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5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



背景技术:

野外救援中担架是必不可少的器械,但是目前的担架和医疗器械箱是分开的,所占空间大,携带不方便。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合野外山地救援用的担架组合设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野外山地救援担架与医疗器械箱分开携带,占用空间大,携带不放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包括:

担架主体,担架主体包括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且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折叠后形成一个安装空间;

及医疗器械箱,医疗器械箱放置于安装空间内。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由于担架主体包括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且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折叠后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医疗器械箱放置于安装空间内;由此减小了需要分别携带的空间,两者可一起携带,提高了携带的便捷性。

优选地,担架主体包括第一担架体、连接体及第二担架体;

第一担架体第一端为自由端;连接体第一端与第一担架体第二端铰接,第二担架体第一端与连接体第二端铰接,折叠后形成安装空间,医疗器械箱放置于安装空间内,其中第二担架体第二端为自由端。

采用此方案,可以通过三段折叠,形成安装空间,连接体位于底部用于支撑医疗器械箱,第一担架体和第二担架体可折叠用于夹紧医疗器械箱。

优选地,可以在第一担架体的自由端和第二担架体的自由端分别设置公接头和母接头,通过两者的扣合,实现顶部的固定,提高对医疗器械箱的固定牢固性。

优选地,第一担架体包括:第一担架体本体、第一主扶手、第一辅助扶手及第一固定带组件;

第一担架体本体的自由端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主扶手;

第一辅助扶手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于第一担架体本体两侧,且向第一担架体本体顶部弧形过渡;

第一固定带组件成带状,包括并列的多组,每一组的两侧均固定于第一担架体本体上靠近第一辅助扶手侧,其中部可插接。

其中第一辅助扶手,在转运伤员过程中,可为伤员提供扶手,两者相对第一担架本体顶部向内弧形过渡,防止在野外山地救援中,伤员从担架上掉下来;第一固定带组件用于固定伤员上身部位。

优选地,第二担架体包括第二担架体本体、第二主扶手、第二扶手、及第二固定带组件;

第二担架体本体的自由端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主扶手;

第二扶手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于第二担架体本体两侧,且向第二担架体本体顶部弧形过渡;

第二固定带组件成带状,包括并列的多组,每二组的两侧均固定于第二担架体本体上靠近第二扶手侧,其中部可插接。

其中第二扶手在转运伤员过程中,两个扶手相对第二担架本体顶部向内弧形过渡,防止在野外山地救援中,伤员从担架上掉下来。同时第一辅助扶手和第二扶手在折叠中相对,为医药器械箱放置在安装空间内提供侧向支撑,提高携带的稳定性;第二固定带组件用于固定伤员的下肢。

优选地,连接体包括连接体本体和设置于其上的第三固定带组件;连接体本体第一端与第一担架体本体第二端铰接,其第二端与第二担架体本体第一端铰接;其中三固定带组件用于固定伤员的腰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还包括锁止部;锁止部包括锁止销和锁止孔;锁止销包括多个,每一个的第一端均沿第一担架体本体第二端或第二担架体本体的第一端固定,且其第二端伸出,折叠中与设置于第一担架体本体第二端顶部或第二担架体本体的第一端顶部上的锁止孔对应配合限位。采用此方案,当折叠第一担架本体和第二担架本体时,锁销第二端插入锁止孔内,防止第一担架本体和第二担架本体相对连接体发生相对运动;其中在第一担架本体第二端和第二担架本体第一端顶部,对应锁销位置设置有避让槽,方便担架体的折叠。

优选地,第一主扶手第一端与第一担架体本体的自由端铰接,第二端可绕铰接点旋转;第二主扶手第一端与第二担架体本体的自由端铰接,第二端可绕铰接点旋转。采用此方案,当伤员或病人呼吸困难时可将第一主扶手或第二主扶手旋转支撑,使担架一端形成依靠,伤员或病人可以坐卧姿态进行急救。

上述第一主扶手和第二主扶手自由端为伸缩管设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支撑的高度,定位通过伸缩管之间设置的锁销与锁孔实现。

优选地,第一担架体本体或第二担架体本体背面具有双肩背带;采用此方案的效果,改变了携带担架的方式,携带者是需要背负即可,解放了双手,同时可提高携带者的行走速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还包括底轮,底轮位于连接体本体底部;可以为两侧四个底轮,或者仅一侧设置两个,形成类似于行李箱底部的轮子,方便拖拽。

优选地,担架主体底部两侧设置有多个led灯;采用此方案,方便夜晚使用担架转运伤员时照明,同时光线也不影响伤员或病人的视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的担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的担架主体的爆炸图;

图4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第一主扶手的放大示意图;

图5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的半支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附图为图5另一方向使用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的锁止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野外山地救援担架与医疗器械箱分开携带,占用空间大,携带不放的技术问题。

参见附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包括:

担架主体100,担架主体100包括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且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折叠后形成一个安装空间;

及医疗器械箱200,医疗器械箱200放置于安装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由于担架主体包括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且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折叠后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医疗器械箱放置于安装空间内;由此减小了需要分别携带的空间,两者可一起携带,提高了携带的便捷性。

参见附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担架主体100包括第一担架体101、连接体102及第二担架体103;

第一担架体101第一端为自由端;连接体102第一端与第一担架体101第二端铰接,第二担架体103第一端与连接体102第二端铰接,折叠后形成安装空间,医疗器械箱200放置于安装空间内,其中第二担架体103第二端为自由端。

由此,可以通过三段折叠,形成安装空间,连接体位于底部用于支撑医疗器械箱,第一担架体和第二担架体可折叠用于夹紧医疗器械箱。

有利的是,可以在第一担架体的自由端和第二担架体的自由端分别设置公接头和母接头,通过两者的扣合,实现顶部的固定,提高对医疗器械箱的固定牢固性。

具体而言,参见附图3,第一担架体101包括: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一主扶手1014、第一辅助扶手1012及第一固定带组件1013;

