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潮除湿控制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243


本实用新型属于控制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防潮除湿控制箱。



背景技术:

防潮除湿控制箱采用温湿度控制器对箱内的温湿度检测,当温湿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加热器即开始运作,对内部空气进行加热,降低内部湿度。

现有的控制箱,由于设计空间较大,但是实际使用空间较小,造成在使用加热器加热时,需要将空间较大的腔体整体加热,才可进行除湿的问题,且现有的控制箱采用传统的风扇进行空气循环,由于传统风扇产生的风覆盖面积小,空气循环慢,为此我们提出防潮除湿控制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防潮除湿控制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防潮除湿控制箱,包括主体和收纳部,还包括隔离机构和送风机构,所述主体包括外护壳体和腔体,所述收纳部位于腔体内侧,所述收纳部的内部安装有收卷轴,所述收卷轴的两侧均对称安装有回力弹簧,所述收卷轴的外表面包裹有隔离布带,所述隔离布带的末端安装有固定杆,且所述外护壳体的外表面两侧均对称开设有卡合槽,且所述卡合槽与固定杆处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送风机构包括空气循环机构,所述空气循环机构位于腔体的底部,所述空气循环机构内侧安装有五个内圈扇叶,五个所述内圈扇叶的外侧连接有九个外圈扇叶,且五个所述内圈扇叶和九个所述外圈扇叶均以同一点为圆形呈环形排列。

优选的,所述主体还包括箱门和温湿度控制器以及空气循环机构,所述外护壳体的内侧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的底部一侧安装有加热器,所述腔体的中部安装有温湿度控制器,且所述外护壳体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箱门。

优选的,所述收纳部底部下方两侧均安装有隔板,所述固定杆的长度大于腔体的前端开口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外圈扇叶和内圈扇叶均由电机驱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计安装了位于腔体内侧的收纳部等,在腔体内安装零部件时优先选择在腔体的底部空间安装,将隔离布带抽出固定时,便于将腔体简单隔离呈两个空间,将空间缩小,便于提升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同时可降低能耗,解决了现有的控制箱,由于设计空间较大,但是实际使用空间较小,造成在使用加热器加热时,需要将空间较大的腔体整体加热,才可进行除湿的问题。

(2)通过将扇叶重新设计,采用外圈扇叶数大于内圈的扇叶数的设计,在扇叶运行时,外圈扇叶产生的风力大于内圈扇叶产生的风力,造成内圈的压强小于外圈的压强,在内外圈风力经过碰撞后会呈喇叭状扩散,便于增加风的覆盖面积,从而增加空气的循环速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护壳体的俯视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收纳部的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循环机构的俯视图;

图中:1、箱门;2、外护壳体;3、腔体;4、收纳部;5、卡合槽;6、固定杆;7、温湿度控制器;8、空气循环机构;9、加热器;10、隔板;11、收卷轴;12、隔离布带;13、回力弹簧;14、外圈扇叶;15、内圈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防潮除湿控制箱,包括主体和收纳部4,还包括隔离机构和送风机构,主体包括外护壳体2和腔体3,收纳部4位于腔体3内侧,收纳部4的内部安装有收卷轴11,收卷轴11的两侧均对称安装有回力弹簧13,收卷轴11的外表面包裹有隔离布带12,隔离布带12的一侧末端安装有固定杆6,隔离布带12的另一侧末端与收卷轴11固定,且外护壳体2的外表面两侧均对称开设有卡合槽5,且卡合槽5与固定杆6处于同一水平面。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送风机构包括空气循环机构8,空气循环机构8位于腔体3的底部,空气循环机构8内侧安装有五个内圈扇叶15,五个内圈扇叶15的外侧连接有九个外圈扇叶14,且五个内圈扇叶15和九个外圈扇叶14均以同一点为圆形呈环形排列。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主体还包括箱门1和温湿度控制器7以及空气循环机构8,外护壳体2的内侧设置有腔体3,腔体3的底部一侧安装有加热器9,腔体3的中部安装有温湿度控制器7,且外护壳体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箱门1。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收纳部4底部下方两侧均安装有隔板10,固定杆6的长度大于腔体3的前端开口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外圈扇叶14和内圈扇叶15均由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装置使用前,优先将电气零部件安装在腔体3的底部,如图1所示,在腔体3空间利用率较低的情况下,可通过拉动固定杆6将隔离布带12从收纳部4的内侧抽出,经过腔体3的前端开口位置时,将固定杆6倾斜,使得固定杆6的一端先从腔体3中露出,然后将固定杆6的另一端取出,然后将固定杆6放置在两侧的卡合槽5内侧,并松开固定杆6,利用回力弹簧13的弹力,带动收卷轴11回转,即可将隔离布带12抽出的多余部分收卷至收纳部4的内侧,此时隔离布带12处于紧绷并与腔体3处于垂直的状态,即可为腔体3的空间做一个简单的隔离,便于提升加热器9的加热效率;

