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动开关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16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动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控制照明灯具通断电的墙壁开关普遍采用翘板式结构,翘板式开关在控制照明灯具通断电时,翘板式开关的面板总有一个状态(通或断)或两个状态(通和断)处于翘起状态,面板在翘起状态下与墙面之间存在一个翘起的角度。由于翘板式开关的广泛应用,已经造成了用户的审美疲劳。基于此,一些产商研发并制造了点动式开关,现有的点动式开关一般利用按压件通过摇杆带动动触片左右摆动的方式来改变接电线路的通断状态。但是,现有的点动式开关存在按压件在按压摇杆后无法自动摆正复位的情况,会造成开关的面板无法复位或开关整体操作不灵活等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动开关,使开关的按压构件能在完成动作后自动复位。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点动开关,包括自前向后设置的面板组件、按压组件及基座组件,面板组件包括面板,基座组件包括动触片,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支架、内按键、联动结构及弹性件,支架固定设置,内按键可前后移动的设于支架前端内,联动结构可转动设置且与动触片配合,弹性件包括可接触于联动结构的弹性部,内按键在面板受压时向后移动且可带动联动结构转动使动触片翻转,弹性部在联动结构转动时受力变形。

优选的,所述联动结构包括拨杆和摇臂,拨杆可转动设于内按键上,摇臂可转动连接于支架且位于拨杆的后侧,面板受压通过内按键带动拨杆向后移动至与摇臂前后抵触时拨杆可带动摇臂转动。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设于内按键上,弹性部设于拨杆的转动方向上。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设有两个弹性部,两个弹性部分别设于拨杆转动方向上的两侧;和/或,所述内按键上设有用于容设拨杆局部的凹腔,内按键上还设有供弹性部伸入凹腔中与拨杆配合的通槽。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弹片,弹片的端部弯折形成弹性部,弹片还有与内按键配合的固定部。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固定孔,内按键上设有与固定孔过盈配合的固定柱,固定部通过固定孔与固定柱的配合固定于内按键上;或者,所述固定部通过粘胶固定于内按键上;或者,所述固定部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内按键上。

优选的,所述拨杆通过销轴可转动连接于内按键;和/或,所述摇臂的前端设有凸柱,支架的后端设有与凸柱配合的铰接孔,摇臂通过凸柱与铰接孔的配合可转动设于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座壳,动触片设于座壳中,摇臂的后端伸入座壳内且设有联动槽,动触片的局部设于联动槽中。

优选的,所述按压组件还包括设于内按键与支架之间的弹簧,弹簧的一端抵于支架上、另一端抵于内按键上,弹簧在内按键向后移动时受力变形。

优选的,所述点动开关还包括暗盒,按压组件与基座组件连接在一起且设于暗盒中,面板组件还包括设于暗盒前侧的衬板,面板可翘转设于衬板的前侧,衬板上设有用于避让内按键的避让口。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点动开关,对点动开关的具体结构进行了改进。按压组件包括支架、内按键、联动结构及弹性件,面板受压翘转时带动内按键向后移动,内按键向后移动时可以带动联动结构转动,联动结构转动时可以带动动触片翻转,实现一次通电动作或断电动作,从而实现开关目的。由于弹性件的弹性部在联动结构转动时受力变形,松开面板后,内按键对联动结构无作用力,弹性部恢复形变过程中可以带动联动结构转动复位,提高点动开关整体开关控制的有效性和操作的灵活性。

2、联动结构优选采用拨杆与摇臂配合的结构,内按键向后移动时先带动拨杆向后移动,当拨杆与摇臂前后相抵后,内按键再向后移动时拨杆在摇臂的阻止作用下发生转动,拨杆转动时可以带动摇臂同步转动,摇臂在转动时可以带动动触片翻转,实现通电或断电。合理设置联动结构的具体结构,使其满足带动动触片翻转的结构要求。

