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和散热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热元件,比如电子元件等,在工作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不进行有效散热,会直接影响电子元件的工作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包括提供一种散热结构,用于对发热元件进行辅助散热,有利于提高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还包括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元件和上述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能够对发热元件进行辅助散热,提高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结构,包括背板和两块相对设置的侧板,两块所述侧板分别设于所述背板的两侧;每个所述侧板设有散热部,所述背板和所述散热部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安装发热元件。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板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散热部为弧形散热部,所述弧形散热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背板、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弧形散热部共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散热部呈u形,所述u形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散热部上凸设有延长块。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延长块远离所述弧形散热部的一端设有导向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弧形散热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段,所述延长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上。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弧形散热部的一端朝所述背板方向延伸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相对设置,且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部设有连接柱。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柱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分段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分段的宽度尺寸。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上设有固定件,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限位。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件采用凸块或卡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上开设有定位孔,用于确定所述发热元件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其有益效果如下:
该散热结构通过在侧板上设有散热部,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背板和散热部形成的容置空间,用于安装发热元件。该容置空间对发热元件具有固定作用,避免发热元件在工作过程中的晃动。该散热结构对发热元件具有辅助散热以及固定作用,实用性强。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元件和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所述发热元件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容置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其有益效果是:
该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元件和上述的散热结构,发热元件安装在散热结构的容置空间内,该散热结构能够对发热元件进行辅助散热,提高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同时,该散热结构也对发热元件起到固定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弧形散热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的连接柱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散热结构;110-背板;101-固定件;103-定位孔;105-容置空间;120-侧板;130-固定部;131-第一连接段;135-延长块;136-导向部;140-弧形散热部;141-底部;143-侧壁;145-u形开口;150-连接部;160-安装部;161-固定块;170-连接柱;171-第一分段;173-第二分段;174-转角;175-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结构100,包括背板110和两块相对设置的侧板120,两块侧板120分别设于背板110的两侧。每个侧板120设有散热部,本实施例中散热部优选为弧形散热部140,以增大散热表面积。背板110和弧形散热部140围合形成容置空间105,容置空间105用于安装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包括但不限于电源稳压管、mos管等,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侧板12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20,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20分别设置在背板110的左右两侧,且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20关于背板110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侧板120与背板110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分体固定连接,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下面以单边的侧板12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每个侧板120包括固定部130、连接部150和安装部160,固定部130与背板110连接,连接部150与安装部160连接。弧形散热部140的一端与固定部130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部150连接,即弧形散热部140设置在固定部130和连接部150之间。本实施例中,背板110、固定部130和弧形散热部140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05。
可选地,弧形散热部140呈u形,u形的开口朝向远离容置空间105的一侧。进一步地,固定部130朝向容置空间105的一侧延伸设有第一连接段131,第一连接段131远离固定部130的一端与弧形散热部140连接,弧形散热部140远离第一连接段131的一端与连接部150连接。
如图3所示,左右两侧的两个弧形散热部140均呈u形设置,每个弧形散热部140包括底部14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弧形侧壁143,两个弧形侧壁143分别设置在底部141的两侧,一个侧壁143与第一连接段131连接,另一个侧壁143与连接部150连接。底部141呈圆弧形,底部141和两个弧形侧壁143共同形成u形开口145。两侧的u形开口145均朝向远离容置空间105的一侧,这样,使得左右两侧的弧形散热部140相互背离。并且,两个弧形散热部140均位于固定部130靠近容置空间105的一侧,两个弧形散热部140之间的间距小于背板110的宽度。
