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43


本实用新型涉及急救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位一种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



背景技术:

在面临突发性的灾难使,往往需要对现场的伤员进行紧急转移,以使得伤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抢救,从而挽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而由于是突发性的灾难,大部分救援人员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就行救治,造成进行救助医护人员不足,往往使得许多需要急救伤员得不到抢救导致死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适应多种地形且操作简单,能够实现单人操作。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他优点,提供了一种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包括车厢、传送带、升降装置、平移机构以及履带,所述车厢放置在履带上,所述车厢内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车厢内部底部设有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与升降装置连接;

所述传送带设置在车厢内部且与平移机构连接;

车厢,其顶部敞开,所述车厢宽度方向上设有一个车门,所述车门的两侧设有对称的把手,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车厢靠近所述车门的一侧;

升降装置,其包括位于所述车厢内部底面四个角上的四个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上伸缩;

平移机构,其固定在所述升降装置上,所述平移机构包括一对横杆、一对滑轨、一对滑杆,一对横杆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气缸的活塞杆上,一对滑轨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的长度方向处,一个滑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对横杆同一侧的一端上,一个滑杆滑动设在一个滑轨中,一个滑杆沿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

传送带,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平移机构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四个立柱和一对圆辊,四个立柱分别设置在一对滑杆的两端,一对圆辊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的宽度方向处,一个圆辊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立柱的顶端,所述传送带套设在一对圆辊上;

履带,其固定在所述车厢底部。

优选的是,还包括:输液杆,其设置在所述车厢内部的一角,所述输液杆为伸缩杆。

优选的是,所述车厢的首尾两端设有气囊,位于所述车厢尾端的气囊设在所述车厢的门上。

优选的是,所述车厢的长度和宽度比为4:1。

优选的是,还包括:海绵,其贴附在所述传送带上。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履带作为移动装置,能够在多种地形上移动,能够使单人将需救助人员运送至方便救援的位置,设置平移机构和传送带,能够让单人将需救助人员移动到车厢内部,急救担架的设置能够方便救助,提高救助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急救担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急救担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传送带和圆辊的位置关系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新型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包括车厢1、传送带7、升降装置、平移机构4以及履带2,所述车厢1放置在履带2上,所述车厢1内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车厢1内部底部设有平移机构4,所述平移机构4与升降装置连接,所述传送带7设置在车厢1内部且与平移机构4连接;

车厢1,其顶部敞开,所述车厢1宽度方向上设有一个车门8,所述车门8的两侧设有对称的一对把手9,所述把手9设置在所述车厢1靠近所述车门8的一侧,方便打开车门8放入需要救助的人员,把手9的设置方便人为给车厢1提供动力;

升降装置,其包括位于所述车厢1内部底面四个角上的四个气缸3,所述气缸3的活塞杆竖直向上伸缩,实现平移机构4的上升或者下降;

平移机构4,其固定在所述升降装置上,所述平移机构4包括一对横杆41、一对滑轨42、一对滑杆43,一对横杆41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横杆4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气缸3的活塞杆上,一对滑轨42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1的长度方向处,一个滑轨4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对横杆41同一侧的一端上,一个滑杆43滑动设在一个滑轨42中,一个滑杆43沿所述滑轨42的延伸方向滑动,使滑杆43可以带动连接件自车厢1门向车厢1外的方向移动,从而使传送带7位于车厢1的外部,方便将受伤人员放置在传送带7上;

传送带7,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平移机构4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四个立柱5和一对圆辊6,四个立柱5分别设置在一对滑杆43的两端,一对圆辊6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1的宽度方向处,一个圆辊6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立柱5的顶端,所述传送带7套设在一对圆辊6上,圆辊6的转动可以带动传送带7的转动,传送带7套设在圆辊6上可以手动拉动传送带7传动;

履带2,其固定在所述车厢1底部,履带2与橡胶履带底盘的构造相同,履带2与车厢1底部的连接方式和橡胶履带底盘与支撑物体的连接方式一致,在地形不好的地方,单人就能推动车厢1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双手手握把手9,给予车厢1动力使履带2转动,将单人急救担架推至需要救助的人员旁,打开车门8,手动拉动滑杆43,使传送带7滑出车厢1外位于病人身体旁,将需救助人员置于传送带7上,手动拉动传送带7使需救助人员位于传送带7的中间位置,推动滑杆43,将传送带7滑至车厢1中,关好车厢1的车门8,当需要救助的人员在一个车厢1不好放置的地点时,将车厢1置于就近位置,打开车门8,手动拉动滑杆43,使传送带7滑出车厢1外,使传送带7远离车厢1的一侧与需救助人员接近,将需救助人员近传送带7的一侧放置在传送带7上,手动拉动传送带7,使需救助人员的整个身体位于传送带7上,推动滑杆43,将传送带7滑至车厢1中,关好车厢1的车门8,手握把手9,给予车厢1动力使履带2转动,将车厢1推至方便救援的地方,到达之后,连接电源,用气缸3将传送带7顶升至车厢1顶部,让医护人员进行救助,本实用新型采用履带2作为移动装置,能够使车厢1在多种地形上移动,一个人就可以将需救助人员运送至方便救援的位置,设置平移机构4和传送带7,一个人就可以将需救助人员移动到车厢1内部,单人担架的设置能够方便救助,提高救助效率。

在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输液杆,其设置在所述车厢1内部的一角,所述输液杆为伸缩杆,方便给病人输液。

在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车厢1的首尾两端设有气囊,位于所述车厢1尾端的气囊设在所述车厢1的门上,在推需救助人员的同时对救助人员进行身体保护。

在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中,将车厢1长度设置在合理范围内,所述车厢1的长度和宽度比为4:1,在车厢1行进过程中,控制需救助人员的晃动范围,提高对需救助人员身体的保护。

在另外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海绵,其贴附在所述传送带7上,使需救助人员躺在传送带7上更舒适。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包括车厢、传送带、升降装置、平移机构以及履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放置在履带上,其顶部敞开,所述车厢宽度方向上设有一个车门,所述车门的两侧设有对称的把手,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车厢靠近所述车门的一侧;

所述车厢内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其包括位于所述车厢内部底面四个角上的四个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上伸缩;

所述车厢内部底部设有平移机构,所述平移机构与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平移机构,其固定在所述升降装置上,所述平移机构包括一对横杆、一对滑轨、一对滑杆,一对横杆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气缸的活塞杆上,一对滑轨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的长度方向处,一个滑轨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对横杆同一侧的一端上,一个滑杆滑动设在一个滑轨中,一个滑杆沿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滑动;

所述传送带设置在车厢内部且与平移机构连接;所述传送带,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平移机构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四个立柱和一对圆辊,四个立柱分别设置在一对滑杆的两端,一对圆辊间隔水平设置在车厢的宽度方向处,一个圆辊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立柱的顶端,所述传送带套设在一对圆辊上;

履带,其固定在所述车厢底部,履带与车厢底部的连接方式和橡胶履带底盘与支撑物体的连接方式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液杆,其设置在所述车厢内部的一角,所述输液杆为伸缩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首尾两端设有气囊,位于所述车厢尾端的气囊设在所述车厢的门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长度和宽度比为4: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海绵,其贴附在所述传送带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型单人操作急救担架,包括车厢、传送带、升降装置、平移机构以及履带,所述车厢放置在履带上,所述车厢内部设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上设有平移机构,所述传送带设置在车厢内部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平移机构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单人操作急救担架能够适应多种地形,能够进行单人操作,方便救助,具有提高救助效率的有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周广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得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3.22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2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