3、弹性件设于内按键上,弹性件的弹性部设于拨杆的转动方向上,合理设置弹性件的安装位置及弹性部的设置位置,使其在拨杆的带动作用下能发生相应的变形,从而保证弹性部能顺利带拨杆复位。

4、由于拨杆在摇臂的阻止作用下发生转动的具体转动方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弹性部优选设置为两个,两个弹性部分别设于拨杆的可能转动方向上,确保拨杆转动时始终能使其中一个弹性部受力发生变形,从而保证拨杆在内按键被松开后能在此弹性部的弹力作用下顺利复位至初始位置,提高开关整体通过按压组件进行开关控制的有效性。

5、拨杆的局部设于内按键上的凹腔中,有利于合理减小按压组件的外形尺寸,同时,凹腔对拨杆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能使拨杆在内按键的带动及摇臂的阻止作用下沿合理、有效的方向转动,保证拨杆能顺利带动摇臂转动,有利于保证通过按压组件进行开关操作的有效性。

6、弹性件采用弹片,弹片的端部弯折形成弹性部,弹片通过固定部与内按键的配合设于内按键上,弹性件的结构简单,弹性部便于成型,有利于合理降低按压组件的生产成本。

7、固定部可以通过固定孔与固定柱之间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内按键上,也可以通过粘胶固定于内按键上,还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内按键上,固定部与内按键之间的固定结构简单,便于组装,且能很好的满足弹片的使用强度要求。

8、拨杆通过销轴可转动连接于内按键,摇臂通过凸柱与铰接孔的配合可转动设于支架上,合理设置拨杆与内按键之间、摇臂与支架之间的具体配合结构,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便于对其进行组装。

9、动触片的局部设于摇臂后端的联动槽中,合理设置摇臂与动触片之间的配合结构,使其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合理降低摇臂与动触片之间的配合难度,有利于降低两者的组装难度。

10、弹簧设于内按键与支架之间,内按键在面板的作用下向后移动时,弹簧受力变形。松开面板时,弹簧可以带动内按键向前复位至初始位置,内按键同时带动面板复位至初始位置,有效保证再次操作的有效性,使面板在未受压时始终处于与墙面平行的状态,有利于改善点动开关整体的使用体验。

11、面板可翘转设于衬板的前侧,衬板上设置避让口,以便面板受压时能抵于内按键上并顺利带动内按键向后移动,避免衬板对面板与内按键之间的配合造成阻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的爆炸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中按压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中内按键、拨杆和弹片的爆炸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中面板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中按压组件的初始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中按压组件的拨杆向后移动至与摇臂接触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点动开关中按压组件的内按键向后移动到位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点动开关中弹片的示意图。

图中,100-面板组件,110-面板,111-凸块,112-圆柱孔,120-衬板,121-避让口,122-插槽,123-圆柱凸起,200-按压组件,210-支架,211-铰接孔,212-卡扣,213-限位台阶面,220-内按键,221-凹腔,222-插孔,223-通孔,224-凹槽,225-固定柱,230-拨杆,231-摆动部,232-抵压部,240-摇臂,241-摇动部,242-联动部,243-凹口,244-凸柱,245-联动槽,250-弹片,251-弹性部,252-固定部,253-固定孔,260-弹簧,300-基座组件,310-动触片,320-座壳,3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点动开关,包括自前向后设置的面板组件100、按压组件200及基座组件300,面板组件100包括面板110,基座组件300包括动触片310。按压组件200包括支架210、内按键220、联动结构及弹性件,支架210固定设置,内按键220可前后移动的设于支架210前端内,联动结构可转动设置且与动触片310配合,弹性件包括可接触于联动结构的弹性部251,内按键220在面板110受压时向后移动且可带动联动结构转动使动触片310翻转,弹性部251在联动结构转动时受力变形。