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的自由端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主扶手1014;

第一辅助扶手1012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于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两侧,且向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顶部弧形过渡;

第一固定带组件1013成带状,包括并列的多组,每一组的两侧均固定于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上靠近第一辅助扶手1012侧,其中部可插接。

其中第一辅助扶手,在转运伤员过程中,可为伤员提供扶手,两者相对第一担架本体顶部向内弧形过渡,防止在野外山地救援中,伤员从担架上掉下来;第一固定带组件用于固定伤员上身部位。

第二担架体103包括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第二主扶手1034、第二扶手1032、及第二固定带组件1033;

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自由端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主扶手1034;

第二扶手1032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于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两侧,且向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顶部弧形过渡;

第二固定带组件1033成带状,包括并列的多组,每二组的两侧均固定于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上靠近第二扶手1032侧,其中部可插接。

其中第二扶手在转运伤员过程中,两个扶手相对第二担架本体顶部向内弧形过渡,防止在野外山地救援中,伤员从担架上掉下来。同时第一辅助扶手和第二扶手在折叠中相对,为医药器械箱放置在安装空间内提供侧向支撑,提高携带的稳定性;第二固定带组件用于固定伤员的下肢。

更有利的是,连接体102包括连接体本体1021和设置于其上的第三固定带组件1022;连接体本体1021第一端与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二端铰接,其第二端与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第一端铰接;其中三固定带组件用于固定伤员的腰部。

参见附图7,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锁止部500;锁止部500包括锁止销501和锁止孔502;锁止销501包括多个,每一个的第一端均沿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二端或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第一端固定,且其第二端伸出,折叠中与设置于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二端顶部或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第一端顶部上的锁止孔502对应配合限位。当折叠第一担架本体和第二担架本体时,锁销第二端插入锁止孔内,防止第一担架本体和第二担架本体相对连接体发生相对运动;其中在第一担架本体第二端和第二担架本体第一端顶部,对应锁销位置设置有避让槽,方便担架体的折叠。

参见附图4-6,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扶手1014第一端与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的自由端铰接,第二端可绕铰接点旋转;第二主扶手1034第一端与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自由端铰接,第二端可绕铰接点旋转。

当伤员或病人呼吸困难时可将第一主扶手或第二主扶手旋转支撑,使担架一端形成依靠,伤员或病人可以坐卧姿态进行急救。

上述第一主扶手和第二主扶手自由端为伸缩管设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支撑的高度,定位通过伸缩管之间设置的锁销与锁孔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或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背面具有双肩背带300;由此改变了携带担架的方式,携带者是需要背负即可,解放了双手,同时可提高携带者的行走速度。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还包括底轮400,底轮400位于连接体本体1021底部。可以为两侧四个底轮,或者仅一侧设置两个,形成类似于行李箱底部的轮子,方便拖拽。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担架主体100底部两侧设置有多个led灯;由此方便夜晚使用担架转运伤员时照明,同时光线也不影响伤员或病人的视野。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担架主体采用可采用减重设计,如去除部分材料,方便携带。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担架主体(100),所述担架主体(100)包括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且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折叠后形成一个安装空间;

及医疗器械箱(200),所述医疗器械箱(200)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所述担架主体(100)包括第一担架体(101)、连接体(102)及第二担架体(103);

所述第一担架体(101)第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连接体(102)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担架体(101)第二端铰接,所述第二担架体(103)第一端与所述连接体(102)第二端铰接,折叠后形成安装空间,所述医疗器械箱(200)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其中所述第二担架体(103)第二端为自由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担架体(101)包括: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一主扶手(1014)、第一辅助扶手(1012)及第一固定带组件(1013);

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的自由端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一主扶手(1014);

所述第一辅助扶手(1012)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于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两侧,且向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顶部弧形过渡;

所述第一固定带组件(1013)成带状,包括并列的多组,每一组的两侧均固定于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上靠近所述第一辅助扶手(1012)侧,其中部可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担架体(103)包括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第二主扶手(1034)、第二扶手(1032)、及第二固定带组件(1033);

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自由端沿其长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所述第二主扶手(1034);

所述第二扶手(1032)包括两个对称布置于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两侧,且向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顶部弧形过渡;

所述第二固定带组件(1033)成带状,包括并列的多组,每二组的两侧均固定于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上靠近所述第二扶手(1032)侧,其中部可插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102)包括连接体本体(1021)和设置于其上的第三固定带组件(1022);所述连接体本体(1021)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二端铰接,其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第一端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止部(500);所述锁止部(500)包括锁止销(501)和锁止孔(502);所述锁止销(501)包括多个,每一个的第一端均沿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二端或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第一端固定,且其第二端伸出,折叠中与设置于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第二端顶部或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第一端顶部上的所述锁止孔(502)对应配合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扶手(1014)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的自由端铰接,第二端可绕铰接点旋转;所述第二主扶手(1034)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的自由端铰接,第二端可绕铰接点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担架体本体(1011)或所述第二担架体本体(1031)背面具有双肩背带(30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轮(400),所述底轮(400)位于所述连接体本体(1021)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担架主体(100)底部两侧设置有多个led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包括:担架主体,担架主体包括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且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折叠后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及医疗器械箱,医疗器械箱放置于安装空间内。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野外山地救援担架组合设备,由于担架主体包括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且多段可折叠的担架体折叠后形成一个安装空间;医疗器械箱放置于安装空间内;由此减小了需要分别携带的空间,两者可一起携带,提高了携带的便捷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鹤民;张璐;崔泽华;杜婉晴;王俊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技术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9.05.29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2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