需要说明的是,弧形散热部140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图示列举的u形,还可以是诸如弧形、半圆形、波浪形、s形、w形、m形等其他任意形状,弧形散热部140呈曲线或折线弯曲延伸设置,能够在较小的体积下形成更大的表面积,从而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这里对弧形散热部140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固定部130与背板110之间形成的角度约为90度,第一连接段131与固定部130之间形成的角度约为90度,弧形散热部140与第一连接段131相切。这样设置后,当发热元件设置在容置空间105后,发热元件分别与背板110、固定部130和第一连接段131抵接,背板110、固定部130和第一连接段131共同对发热元件起到固定支撑作用,防止发热元件在工作运行中的晃动。
请参照图4,可选地,第一连接段131的长度小于固定部130的长度,使得第一连接段131和固定部130形成一个缺口,更有利于散热。弧形散热部140上凸设有延长块135。本实施例中,延长块135与第一连接段131连接,位于该缺口位置,延长块135的设置能够适应长度尺寸不同的发热元件。当发热元件的尺寸较短时,发热元件与第一连接段131抵接,第一连接段131对发热元件起支撑、固定作用。当发热元件的尺寸较长时,发热元件与第一连接段131、延长块135抵接,第一连接段131和延长块135均对发热元件起支撑、固定作用,结构更加稳定。延长块135的设置使得该散热结构100适配性更强,使用范围广,灵活性好。
延长块135的宽度小于第一连接段131的宽度,这样,即第一连接段131和固定部130形成的缺口没有被延长块135填满,有利于散热。进一步地,延长块135远离弧形散热部140的一端设有导向部136,便于发热元件安装入容置空间105内。即延长块135远离第一连接段131的一端设有导向部136,导向部136与延长块135形成钝角,导向部136沿延长块135的端部朝远离容置空间105的一侧倾斜延伸,便于发热元件的安装。
应当理解,该延长块135的形状可以是条状、圆柱状、椭圆柱、棱柱等形状,其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灵活调整,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连接部150与弧形散热部140相切连接,且沿远离容置空间105的一侧延伸设置。连接部150远离弧形散热部140的一端朝背板110方向延伸设有安装部160,安装部160与固定部130相对设置,且安装部160位于固定部130远离容置空间105的一侧。安装部160和连接部150形成的角度约为90度,进一步地,安装部160上设有连接柱170,用于将整个背板110和侧板120固定安装在电路板上或其它安装件上。
请参照图5并结合图1,可选地,连接柱170的一端与安装部160固定连接,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卡接、粘接、螺纹连接等,另一端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电路板上,这里不作具体限定。进一步地,安装部160靠近固定部130的一侧设有固定块161,连接柱170的一端设有连接块175,连接块175和连接柱170一体成型,连接块175和固定块161铆接固定,以实现连接柱170与侧板120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连接柱17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分段171和第二分段173,第一分段171与连接块175连接,第二分段173的宽度尺寸小于第一分段171的宽度尺寸,即第二分段173的外径比第一分段171的外径更细,这样在安装固定该侧板120时,有利于第二分段173插入电路板中与电路板实现可靠连接,更便于安装。第一分段171上设有转角174,即第一分段171与连接块175连接,位于安装部160靠近固定部130的一侧(即内侧),第一分段171与第二分段173连接处从安装部160的内侧延伸至安装部160的外侧,使得第一分段171上形成由安转部内侧向安装部160外侧倾斜的转角174,这样设置,连接柱170不会占用容置空间105的空间体积,便于发热元件的安装,同时,也便于连接柱170与电路板的连接。
背板110上设有固定件101,用于对发热元件限位。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01为凸块,凸块设置在背板110靠近容置空间105的一侧,对发热元件起限位作用。凸块的形状可以是圆柱状、方块状等形状,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容易理解,除了采用凸块以外,固定件101还可以是凹陷于背板110的卡槽,在发热元件上设置一凸起,以实现背板110和发热元件的卡接限位。当然,还可以是其他限位方式,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背板110上开设有定位孔103,用于确定发热元件的位置。可选地,在背板110的中部设置定位孔103,以便于发热元件插入容置空间105后,确定发热元件的位置,判断发热元件是否插入到位。
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100,其散热原理如下:
该散热结构100通过在背板110和侧板120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05,将发热元件安装至背板110后,发热元件分别与固定部130、第一连接段131、弧形散热部140抵接,实现热传导,将发热元件的热量通过该散热结构100传递到外部,实现对发热元件的辅助散热。利用弧形散热部140增大散热表面积,提高散热效率。同时,背板110、固定部130、第一连接段131和弧形散热部140也对发热元件起到固定、限位作用,防止发热元件在容置空间105内的窜动、晃动,提高发热元件的稳定性。
为了适应不同尺寸的发热元件,第一连接段131上设置了延长块135,可以对尺寸较长的发热元件进行可靠支撑。延长块135上还设置了导向部136,以便于发热元件插入容置空间105内。第一连接段131的宽度小于固定部130的宽度,使得固定部130和第一连接段131之间形成缺口,有利于热量向外散发,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元件和上述的散热结构100,发热元件安装在散热结构100的容置空间105内。发热元件包括但不限于电源稳压管、mos管等,该散热组件大多安装在电路板上,发热元件与电路板电连接,散热结构100与电路板焊接固定,对发热元件起到辅助散热效果,同时对发热元件进行支撑、固定限位。
进一步地,发热元件插入容置空间105后,与设置在背板110上的固定件101抵接,安装到位。并且,侧板120上的固定部130、第一连接段131和弧形散热部140分别与发热元件抵接,以便于将发热元件的热量传递出去。弧形散热部140设置为波浪形曲面或多段弯曲面,在较小体积下尽可能增加弧形散热部140的表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和两块相对设置的侧板,两块所述侧板分别设于所述背板的两侧;每个所述侧板设有散热部,所述背板和所述散热部围合形成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安装发热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包括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背板连接;所述散热部为弧形散热部,所述弧形散热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背板、所述固定部和所述弧形散热部共同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散热部呈u形,所述u形的开口朝向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散热部上凸设有延长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块远离所述弧形散热部的一端设有导向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散热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段,所述延长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弧形散热部的一端朝所述背板方向延伸设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固定部相对设置,且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固定部远离所述容置空间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设有连接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所述第一分段与所述固定部连接,所述第二分段的宽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分段宽度的尺寸。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上设有固定件,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采用凸块或卡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上开设有定位孔,用于确定所述发热元件的位置。
13.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元件和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所述发热元件安装在所述散热结构的容置空间内。
技术总结