本实施例中,支架210中空,联动结构包括拨杆230和摇臂240,拨杆230可转动设于内按键220上且位于支架中,摇臂240可转动连接于支架210且位于拨杆230的后侧。拨杆230呈t形,包括垂直布置的摆动部231和抵压部232,摆动部231大致沿前后方向布置,抵压部232设于摆动部的后端。内按键220上设有用于容设摆动部231的凹腔221,摆动部231通过销轴连接于内按键220,摆动部231的前端设有供销轴穿过的通孔233,凹腔221的底壁上设有供销轴插入的插孔222,销轴穿过通孔233并插设于插孔222中,实现拨杆230可转动连接于内按键220。由于凹腔221的限位作用,摆动部231在凹腔中仅可以左右摆动(参照图2所示方位)。抵压部232伸出凹腔,且位于内按键220的后侧,以便抵于摇臂240上带动摇臂240转动。

摇臂240也呈t形,包括垂直布置的摇动部241和联动部242,摇动部241可转动连接于支架210且位于抵压部232的后侧,摇动部241上设有用于避让抵压部232的凹口243,凹口243的内长小于抵压部的长度,避免抵压部232完全限于凹口243中不能带动摇臂240有效摆动。本实施例中,摇动部241的相对两侧设有凸柱244,支架210的后端设有与凸柱间隙配合的铰接孔211,摇动部241通过凸柱244与铰接孔211的配合可转动设于支架210的后侧。联动部242上设有后端开口的联动槽245,动触片310的局部设于联动槽245中。

弹性件设于内按键220上,弹性件优选采用弹片250,弹片250的两端弯折形成弹性部251,两个弹性部251之间的部位形成固定部252,固定部252固定于内按键220上。本实施例中,内按键220的前侧设有两个与各弹性部251一一对应设置且间隙配合的通槽223,通槽223与凹腔221连通,两个弹性部251从前向后自对应的通槽223处伸入凹腔221中且分别位于摆动部231的左右两侧。内按键220的前端面上设有内凹形成且供固定部252嵌入的凹槽224,凹槽224的底壁上设有向前凸出形成的固定柱225,固定部252上设有与固定柱225过盈配合的固定孔253,固定部252通过固定孔253与固定柱225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内按键220上,从而使弹片250设于内按键220上。进一步的,弹片250的两个弹性部251平行设置。

内按键220可前后移动的设于支架210前端的内部,为了限制内按键的移动行程,支架210的内壁上设有限位台阶面213,限位台阶面213位于内按键220的后方。当内按键220向后移动至与限位台阶面213接触时,内按键向后移动到位。

按压组件200还包括设于内按键220与支架210之间的弹簧260,弹簧260的前端抵于内按键220的后端面上实现定位设置,弹簧260的后端抵于支架210内壁的凸台上实现定位设置,凸台位于限位台阶面213的后方。内按键220向后移动时,弹簧260受力压缩。为了使内按键220前后移动时更加稳定,弹簧260设有两根,两根弹簧260分别位于抵压部232左右两端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点动开关还包括前侧开口的暗盒(图中未示出),按压组件200与基座组件300设于暗盒中。基座组件300还包括座壳320,座壳320固定于暗盒内。支架210后侧的相对两侧外壁上设有卡扣212,座壳320上设有供卡扣212卡入的卡槽321,支架210通过卡扣212与卡槽321的配合固定于座壳320上实现固定于暗盒内,摇臂240的联动部242位于座壳320内。

结合图6,面板110未受压时,内按键220未向后移动,拨杆230的摆动部231在初始状态下处于居中位置,弹片250的弹性部251处于原状且未受力变形,摇臂240的摇动部241与拨杆230的抵压部232处于脱离状态。

结合图7,内按键220受力向后移动时,先带动拨杆230向后移动,弹簧260受力压缩。当拨杆230的抵压部232与摇臂240的摇动部241前后相抵时,拨杆230在摇臂240的阻止作用下无法再向后移动。结合图8,内按键220继续向后移动时,拨杆230在内按键220和摇臂240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转动,拨杆230转动时可以带动摇臂240同步转动,摇臂240在转动时可以通过联动部242上的联动槽245带动动触片310翻转,实现一次通电动作或断电动作,从而实现开关目的。

