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17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越多,如真正无线立体声(truewirelessstereo,tws)耳机、平板电脑等,这些产品通常会使用金属触点方式进行接触充电和主从设备之间的通讯。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产品通常使用2个触点和专用芯片实现充电和通讯的功能,即在主设备(如耳机盒)和从设备(如耳机端)上分别使用一颗用于单线通讯和充电的专用芯片,主设备和从设备上分别有两个金属触点,当主设备和从设备的金属触点接触时通过程序控制主从设备的充电和双向通讯,这种方案由于需要使用专用芯片,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专用芯片实现双向通讯和充电导致电子产品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所述电路包括主设备电路和从设备电路;所述主设备电路分别与主设备的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端连接,所述从设备电路分别与从设备的检测端、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输入端连接;其中,

所述主设备电路,用于根据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向所述从设备电路输出电压信号或传输通讯信号;

所述从设备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主设备电路与所述从设备电路连接时,根据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接收所述电压信号后为所述从设备供电或传输所述通讯信号。

优选地,所述主设备电路包括主信号开关单元、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及第一触点单元;所述第一触点单元包括第一触点及接地触点;其中,

所述主信号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信号端、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及所述第一触点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电源端、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连接及所述第一触点连接;

所述第一触点单元的接地触点接地。

优选地,所述主信号开关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主设备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经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及所述第一触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包括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及第一三极管;其中,

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电源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优选地,所述从设备电路包括从信号开关单元、主从连接检测单元、第二电源开关单元及第二触点单元;所述第二触点单元包括第二触点及接地触点;其中,

所述从信号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从设备的信号端、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触点、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及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连接;

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还与所述从设备的检测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还分别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及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触点单元的接地触点接地。

优选地,所述从信号开关单元包括第四mos管、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从设备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经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连接。

优选地,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包括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触点及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及第二三极管;其中,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触点及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十三电阻与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及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中设置主设备电路和从设备电路;主设备电路分别与主设备的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端连接,从设备电路分别与从设备的检测端、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输入端连接;其中,主设备电路根据主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向从设备电路输出电压信号或传输通讯信号;从设备电路在检测到主设备电路与从设备电路连接时,根据从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接收电压信号后为从设备供电或传输通讯信号。其中,通过利用主从设备的普通接口及主从设备电路的设置,使得主从设备连接时不需要专用芯片即可实现充电和双向通讯的功能,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一实施例的功能模块图;

图2是图1主设备电路一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从设备电路一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包括主设备电路10和从设备电路20;所述主设备电路10分别与主设备的信号端sig1、输出端io1及电源端vcc连接,所述从设备电路20分别与从设备的检测端vcc-det、信号端sig2、输出端io2及电源输入端vcc-sys连接;其中,所述主设备电路10,用于根据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io1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向所述从设备电路20输出电压信号或传输通讯信号;所述从设备电路20,用于在检测到所述主设备电路10与所述从设备电路20连接时,根据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io2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接收所述电压信号后为所述从设备供电或传输所述通讯信号。

应当理解的是,主设备与从设备是指需要进行充电和双向通讯的设备,其中,主设备为从设备提供充电电压。如tws耳机中,主设备为耳机盒,从设备为耳机。当耳机与耳机盒的金属触点接触时,耳机盒可以为耳机充电或通过通讯了解耳机的使用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电池电量信息、耳机蓝牙状态、耳机音量信息及耳机异常等信息)。在具体实现中,从设备可以为1个或多个,本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主设备的信号端sig1指主设备输出或输入通讯信号的接口;主设备的输出端io1指主设备中的输出接口,如io口;主设备的电源端vcc指主设备的电源输出接口,通常可以输出3v至9v的电压。为了便于区分,以下将主设备发送至从设备的通讯信号称为第一信号。

从设备的检测端vcc-det是指从设备用于检测的接口,从设备的信号端sig2指从设备输入或输出通讯信号的接口,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vcc-sys指从设备的电源输入接口。为了便于区分,以下将从设备发送至主设备的通讯信号称为第二信号。

作为一实施例,当需要充电时,主设备的输出端io1发送高电平,主设备电路10通过开关的通断实现向从设备电路20输出电压信号,从设备电路20在检测到与主设备电路10连接,并接收到从设备的输出端io2发送的高电平时,通过开关的通断实现接收该电压信号,并传输至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vcc-sys,实现充电。

当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主设备的输出端io1发送低电平,主设备电路10通过开关的通断实现向从设备电路20输出第一信号,从设备电路20在检测到与主设备电路10连接,并接收到从设备的输出端io2发送的低电平时,通过开关的通断实现接收该第一信号,并传输至从设备的信号端sig2,实现将主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发送至从设备。

