相连接。这样,通过按压滚轮1便可以使芯轴向下移动,并且在芯轴带动顶杆9向下运行的过程中,行程弹簧4能够将滚轮支撑销轴2多余的行程消除,避免了行程过大使该微动开关损坏,也提高了该微动开关的作用行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包括有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三通孔的直径大于第四通孔,第三通孔位于第四通孔的上方,外芯轴支撑柱3的底端伸入到第三通孔内,并抵在第三通孔的底壁上,并且第四通孔的直径大于滚轮支撑销轴2的直径,以便于滚轮支撑销轴2能够伸入到第四通孔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密封圈6和第二密封圈21的材质均为橡胶或硅胶材质,既能够达到密封防水防尘的效果,又能够通过第一密封圈6的第一部分的伸缩变形来带动顶杆9的移动达到动态密封的效果。

为了达到作用在第一密封圈6以及第二密封圈21上的力足够均匀,防水性能更好,在底座12与上端盖5的前壁和后壁上设置了两组对称的销轴孔,并分别通过第一销轴7和第三销轴16固定连接,以起到压力均匀的作用;在底座12和上端盖5的侧壁也设置有销轴孔,并通过第二销轴15固定连接。

另外,支撑座8、通孔均为圆柱形结构,这样使第一密封圈6在受到上端盖5与底座12的挤压力时会更加的均匀,从而使第一密封圈6的密封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底座12的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其他零件的紧固螺栓13,并且紧固螺栓13的外部设置有防尘盖23,以防止水或灰尘从紧固螺栓13与底座12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底座12内部,从而进一步地起到防尘防水的作用。

上端盖5与外芯轴支撑柱的连接处的外部还设置有用于连接其他产品的安装螺栓14,以便于将该微动开关安装在其他产品上。

并且,外芯轴支撑柱3与上端盖5之间的配合由模具电木粉浇注完成,浇注过后为一个整体部件,底座12上的第二螺栓17、第三螺栓22和紧固螺栓13之间的接线柱也是通过制作底座的模具直接电木浇注完成,从而起到无缝配合,达到防水防尘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表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词语,不是对具体顺序的限制,仅仅只是用于区分各个部件或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2)、与所述底座(12)相连接的上端盖(5)、设置在所述底座(12)内的接触弹片(19)和用于触发所述接触弹片(19)的触发装置;

所述上端盖(5)设置有通孔,所述触发装置包括有芯轴、位于所述通孔内的具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6)和顶杆(9),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第一部分与所述芯轴接触,且能够随所述芯轴沿所述通孔的轴线移动,所述第一密封圈(6)的第二部分(30)与所述通孔紧密配合,所述顶杆(9)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内并与所述第一部分紧密配合,所述顶杆(9)的底端与所述接触弹片(19)接触,且所述顶杆(9)的底部绝缘;当所述芯轴挤压所述第一密封圈(6)时,所述顶杆(9)向下移动抵压所述接触弹片(19),所述接触弹片(19)发生形变;当所述芯轴停止挤压所述第一密封圈(6)时,所述第一密封圈(6)和所述接触弹片(19)恢复形变,带动所述顶杆(9)向上移动,并顶起所述芯轴使所述芯轴回复到初始位置;

所述上端盖(5)与所述底座(12)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1),且所述第二密封圈(21)与所述上端盖(5)和底座(12)均紧密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还设置有支撑座(8),所述支撑座(8)的顶端与所述第二部分(30)的底端相抵紧,所述支撑座(8)的底端与所述底座(12)相抵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有第一通孔(25)和第二通孔(26),所述第一通孔(25)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26)的直径,所述支撑座(8)和所述第二部分(30)位于所述第二通孔(26)内,且所述第二部分(30)的顶端抵在所述第二通孔(26)的上壁,所述第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5)内,且所述第一部分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25)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有设置有扁球形的空腔的扁球部(24),所述扁球部(24)的下端设置有供所述顶杆(9)顶端伸入所述空腔内的开口,且所述顶杆(9)顶端的形状与所述空腔相同并与所述空腔形成紧密配合,所述扁球部(24)的顶端面为平面,所述顶杆(9)的顶端面为与所述扁球部(24)的顶端面相平行的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30)为o型密封圈,且与所述第一部分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支撑座(8)的顶端设置有与所述o型密封圈相匹配的凹槽(3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2)内设置有弹片支撑部(11),所述弹片支撑部(11)包括有用于固定所述接触弹片(19)的第一支撑部(31)和用于与所述支撑座(8)相接触的第二支撑部(32)和第三支撑部(33),所述第二支撑部(32)和所述第三支撑部(33)之间形成供所述顶杆(9)底端穿过的通槽,且所述接触弹片(19)位于所述通槽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8)的底端设置有相对称的两组支撑位,两组所述支撑位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2)和所述第三支撑部(33)的上端面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底端连接有固定座(27),所述固定座(27)设置有供所述第一部分嵌入的盲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还包括有滚轮(1)、滚轮支撑销轴(2)和与所述上端盖(5)相连接的外芯轴支撑柱(3),所述外芯轴支撑柱(3)套接在所述滚轮支撑销轴(2)外,所述滚轮(1)安装在所述滚轮支撑销轴(2)的顶端,所述芯轴伸入所述滚轮支撑销轴(2)内且与所述滚轮支撑销轴(2)的上部相抵,且所述芯轴外套设有行程弹簧(4)和挡圈(28),所述行程弹簧(4)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27)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挡圈(28)固定连接,所述挡圈(28)可滑动地套在所述芯轴外,且所述挡圈(28)的顶端与所述滚轮支撑销轴(2)的底端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型微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圈(6)和所述第二密封圈(21)的材质为橡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防水型微动开关,包括底座、端盖、设在底座内的接触弹片和触发装置;上端盖设有通孔,触发装置包括芯轴、位于通孔内具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和顶杆,第一密封圈第一部分与芯轴接触能随芯轴移动,第一密封圈第二部分与通孔紧密配合,顶杆顶部位于第一部分内与第一部分紧密配合,顶杆底端与接触弹片接触,顶杆底部绝缘;芯轴挤压第一密封圈时,顶杆向下移动抵压接触弹片,接触弹片发生形变;停止挤压第一密封圈时,第一密封圈和接触弹片恢复形变,顶杆向上移动顶起芯轴使芯轴回复初始位置;上端盖与底座连接处设有与上端盖和底座紧密配合的第二密封圈。如此设置,解决了现有微动开关不防水而容易导致开关失效,造成内部短路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加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加英
技术研发日:2019.11.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29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