拨杆230转动时,弹片250的弹性部251受力发生弹性变形,松开面板110后,内按键220对拨杆230无作用力,弹性部251恢复形变过程中可以带动拨杆230复位至初始位置,同时,弹簧260带动内按键220向前移动复位,以使拨杆230在内按键220下一次向后移动时能顺利进行带动摇臂240转动的动作,提高点动开关整体开关控制的有效性和操作的灵活性。

上述各部件的“前侧”指用户操作点动开关时点动开关朝向用户的一侧,上述各部件的“后侧”指用户操作点动开关时点动开关背向用户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弹片250的固定部252与内按键220之间的配合不限于上述记载或附图所示的固定柱225与固定孔253的配合,固定部252也可以通过粘胶固定粘附于内按键220上,当然,固定部252也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固定于内按键220上。

可以理解的是,拨杆230与内按键220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摇臂240与支架210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记载或附图所示,也可以采用其他合理的转动连接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动触片310翻转实现通电或断电的具体动作可以参考现有的点动开关结构。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作为上述实施例一的等同实施例,其与上述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弹片250的具体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弹片250的两个弹性部251呈v形设置,且两个弹片250之间的宽度自前向后逐渐增大。

实施例二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点动开关,包括自前向后设置的面板组件、按压组件及基座组件,面板组件包括面板,基座组件包括动触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支架、内按键、联动结构及弹性件,支架固定设置,内按键可前后移动的设于支架前端内,联动结构可转动设置且与动触片配合,弹性件包括可接触于联动结构的弹性部,内按键在面板受压时向后移动且可带动联动结构转动使动触片翻转,弹性部在联动结构转动时受力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结构包括拨杆和摇臂,拨杆可转动设于内按键上,摇臂可转动连接于支架且位于拨杆的后侧,面板受压通过内按键带动拨杆向后移动至与摇臂前后抵触时拨杆可带动摇臂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设于内按键上,弹性部设于拨杆的转动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设有两个弹性部,两个弹性部分别设于拨杆转动方向上的两侧;和/或,所述内按键上设有用于容设拨杆局部的凹腔,内按键上还设有供弹性部伸入凹腔中与拨杆配合的通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片,弹片的端部弯折形成弹性部,弹片还有与内按键配合的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有固定孔,内按键上设有与固定孔过盈配合的固定柱,固定部通过固定孔与固定柱的配合固定于内按键上;或者,所述固定部通过粘胶固定于内按键上;或者,所述固定部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内按键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拨杆通过销轴可转动连接于内按键;和/或,所述摇臂的前端设有凸柱,支架的后端设有与凸柱配合的铰接孔,摇臂通过凸柱与铰接孔的配合可转动设于支架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组件还包括座壳,动触片设于座壳中,摇臂的后端伸入座壳内且设有联动槽,动触片的局部设于联动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组件还包括设于内按键与支架之间的弹簧,弹簧的一端抵于支架上、另一端抵于内按键上,弹簧在内按键向后移动时受力变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点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动开关还包括暗盒,按压组件与基座组件连接在一起且设于暗盒中,面板组件还包括设于暗盒前侧的衬板,面板可翘转设于衬板的前侧,衬板上设有用于避让内按键的避让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点动开关,属于开关技术领域,包括自前向后设置的面板组件、按压组件及基座组件,面板组件包括面板,基座组件包括动触片。按压组件包括支架、内按键、联动结构及弹性件,支架固定设置,内按键可前后移动的设于支架前端内,联动结构可转动设置且与动触片配合,弹性件包括可接触于联动结构的弹性部,内按键在面板受压时向后移动且可带动联动结构转动使动触片翻转,弹性部在联动结构转动时受力变形。弹性件的弹性部在联动结构转动时受力变形,松开面板后,内按键对联动结构无作用力,弹性部恢复形变过程中可以带动联动结构转动复位,提高点动开关整体开关控制的有效性和操作的灵活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凌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鸿雁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26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