当从设备向主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从设备的输出端io2发送低电平,从设备电路20通过开关的通断实现向主设备电路10输出第二信号,主设备的输出端io1发送低电平,以通过开关的通断实现接收该第二信号,并传输至主设备的信号端sig1,实现将从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发送至主设备。

本实施例通过在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中设置主设备电路和从设备电路;主设备电路分别与主设备的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端连接,从设备电路分别与从设备的检测端、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输入端连接;其中,主设备电路根据主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向从设备电路输出电压信号或传输通讯信号;从设备电路在检测到主设备电路与从设备电路连接时,根据从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接收电压信号后为从设备供电或传输通讯信号。其中,通过利用主从设备的普通接口及主从设备电路的设置,使得主从设备连接时不需要专用芯片即可实现充电和双向通讯的功能,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2,图2为图1主设备电路一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设备电路10包括主信号开关单元100、第一电源开关单元110及第一触点单元120;所述第一触点单元120包括第一触点vcc-out及接地触点gnda;其中,所述主信号开关单元100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信号端sig1、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io1、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110及所述第一触点vcc-out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110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电源端vcc、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连接及所述第一触点vcc-out连接;所述第一触点单元120的接地触点gnda接地。

可理解的是,主信号开关单元100用于导通或关闭第一信号的输出或输入;第一电源开关单元110用于导通或关闭电压信号的输出;第一触点vcc-out为电压信号、第一信号输出或第二信号输入的金属触点或接口。

进一步地,所述主信号开关单元100包括第一mos管mos1、第一电阻r1及第二电阻r2;所述第一mos管mos1的漏极与所述主设备的信号端sig1连接,所述第一mos管mos1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mos1的栅极经所述第二电阻r2与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110及所述第一触点vcc-out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110包括第二mos管mos2、第三mos管mos3、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及第一三极管q1;其中,所述第二mos管mos2的源极与所述第一触点vcc-out连接,所述第二mos管mos2的漏极与所述第三mos管mos3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mos2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mos3的栅极与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mos3的源极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电源端vcc及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经所述第六电阻r6与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易于理解的是,第一电阻r1至第五电阻r5均为限流电阻,用于保护mos管或三极管,防止其因过流损坏;第一mos管mos1至第三mos管mos3均为p沟道mos管。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1和图3,图3为图1从设备电路一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从设备电路20包括从信号开关单元210、主从连接检测单元220、第二电源开关单元230及第二触点单元240;所述第二触点单元240包括第二触点vcc-in及接地触点gndb;其中,所述从信号开关单元210分别与所述从设备的信号端sig2、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io2、所述第二触点vcc-in、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230及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220连接;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220还与所述从设备的检测端vcc-det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230还分别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vcc-sys及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io2连接;所述第二触点单元240的接地触点gndb接地。

具体地,所述从信号开关单元210包括第四mos管mos4、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所述第四mos管mos4的漏极与所述从设备的信号端sig2连接,所述第四mos管mos4的栅极经所述第七电阻r7与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io2连接,所述第四mos管mos4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220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220包括第九电阻r9;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触点vcc-in及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230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vcc-sys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230包括第五mos管mos5、第六mos管mos6、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及第二三极管q2;其中,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触点vcc-in及所述第五mos管mos5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mos5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mos5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mos6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六mos管mos6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mos6的源极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vcc-sys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经所述第十三电阻r13与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io2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230还包括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mos管mos6的源极及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vcc-sys连接,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

易于理解的是,第六电阻r6至第十三电阻r13均为限流电阻,用于保护mos管或三极管,防止其因过流损坏;第四mos管mos4至第六mos管mos6均为p沟道mos管;电容c1为滤波电容,可以为从设备提供更加稳定的充电电压。

请一并参照图1、图2及图3,在具体实现中,当主设备电路10和从设备电路20通过触点连通后,会存在两个工作阶段:假设t1为主设备对从设备充电阶段,t2为主设备与从设备通讯阶段。

在t1阶段,当主设备为从设备充电时,工作原理为:

主设备中,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设置为高电平输出,第一三级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电压差vbe>0.7v,第一三级管q1导通,第二mos管mos2和第三mos管mos3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满足mos管的导通电压,第二mos管mos2和第三mos管mos3导通,第一触点vcc-out输出为从设备供电的电压信号。此时,由于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输出高电平,第一mos管mos1的栅极和源极电压差vgs=0,第一mos管mos1截止,第一信号无法输出。

从设备中,当主设备电路10与从设备电路20连接时,电压信号通过第二触点vcc-in传输到从设备的检测端vcc-det,该检测端vcc-det检测到高电平,判断有供电电压输入即进入充电模式。此时从设备的输出口io2设置为高电平输出,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电压差vbe>0.7v,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五mos管mos5和第六mos管mos6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满足mos管的导通电压,第五mos管mos5和第六mos管mos6导通。而第四mos管mos4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0,第四mos管mos4截止。电压信号通过第五mos管mos5和第六mos管mos6,并经滤波后激活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vcc-sys开始对从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

