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40

本发明属于盐酸工艺,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
背景技术
: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和日常生活中。现有技术中已经报道了许多由氯化氢制备氯气的方法,主要有电解法、无机氧化剂直接氧化法和催化氧化法。电解法存在能耗太大,成本高的弊端。无机氧化剂直接氧化法和催化氧化法都需要纯氯化氢作为原料,由盐酸(特别是稀盐酸)制氯化氢工艺复杂、设备众多、能耗巨大。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解决了现有氯化氢制氯气的工艺难点,利用瓷土粉作为载体,以铜盐为反应材料,形成大比表面的氧化铜固体反应物。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所述反应物为齿球型颗粒,颗粒直径为2-3mm,比表面为200-300m2/g,堆密度为0.6-0.7g/cm2。进一步的,所述固体反应物以铜盐为反应物,以瓷土粉为载体,经混炼、成型、烘干、焙烧得到固体反应物。所述铜盐采用氢氧化铜或者氯化铜。所述固体反应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瓷土粉与氢氧化铜混配,加水混炼、成型、烘干、焙烧,得到反应物,瓷土粉和氢氧化铜粉的质量配比为2:1,焙烧温度为800-900℃。所述固体反应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瓷土粉与氯化铜水溶液混炼、成型、烘干、焙烧,得到反应物,瓷土粉和氯化铜的质量配比为1:1,焙烧温度为800-900℃。所述固体反应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瓷土粉与氢氧化铜混配,成型后加入氯化铜水溶液渗透润湿、烘干、焙烧,得到反应物,所述瓷土粉、氢氧化铜和氯化铜的质量撇比为2:0.5:1,焙烧温度为800-900℃。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1.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氯化氢制氯气的工艺难点,利用瓷土粉作为载体,以铜盐为反应材料,形成大比表面的氧化铜固体反应物。2.本发明利用瓷土粉作为氧化铜的载体,并且以氢氧化铜或氯化铜为铜源,利用烘干过程中水蒸气散失形成多孔结构,并在后期焙烧后形成多孔体系。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但不对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做任何限定。实施例1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制备步骤具体如下:步骤1,将瓷土粉与氢氧化铜粉按照2:1的质量配比进行混配,得到混合物;步骤2,将混合物加入至水中搅拌,形成粘稠悬浊浆料,然后加入模具中固定成型;步骤3,将固定成型的粘稠浆料烘干,焙烧得到固体反应物,烘干温度为100-120℃,焙烧的温度为800-900℃。制得的固体反应物为齿球型颗粒,直径为2mm,比表面积为200m2/g,堆密度为0.7g/cm2。实施例2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制备步骤具体如下:步骤1,将瓷土粉加入至氯化铜水溶液中混炼、搅拌形成悬浊液,瓷土粉与氯化铜的质量比为1:1;步骤2,将悬浊液加入至模具中固定成型,然后烘干,焙烧得到固体反应物。烘干温度为100-120℃,焙烧的温度为800-900℃。在烘干过程中收集尾气,防止尾气中的氯气造成环境污染。制得的固体反应物呈齿球型颗粒,直径为3mm,比表面为300m2/g,堆密度为0.6g/cm2。实施例3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瓷土粉与氢氧化铜粉按照2:0.5的质量配比进行混配,得到混合物;步骤2,将混合物放入模具中固定成型,然后加入氯化铜水溶液进行渗透润湿,二次固定成型,得到预制块,所述瓷土粉与氯化铜的质量配比为2:1;步骤3,将预制块烘干,焙烧得到固体反应物,烘干温度为110-120℃,焙烧的温度为800-900℃。在烘干过程中收集尾气,防止尾气中的氯气造成环境污染。制得的固体反应物呈齿球型颗粒,直径为3mm,比表面为250m2/g,堆密度为0.7g/cm2。实施例4评价实验评价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a,将盐酸高温蒸发转化为共沸物,高温蒸发的温度为250℃,共沸物为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氯化氢的体积浓度为20%;步骤2,将固体反应物放置在反应釜中,然后通入共沸物恒温反应,恒温反应温度为250-280℃;步骤3,恒温反应后采用氮气吹尾,然后通入空气恒温反应,排出氯气并收集,得到氯气产物;吹尾温度为300-400℃,恒温反应的温度为350-400℃。氧化铜与含有氯化氢和蒸馏水的共沸物进行反应,氯化氢能够与氧化铜形成氯化铜,大大固化氯离子的效果,并且基于气体与固体反应,氯化铜并不会随着水蒸气的进入而变换位置,从而形成原位反应;氯化铜在恒温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形成反应,转化为氧化铜和氯气,经收集处理后得到氯气。按照上述的评价方法,评价数据如下: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hcl转化率99.8%99.6%99.8%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氯化氢制氯气的工艺难点,利用瓷土粉作为载体,以铜盐为反应材料,形成大比表面的氧化铜固体反应物。2.本发明利用瓷土粉作为氧化铜的载体,并且以氢氧化铜或氯化铜为铜源,利用烘干过程中水蒸气散失形成多孔结构,并在后期焙烧后形成多孔体系。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受限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物为齿球型颗粒,颗粒直径为2-3mm,比表面为200-300m2/g,堆密度为0.6-0.7g/cm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反应物以铜盐为反应物,以瓷土粉为载体,经混炼、成型、烘干、焙烧得到固体反应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盐采用氢氧化铜和氯化铜的一种或两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反应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瓷土粉与氢氧化铜混配,加水混炼、成型、烘干、焙烧,得到反应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瓷土粉和氢氧化铜的质量配比为2:1,焙烧温度为800-90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反应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瓷土粉与氯化铜水溶液混炼、成型、烘干、焙烧,得到反应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瓷土粉和氯化铜的质量配比为1:1,焙烧温度为800-900℃。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反应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瓷土粉与氢氧化铜混配,成型后加入氯化铜水溶液渗透润湿、烘干、焙烧,得到反应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瓷土粉、氢氧化铜和氯化铜的质量撇比为2:0.5:1,焙烧温度为800-900℃。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盐酸工艺,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盐酸原位制氯气的固体反应物,所述反应物为齿球型颗粒,颗粒直径为2‑3mm,比表面为200‑300m2/g,堆密度为0.6‑0.7g/cm2,并提供了具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氯化氢制氯气的工艺难点,利用瓷土粉作为载体,以铜盐为反应材料,形成大比表面的氧化铜固体反应物。

技术研发人员:吕佳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无锡玖汇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1.1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27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