且在加热器9加热的同时,即可通过空气循环机构8内侧扇叶的转动增加腔体3内侧的空气循环,便于腔体3内侧的均匀加热,且通过将扇叶重新设计,采用外圈扇叶数大于内圈的扇叶数的设计,扇叶越多产生的风力越大,在扇叶运行时,外圈扇叶14产生的风力大于内圈扇叶15产生的风力,造成内圈的压强小于外圈的压强,在内外圈风力经过碰撞后会呈喇叭状扩散,便于增加风的覆盖面积,从而增加空气的循环速度。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防潮除湿控制箱,包括主体和收纳部(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机构和送风机构,所述主体包括外护壳体(2)和腔体(3),所述收纳部(4)位于腔体(3)内侧,所述收纳部(4)的内部安装有收卷轴(11),所述收卷轴(11)的两侧均对称安装有回力弹簧(13),所述收卷轴(11)的外表面包裹有隔离布带(12),所述隔离布带(12)的末端安装有固定杆(6),且所述外护壳体(2)的外表面两侧均对称开设有卡合槽(5),且所述卡合槽(5)与固定杆(6)处于同一水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除湿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机构包括空气循环机构(8),所述空气循环机构(8)位于腔体(3)的底部,所述空气循环机构(8)内侧安装有五个内圈扇叶(15),五个所述内圈扇叶(15)的外侧连接有九个外圈扇叶(14),且五个所述内圈扇叶(15)和九个所述外圈扇叶(14)均以同一点为圆形呈环形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除湿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箱门(1)和温湿度控制器(7)以及空气循环机构(8),所述外护壳体(2)的内侧设置有腔体(3),所述腔体(3)的底部一侧安装有加热器(9),所述腔体(3)的中部安装有温湿度控制器(7),且所述外护壳体(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箱门(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潮除湿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4)底部下方两侧均安装有隔板(10),所述固定杆(6)的长度大于腔体(3)的前端开口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潮除湿控制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扇叶(14)和内圈扇叶(15)均由电机驱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防潮除湿控制箱,包括主体和收纳部,还包括隔离机构和送风机构,所述主体包括外护壳体和腔体,所述收纳部位于腔体内侧,所述收纳部的内部安装有收卷轴,所述收卷轴的两侧均对称安装有回力弹簧,所述收卷轴的外表面包裹有隔离布带,所述隔离布带的末端安装有固定杆,且所述外护壳体的外表面两侧均对称开设有卡合槽,且所述卡合槽与固定杆处于同一水平面;通过设计安装了位于腔体内侧的收纳部等,在腔体内安装零部件时优先选择在腔体的底部空间安装,将隔离布带抽出固定时,便于将腔体简单隔离呈两个空间,将空间缩小,便于提升加热器的加热效率,同时可降低能耗。

技术研发人员:袁河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遂志机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22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