在t2阶段,当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通讯信息(即第一信号)时,工作原理为:

主设备中,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设置为低电平输出,第一三级管q1截止,第二mos管mos2和第三mos管mos3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0,第二mos管mos2和第三mos管mos3截止,第一触点vcc-out无电压信号输出。而由于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输出低电平,第一mos管mos1的栅极和源极电压差vgs满足导通电压,第一mos管mos1导通,主设备的信号端sig1输出的第一信号通过第一触点vcc-out输出。

从设备中,当主设备电路10与从设备电路20连接时,第一信号通过第二触点vcc-in输入,从设备的检测端vcc-det未检测到电压信号,判断进入通讯模式。此时从设备的输出口io2设置为低电平输出,第二三极管q2截止,第五mos管mos5和第六mos管mos6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0,第五mos管mos5和第六mos管mos6截止。第四mos管mos4的栅极和源极电压差vgs满足mos管的导通电压,第四mos管mos4导通,从设备的信号端sig2接收到来自主设备的第一信号。

在t2阶段,当从设备向主设备发送通讯信息(即第二信号)时,工作原理为:

从设备中,从设备的输出口io2设置为低电平输出,第二三极管q2截止,第五mos管mos5和第六mos管mos6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0,第五mos管mos5和第六mos管mos6均截止。第四mos管mos4的栅极和源极电压差vgs满足mos管的导通电压,第四mos管mos4导通,从设备的信号端sig2发送的第二信号通过第二触点vcc-in输出。

主设备中,当主设备电路10与从设备电路20连接时,第一触点vcc-out有第二信号输入,主设备的输出端io1设置为低电平输出,第一三级管q1截止,第二mos管mos2和第三mos管mos3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0,第二mos管mos2和第三mos管mos3截止。第一mos管mos1的栅极与源极电压差vgs满足mos管的导通电压,第一mos管mos1导通,主设备的信号端sig1接收到来自从设备的第二信号。

以上几种模式各个电压、控制口及通讯状态可以参见下表:

当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t2阶段工作逻辑可根据实际应用调整,如t2的时间长短、通讯协议的内容本实施例不进行限制。

本实施例通过主设备电路及从设备电路的具体设计,利用主设备和从设备的常用输出端、信号端,通过简单的开关管、三极管、电阻等元器件实现单线双向通讯和充电功能,节省空间及成本,提升产品行业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所述电子设备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的电路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采用了上述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的技术方案,因此所述电子设备具有上述所有的有益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设备电路和从设备电路;所述主设备电路分别与主设备的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端连接,所述从设备电路分别与从设备的检测端、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输入端连接;其中,

所述主设备电路,用于根据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向所述从设备电路输出电压信号或传输通讯信号;

所述从设备电路,用于在检测到所述主设备电路与所述从设备电路连接时,根据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接收所述电压信号后为所述从设备供电或传输所述通讯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电路包括主信号开关单元、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及第一触点单元;所述第一触点单元包括第一触点及接地触点;其中,

所述主信号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信号端、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及所述第一触点连接;

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电源端、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连接及所述第一触点连接;

所述第一触点单元的接地触点接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信号开关单元包括第一mos管、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主设备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经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及所述第一触点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开关单元包括第二mos管、第三mos管、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及第一三极管;其中,

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触点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分别与所述主设备的电源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及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均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六电阻与所述主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从设备电路包括从信号开关单元、主从连接检测单元、第二电源开关单元及第二触点单元;所述第二触点单元包括第二触点及接地触点;其中,

所述从信号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从设备的信号端、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所述第二触点、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及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连接;

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还与所述从设备的检测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还分别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及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触点单元的接地触点接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从信号开关单元包括第四mos管、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从设备的信号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经所述第七电阻与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从连接检测单元包括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触点及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包括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及第二三极管;其中,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触点及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

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经所述第十三电阻与所述从设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源开关单元还包括电容;所述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及所述从设备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所述单线双向通讯充电电路包括主设备电路和从设备电路;主设备电路分别与主设备的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端连接,从设备电路分别与从设备的检测端、信号端、输出端及电源输入端连接;主设备电路根据主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向从设备电路输出电压信号或传输通讯信号;从设备电路在检测到主设备电路与从设备电路连接时,根据从设备的输出端发送的电平信号进行导通或关断,以接收电压信号后为从设备供电或传输通讯信号。其中,通过利用主从设备的普通接口及主从设备电路的设置,使得主从设备连接时不需要专用芯片即可实现充电和双向通讯的功能,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TCL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1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